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寿与茶疗/中国茶文化丛书

茶寿与茶疗/中国茶文化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乾良,主编:于观亭 编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寿
  • 茶疗
  • 养生
  • 中国茶
  • 传统文化
  • 健康
  • 饮茶
  • 文化遗产
  • 茶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
ISBN:9787109166684
商品编码:1027661531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2-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茶寿与茶疗/中国茶文化丛书
  • 作者:林乾良|主编:于观亭
  • 定价:18
  • 出版社:中国农业
  • ISBN号:978710916668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06-01
  • 印刷时间:2012-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75
  • 字数:128千字

编辑推荐语

要把茶文化推向社会,就要让茶文化从学者的书斋里走出来。茶文化类图书应运而生。林乾良所著的《茶寿与茶疗》阐述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内容广博,文字生动,融科学性与可读性为一体,使实用性与消闲性相结合,为普及、传播和发展茶文化做了有益的工作。

作者简介

林乾良 1932年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留院任外科医师。近50年来,在中西医结合上成就恢宏,得部级奖1项,省市级奖多项。发表论文两百多篇,医学专著30多种。任全国主编者如中医专科统编教材《**学》以及《养生方集成》、《**成人教育系列教材》等。在国外出版者如《药对》[美]、《不老宝典》[日]、《长寿皇朝》[加]等。浙江中医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医史学会、中国药史学会理事;浙江医史学会主任委员、浙江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会长。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对**、本草、养生、食疗等研究均及于茶学,遂立志深入探讨。1983年,以《茶叶药用之研究》及《茶史片甲》两文参加全国茶文化学术会议,并提“茶疗”构思。经数年努力,在发表数十篇论文之基础上,于1998年出版《中国茶疗》。曾两度赴日讲学。又因自幼喜翰墨好篆刻,老而弥笃,造诣较深。今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及中、美5家印社之名誉社长。近年又致力于以书法、篆刻创作茶文化,颇得海内外赞赏。

目录

《中国茶文化丛书》序一
《中国茶文化丛书》序二
绪言
上篇 茶寿
**章 从中医论茶
第二章 茶寿
第三章 茶的传统功效
第四章 茶的现代功效
第五章 茶的有效成分
第六章 茶与益寿抗老
第七章 茶与益气疗饥
第八章 茶与补血升白
第九章 茶与抗辐射
第十章 茶与养颜美容
下篇 茶疗
**章 茶疗概述
第二章 心血管疾病的茶疗
第三章 神经系疾病的茶疗
第四章 呼吸系疾病的茶疗
第五章 消化系疾病的茶疗
第六章 泌尿系疾病的茶疗
第七章 妇产科疾病的茶疗
第八章 眼科疾病的茶疗
第九章 龋齿的茶疗
第十章 癌症的茶疗
第十一章 糖尿病的茶疗
第十二章 清热解毒的茶疗
附录1 茶文化三字歌
附录2 茶有十德耀千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茶寿与茶疗/中国茶文化丛书》之外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相关的图书内容,并确保行文自然流畅,不带任何人工痕迹。 --- 《古韵新茗: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实践》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中国茶文化研究著作,内容横跨历史、工艺、哲学、艺术乃至现代生活方式的多个维度。我们不再聚焦于单一的茶疗或茶寿议题,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宏大的中国茶文化全景图,探讨其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扎根并开枝散叶。 第一部分:茶的起源与早期传播——从神农到唐宋的千年流变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茶的原始形态与神话传说。我们详尽考察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典故,并结合考古证据与文献记载,探讨茶在早期作为药用的确切时间点与地理分布。 1. 早期茶的形态与利用: 深入分析了先秦至魏晋时期,茶在西南地区作为“巴蜀之饮”的特性,探讨了彼时人们对茶的理解,如何从单纯的植物药用到逐渐过渡为饮品的过程。 2. 陆羽及其《茶经》的时代意义: 这一章节着重剖析了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并非将其视为一部简单的制茶指南,而是解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个社会审美与精神文化日益成熟的阶段。《茶经》如何系统化了饮茶的理论,确立了茶的“道”的地位,是本书关注的核心。我们细致梳理了“九字真言”——“采、造、器、择水、煮、奉、饮、事、时”背后的哲学意涵。 3. 唐代煎茶法的盛行与地域差异: 结合唐代壁画、诗词以及出土文物,本书重构了唐代煎茶法的具体流程,并对比了不同地域(如江南、巴蜀、岭南)在茶叶加工与饮用方式上的微妙区别。 4. 宋代点茶的艺术化与士大夫的审美: 深入探讨了宋代“斗茶”风尚的兴起,点茶法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展现个人修养与社会地位的载体。书中通过对蔡京、苏轼等文人雅士的饮茶活动进行考察,揭示了宋代茶文化中“意境”与“形式美”的极致追求。特别关注了宋代建盏的烧制工艺及其与点茶技艺的相互成就。 第二部分:明清变革——散茶的胜利与茶饮方式的根本转变 明代朱元璋“罢造团茶,兴散茶”的诏令,是茶文化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转折。 1. 散茶的兴起与工艺革新: 详细阐述了青茶(未发酵或轻微发酵的炒青、烘青茶)、红茶(全发酵茶)和花茶(窨制茶)等新茶类的出现与成熟。本书强调了这些新工艺如何更好地保留了茶叶的天然风味,并适应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2. 宜兴紫砂的崛起与茶具的革新: 探讨了明代紫砂壶的出现,如何取代了宋代的“盖碗”和“茶盏”,成为主要的冲泡器具。紫砂壶因其独特的透气性、吸附性与造型艺术,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文人案头的必备之物。 3. 武夷岩茶与江南绿茶的地域特色: 聚焦于明清时期,武夷岩茶(乌龙茶的鼻祖)如何凭借其“岩骨花香”的独特品质占据市场高地,并分析了江南地区对炒青绿茶工艺的坚持与完善。 第三部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茶——贸易、殖民与文化交流 本书跳脱出国内视角,将中国茶置于世界贸易体系中进行审视。 1. 茶马古道与边疆的融合: 考察了普洱茶(黑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藏族、蒙古族)作为重要生活物资和交换媒介的历史,探讨了黑茶在边疆地区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2. 丝绸之路上的“茗茶”: 分析了中国茶如何通过海路与陆路向外传播,对日本茶道(抹茶文化)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3. 近代茶园的兴衰与殖民影响: 客观描述了十九世纪英国输入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中国茶种的贸易战,及其对中国传统茶园经济结构造成的冲击与调整。 第四部分:现代茶学的构建与当代应用 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近现代以来,茶文化在科学化、标准化和生活化方面的探索。 1. 茶叶生化成分的研究: 详细介绍了现代科学对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主要成分的提取与功能性分析,为传统茶饮的健康价值提供了科学佐证。 2. 六大茶类的标准确立: 依据现代审评标准,系统性地分类和描述了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的完整制作工艺流程、外形特征、香气、滋味及汤色表现。 3. 现代茶空间的设计与体验经济: 探讨了当代茶馆、茶室在空间美学、服务流程和文化氛围营造上的创新实践,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塑“慢品”的仪式感。本书认为,当代茶文化是一种对传统生活美学的回归与再创造。 总结 《古韵新茗: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实践》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优美的文学笔触,为每一位爱茶之人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富有深度的认知框架,理解中国茶如何从一片山野之叶,蜕变为承载数千年文明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饮茶方式的探索与期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茶寿与茶疗/中国茶文化丛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刚拿到书的时候,我就被它典雅的封面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宁静而深厚的文化气息。虽然我平时对茶的了解仅限于解渴和品味,但这本书的序言就深深地打动了我,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茶,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书中的文字流畅而富有诗意,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茶园,感受着茶叶从一片嫩芽到杯中甘露的 transformation。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茶的起源和历史演变的部分,那些鲜活的故事和考究的史料,让我对茶有了全新的认识。原以为茶只是一种饮品,但这本书却将它提升到了文化的维度,让我看到了茶中蕴含的智慧和生命力。它让我开始思考,一杯茶,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缩影,有起伏,有回甘,有沉淀。

评分

读《茶寿与茶疗/中国茶文化丛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感官与心灵的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每次读到关于品茶的描写,我都能仿佛闻到茶香,看到那袅袅升起的热气,甚至感受到杯底的温度。书中不仅介绍了如何冲泡不同种类的茶,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体会品茶的意境——如何通过观色、闻香、品味,来感受茶的层次和变化。这种“慢下来”的品味方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可贵。它让我意识到,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一种与自我对话的宁静时刻。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品茶建议,发现当真正用心去感受时,一杯茶所能带来的愉悦和放松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评分

当我深入阅读《茶寿与茶疗/中国茶文化丛书》时,我完全沉浸在了茶疗的奇妙世界里。原本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了解一下茶是否真的有“疗效”,没想到这本书的论述如此系统和详实。它并没有简单地列举一些草药般的偏方,而是从茶叶的化学成分、中医理论以及长期的临床观察出发,解释了不同茶叶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书中对于不同体质、不同病症的人群,推荐了相应的茶饮方案,并且讲解得非常到位,让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盲目跟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脾胃虚寒”和“肝火旺盛”的茶疗建议印象深刻,它结合了生活习惯的调整,让我觉得非常有实践性。读完这部分,我不仅对茶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也对如何通过日常饮茶来调理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觉像是获得了一本实用的健康指南。

评分

《茶寿与茶疗/中国茶文化丛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深度挖掘。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茶韵的深情回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时的严谨态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书中对不同地域的茶种、制茶工艺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仿佛让我亲临各地,品尝那独特的茶香。从文人雅士的茶道精神,到寻常百姓的茶烟生活,这本书都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了茶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我从未想过,一杯小小的茶叶,竟然承载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连接古今的纽带。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茶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阅读《茶寿与茶疗/中国茶文化丛书》,让我对“长寿”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书中“茶寿”的篇章,并非简单地罗列长寿的秘诀,而是将茶与中国传统养生哲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从“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等核心理念出发,阐释了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静心”与“平和”的论述,它强调了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而茶恰恰是帮助人们达到这种状态的媒介。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茶与饮食、作息的搭配,让养生显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更加圆融和通透了,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生理上的健康,而是更加注重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