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产现场优化管理》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和实践型本科院校作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教材以及从事生产相关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以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型大学、上海商学院等十几家实践型院校以及有影响的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理论与实践的特长,联合编写注重教材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对实际岗位的适应性,学生学后就能进入实际操作。
滚动开发,逐步覆盖管理学各门课程。
全新体例与版式,教辅合一,正文、教师指导、案例、习题有机结合,以方便教学为目标。
内容简介
本书以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提高生产现场相关人员的改善意识、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如何提高生产流动性为主线,阐述了改善生产现场生产效率、品质、交货期、安全、环保、员工士气等方面的理念及具体操作手法。这些理念和手法都是当今世界生产现场管理最新的发展方向。
通过生产现场管理内容的培训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理念、提高工作技能,使员工能积极参与到现场管理中去,在员工自身各方面得到提高的同时,企业能得到更高的回报。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和实践型本科院校作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教材以及从事生产相关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现场管理的基本理念
单元1 问题与课题
单元2 PDCA
单元3 改善的必要性
单元4 改善与管理
单元5 品质管理
单元6 PL责任制
单元7 生产性指标
单元8 零浪费
单元9 零停滞
单元10 零事故
单元11 零排放
案例分析:品质第一
第二章 5S与可视化管理
单元1 5S的基本理念、目的及定义
单元2 整理、整顿
单元3 清扫
单元4 清洁
单元5 素养
单元6 如何实施5S
单元7 什么是可视化管理
单元8 可视化管理的内容
单元9 可视化管理的水平
单元10 5S和可视化管理的区别
单元11 行灯系统
单元12 管理板
案例分析:金陵公司的5S与可视化管理
第三章 JIT生产
单元1 JIT生产基本原则
单元2 均衡化生产
单元3 小批量生产
单元4 细胞生产、U字形生产线
单元5 U字形生产线的应用
单元6 多能工
单元7 看板的种类和作用
单元8 看板的运用规则
单元9 零切换
案例分析:海尔JIT物流系统
第四章 生产过程与作业分析
单元1 为什么要进行生产过程与作业分析
单元2 加工过程分析
单元3 FMEA与检查分析
单元4 零搬运
单元5 停滞分析
单元6 人-机分析
单元7 标准作业
单元8 过程能力表
单元9 标准作业组合票
单元10 标准作业票
单元11 标准作业与监督者
单元12 动作经济原则
单元13 设备的零故障
案例分析:某企业进行现场诊断的方法
第五章 QC问题的解决法
单元1 QC手法
单元2 QC的问题解决法
单元3 QC小组活动
单元4 改善的着眼点
单元5 目标设定
单元6 5W原因分析
单元7 ECRS对策
单元8 LCIA
案例分析:用QC品质管理观点解决品质问题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工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时引进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逐步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工业体系,被誉为“世界制造工厂”。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程: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工业企业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工业学大庆”和企业五项管理工作的整顿,恢复了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工作流程,这个阶段似乎可称之为建立了控制型管理模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工业企业普遍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C),进而又开展了ISO9000的认证,这个阶段似乎可称之为渐进型的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后,我国开展了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渐渐陷入困境,但也有许多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形成了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个阶段似乎可称之为突破型管理模式。
如今,面临着21世纪新的挑战,我们深刻地领悟到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个职业经理人追求的目标。
几年前,我曾到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参观,当时就感到这是一个优化生产现场管理的典型企业。现在,该公司职业经理人陈建龙把自己的体会编著成的《生产现场优化管理》,值得推荐给读者一阅。这本书阐述了生产现场管理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包括生产过程设计与现场布局、5S及可视化管理,JIT生产、品质管理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如书中所倡导的“制造产品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也是对社会贡献的过程”。
生产现场优化管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简单易懂,配以图片更好阐述内容
评分
☆☆☆☆☆
中国文脉一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因此,我们必须开宗明义,指出那些最常见的理论岔道,不让它们来干扰文脉的潜流——一、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二、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民间主流;三、这股潜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四、这股潜流,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五、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六、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减法难做,首先是因为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轰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但是,手握这种斧钺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那些只会坐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等级,是文脉的生命。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而文学的等级则完全不同。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唯一。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但是,这中间的所有流程,都没有清晰路标。这一来,事情就麻烦了。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结果让人担忧。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那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蒙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文化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之为“艳若桃花”。颇让人不安的,是目前电视上某些文物鉴定和拍卖节目,只要牵涉到明清和近代书画,就对作者的文化地位无限拔高。初一听,溢美古人,无可厚非,但是这种事情不断重复也就颠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级。就像一座十层高塔,本来轮廓清晰,突然底下几层要自成天台,那么上面的几层只能坍塌。试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国古代一流诗人”,那么,我们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诗》付之一炬了。书法也是一样,一个惊人的天价投向一份中等水准的笔墨,就像一堆黄金把中国书法史的天平压垮了。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评分
☆☆☆☆☆
纸张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
该书对企业基层管理者有很大帮助,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一阅。
评分
☆☆☆☆☆
不错
评分
☆☆☆☆☆
纸张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
不错
评分
☆☆☆☆☆
这本书很好,适合我们学生阅读。
评分
☆☆☆☆☆
还行!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