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商品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影视美术设计(修订版)》集作者数十年教学与实践之经验,几易其稿,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关于影视美术设的指导性专著,在对影视美术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具体规范和深刻阐释的同时,作者也针对影视美术设计中的空间环境构成、总体造型、场景设计等问题作了全面分析和论证,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美结合的著作。
作者简介
吕志昌,男,1933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在长春电影制片石做美术工作,1955年至1961年在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留学学习“影片造型与美术设计”专业,以优等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
自1961年至今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现为美术系教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学家协会会员。曾任美术系系主任,中国电视飞天奖、星光奖评委,广电部高级职称评委。
长期人事电影美术和苏联影片造型的教学和研究,讲授有关课程,撰写了《电影美术》、《电影场景设计》等教材和文章数十篇,如《当代电影美术的发展趋势》、《苏联电影美术的特点》、《景真情切,以情动人》等。曾获电影学院金烛奖。
担任影视美术设计的作品主要有:电影《樱》、《万里征途》、《叶赫那》、《生死树》、《重床谈判》(上、下集);电视剧《往事如烟》;话剧《于无声处》等等。
电影《重庆谈判》本人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电影《樱》获政府奖。
曾举办过个人留苏美术作品展,绘画作品《组画黄河颂》、《秋》、《十月》、《春》等参加北京市美展,并在报刊上发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部关于影视美术的专著是作者四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是对影片造型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对于电影美术的功能、特性、作用、发展的正确认识和评估,对于发展和繁荣电影美术事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 李前宽
作者历经数十年的教学研讨和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不断完善电影美术专业教材的同时,对电影艺术、造型艺术的电影美学观念等学术理论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
——著名电影美术家、八一电影制片厂总美术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名誉会长 寇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电影美术的任务和范围
第一节 电影美术在影片创作中的位置
一、银幕造型与电影美术
二、银幕视觉形象中的电影美术
三、银幕造型的构成元素
四、美术设计是影片造型的“底盘”
第二节 电影美术的任务
一、环境造型
二、人物造型
三、镜头画面设计
四、技术制作任务
第三节 电影美术师的定位
一、20世纪30年代“艺术指导”的定位
二、布景师——总美术师
三、布景技师——美工——美术师
第四节 为进入电影美术行业做准备
第二章 影视美术创作的特殊性
第一节 运动的空间造型
一、银幕画面的三维性
二、银幕造型与时间因素
三、银幕造型与运动因素
四、电影场景——魔方
第二节 二度创作的独特性
一、电影美术设计的依据——剧本
二、美术师是用画面阐释剧本的第一人
第三节 有机性与限制性
第四节 银幕造型形态的逼真性
第五节 电视美术与电影美术之比较
一、类同的方面
二、差异方面
第三章 影视空间环境的构成
一、叙事性空间环境
二、动作性空间环境
三、心理空间环境
四、造型元素与人的心理效应
第四章 总体造型构思
一、树立总体造型观念
二、把握主题意念
三、确定基本情调
四、探求恰当而独特的造型结构形式
五、“先期视觉化”的意义和方法
第五章 场景设计
第一节 场景的基本概念
一、场景与环境
二、电影场景的组合特点
三、场景
四、电影场景的类型
五、电影场景的构成方式
第二节 设计要点
一、分析剧本、掌握资料
二、从人物入手、从戏出发
三、体现时代特征
四、场景的地方特色
五、创造环境气氛
六、刻画人物形象
七、以小见大的景物细节
八、场景设计中的实景运用
第三节 场景空间的结构方法
一、场景空间的分类
二、场景内部空间的分类
三、室内可变空间的四种结构方法
四、室内空间构成因素、空问结构与人的感受的关系
第四节 场景设计图
一、场景气氛图的作用和要求
二、场景平面图
第六章 道具设计技巧和要求
第一节 道具的分类
第二节 影视道具的价值
一、道具要烘托环境的时代气息
二、道具的“生命力
三、起到剧作结构作用的贯串道具
第三节 道具的设计、制作、选择和管理
一、道具的设计和制作
二、道具的选用
三、道具的管理
第七章 人物造型设计的技巧和要求
第一节 影视服装的特殊要求
一、影视服装与一般服装
二、影视服装的特殊要求
第二节 影视服装的作用
一、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二、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人物情绪的“晴雨袁
四、服装色彩是影片色彩构成的元素
第三节 影视服装师的工作
一、准备
二、服装图样的设计
三、服装的剪裁、加工和选择
四、服装的管理
第八章 技术制作概要
第一节 技术图样
一、影视场景的制图原理
二、影视场景技术图样的种类和要求
第二节 影视场景的组装
一、影响场景设计和搭建的若干因素
二、影视场景的组装方法
第三节 影视场景的置景工艺程序
一、影视置景工艺的特点
二、分解式影视场景
三、场景构件的种类和利用
四、影视场景置景工艺流程
第四节 高科技与影视美术制作
一、影视高科技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电脑特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
三、美术师要成为掌握电脑技术的艺术家
后记
精彩书摘
首先,是正面的衬托,即从人物个性出发,确定场景的特点,运用景、物、色调、空间结构等造型因素和手段,形成“这一个”场景造型形象,起到表露性格、突出个性的作用。
例如电影《天云山传奇》中罗群和冯晴岚的家。美术师谈到这堂景的设计时写道:“我们揣摩罗群、冯晴岚的家有知识分子、贫民、下放农村的劳动者,这样三位一体的特点,景的情趣也就在这三者的矛盾统一之中。我们设想它是由生产队的一间狭长的仓库改成的乡居,由剥蚀的夯土墙、土制的书架,具有地方特色的竹扉,象征性隔而不断的由外屋、卧室、厨房和小凌云的房间组成的,造成一元而又有间隔的曲折、纵深的房间,意在造成狭小而不沉闷的视像。让其具有皖南农村特点然而又有简陋破旧的家具、斑驳破败的夯土墙透出的贫困气息,使之与用土坯和木条搭成的书架和阁楼上放的书籍的惊人丰富,构成强烈对比;让有地方特色的六角图案制作的竹扉在厚重的夯土墙的围绕中显出潇洒朴素的美,以帮助衬托罗群、冯晴岚灵魂的高洁。”
这个家的特征和布置是从人物个性、处境、身份、职业、情操找到有机联系而形成的,体现出罗群和冯晴岚的忍辱负重、鞠躬尽瘁的人格和精神。这一场景的造型形象是从电影人物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处境所派生出来的。
其次,创造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场景环境,在设计上要从比较和对比中找到区别和差异,从而形成特点。
例如电影《邻居》中住在筒子楼里作为主要角色的六户人家。这几户人家是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而且六家室内空间尺度,连门窗的位置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条件下要区别开并找到差异,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人物性格上突出各自特点。这六户人家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精神状态、思想、个性、气质等都是迥然不同的,美术师围绕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构思,使几个不同人物的场景造型染上个性色彩。
前言/序言
这是在一次电影美术学会召集的活动时,同行、老友、原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吕志昌告诉我:他正着手撰写一部有关电影美术设计的专业教材,并郑重地约我届时为该书写“序言”事。我为即将又有一部专述电影美术专业基础理论书的的诞生而高兴,但同时又为受邀为此书写序而有些诚惶诚恐。
就我个人而言。因为从没有给人著作写过序言什么的。自己正如周承人所著《电影美术导论》书中“自序”讲到的:众多电影美术师大多是“作而不述”的那种人。但自非属于那些著名美术大师们有着显赫的艺术创作业绩而“作而不述”。而是实感自己虽有多部影片的工作经历和多年的创作实践,仅是对自己或某一部影片中的美术造型设计的创作成败,做经验之谈尚可,而就电影美术设计这一专业课题,从实践到理论,系统而概括地全面阐明其创作中的诸多方面问题,作出较有深度的学术性理论探讨,则实难胜任。
当今,面临跨入21世纪之际,国内外电影、电视艺术创作事业均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文化的进步而迅速发展着。仅就国内所知,在许多有省、市的大学教育课程中,纷纷开放了有关影视专业的学科,以适应新时期电影、电视艺术发展的需要。作为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创作部门的影视美术造型,它与影视艺术创作发展关系紧密关联,它的提高与滞后,必然影响着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因此,有关影视美术造型艺术的理论著作出版,提高对该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增强认识这个专业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作用,随着时代客观的发展,改变和更新对专业固有的认识和观念,给予它在影视艺术中准确定位,是现实客观发展的需要。
影视美术设计(修订版)图书简介 一、 书籍定位与核心价值 本书旨在为影视制作领域,特别是美术设计、置景、服装、灯光、道具等相关部门的从业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实践指南。本书深刻剖析了影视美术设计在现代影视工业化流程中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强调设计思维、技术应用与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 我们认识到,影视美术绝非简单的背景装饰,而是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世界观、烘托人物命运、引导观众情感体验的无声语言。本次修订版,在保留原版坚实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全面更新了技术前沿内容,纳入了最新的行业案例与标准,力求成为指导未来影视项目实践的权威参考手册。 二、 内容结构与深度解析 本书内容组织严谨,逻辑清晰,涵盖了从概念设计到现场执行的全过程链条,共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探讨了专业领域的关键环节。 第一部分:影视美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美学原理 本部分是理解影视美术设计思维的基石。我们首先梳理了影视美术设计的历史演变脉络,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的多元风格,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对视觉表达的影响。 视觉语言的构建: 详细阐述了构图、色彩理论、光影关系在二维(设计图稿)和三维(实景空间)中的应用法则。特别引入了“情绪色彩矩阵”理论,探讨如何通过色彩的饱和度、明度和色相来精确调动观众的潜意识情感。 空间叙事学: 探讨了场景作为“无声角色”的叙事功能。如何利用空间尺度、材料质感、环境细节来暗示故事背景、时间流逝和人物的社会阶层与心理状态。 风格化与真实性的辩证: 分析了写实、风格化、超现实等不同设计语境下的处理方法,强调设计工作必须服务于剧本的内在逻辑,而非单纯追求视觉奇观。 第二部分:概念设计与视觉发展(Pre-visualization) 概念设计是连接剧本与实景制作的桥梁。本部分重点聚焦于如何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执行的视觉方案。 剧本解析与设计提炼: 教授如何从剧本中提取核心视觉元素、时代特征和故事基调,形成初步的设计方向(Mood Board)。 数字工具的融合应用: 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概念设计软件(如专业绘图与三维建模辅助软件)在快速迭代设计方案中的应用技巧。重点讲解了如何高效地完成环境概念图、角色造型概念图和关键场景的分层分解图。 方案汇报与沟通: 提供了专业的设计文档结构,包括设计说明书、风格参考集、核心视觉稿件的制作标准,以确保美术意图能被导演、摄影指导和制片方准确理解和采纳。 第三部分:场景与置景的工程实现 这是将概念转化为物理实体的关键阶段。本部分极度侧重于工程的可行性、安全标准和预算控制。 结构安全与材料科学: 探讨了不同建筑材料(木材、石膏、树脂、新型复合材料)在影视场景搭建中的特性、成本效益与防火、承重安全标准。详细分析了内外景搭建对地基、支撑结构的要求。 虚拟场景与实景融合技术(Set Extension & Blending): 深入解析了如何设计场景的“可拍摄边界”,即实体场景与后期CGI元素衔接的精确点位、视平线处理和光照匹配策略。 古建修复与现代复原: 针对历史题材项目,提供了精确考证、图纸测绘到微缩模型制作的全流程指导,确保历史细节的准确性与场景的拍摄适应性。 第四部分:道具、服装与特定元素设计 道具和服装是完成角色塑造和环境细节的关键要素,它们需要极高的功能性和叙事性。 功能性道具设计: 不仅关注道具的视觉效果,更强调其在动作场景中的可靠性、操作性与安全保障。细化了枪械道具、机械道具的定制规范。 服装的材质与时代印记: 结合纺织科学,探讨如何选择面料以适应摄影机的成像特性(如抗反光性、纹理表现力)。分析了服饰在表现人物性格、社会变迁中的隐喻作用。 特效化妆与生物造型: 介绍了从简单伤效到复杂生物机械外骨骼的制作流程,强调了特效化妆与灯光、摄影部门的协同工作方式。 第五部分:灯光设计与摄影视觉的协同 影视美术与摄影是相互依存的“双生艺术”。本部分旨在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视觉流程的整体优化。 光环境的设计基础: 将美术设计置于光照的语境下,讲解如何通过背景材质、色彩反射率、场景深度来预设光效,减轻现场布光难度。 光效的叙事功能: 探讨自然光、人造光、环境光如何共同作用于场景的氛围营造,例如如何设计“死亡的光”(硬光、低色温)或“希望的光”(柔和、高色温)。 数字后期与前期设计的接口: 分析了三维场景模型如何导入后期流程,以及如何在前期设计中预留出足够的“后期调整空间”(如灯光雾化、环境氛围叠加)。 第六部分:项目管理与流程优化 在高效的现代影视工业中,设计方案的落地执行能力至关重要。 预算与时间控制: 提供了从设计概念到实际搭建,如何进行成本预估(Cost Estimation)、分项报价、材料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实用模板和经验分享。 跨部门协作模型: 详细阐述了在不同制作阶段,美术部门(Art Department)、置景部门(Construction)、道具部门(Props)、摄影部门(Camera)和后期部门(VFX)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机制与责任分工。 绿色与可持续设计实践: 引入了影视制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如何在新材料应用、废弃物管理和场景拆除回收中实践环保原则。 三、 本书的修订亮点 相较于前一版本,本次修订版进行了以下关键升级: 1. 技术集成深化: 增设了关于实时渲染引擎(如Unreal Engine)在预可视化和虚拟制片(Virtual Production)中应用美术资源的章节。 2. 案例更新: 纳入了近五年全球范围内获得重要奖项的影视作品中的创新性美术设计案例,进行深度解构分析。 3. 国际标准接轨: 对比了欧洲、北美与亚洲影视工业在场景安全、劳工标准和设计规范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本书适合于所有从事或渴望进入影视美术设计、场景艺术指导、美术统筹、视觉发展(VisDev)的专业人士,以及电影学院、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作为核心教材使用。它不仅教授“做什么”,更着重于“为什么这么做”和“如何科学有效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