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3卷)

竺可桢全集(第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近代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气候学
  • 自然地理学
  • 地理研究
  • 学术著作
  • 全集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345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9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5
字数:72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竺可桢全集(第3卷)》收录1949年8月至1959年的竺可桢文稿172篇。
  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领导全国范围内的自然区划和自然资源考察工作。
  解决自然区划的难题——《中国的亚热带》
  敲响警世钟——《要开发自然必须了解自然》
  “反右”之际撤回的文章——《培养人才与开展科学研究》
  心路历程——《科学院研究人员思想改造学习期中的自我检讨》
  与郭沫若、赵元任、杨钟健、李约瑟、席泽宗、王铃的通信
  寻找中国自然与社会协调的主题——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
  ⑨题词说科普——科学进步,一日千里十提高普及,并进不弃;犹鸟两翼,缺一则替:齐头并进,万众所企。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早年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先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南京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后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竺可桢文集》。

目录

前言
编例
第3卷说明
1949年
说台风
参观东北后我个人的感想
致赵元任等函稿〔动员回国〕
致杨钟健函〔商到院任职〕
致杨钟健函〔问用房并告地调所事〕
致杨钟健函〔告研究、住房等〕
致杨钟健函稿〔通知到京赴任〕
致杨钟健函稿〔告来京事宜〕
1950年
对于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感想
近代科学推翻了马尔萨斯人口论
“五四”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内在的矛盾
中国科学的新方向
致张心一函〔荐萧前椿讲农业气象课〕
在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上的讲话
考察东北以后的展望
人力能克服冰雹吗?
致郭沫若函稿〔请任命曹日昌〕
目前中国地理研究工作的任务
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
致周邦立函〔谢赠译著〕
1951年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
致口口口函〔李仪祉的贡献〕
在地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气象学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开幕词
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生物学地理学各所的工作情况
第一届波兰科学会议
在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部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
欧游三月的见闻和感想
抗美援朝中的科学工作人员
1952年
我如何领会到知识分子须受工人阶级的领导
声讨美国侵略军撒布细菌的罪行
科学院研究人员思想改造学习期中的自我检讨
关于中国科学院一九五二年计划要点之说明
致周邦立函稿〔太阳系起源说〕
三年来中国的科学
新中国的科学工作
1953年
中国地理学工作者当前的任务
在全国植物病理会议及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代表大会联合会上的报告
悼我们的伟大导师斯大林
波兰伟大科学家哥白尼的贡献
毛主席《实践论》对于科学工作人员的启发作用
罗森堡夫妇的精神永垂不朽
对地理研究所整理珠峰资料报告的批示
朝鲜停战协定是和平胜利的伟大里程碑
哥白尼在近代科学上的贡献
……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8年
1959年

前言/序言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气象巨擘:竺可桢全集(第3卷)—— 气候、天气与地理的交织》 本书聚焦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气候学家竺可桢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着重于抗战前后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术思想精髓与实践探索。 本卷内容广泛而深入,集中展示了竺可桢先生在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区域气候特征考察、天气现象分析以及地理学与气象学交叉领域所取得的里程碑式成果。全书结构严谨,资料翔实,不仅是气象学、地理学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更是历史、环境科学研究者理解中国现代科学发展脉络的珍贵文献。 第一部分:区域气候特征的精细描摹与气候区划的深化 本卷的开篇部分,将读者带入竺可桢先生对中国疆域内不同地理单元气候特征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定量的分析过程。 重点突出了他对中国季风气候的精辟论述,并超越了传统的天气学描述,深入探讨了影响这些季风气候的宏观环流背景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 一、季风系统的动态研究与气候带的再定义 竺可桢先生的开创性工作之一在于对东亚季风系统的深入剖析。本卷收录了其关于夏季风北界与冬季风南界移动规律的早期手稿与已发表文章。这些文献详细论述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如何驱动着巨大的气压梯度力,从而塑造了中国复杂多变的天气格局。 季风的起始与消退机制: 详细分析了不同年份,如特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份,季风爆发的提前或推迟现象,并结合当时的观测数据,探讨了其对中国东部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和小麦种植带)的直接影响。 气候区的细分与命名: 摒弃了过于粗糙的传统气候分类法,竺可桢先生在本卷中展现了他如何基于气温、降水、蒸发量等要素,结合地貌和植被的反馈机制,对中国进行更为精细化的气候区划。例如,他对青藏高原东缘暖湿气流通道的描述,以及对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带界限的确定,均体现了极高的科学洞察力。 二、重要地理要素与气候的耦合分析 本部分深度挖掘了竺可桢先生对特定地理要素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土壤与气候的关系: 探讨了土壤类型(如红壤、黄土)的形成与区域气候要素(降水效率、有效积温)之间的定量关系,这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 植被的指示意义: 通过分析当时的植物志和物候观测记录,构建了植被带的分布图谱,并将其与气温和降水的等值线进行对比,论证了“物候学是气候学的最佳佐证”这一核心观点。 第二部分:灾害性天气现象的成因探究与预警实践 本卷的第二部分,凝练了竺可桢先生在灾害性天气研究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尤其侧重于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个案分析,展现了其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际防灾减灾的决心。 一、台风路径的早期预测模型探讨 在当时观测手段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竺可桢先生对影响中国东南沿海的台风活动进行了大量追踪和归纳。 路径影响因素的多元考量: 文献揭示了他如何综合考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引导气流的变化,乃至热带辐合带的南北摆动,来预测台风的登陆点和强度变化。他对特定年份(如1940年代初期)几次重大台风的路径复盘,极具参考价值。 风暴潮的初步评估: 在部分记录中,首次尝试将风速、气压降幅与海岸线形态结合,对可能引发的风暴潮进行了初步的危险性评估,体现了早期应用气象学服务于海岸工程的萌芽。 二、北方暴雪与干旱的交替分析 本书收录了竺可桢先生对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旱涝交替现象的长期观测笔记。 “旱涝周期”的经验总结: 针对华北平原地区,他收集了历史文献中的灾害记录,力图发现其背后的气候驱动因子。本卷中的分析倾向于认为,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我国北方冬季降水(雪)和夏季降水(雨)存在显著的滞后或同步影响,并试图构建早期的周期性变化模型。 第三部分:科学史观与气象学教育的理念传承 全集第三卷的收尾部分,超越了纯粹的科学数据分析,深入探讨了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学者对科学自身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下一代科学家的培养理念。 一、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视角 竺可桢先生在史学界的影响力亦体现在他对古代气候变迁的宏大叙事中。本部分展示了他如何运用地质学证据(如湖泊沉积、冰川遗迹)和历史文献(如地方志、农书)来重建中国过去的气候环境。 “温暖期”与“寒冷期”的划分依据: 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农作物种植范围(如黍、稷、稻米的地理分布极限)与当时的气候条件,系统性地论证了中国气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存在长周期的波动。他着重分析了唐宋时期气候相对温暖的成因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为现代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系。 二、地理学与气象学的体系整合 本卷的最后篇章,体现了竺可桢先生对学科交叉融合的执着追求。他认为气象学不能脱离地理环境而独立发展。 方法论的阐述: 强调了野外考察、系统观察与数学统计分析三者相结合的重要性。他批评了仅凭室内计算而脱离实际地貌的“纸上谈兵”,鼓励青年学者深入一线,用脚步丈量气候的分布规律。 科学精神的倡导: 穿插的演讲稿或教学大纲片段,展现了他对科学真理的尊重、对实事求是的坚持,以及在动荡年代中维护学术独立性的坚韧品格。这部分内容是理解竺可桢先生人格魅力的重要窗口。 《竺可桢全集(第3卷)》不仅是一部气象学专著,更是一部中国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缩影。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开创性的研究方法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关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竺可桢全集》(第3卷),最让我着迷的是其中关于他地理学研究的精彩篇章,尤其是对中国地貌的独特理解。虽然我并非专业地理学家,但读来却毫不费力,仿佛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踏上了探寻中国大地的旅程。他如何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结合实地考察的经验,对中国的山川河流、气候带分布进行细致的研究,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对于中国古代地理文献的梳理和解读,更是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跨越时空的学术眼光。我特别留意了他关于“中国山脉的构造”的论述,他提出了许多至今看来仍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并用翔实的证据加以佐证。书中,他还记录了一些他早年参与的野外考察经历,那些在艰苦条件下进行的科学探索,读来令人肃然起敬。他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执着和热情,以及他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这卷书,让我看到了地理学不仅仅是关于地表形态的描述,更是对地球演变、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刻解读。竺可桢先生的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评分

初读《竺可桢全集》(第3卷),我怀着一丝“打卡”的心态,希望能看到一些他对于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但很快就被他文字中流露出的深沉人文关怀所打动。他对于中国历史的思考,并非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迁。他如何将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的进程联系起来,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书中,他还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他的评价往往公正客观,不带个人偏见,却又能在细微之处洞察人性的复杂。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他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有选择地吸收精华,并将其与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他对于民族文化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贯穿于整卷文字之中。这卷书,让我看到了一位科学家身上所蕴含的深厚人文情怀,以及他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竺可桢先生的思考,超越了学科的界限,体现了一位智者的格局和担当。

评分

读完《竺可桢全集》(第3卷),我最大的感受是,竺可桢先生是一位极其真诚且富有洞察力的记录者。他对于浙江大学的建设,尤其是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与辉煌,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一幅幅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他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决策背后的考量,每一次变革的动因。他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对于校园文化的营造,对于学术自由的捍卫,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教育家的远见卓识。我尤其感动于他对于几代浙大学人精神传承的强调,他如何鼓励年轻学者继承优良传统,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大学的独立品格。书中,他还记录了一些关于学校行政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构成了大学发展的基石。他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比如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如何处理教师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他高超的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回避学校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挑战,而是坦诚地面对,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这种坦诚的态度,让这些历史记录更显真实可贵。这卷书,不仅仅是一部大学史,更是对一个教育家如何以毕生之力,倾心打造理想学府的生动写照,让我深受启发。

评分

这本《竺可桢全集》(第3卷),出乎意料地,更多地展现了竺可桢先生在气候研究领域的深邃洞察与独特视角。虽然我原本是冲着他对历史地理的浓厚兴趣而来,但当阅读到他关于中国季风气候变迁的论述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宏大的时空尺度,感受到了地球脉搏的跳动。他并非仅仅罗列数据和图表,而是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他如何通过古籍、碑刻、甚至是地质遗迹来推断古代的气候变化,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令我惊叹不已。他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的分析,更是极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如何能够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全新的维度。书中,他甚至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的深远影响,这种将微观的科学研究与宏观的社会历史相结合的视野,是许多现代学者难以企及的。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科学严谨性的追求,以及他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勇气。他所提出的关于中国季风区未来气候演变的预测,虽然是几十年前的思考,但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卷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科学大家,不仅仅是在某个领域深耕,更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和解答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评分

终于拿到这套《竺可桢全集》(第3卷)了,虽然我最期待的是其中一些关于他早期留学经历和科学研究的篇章,但翻开这卷,却被他后半生在教育和国家建设方面的思考深深吸引。竺可桢老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沉稳的力量,不疾不徐地铺陈开来,却又字字珠玑,触及人心。他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解,尤其是对浙江大学发展历程的回顾,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家是如何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他描绘的那个时代,虽然物资匮乏,但学术氛围浓厚,知识分子怀揣的报国热情,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他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强调独立思考和扎实学问,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浮躁蔓延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特别留意了他关于大学精神的论述,他认为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培养独立思想的熔炉。他引用古人的一些话,结合自己亲身经历,阐述了“求是”精神的内涵,这对于我理解大学的真正意义,有着深刻的启示。书中,他还记录了一些他与政府官员、其他学者交流的往事,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术领袖的担当和智慧,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原则,为教育事业奔走呼号。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我最初设定的阅读重点,但却让我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思考,在当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严谨务实、胸怀天下的精神。

评分

慢慢看。写的易懂。不买后悔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很喜欢竺可桢的文章,能沉淀如今浮躁的心。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东西,容暇细细阅读

评分

太棒了,活动价太有诱惑力了

评分

慢慢看。写的易懂。不买后悔

评分

建国后的文章为主,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科学院的相关。

评分

66666666666666

评分

可以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