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漫画史

西方漫画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国] 波罕·林奇 著,张春颖 译
图书标签:
  • 漫画史
  • 西方漫画
  • 漫画研究
  • 艺术史
  • 流行文化
  • 文化研究
  • 视觉文化
  • 插画
  • 欧美漫画
  • 漫画发展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08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6312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梦想家·图文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漫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这是一部浓缩了两千多年西方漫画发展史的著作,展示了古希腊与古埃及漫画的雏形、中世纪漫画的成熟,以及近代漫画的兴盛。我们能尽情领略杜米埃、比尔博姆、贺加斯这些巨匠们创作的近百幅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波罕·林奇(Bohun Lynch,1884—1928)是20世纪初期优秀的艺术评论家。他的文字有着学者的精炼和低调,同时兼有文学家的洗练和生动。著有《脑海中的马克斯·比尔博姆》、《意大利里维埃拉的风景、风俗与美食——在滨海阿尔卑斯山的记录》和《拳击场》等多部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漫画的本质
第二章:古代到中世纪的漫画
第三章:早期世俗漫画
第四章:偏见漫画
第五章:十八世纪的英格兰(上)
第六章:十八世纪的英格兰(下)
第七章:《名利场》
第八章:欧陆漫画
第九章:不远的过去
第十章:马克斯•比尔博姆
第十一章:今日英格兰和今日美国
尾声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unll
东方幻想的绮丽画卷:中国古代神话与民间故事探析 书名: 东方幻想的绮丽画卷:中国古代神话与民间故事探析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笔名] 出版社: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个专注于历史文化研究的出版社名称] ---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与民间故事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著作。它摒弃了传统神话研究中常见的碎片化叙述,力求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东方想象力图景。本书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对古代文献、石刻、壁画乃至地方志中的隐晦记载的细致考证,重构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支撑起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原型叙事。 我们不再将神话视为单纯的“早期科学解释”,而是将其视为古代社会心理、宇宙观、伦理道德和权力结构的艺术化投射。全书以时间线索和主题线索交织推进,从开天辟地的洪荒时代,深入到英雄的登场,再到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互动,直至地方性神祇与世俗信仰的交融。 第一卷:太初之境——洪荒谱系与宇宙秩序的建立 本卷聚焦于中国神话体系的基石——创世神话和早期神灵谱系。 一、混沌初开与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 深入探讨《山海经》、楚辞以及先秦诸子中的创世原型。重点分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内涵。不同于西方神话中单一的“创世主”,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往往是一个“分裂”与“修补”的过程,体现了古人对“秩序的艰难达成”的深刻理解。我们将比对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可能存在的原始宇宙图景,探究这些神话如何从地域性的信仰升华为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 二、神祇的谱系与职能分化: 详细梳理伏羲、神农等“三皇”的演变轨迹。伏羲的“画卦”与“渔猎教化”如何对应了早期社会生产力的飞跃;神农的“尝百草”则体现了农耕文明对生命与自然界知识的渴望。此外,对早期自然崇拜的代表——河神、山神、日神(羲和)、月神(常羲)的职能进行细致剖析。这些神祇并非全知全能,他们更像是特定自然力量的具象化身,其祭祀仪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季节更替和农业丰歉的焦虑与期盼。 三、洪水叙事及其文化意蕴: 重点剖析大禹治水的原型。大禹治水神话不仅仅是水患治理的记录,更是“德治”与“力治”两种权力模式冲突与融合的象征。分析其与世界其他文明洪水神话的异同,强调“疏导”而非“阻挡”的治水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 第二卷:英雄的黄昏与凡人的崛起——夏商周的信仰转型 本卷考察随着早期王朝的建立,神话如何被“历史化”和“道德化”,以及祖先崇拜的兴起。 一、从自然神到人文始祖: 分析商代“帝”的概念,探讨从自然神祇到人格化、至高无上之神的转变。重点关注甲骨文中关于卜辞的记载,揭示商朝统治者如何通过祭祀祖先和“帝”,来合法化其统治的正当性。 二、周代“天命”观的构建与神话的“去魅”: 周朝取代商朝后,“天命”观的提出是神话体系的一次重大转型。本章将阐释“天命靡常”的理论如何将神权降格,抬升了君主的道德责任。相关的神话如“天命玄鸟降商、黄河之神(河伯)向庄周陈述世事”等,其叙事焦点已从神力的展示转向了对人事兴衰的哲学反思。 三、半人半神的英雄谱系: 深入研究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英雄神话。后羿的神性逐渐淡化,其形象更多地被塑造成一位拯救苍生的“超人”,其结局(被嫦娥奔月或被寒浞所害)则暗示了英雄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其力量与凡俗政治之间的内在矛盾。夸父的“饮尽大河”体现的是一种近乎悲剧性的、超越个体极限的开拓精神。 第三卷:诸神之乡与百家争鸣——战国至魏晋的想象力爆发 本卷聚焦于思想解放时期,神话与哲学、方术的深度结合,以及地域神话的繁荣。 一、山海异兽的博物志: 以《山海经》为核心文本,系统梳理其中记载的奇珍异兽、奇山异水。这些描述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记录,更是古代对未知世界(包括地域上的远方和精神上的幽暗)的集体想象。我们将探讨这些异兽(如九尾狐、英招、穷奇)在后世文学和道德体系中如何被不断符号化和寓言化。 二、神仙方士与道家哲学的融合: 重点考察战国至汉代,以方士和游侠为载体的神仙谱系。从彭祖的寿考,到麻姑的仙迹,再到王母娘娘在昆仑山的形象演变。分析道家思想如何吸纳、改造了原有的巫术和萨满教元素,构建了一套追求个体生命永恒的“内丹与外丹”体系。 三、佛教传入与本土神话的碰撞: 考察佛教传入后,本土神祇(如玉皇大帝的前身,或地方土地神)如何与佛教体系中的菩萨、罗汉进行复杂的文化共存与融合。分析如“目连救母”等故事在民间传播过程中,如何融入了中国原有的孝道观念。 第四卷:世俗的信仰与民间的故事园地 本卷将目光投向广袤的民间世界,探讨神话如何转化为具有实用性的民间信仰和故事母题。 一、地方神祇的兴衰: 研究城隍、灶神、门神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祇的起源和职能。这些神祇是国家律法和伦理规范在民间的延伸,其祭祀活动构成了古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 二、民间传说的母题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的早期原型、宝莲灯等),分析其核心的叙事母题:人神之恋的悲剧性、对不公命运的反抗、以及对美好人性的赞颂。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代普通民众在面对巨大社会压力时,精神世界寻求慰藉和理想投射的方式。 三、艺术媒介对神话的再创造: 简要探讨说书、戏曲(如早期的傩戏、杂剧)等艺术形式如何吸收和改编神话材料,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续,并渗透到更广大的社会阶层。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将回归到神话的当代价值。中国古代神话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自我更新的复杂有机体。理解这些神话,即是理解中华民族在面对生存、秩序、道德和死亡问题时,所形成的最早、最深刻的集体回答。它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一把关键钥匙。 --- (本书力求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以流畅、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一幅壮阔的、充满生命力的东方幻想画卷,让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神祇与英雄,重新焕发出他们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本以为会看到一份按时间线铺陈的“英雄事迹”清单,但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构建了一种非常新颖的“主题式”切入视角,而不是纯粹的编年史。比如,有一整个章节专门探讨“边框与留白”的哲学意义——漫画格之间的“间隙”是如何构建读者的主动参与感和时间感的。这种对漫画基本构成要素的深入挖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几十年的阅读习惯。它教会我如何去“阅读”图像之间的留白,如何理解那些看似无意义的过渡页其实是节奏控制的关键。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非英语世界的漫画叙事传统,如日本的“绘卷”传统如何与现代漫画形成对话和张力,进行了相当篇幅的论述,避免了将“西方”的概念固化和狭隘化。这本书的视野是开放的、跨文化的,它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思考“连续的图像”这一媒介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虽然内容严谨,但设计上却毫不妥协。我特别想提的是,那些罕见的、首次被引入学术讨论的早期印刷品插图和手稿扫描件,清晰度极高,保存了原始的颗粒感和墨色变化,这对于研究印刷工艺的演变至关重要。比如,书中对比了不同年代的网点技术(Ben-Day dots)在表现光影和材质上的微妙差异,这种细节的呈现,只有高质量的印刷才能支撑。很多历史片段的还原度非常高,让人有种“亲历”的感觉,而不是仅仅通过文字的转述。相比于一些只注重内容而忽视载体美学的书籍,这部作品在维护“物性”的同时,也提供了深刻的文本分析,可以说是兼顾了“形”与“神”。对于任何一个对书籍设计和印刷技术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范本,它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图像复制技术演进的微缩史。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年代变迁和艺术流派的演进,编织成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动态画卷。我尤其欣赏它对早期图像叙事如何从民间传说和宗教题材中汲取养分的细致描摹。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探讨了媒介技术革命,比如石版印刷普及,对漫画语言结构产生的根本性影响。读到关于十九世纪末巴黎街头报纸插画如何一步步催生出连环画这一独立艺术形式的段落时,我仿佛能闻到当时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气味。作者对人物造型的演变,从早期夸张的“野兽派”倾向到后来的注重解剖学的写实主义,分析得鞭辟入里,展示了艺术思潮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众娱乐的底层逻辑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没有将漫画仅仅视为一种“低俗”的消遣,而是将其提升到文化现象的高度,探讨了其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的投射。那种将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与具体作品的微观分析完美结合的能力,实在令人叹服,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洞见。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作者对于“作者身份”和“集体创作”之间拉扯的讨论所吸引。它深入剖析了早期漫画产业化进程中,作者的个人风格如何被工厂化的生产模式所稀释或重塑。书中对那些早期流水线上“无名氏”画师群体的关注,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对文化劳动者群体的同情和历史重估。这与当下许多将“创作者”神化的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提醒我们,伟大的文化产品往往是集体智慧和时代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去魅化的视角,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史的复杂性——它从来不是由孤立的天才推动的,而是由技术、市场、劳工和消费需求共同塑造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不断追问“为什么是这样发生的”,并引入了经济基础和劳工关系的视角,使得整个叙事更加厚重和具有现实关怀。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漫画史”入门读物。它对北美和欧洲漫画在二战前后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书中对“超级英雄”这一原型诞生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焦虑——从经济大萧条到全球冲突的阴影——的剖析,简直是社会学和艺术史的完美联姻。我原以为这部分内容会流于表面,但作者却引用了大量当时报刊的社论和评论家的观点,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解读框架,让我明白那些飞翔的斗篷和强壮的肌肉,其实是大众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表达。而且,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但又不失必要的批判性。例如,在谈到审查制度对内容创作的制约时,作者没有进行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对艺术形式的“反向激励”作用,即限制如何催生了更具象征意义和隐喻性的表达方式。这本书无疑是严肃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其注释和参考资料的详尽程度,本身就是一篇小型研究论文集。

评分

就是那种讽刺性的图画。不包括“卡通”、“连环画”,而且年代相当早,基本不涉及20世纪。。。

评分

其实不然 书质量一般 且没趣

评分

绕步兵的作用、骑兵战、指挥与控制、围攻战和海战五个方面,借助气势磅礴的场景。,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图解世界战争战法-古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巧描细绘地展示了战争艺术在残酷战争中的大裂变。探究在冷兵器时代打赢战争所需的独特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再现世界战争历史,为研究中世纪战争提供了一个详尽而生动的指南。,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铁战士亚述人尽管历史学家们往往避而不做类比,但还是会忍不住把从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12年称霸中东的亚述帝国看作纳粹德国的古代先祖这是一个侵略成性、穷凶极恶、复仇心切的政权,其赖以为支撑的战争机器卓越而成功。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一样,亚述军队在其所处的时代,技术和作战思想都是最先进的,并且在其后数代都是其他军队的典范。亚述人首先大量使用铁制武器。与熔炼青铜所必需的锡不同,铁在中东蕴藏丰富,因而铁制武器不仅优于青铜武器,而且还能大量生产,这就有可能装备相当庞大的军队。公元前845年,亚述国王撒缦以色三世曾带领着一支12万人的大军进军叙利亚美吉多战役和卡迪希战役时,埃及与亚述军队皆为2万人。亚述人需要庞大的军队,因为他们几乎始终处于战争状态征服历史上迄今所见最大的帝国,并使用高压手段,以及间或彻底的恐怖行为来维持统治秩序。同时期的记述较少关注战役的军事细节,参加全国美展及上海市美展。连环画绢本《青蛙骑手》获1986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佳作奖”,继获上海市首届(1984-1986)文学艺术奖二等奖;198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及中国出版者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91年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荣誉奖”。      刘恩鸿,1951年生于上海。曾在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局下属企业工作,历任工人技术员、工程师、技术开发部主任。长期从事现代设计及美术绘画创作,现为上海绿洲画院画师。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述人的心脏地区是伊拉克北部的富饶领地,他们的征服始于大约公元前110)年,也就是抵御西部阿拉姆人袭扰的部落冲突升级之时。在亚述纳西拔世国王治下(公元前883年-公元前859年),亚述于始奉行连贯的战略,征服了叙利亚及黎凡特,并在公元前877年兵临地中海。亚述纳西拔的儿子撒缦以色二世在位35年其畔有31年在打仗,最著名战役则是公元前853年在卡尔卡对阵叙利亚领导的联军,这是亚述军队所经历过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有关此役的记录少得让人沮丧,但是我们确信此次胜利代价高昂。

评分

图不错,字太大,浪费纸。

评分

资料都很欠缺,与欧洲漫画史相比差太多了

评分

就是那种讽刺性的图画。不包括“卡通”、“连环画”,而且年代相当早,基本不涉及20世纪。。。

评分

比较像学术研究 不适合休闲阅读

评分

绕步兵的作用、骑兵战、指挥与控制、围攻战和海战五个方面,借助气势磅礴的场景。,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图解世界战争战法-古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巧描细绘地展示了战争艺术在残酷战争中的大裂变。探究在冷兵器时代打赢战争所需的独特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再现世界战争历史,为研究中世纪战争提供了一个详尽而生动的指南。,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铁战士亚述人尽管历史学家们往往避而不做类比,但还是会忍不住把从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12年称霸中东的亚述帝国看作纳粹德国的古代先祖这是一个侵略成性、穷凶极恶、复仇心切的政权,其赖以为支撑的战争机器卓越而成功。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一样,亚述军队在其所处的时代,技术和作战思想都是最先进的,并且在其后数代都是其他军队的典范。亚述人首先大量使用铁制武器。与熔炼青铜所必需的锡不同,铁在中东蕴藏丰富,因而铁制武器不仅优于青铜武器,而且还能大量生产,这就有可能装备相当庞大的军队。公元前845年,亚述国王撒缦以色三世曾带领着一支12万人的大军进军叙利亚美吉多战役和卡迪希战役时,埃及与亚述军队皆为2万人。亚述人需要庞大的军队,因为他们几乎始终处于战争状态征服历史上迄今所见最大的帝国,并使用高压手段,以及间或彻底的恐怖行为来维持统治秩序。同时期的记述较少关注战役的军事细节,参加全国美展及上海市美展。连环画绢本《青蛙骑手》获1986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佳作奖”,继获上海市首届(1984-1986)文学艺术奖二等奖;198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及中国出版者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91年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荣誉奖”。      刘恩鸿,1951年生于上海。曾在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局下属企业工作,历任工人技术员、工程师、技术开发部主任。长期从事现代设计及美术绘画创作,现为上海绿洲画院画师。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述人的心脏地区是伊拉克北部的富饶领地,他们的征服始于大约公元前110)年,也就是抵御西部阿拉姆人袭扰的部落冲突升级之时。在亚述纳西拔世国王治下(公元前883年-公元前859年),亚述于始奉行连贯的战略,征服了叙利亚及黎凡特,并在公元前877年兵临地中海。亚述纳西拔的儿子撒缦以色二世在位35年其畔有31年在打仗,最著名战役则是公元前853年在卡尔卡对阵叙利亚领导的联军,这是亚述军队所经历过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有关此役的记录少得让人沮丧,但是我们确信此次胜利代价高昂。

评分

为什么会缺货这么久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