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摄影

北京旅游摄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广角势力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
  • 旅游
  • 摄影
  • 风光
  • 人文
  • 城市
  • 旅行
  • 景点
  • 技巧
  • 数码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1216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60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页数:27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北京旅游摄影》6位摄影专家联袂出任《北京旅游摄影》专家顾问团,揭秘80个北京必拍的摄影地点,10类必拍的北京元素。详解老北京与新首都的时代传奇,掌握风光/建筑/人文/生态/夜景等常见摄影题材的拍摄技巧。
   北京数十位超级摄影发烧友、资深摄影媒体编辑——共同挖掘全北京必拍的摄影地。
   著名风光摄影家李元、著名风光摄影家李少白、著名建筑摄影家王惠明、中国摄协网十佳摄影师徐华定、佳友在线签约摄影师 容晶、著名生态摄影师吴秀山。
   《汽车自驾游》是华商传媒集团旗下期刊,国内全国公开发行的高端汽车旅行杂志,2010年成功策划、组织了“长安-罗马丝绸之路复兴之旅”大型跨国自驾采访考察活动。

内容简介

   《北京旅游摄影》精选了约80个北京旅游拍摄地点,按“皇家风范”、“长城内外”、“胡同旧影”、“花香叶语”、“山川古村”等题材分为10类,每个类别里面的地点都经过编排,其内容综合了数十位北京资深影友的思路及拍摄经验,配合摄影发烧友的精美大片及实战技法,给常年生活在北京以及全国各地来北京旅游的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深入实用的拍摄参考。
   《北京旅游摄影》涵盖地点全面,题材分类合理,图片搭配精美,技法讲述贴切,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并能从中有所收获的旅游摄影参考书。

作者简介

广角势力,专业的摄影与旅游图书工作室,致力于为广大摄影及旅游爱好者提供丰富、实用而精美的图文信息。工作室拥有丰富的采编写作经验及图文合作资源,著有《数码摄影技巧大全第2卷》、《数码单反摄影实拍技法大全》、《佳能数码单反相机及镜头超级实用手册》、《尼康数码单反相机及镜头超级实用手册》、《Canon EOS 60D数码单反相机超级实用手册》等图书。

目录

1-47
01:皇家风范
故宫/2
天安门/10
天坛/16
北海公园/20
钟鼓楼/24
颐和园/26
圆明园/32
恭王府/36
国子监/38
雍和宫/40
潭柘寺/戒台寺/42
十三陵/46

48-91
02 长城内外
箭扣长城/50
司马台长城/56
金山岭长城/62
古北口长城/66
八达岭长城/70
慕田峪长城/76
黄花城长城/82
居庸关长城/86

92-107
03:胡同旧影
『前门——大栅栏/94
l南锣鼓巷/98
l东交民巷/1D
J天桥/102
I方家胡同/104
l北京的胡同/106

108-125
04:建筑新标
鸟巢/
水立方/118
国家大剧院/120
T3航站楼/124
126-161
05:都市风尚
什刹海/128
三里屯/132
蓝色港湾/136
蓝街/138
南新仓/140
王府井——皇城根/142
世贸天阶/146
中央商务区——CBD/148
金融街/154
中关村/156

162-179
06:艺术胜地
798艺术区/164
草场地/168
琉璃厂/170
潘家园/172
中华民族园/174
今日美术馆/178
180一189
07:菁菁校园
北京大学/182
清华大学/186

190一221
08:花香叶语
北京植物园/192
钓鱼台/196
莲花池/198
中山公园/202
香山公园/204
平谷桃花海/208
大觉寺玉兰/210
向日葵主题公园/212
薰衣草主题公园/216
北京影友其他拍花去处/220

222-241
09:爱鸟部队
北京动物园/224
野鸭湖/228
密云水库/232
十渡/238

242-269
10:山川古村
爨底下/242
百花山/248
灵山/250
妙峰山254
白河峡谷/258
喇嘛沟门/264
凤凰岭/266
270-276
附录
附录A北京旅游摄影地点索引/270
附录B北京摄影器材店索引/273

前言/序言


《寻踪京华:北京城市记忆与影像漫游》 序言 京华之地,历史与现代在此交织,古老韵味与都市脉搏共振。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岁月沉淀的城市,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从巍峨的紫禁城到充满生活气息的胡同,从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到静谧的皇家园林,北京以其丰富多元的面貌,吸引着无数目光。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旅游攻略,更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拍出大片”的摄影技巧手册。它是一次沉浸式的城市漫游,一次对北京灵魂深处的探寻,一次用影像语言讲述这座城市故事的尝试。我们将视角投向那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挖掘隐藏在寻常巷陌下的历史回响,感受不同时空在此交汇的独特魅力。 我们相信,真正的旅行,是一种与土地的对话,一种与文化的深度连接。而影像,作为一种直观而富有表现力的媒介,能够捕捉稍纵即逝的情感,定格转瞬即逝的美丽,并以此为线索,串联起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见”北京。我们不追求景点打卡式的效率,而是鼓励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在每一张影像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情感。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影像,以及与之相伴的文字,能够引发读者对北京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这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旅程,一次关于时间、空间与人文的探索。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条“寻踪京华”的影像漫游之路,共同发掘那些属于北京的,独一无二的城市记忆。 卷一:宫阙的余韵与皇城的脉动 北京的灵魂,很大程度上镌刻在那些承载着昔日辉煌的宫殿与城墙之上。紫禁城,这座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不仅仅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在这里,我们不只是用镜头记录下它的壮丽,更试图去捕捉那些穿梭于琉璃瓦顶之下,游走于朱红宫墙之间,依稀可见的宫廷生活场景。 故宫的静谧时光: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午门,当黄昏的余晖洒满太和殿,宫殿的喧嚣褪去,留下的只有历史的回响。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被时光磨平的台阶,是角落里低语的风,是斑驳的墙壁上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或许是一只慵懒的宫猫,在金銮殿前打着盹,它的身影,仿佛连接了几个世纪的时光。又或许是雨后,石狮子上凝结的水珠,在光线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折射出昔日帝王的风采。我们尝试去捕捉那份静谧,那份遗世独立的庄严,以及在宏伟背后,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微之处。 皇家园林的写意山水: 颐和园、天坛、北海,这些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们并非简单的游览胜地,而是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意境巧妙融合的画卷。在这里,我们不再只是看到亭台楼阁,而是试图去理解“移步换景”的构思,去感受“借景入画”的妙处。 颐和园的湖光山色: 昆明湖的波光潋滟,万寿山的巍峨苍翠,长廊的彩绘游龙,这些熟悉的景致,我们试图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或许是一片被风吹皱的湖水,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芒,倒映出佛香阁的剪影。又或许是长廊上,一幅幅精美的彩绘,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质感,它们讲述着古人的故事,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被人们匆匆走过的风景,是湖边垂柳的婆娑,是石桥上斑驳的青苔,是回廊里静默的石狮。 天坛的祭天情怀: 天坛,这座祭祀皇天的地方,其建筑本身就充满了哲学和象征意义。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那种神圣感,那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对话的庄严氛围。回音壁的神秘,圜丘的空灵,七星石的古朴,这些都不仅仅是物质的形态,更是精神的寄托。我们关注的是清晨,当地人在祈年殿旁晨练的身影,他们与这片神圣土地的互动,为古老的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海的市井烟火: 相较于颐和园的宏大和天坛的庄重,北海则多了一份贴近百姓的烟火气。白塔下的游船,孩子们在湖边嬉戏,老人们在长椅上闲聊,这些都构成了这座城市公园的独特魅力。我们尝试去捕捉这种人与景的和谐,那种在皇家园林中也能感受到的生活气息。 城墙的沧桑诉说: 如今,北京的城墙已不多见,但它们留下的印记,依然可以让我们窥见这座城市的历史厚度。曾经的内城、外城,围合成无数个曾经的“京畿”。我们试图通过一些残留的城门遗址,一些被新建筑环绕的古老城墙,去想象当年“城”的意义,去感受那份历史的沧桑。或许是一段断壁残垣,在爬山虎的覆盖下,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遗忘。 卷二:胡同的肌理与市井的温度 北京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藏匿在那些纵横交错的胡同之中。它们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肌理,是老北京生活方式的载体,是浓缩了岁月痕迹的城市毛细血管。在这里,我们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试图成为一个静静的观察者,去感受那份独属于胡同的温暖与烟火气。 四合院的日常画卷: 四合院,是老北京最典型的居住建筑。它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家庭观念的体现。我们尝试去捕捉四合院里的日常: 晨昏的时光流转: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院子,晾晒的被子,忙碌的早餐,孩子们嬉戏的身影,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谈笑风生,炊烟袅袅,那份宁静与温馨,是现代高楼大厦里难以寻觅的。 细节的温情: 院子里一盆绿植,一盏老式灯笼,一只蹲守在门槛上的猫,一把摇椅,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主人的情感。我们试图用镜头去放大这些细节,去解读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邻里间的互动: 胡同里的邻里关系,是北京特有的温情。在门口闲聊的老人,一起下棋的伙伴,孩子们在胡同里追逐打闹,这些画面,都展现了北京人朴实而热情的生活态度。 胡同里的声音与色彩: 胡同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听觉的体验。叫卖声、收音机里的京剧、自行车驶过的铃声、邻里间的寒暄,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胡同特有的“背景音乐”。 色彩的变幻: 灰色的砖墙,红色的门窗,绿色的植物,还有人们晾晒的五颜六色的衣物,这些色彩在阳光下交织,形成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雨后的胡同,湿漉漉的青砖,倒映着天空的颜色,更显古朴而宁静。 光影的魔术: 狭窄的胡同里,光影变化是摄影师的绝佳素材。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长长的影子拉伸,勾勒出胡同的轮廓。日出时分的柔光,日落时分的暖色调,都为胡同增添了不同的韵味。 消逝与传承: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胡同正在经历变化,甚至消失。我们记录下这些正在改变中的胡同,用影像留住那些可能成为历史的画面。同时,我们也关注那些努力传承胡同文化的社区和居民,他们让古老的胡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卷三:都市的脉搏与生活的印记 北京,不仅仅有古老的韵味,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现代化的建筑、繁忙的交通、多元的文化,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在这里,我们用镜头去捕捉这座城市的脉搏,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现代气息中的生活印记。 摩天大楼的剪影与人潮的涌动: CBD的林立的高楼,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日出时分的金色光芒,日落时分的剪影,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象,都展现了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雄心。 尺度与空间: 摩天大楼的宏伟,与街头巷尾的人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们试图去捕捉这种尺度感,以及在这种尺度下,人们生活的痕迹。 交通的交响: 北京的交通,是这座城市活力的象征。地铁站里匆匆的行人,车流不息的街道,都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快速运转。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在忙碌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或许是地铁里一个温柔的眼神,或许是街边小贩的笑容。 艺术的殿堂与创意的角落: 北京的艺术氛围日益浓厚,798艺术区、国子监街等,都成为孕育创意的场所。 798的工业遗迹与现代艺术: 废弃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充满个性的艺术空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工业时代的遗迹与当代艺术的碰撞,看到了艺术家们的自由表达。 国子监街的文化气息: 古老的街巷,却汇聚了现代的书店、画廊和咖啡馆。这种新旧交融的景象,展现了北京文化的包容性。 市井的烟火与未来的期盼: 即便是最现代化的都市,也无法割舍那份最真实的烟火气。 夜市的喧嚣与美食的诱惑: 王府井、簋街,这些充满活力的夜市,是这座城市味蕾的集中地。我们尝试去捕捉那种热闹的氛围,那些充满诱惑的美食,以及在食物背后,人们的欢笑与满足。 公园里的生活: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城市公园,都是北京人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重要场所。清晨的太极,傍晚的散步,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这些都是这座城市充满生活气息的缩影。 尾声:京华之镜,心之所向 本书所呈现的,并非北京的全貌,而是我们以影像为媒介,对这座城市的一次个人化解读。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字与图片的结合,能够唤起读者对北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北京,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历史的沧桑,也折射着现代的繁华。它既有宫阙的庄严,也有胡同的温暖;既有都市的脉搏,也有生活的印记。它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一个永远也探索不完的宝藏。 愿每一次的“北京之行”,都能成为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这座城市更深切的理解。愿你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也能发现属于自己的“京华记忆”,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珍藏。 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带着这份对北京的热爱,继续在这座伟大的城市里,探索,发现,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就很棒,配合上内页的印刷质量,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尤其是那些风景大片的细节,即便是放大看,噪点控制得也相当到位,看得出出版社在硬件投入上是下了功夫的。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精心挑选的排版风格,不是那种堆砌图片的简单图册,而是每一页的留白、字体的大小和选用,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探索欲的阅读氛围。它不像那种速食的旅游指南,而是更像一本收藏级的画册,即便是放在茶几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装饰品。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对于光影捕捉的独到见解,那种对清晨薄雾穿过胡同的瞬间,或是夕阳洒在红墙上的那种暖调把握得极其精准,让人仿佛能透过纸面闻到那种特有的京城气息。如果说有什么遗憾,或许是如果能附带一个高分辨率的电子版用于壁纸下载就更完美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实体书的收藏价值。整体而言,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审视,这本书绝对是出版物中的精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传递出内容本身的厚重感与专业度,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打包行李,去寻找那些被定格在纸上的美好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跳脱出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的线性叙事结构,它更像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散文诗集,用图像和文字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在老北京城留下的痕迹”的视觉档案。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告诉读者“哪里是热门景点”,反而更专注于挖掘那些被日常喧嚣所掩盖的“小宇宙”。比如,有一组关于老字号店铺门前那些饱经风霜的木制招牌的特写,纹理清晰可见,每一道划痕都仿佛在诉说着几代人的故事,这种对历史沉淀的捕捉能力,是很多流水线产品所不具备的。读到关于什刹海周边那些安静的角落时,我的思绪完全被拉回到了多年前的一个深秋傍晚,那种宁静与疏离感,简直是神还原。书中的文字部分,并非是教科书式的介绍,而是夹杂着大量富有哲理的感悟,探讨着传统与现代在北京这座超级都市中如何共存、冲突与融合的主题,读来令人深思。它不是一本帮你“完成”一次旅行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体验”一座城市灵魂的书。看完之后,你会发现,你对北京的认知,已经从一个旅游目的地,上升到了一个充满复杂层次的文化载体。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原本以为它会是另一本充斥着天安门、故宫角楼的标准“到此一游”式作品,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完全错了。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轴线区域,而是勇敢地将镜头对准了北京的边缘地带——那些正在快速变迁的城中村、工业遗存的角落,甚至是新开发的文化创意园区里那些尚未被完全定义的空间。这种对“正在发生”的北京的关注,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它捕捉的不是一个静止的、被官方符号固化的城市,而是一个呼吸着、成长着的巨大有机体。特别是其中关于城市边缘人群的生活侧写,虽然寥寥数语,却充满了人文关怀,比如环卫工人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下开始一天工作的情景,那种孤独而坚韧的美感被捕捉得非常到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观看”的角度,让你在赞叹古老文明的同时,也能正视这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与焕发的生机。它强迫你去思考:真正的北京,究竟隐藏在哪里?是高耸入云的CBD,还是那条快要消失的、正在被拆除的老墙根下?这种思辨性,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旅游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水平着实令人佩服,它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摄影集那样,只有华丽的图片而缺乏理论支撑,也不像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难懂。作者巧妙地将一些关于摄影技术、光线控制的基础知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对特定场景的描述之中。例如,在介绍一张延庆长城雾凇的照片时,他会顺带解析如何利用慢门来柔化水汽的流动感,这些技术点不是突兀地插入,而是作为理解画面美感的钥匙被自然呈现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对于那些热爱摄影但又不想啃大部头技术手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成功地提升了读者的“视觉素养”,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如何才能拍出这样的美景”。此外,书中收录的几篇作者的“幕后故事”非常精彩,分享了为了捕捉某个特定时刻所付出的努力和等待,这种真实的人类情感投入,极大地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一部“创作心路历程记录”。

评分

我通常对那种过度美化或过度商业化的旅游书籍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这些陷阱。它的取景角度非常刁钻,很多画面都是从非传统视角切入的,比如俯瞰故宫屋脊的几何排列,或是从狭窄的雨水巷道中捕捉到的高角度天空,这种构图上的创新让人耳目一新。更难得的是,它在展示宏大叙事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微观世界的魅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市井生活肌理”的描绘,那些早点摊上蒸汽氤氲的景象,菜市场里人与人之间那种默契的讨价还价,甚至连垃圾桶旁一只流浪猫的慵懒姿态,都被作者敏锐地捕捉了下来,并赋予了画面生命力。这种对“烟火气”的尊重和记录,让这本书的厚度一下子就上来了。它没有刻意去渲染那种游客导览手册里千篇一律的“京味儿”,而是通过这些真实、未经修饰的瞬间,构建了一个更立体、更可信的北京形象。读到后面,我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正走在那些石板路上,耳边回响着胡同里自行车铃铛清脆的响声,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了我预期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