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中国现存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尽管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居住在云南,但令人遗憾的现状是许多人对此并不知晓。作为《云南之肖像》的最大尝试,是想清晰地描绘出生活在云南的各个民族的整体形象,用一系列资料来诠释产生固有文化并保存至今的要因及其关联性。并以此为契机,让众多的人们重新认识云南民族文化的深邃。包括介绍一些过去鲜有提及的民族及作为民族大家庭一员生活在云南的汉族,在综合介绍的同时试图表现出“云南的肖像”。
内容简介
《云南之肖像》,意欲将云南各个民族所创造的原生态传统聚落景观、以及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不加任何修饰地一并收入镜头之中,留给一百年之后的人们。
著者是一位年轻的日本景观设计师,他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用摄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自2004年起至2008年,历时四年,探寨问俗,几近走遍云南。在不断深入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地拍摄了各民族的服饰与聚落,缀集资料,成书一册。
书中反映各种各样聚落景观的各民族聚落的照片,其包含的民族性、地域性,有序的聚落生活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活在云南的各个民族所显现出来的共同要素,著者希冀自然与村落相互和谐的、美丽恬静的聚落景观永远存留下去,并期望各位读者从整体上作为“一个民族的肖像”去感受,包括她们的表情、姿态和服饰的质感、形状、美丽的装饰以及照片中融入的氛围等等。
作者简介
大櫃史生,1979年生于日本京都,景观设汁师。
2001年毕业于日本东北艺术工科大学设计工学系环境设计专业。
2001年-2004年先后十景观设计事务所“Stu,dioonsite”与建筑设计事务所
Siudio建筑汁画从事模型制造。
2004年起历时五年于中囤云南省进行比族研究调查活动。
2009年于日本京都开办风景规划没计事务所,从事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至今。
取得日本国建筑师资格。
曾获得2009年日本全国园林设计比赛景观顾问协会会长奖。
目前,在从事设计工作之余,继续攻读有关教育学科。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云南这一方土地
云南的民族识别
云南考察示意图
云南聚落文化
云南服饰文化
云南之肖像
云南各民族及支系简介
后记
精彩书摘
云南这一方土地
在云南各地,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生息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在这片令人敬畏的荒野上奋斗着。经年累月的生活,给以人们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并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今日云南在语言、习俗、聚落及服饰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基础与云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及生态等方面的特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文化圈的角度去看,可以说云南属于中原文化的西南边境,青藏文化的东南边境、也属于东南亚文化的北部边境。事实上,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文化的交汇点。居于这种特殊环境之中的各族群之间,不断地重复着融合与分离。其结果,在云南内部形成了众多的民族与民族支系。当以“云南的民族”这样一个框架来思考被称为“滇文化”这一现象时,可以说由濮人、越人及其他族群所汇集的文化融合,产生了云南独特的“多元文化”。
自古以来,各民族分别构筑了各自的生活领域。而观察一下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便可得知,他们分别居住于水平面和高度差明显不同的地域。其分栖共存生态,依据大致地理特征可简单分为三类,即;高寒山区、半山区及盆地。作为盆地边缘及山弄等条件较好的半山区,历史上主要聚集着景颇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和傈僳族等各民族的聚落。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民族,主要从事狩猎或以,g耕火种的方式种植玉米和早稻,并饲养牛和山羊。而苗族、瑶族与小凉山彝族等民族,则生活在气温偏低,山坡陡峭的高寒山区。此外,在高寒山区的草原或河谷地带,聚集着藏族、普米族和独龙族等民族的聚落。他们从事渔猎,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玉米、马铃薯、青稞和荞麦,采集山货和药材并兼顾畜牧业。生活在盆地的主要为傣族、壮族、汉族、回族、纳西族和阿昌族等民族。他们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因盆地发挥着交易要地的功能,所以这里也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流及文化交融的场所。生活在盆地的人们与生活在盆地周边山地的人们,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若从政治角度来看,山地的人们从属于盆地的人们或完全相反;从经济角度来看的话,属于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作为某种成熟的自给自足的小型社会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在语言、习俗、聚落、服饰等方面,小型社会内部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由于地形复杂、分明的垂直分布地带及各个地区气候相异等原因,云南的森林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因中国国内种子植物的半数以上生长在这里,故被称为“植物王国”。除植物外,森林里还生活着许多动物,兽类、鸟类占中国国内已确定种属的半数以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热带动物到耐寒动物共处一处,形成了奇特的生态系统。云南的气候类型达七种之多,即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及高原气候。这种多样性气候随着纬度以及海拔的变化,制造出更为复杂的气候形态,形成了特殊的高原型季风气候,进而呈现出与其相应的生活方式。我在云南进行实地考察时,利用气候特性制定年度计划,采取了如下形式,即冬季去热带地区,夏季往北部高寒山区,雨季则停止对怒江等高危地区的考察。
云南这一方土地,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历史上,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均与中央政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唐、宋之际建有少数民族的国家如南诏、大理,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以回族为中心的集团在大理建立了独立政权。事实上从清末至民国初期这一阶段,云南业已在不同地域保持着某种独立性。进人中华民国,在国民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近代化的浪潮也波及至云南,云南在努力实现独自的近代化的同时,各民族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各民族迎来了更大的生活变化浪潮。
……
前言/序言
云南之肖像:一段关于风土人情的搜寻之旅 《云南之肖像》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旅行指南,也不是对某位历史名人的传记式描绘。相反,它是一部关于“人”的集结,是对那片古老土地上,那些鲜活生命、独特姿态、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深层联系的细致捕捉。这本书试图剥离浮光掠影的风景介绍,深入探寻云南这片神奇土地孕育出的多姿多彩的“肖像”。 作者以一位怀揣着深刻好奇心的观察者身份,踏上了这场漫长而深入的搜寻之旅。这趟旅程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为了探访人尽皆知的著名景点,而是为了发掘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村寨田野中的,属于云南独有的“人”。他们可能是世代耕种的农民,他们的双手在土地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他们的眼神里流淌着对自然的敬畏;他们可能是依然恪守古老传统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歌谣、节庆,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时间长河中闪耀的宝石;他们也可能是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坚守着某种独特生活方式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是现代文明洪流中的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云南之肖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将焦点仅仅停留在“他们是谁”,更着力于“他们如何成为这样”。作者深入田野,用一种近乎沉醉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人物的生活环境,他们的日常劳作,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与坚持。比如,当描绘一位哈尼族梯田的耕作者时,书中不会只停留在“他耕种着梯田”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对那片梯田的精妙构造、哈尼族人与水稻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如何塑造了人物坚毅而质朴的性格的细致勾勒。这种对“因”的探求,使得每一个“肖像”都拥有了饱满的血肉和灵魂。 书中收录的人物肖像,绝非单一的个体剪影,而是构成了一幅幅交织的、充满生命力的群像。这里有黛眉深锁、眼神中藏着故事的佤族老人,他们的脸上镌刻着部落的历史与沧桑;有歌声嘹亮、舞姿翩跹的傣族姑娘,她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灵动的音符;有默默无闻、却用巧手编织出锦绣的布依族绣娘,她们的指尖流淌着家族的智慧与匠心;有对古老医药有着深刻理解的纳西族药师,他们守护着山林间的珍贵草药,也传承着生命的智慧。甚至,书中还会触及到那些在城市边缘,或是在特定行业中,依然保留着独特生活哲学的人们,他们的存在,同样是云南肖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云南之肖像》的笔触,往往带着一种温和而深沉的观察。作者不急于评判,不急于定义,而是以一种倾听者的姿态,去感受、去理解、去记录。对于那些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书中没有廉价的叹息,而是对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美学的反思;对于那些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的火花,书中也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对这种复杂关系的 nuanced 呈现。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其应有的尊严与厚重。 书中对环境的描绘,同样是人物肖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深知,人与自然是彼此塑造、彼此依存的。因此,书中的山川河流、森林峡谷、村落城镇,都成为了映衬人物的背景,甚至可以说是人物生命状态的延伸。普者黑的喀斯特地貌如何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节奏,碧塔海的高原湖泊如何承载了纳西族人的精神寄托,丽江古城的石板小巷如何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环境的描绘,并非独立的风景描写,而是与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所承载的文化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云南之肖像》的文字,如同精心雕琢的工艺品,细腻、生动、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运用感官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山间的鸟鸣,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触碰到粗糙的衣料。这种沉浸式的叙事,能够让读者超越文字的束缚,亲身感受到书中所描绘的人物的生活状态,并与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云南的方式——一种更加人文、更加深入、更加贴近生命本质的方式。它提醒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除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无数鲜活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才是真正构成云南独特魅力的基石。阅读《云南之肖像》,就像与一位位淳朴而智慧的云南人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言语、他们的生活,都在你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让你对这片土地,对人性,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敬意。 这本书不教你如何出行,却能引领你走进一种精神的旅行;它不描绘宏大的图景,却能让你看见生命中最真实的微光。它是一场关于风土人情的搜寻,是一次对灵魂深处的探访,是云南这片土地上,无数鲜活生命最真实、最动人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