内容简介
儿童多动症怎么防?怎么治?申淑芳、尤蔚主编的这本《专家与您面对面:儿童多动症》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出发,分别从基础知识、发病信号、鉴别诊断、综合治疗、康复调养和预防保健六个方面进行介绍,告诉您关于儿童多动症您需要知道的有多少,您能做的有哪些。阅读本书,让您在全面了解儿童多动症的基础上,能正确应对儿童多动症的“防”与“治”。本书适合儿童多动症患者及家属阅读参考,凡患者或家属可能存在的疑问,都能找到解答,带着问题找答案,犹如专家与您面对面。 怎样区别多动症和正常顽皮儿这本书的实操性内容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日常教育中感到力不从心的家长们量身定制的“工具箱”。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极具可操作性的、分阶段的干预策略。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于“行为塑造”的讲解,作者没有简单地提倡奖励或惩罚,而是详细拆解了如何设置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并制定了渐进式的挑战路径。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任务分解”的章节,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如何将“整理书包”这个对多动孩子来说像珠穆朗玛峰一样的任务,拆解成“先放进课本、再放进练习册、最后放进文具盒”这三个步骤,并且每完成一个步骤都有即时的、小剂量的正面强化。这种细致到位的指导,让我能立刻在第二天就投入实践。另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环境改造”的小窍门,比如如何调整书桌的朝向、如何利用视觉提示卡来帮助孩子记住常规流程,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实际在稳定孩子的情绪和提高专注度方面起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它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引导”,而非“如何控制”,这是一种更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哲学。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介绍专业医疗和心理学知识时的严谨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它没有将任何一种干预手段“神化”,而是清晰地罗列了不同干预路径的适用范围、潜在的优缺点,以及家长在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例如,在讨论药物治疗时,作者保持了高度的中立和客观,详细阐述了需要与医生沟通的要点,以及如何科学地监测效果和副作用,这极大地帮助我摆脱了对“用药”的恐惧和污名化标签,让我能更理性地参与到医疗决策中。更重要的是,书中花了好几页篇幅来讨论“家长自身的心理调适”。作者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高敏感养育者综合征”——那种因为长期高压而产生的倦怠、内疚和自我怀疑。书中提供的“喘息时间”管理技巧和家长互助小组的建立建议,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心理支持。它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书,更是为那些长期处于高强度育儿状态下的父母提供的一份急救包,其人文关怀的深度令人动容。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前瞻性和包容性,它超越了传统的“问题儿童”的框架,转向了对“差异化天赋”的积极探索。作者多次强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的特质,在合适的引导下,可以转化为极强的“精力充沛”、“快速反应”和“多任务处理能力”。书中列举了许多成功人士的案例,他们都曾有相似的童年经历,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作为家长的信心——我们不是在“修复缺陷”,而是在“培养潜能”。在关于职业兴趣探索的部分,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科目,而是鼓励家长去观察孩子在哪些非结构化活动中表现出超常的专注力和热情,并提供了一份涵盖科技、艺术、探险等领域的“潜能发掘路线图”。这种从“限制”到“赋能”的视角转变,是整本书中最具启发性的力量。它让我学会了从孩子的独特运行模式中去寻找适配的跑道,而不是强行让他们适应固定的赛道,这种开放和尊重的态度,是我阅读过的众多同类书籍中最为独特和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情绪调节与社交技能培养”这方面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很多育儿书籍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学习和行为管理上,但这本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情绪不稳定和社交障碍往往是伴随孩子成长过程中更令人头疼的问题。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分析了“挫败感如何触发爆发性行为”的内在机制,这让我开始理解孩子那些突然的愤怒或退缩,不再仅仅视为“不听话”。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情绪词汇表”和“冷静角”的建立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鼓励孩子主动去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轮流和等待”的社交场景模拟,书中提供了一套情景问答剧本,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排练,这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通过这些练习,我的孩子开始能够用语言来替代推搡或哭闹,这在家庭关系中带来了巨大的缓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学会遵守规则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谐共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的色彩搭配和插图风格很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为孩子和家长准备的实用指南。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很好,印刷清晰,图文排版错落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基本概念时所采用的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完全没有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在亲切地与你对话。书中对“注意力分散”和“活动过度”这两种核心表现的描述,细致入微,很多细节精准地击中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情景,让我有种“原来如此,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并没有急于给出“诊断”或“定论”,而是引导家长先进行自我观察和记录,强调了环境因素、睡眠习惯以及饮食结构对孩子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这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开篇部分构建了一个非常友好、专业又不失温度的阅读体验,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成功地降低了家长面对这一复杂议题时的初期的焦虑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