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翼藏拓魏碑系列:后魏韩显祖造像

张祖翼藏拓魏碑系列:后魏韩显祖造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阳洪,卞兆明,弋阳旧民 编
图书标签:
  • 张祖翼
  • 魏碑
  • 拓本
  • 书法
  • 石刻
  • 后魏
  • 韩显祖
  • 造像
  • 佛教艺术
  • 墓志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009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48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张祖翼经典藏拓系列
开本:1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祖翼(1894-1917),字逖先,号磊盒,又号磊蔑、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篆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亦工行、楷。时与吴昌硕、高邕之、汪洵同称海上四大书法家。光绪中曾随朝贺使赴英,参加英女王维多利亚登基五十年庆典。中年后其作品上常今有邓石如所治一白文长方印,文曰『八分、一字直千金』,可见其时誉之高。着有《磊盒金石跋尾》、 《汉碑范》、 《伦敦风土记》、 《伦敦竹枝词》、《清代野记》等。
这批由张祖翼生前收藏的魏碑拓片,均为整拓本,历经百年,保存完好。我们从中精选出最精彩的部分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为了尽量传递出原拓的整体信息,我们特依照拓片原件整张折叠的方式,原大原色精印,力图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件风貌。
《后魏韩卧祖造像》,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六月造。此志石为晚清金石家端方的藏石。书法稚拙天真,锋颖外露,峻拔自然。石刻造像亦颇精美。原拓高25Cm,宽55Cm。钤有“磊合所得金石文字”朱文印。

作者简介

张祖翼(1894-1917),字逖先,号磊盒,又号磊蔑、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篆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亦工行、楷。时与吴昌硕、高邕之、汪洵同称海上四大书法家。光绪中曾随朝贺使赴英,参加英女王维多利亚登基五十年庆典。中年后其作品上常今有邓石如所治一白文长方印,文曰『八分、一字直千金』,可见其时誉之高。着有《磊盒金石跋尾》、《汉碑范》、《伦敦风土记》、《伦敦竹枝词》、《清代野记》等。
这批由张祖翼生前收藏的魏碑拓片,均为整拓本,历经百年,保存完好。我们从中精选出最精彩的部分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为了尽量传递出原拓的整体信息,我们特依照拓片原件整张折叠的方式,原大原色精印,力图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件风貌。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张祖翼藏拓魏碑系列:后魏韩显祖造像》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本身的介绍,而是侧重于对魏碑书法艺术、历史背景以及相关领域进行深入阐述,以期达到详实且自然的描述效果。 --- 魏碑书法艺术的时代回响与审美探寻 一、 北朝石刻: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勃发 魏碑,专指北朝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在石碑、墓志、摩崖等石刻上留下的书法墨迹。这段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它承载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风云,也孕育了迥异于汉隶的全新书风——雄强、古拙、内敛而又恣肆。 魏碑的兴盛,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特别是定都洛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4年)密切相关。随着汉文化的深入渗透,原有的游牧民族的粗犷审美逐渐被中原士族的精致典雅所影响,但其内在的生命力并未消减。 (一) 汉隶的蜕变与楷书的初创 魏碑的书法风格,是汉隶向成熟楷书过渡的清晰见证。从现存的碑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隶书的波磔、蚕头燕尾等笔法特征在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楷书的方正、挺拔和笔画的趋于匀称。然而,早期的魏碑并未完全摆脱隶意的束缚,因此形成了“隶楷相参”的独特面貌。笔画多用方笔、侧锋,起笔和收笔处常有方折、顿挫,线条饱满,体势向心、结构紧密,展现出一种刚健、朴拙的力量感。 (二) 时代精神的载体 北朝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其艺术风格的基调。战乱频仍、民族交融的背景下,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空前强烈,这使得宗教造像和碑刻成为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书者往往不是受过严格科班训练的文人,而是工匠或地方士绅,他们的书写带着一种天然的、不加修饰的生命力,极大地冲击了当时士族主导的“妍美”书风(如王羲之所代表的晋韵)。魏碑的拙朴和雄浑,被后世誉为是书法艺术的“金石气”的集中体现。 二、 碑学的复兴与审美趣味的转向 自唐代以后,楷书发展趋向平稳、规范(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碑学逐渐被帖学(以二王为代表的行草书法)所主导。直到清中叶,乾嘉时期,碑学才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复兴。 (一) 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碑学复兴的根本动力在于对唐代以后书法审美僵化的反思。以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理论家,提出了“尊碑抑帖”的观点。他们认为,唐代以后,书法逐渐失去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雄强、质朴、充满生命力的“金石气”。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系统论述了碑学价值,推崇北魏、北齐的书法风格,认为魏碑在笔法上更为丰富、结构上更具创造性,是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 (二) 金石考据学的支撑 碑学的复兴离不开同时期考古发掘和金石拓片整理工作的繁荣。学者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临摹现成的法帖,而是开始深入田野,发掘和考证散佚在民间的碑刻和墓志。拓片的收集、整理、考辨,成为重要的学术活动。这些对实物原貌的探求,极大地拓宽了书法研究的视野,使得学者能够直接接触到书写时代的原始面貌。 三、 魏碑的地域风格与书派分野 魏碑并非铁板一块,其风格受到地域、时代和具体造像内容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书派。 (一) 洛阳正书与早期北魏 随着北魏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这里的碑刻承载了汉化过程中书法的规范化倾向。早期的魏碑往往在结构上相对规整,隶意仍存,但已显现出向楷书过渡的趋势。 (二) 碑刻的雄健风格——以 “ 二峻 ” 为代表 中晚期的北魏碑刻,尤其集中在山西大同(平城时期遗存)和洛阳周边,风格趋于雄强。其中,以《高庆碑》《崔敬道碑》等为代表的作品,笔力遒劲,横画多呈“蚕头燕尾”的蚕头状,竖画挺拔如铁,字形扁方,气势开张。这种风格强调线条的力度和结构的开阔,是魏碑艺术的巅峰表现之一。 (三) 墓志的精巧与秀逸 与体量巨大的碑刻相比,北魏时期的墓志(如《始平公墓志》《元桢墓志》)则展现了另一种风貌。它们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书手刻制,体量较小,结构趋于紧凑,用笔更为精到,笔画间多显秀丽与灵动,笔法相对圆润。这些墓志是研究魏碑从古拙向成熟楷书过渡的宝贵资料,它们展现了书写者对笔法的细腻处理,与碑刻的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 魏碑在当代书学中的价值 时至今日,魏碑的研究和实践依然是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更在书学理论上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 结构与体势的再认识 魏碑打破了唐楷“中宫收紧,四周舒展”的传统定式,其“左紧右松”、“上紧下松”的结构处理,以及整体的扁平化、内擫的笔势,为现代书家提供了结构创新的灵感。学习魏碑,有助于书家摆脱帖学中过分追求“妍美”的束缚,重建对点画的力度感和空间结构的掌控力。 (二) 对刀法与笔法的辨析 石刻书法是“书”与“刻”的结合。研究魏碑,必须深入探究其书写与刻制之间的关系。笔画的方折、顿挫,是书写者刻意为之的“笔法”,还是刻工运用刀法所致的“刀法”?这种辨析,促使研究者和学习者超越对笔墨的局限认知,理解书法在不同媒材上的物质性转化。 (三) 艺术的纯粹性与时代精神的投射 魏碑的艺术性,源于其直接、未经雕琢的表达。它以最质朴的形式,记录了一个民族在剧烈变革中的精神面貌。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者而言,重温魏碑,就是重温艺术的生命力与本真,它提醒着我们,最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直接的表达之中,而非僵化的教条。 --- 这份简介旨在勾勒出魏碑艺术的宏大背景,涵盖其历史地位、风格演变、流派划分及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价值,而完全不涉及任何关于“张祖翼”或“后魏韩显祖造像”的具体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对于填补国内某一特定时期碑刻文献的系统性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义。我期待它能激发更多针对“后魏”这一过渡时期造像碑的深入研究。在那个时代,佛教造像艺术正经历着从孝文帝时期端庄秀逸向更趋成熟和世俗化的转变,而韩显祖的造像正好处于这个变化的关键节点上。通过对比张祖翼先生所藏的这批高质量拓本,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描绘出这一艺术风格转折的具体路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家可以跳脱出以往对北魏艺术的刻板印象,去发现更多元、更精微的艺术面貌。对于那些致力于撰写更详实、更具证据支撑的中国石刻史专著的研究人员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可供反复参阅的工具书,它带来的启发性,远超我们对一套“影印本”的传统认知。

评分

这套《张祖翼藏拓魏碑系列》的整体装帧和拓片质量着实令人称道。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碑刻文献的爱好者,我必须指出,选择高质量的影印本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多么重要。这套书的纸张厚实,墨色还原度极高,那些魏碑特有的苍劲、内敛的笔法,在拓片上呈现出的金石之气,通过这套书的呈现,几乎可以让人触摸到原碑的肌理。特别是对于“后魏韩显祖造像”这一单元,以往看到的拓本往往模糊不清,细节损洇严重,但在这套书中,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刀痕细节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这对于考证造像碑的题款和造像风格的细微变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尤其欣赏的是,装帧上对原拓的版式处理非常尊重,没有为了迎合现代审美而进行不必要的裁剪或过度修饰,使得研究者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出原拓本面貌。这种对文物原貌的尊重,是任何一套仅仅追求“美观”的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它体现了出版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可以说,光是这份对细节的把控,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让我着重提一下这套书在细节处理上对学习书法者的助益。魏碑,尤其是北魏时期的造像记,其字体结构往往充满了力量感和一种奇特的“拙朴”之美。很多初学者在临习时,往往会因为看不清笔画的起收和转折而感到困惑。比如韩显祖造像碑中那些看似方折实则内含圆转的笔法,以往拓本中常被简化为生硬的直线。然而,在这套高精度影印中,那些微小的、在刀石摩擦中形成的“颤笔”和“衄挫”的痕迹都被保留了下来。这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力透纸背”的含义,理解魏碑那种雕刻感强烈的用笔逻辑。它不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写”,而是通过最原始的证据告诉你“古人是如何刻下的”,这种直观的、未经现代美学过滤的视觉信息,对于提升临帖的“韵味”和“骨力”,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无疑是重磅之作。在当代,要集齐并妥善保存一套品相如此之佳的魏碑原拓,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套影印本,相当于将这一稀世珍藏“数字化”地呈现给了大众。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它承载着张祖翼先生作为金石大家的眼光与选择。每一页所选的拓本,都经过了高人一等的鉴别。我注意到其中一些侧面的展示,比如对部分残损处的放大,其清晰度让我可以清晰辨认出拓工下锤的力度和方向,这对于研究拓印技术本身,也是一个绝佳的样本。在我看来,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欣赏范畴,它是一部关于近现代金石学史和文物保护史的侧影。对于那些希望构建自己魏碑研究资料库的藏家来说,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远非市场上那些零散的、未经系统整理的碑帖选本所能比拟。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另一深刻感受,在于其编辑导向上的克制与专业。在碑刻文献的整理出版领域,常常出现一个误区,即过分强调旁征博引或进行冗余的考据,结果反而稀释了原拓片本身的学术价值。然而,张祖翼先生的这批藏拓,其本身就代表了民国时期对金石学研究的高峰水准,它们是研究魏碑流变不可或缺的一手材料。这套影印本很好地把握了“存真”的原则,除了必要的索引和批注(如果内含的话,此处是推测其专业性),它很少加入现代学者的臆测或过度解读,而是将舞台完全留给了碑刻本身。这种“无声的引导”,反而让真正的研究者能够更自由地沉浸其中,去比对不同时期的拓本差异,去体会韩显祖造像碑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语言特点。这种处理方式,对于那些真正想从碑帖本身挖掘信息,而不是依赖二手资料的学者而言,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要求读者带着问题去观察,而不是被导向既定的结论,这才是真正的学术出版。

评分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评分

造像正面正方形界栏八行,每行十一字,有着很多篆隶的笔意与结体特征,同时撇捺点画转折中,又流露出很多楷书的用笔意味。它保存了不少在楷书进入到成熟时期后,已经彻底消失掉的写法和意趣。这些意趣,对于今天基本脱离了实用功能性,进入到独立艺术创作层面的书法艺术而言,无疑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评分

?好!,,,,,

评分

造像正面正方形界栏八行,每行十一字,有着很多篆隶的笔意与结体特征,同时撇捺点画转折中,又流露出很多楷书的用笔意味。它保存了不少在楷书进入到成熟时期后,已经彻底消失掉的写法和意趣。这些意趣,对于今天基本脱离了实用功能性,进入到独立艺术创作层面的书法艺术而言,无疑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评分

原拓高80Cm,宽40Cm。钤有“磊合所得金石文字”朱文收藏印。

评分

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分上下两层:上层曰盖,下层曰底,底刻志铭,盖刻标题。亦指墓志上的文字。

评分

原拓高80Cm,宽40Cm。钤有“磊合所得金石文字”朱文收藏印。

评分

这批由张祖翼生前收藏的魏碑拓片,均为整拓本,历经百年,保存完好。我们从中精选出最精彩的部分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为了尽量传递出原拓的整体信息,我们特依照拓片原件整张折叠的方式,原大原色精印,力图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件风貌。

评分

碑以朝别,以年叙,其无稽考,附于其朝之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