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戏曲是中国古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从产生之初的宋金元时期到现在,它已经走过风风雨雨八九百个年头了。经过宋元南戏和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三大发展阶段,如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不仅成为中国的国粹,而且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中国史话·文学艺术系列:戏曲史话》以此为基点,用翔实有力的材料、活泼通俗的语言将中国戏曲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为您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王卫民,河南省西平县人,生于1936年。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任北京北方昆曲剧院文化教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攻古今戏剧文学及理论40余年,编校有《吴梅全集》(获国家出版总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追加奖);著作有《吴梅评传》(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优秀成果奖)、《古今戏曲论》;编著有《吴梅和他的世界》;合作编著有《中国历代曲论释评》、《吴梅》、《清风亭下梧桐雨·中国古典戏曲卷》;编选有《中国早期话剧选》、《吴梅戏曲论文集》等;还发表有关古今戏曲、近现代话剧、古代诗歌小说文章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一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1.戏曲起源与形成的各家说法
2.戏曲的三大源头
3.戏曲形成的标志
二 宋元南戏
1.宋元南戏的形成与繁荣
2.宋元南戏的剧本数量及内容
3.宋元南戏的体制与艺术成就
4.宋元南戏的代表作
三 元代杂剧
1.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
2.元代杂剧的体制及演出
3.元代杂剧的内容
4.元代杂剧的艺术特征
5.元代杂剧的杰出作家
四 明代传奇
1.明代戏曲繁荣的原因
2.昆山腔的兴起与弋阳腔的变化
3.明代传奇的内容
4.明代传奇的体制与艺术成就
5.汤显祖及其“四梦”
6.沈璟与沈汤之争
五 明代杂剧
1.明代杂剧的发展与嬗变
2.明代杂剧的内容
3.明代杂剧的代表作家
六 清代传奇
1.清代传奇的发展与衰落
2.清代传奇的内容
3.清代传奇的艺术特征
4.清代传奇的代表作
七 清代杂剧
1.清代杂剧概述
2.杨潮观与《吟风阁杂剧》
八 清代地方戏
1.清代地方戏繁荣的原因及过程
2.清代地方戏的表演艺术及著名演员
3.清代地方戏的作品与著名作家
九 清末戏曲改良
1.传奇杂剧的变革
2.皮黄戏及各地方戏的改良
结束语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相当突出。首先,它打破了元杂剧每剧只限四折的体例,大部分刊本为5本20折(其中第2本第1折后面的[正宫端正好]一套10支曲实为一折,但有的刊本标作楔子,有的刊本标作第2折。若按一折计算,那么此本为5折,5本《西厢记》共计21折)。这样一来,故事情节就可以充分展开,人物也可以刻画得更加细致入微。同时,每本也不限于一人独唱,如第2本第1折为崔莺莺唱,第2折为法聪和尚唱,第3折由丫环红娘唱,第5折崔莺莺与红娘分唱;再如第5本,第1折崔莺莺唱,第2折张珙唱,第3折红娘唱,第4折张珙、红娘、崔莺莺3人都唱,从而打破了元杂剧一人独唱的框框,使歌唱自由多变,充分发挥每个演员的艺术才能。其次,人物形象鲜明。全剧几个主要人物,如大胆热情而含蓄深沉的崔莺莺,诚实潇洒而风度儒雅的张珙,聪明活泼又敢作敢为的红娘,死板顽固却狡猾虚伪的老夫人,武艺高强并见义勇为的法聪和尚等,塑造得都很成功,性格特点十分突出,具有很高的典型性。其三,文词优美生动,情景交融,风格清新雅致。全剧文词好像一首美丽动人的抒情诗。如第4本第3折写张珙上京赶考与崔莺莺离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的碧云、西风、归雁、霜叶、黄花,都是暮秋景物,在这些景物的描写中,渗透着主人公别离的心情和泪水。情景浑然一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接下来的[滚绣球]和[叨叨令]两支,既抒情又叙事,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把莺莺那种缠绵婉转,难舍难离的心情描绘得既真切又动人。当时,人们都称《西厢记》为“花间美人”。的确,它开创了古代戏曲典雅华丽派的先河,影响达数百年之久。明清以来,艺人们争先恐后地把它搬上舞台,迄今仍长演不衰。
(3)白朴。初名恒,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生。陕(音)州(今山西省河曲县)人,生于金正大三年(1226年)。父亲自华,金哀宗时任枢密院判官(掌管军务的官员)。白朴幼年时随父居住在金朝首都南京(今开封)。金亡时,父亲正出使南宋,幼年的白朴由父亲的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抚养。元好问给予他不少教导,使他掌握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后来,白华回到北方,白朴又随父定居河北真定。当时的真定经济繁荣,是元杂剧盛行的地方之一,对白朴从事戏曲创作影响极大。元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4年),有人推荐他做官,被他婉言拒绝。元朝统一时,他随军南下,遍游长江中下游。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年),参加玉京书会,与书会才人、民间艺人接触较多。平生创作杂剧16种,现仅留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3种,前两种是元剧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史话·文学艺术系列:戏曲史话 概述 《中国史话·文学艺术系列:戏曲史话》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戏曲发展历程的通史性著作。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戏曲自萌芽至成熟、繁荣直至近代转型的数千年历史轨迹,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详尽而富于洞察力的中国戏曲艺术全景图。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戏曲的起源、早期形态、经典剧种的兴衰、艺术风格的演变、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与艺术家,以及戏曲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功能与地位。 本书摒弃了单纯的剧目罗列或年代记述,而是着重于从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技术革新的多重维度,解析戏曲艺术的内在生成逻辑及其外部驱动力。它不仅梳理了从汉代的角抵、魏晋的百戏,到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与南戏的勃兴,直至元明清昆曲与京剧的鼎盛与变革,更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形式如何相互渗透、继承与超越。 第一部分:溯源与肇始——戏曲的远古回响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戏曲的文化根源。内容始于上古的祭祀仪式、巫术活动与劳动歌舞,探讨了这些原始形态中蕴含的表演性、象征性与群体参与性如何逐步演化为早期舞台艺术的雏形。重点分析了傩祭的驱邪仪式与百戏的技艺展示在中国戏剧发生学中的关键作用。 随后,本书详述了汉代的角抵百戏和魏晋南北朝的乐舞百戏,考察了宫廷燕飨娱乐与民间曲艺的互动关系。特别辟章分析了唐代的参军戏(滑稽戏的先驱)与科子,阐明了其在语言幽默、角色扮演和叙事结构上对后世杂剧的直接贡献。 第二部分:萌芽与定型——宋元杂剧的辉煌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中之重,详细描绘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成熟与高峰的出现。 宋代的“戏文”与“杂剧”:本书考察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如何催生了专业化的表演场所——“瓦舍勾栏”。重点研究了南戏(温州、台州一带的早期成熟剧种)的结构特征,如“一人为主,一人帮唱”的表演模式,以及其在内容上对市民生活和民间传说的反映。 元曲的“四大家”与体制的确立:详尽剖析了元代杂剧如何通过“一人兼唱”的表演规范、“正末/正旦”的核心角色设定以及“套数”的音乐结构,完成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基本定型。对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曲四大家”的创作风格、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不仅分析了《窦娥冤》的社会批判性,《汉宫秋》的抒情深度,还探讨了元杂剧在空间、时间调度上的古典美学特征。 第三部分:南北交融与美学升华——明清戏曲的多元发展 进入明代,戏曲艺术进入了精致化、多元化的阶段。 明代传奇的兴盛与昆曲的诞生:本书详细阐述了以南戏为基础,吸纳了北方音乐元素的弋阳腔与最终发展为雅部正宗的昆山腔(昆曲)的历史过程。重点分析了昆曲在曲牌、板式运用上的复杂性与音乐体系的完备性。 通过分析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系列(如《牡丹亭》)与沈璟的“格律派”作品,本书探讨了明代戏曲如何从对社会现实的直接介入,转向对人情世故、个体情感和理想主义的深层探究,标志着中国戏曲美学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的“花部”兴起与地方戏的争流:本部分关注清代中后期,昆曲的过分典雅与地方方言剧种(如秦腔、梆子腔)在民间力量的崛起。详细考察了徽班的形成及其对京剧艺术的奠基作用。分析了在乾隆、嘉庆年间,地方声腔如何在剧目结构、板式运用和表演程式上,吸纳昆曲的优点,并逐步形成了更具市井活力和传奇色彩的“花部”体系。 第四部分:变革与定型——京剧的形成与近代转型 本部分聚焦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中国戏曲艺术的最后一次重大整合与创新。 徽班进京与京剧的成熟:详细描述了“四大徽班”进京的背景,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吸收昆曲的唱法、秦腔的做功和地方的民间故事,最终融合、固定成为以“京胡”为主要标志的京剧艺术。重点分析了程长庚等前辈艺术家在“声、腔、科、武”诸方面对京剧的奠基工作。 “四大名旦”与“文武老生”的表演艺术体系:本书深入分析了京剧在表演技术上的系统化和程式化进程。详细解读了“四大名旦”如何开创了各自的流派,在旦角的表演上实现超越,以及老生行当如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刻画,深化了戏剧的表现力。 近代戏曲的挑战与探索:最后,本书触及了20世纪初,在西方戏剧思潮的冲击下,中国戏曲所面临的革新压力。探讨了“新剧”、“文明戏”等过渡形态,以及以梅兰芳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如何在坚守传统艺术核心的基础上,进行舞台设计、服装乃至剧目题材上的现代化尝试。 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训练。它不仅梳理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流派,更关注了戏曲背后的文化符号、审美变迁以及社会功能的转换。通过对音乐结构(如曲牌、板式)、表演程式(如做功、手势)和文辞风格的细致梳理,读者可以全面理解中国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其艺术成就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全书力求以清晰的叙事结构和翔实的史料支撑,展现中国戏曲艺术跨越千年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