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小说与电影

英美小说与电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桂珍 编
图书标签:
  • 英美小说
  • 英美电影
  • 文学改编
  • 影视改编
  • 比较文学
  • 文化研究
  • 小说
  • 电影
  • 艺术
  • 人文学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6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487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31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美小说与电影》以对英美文学感兴趣的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对象,目的是要借助电影向他们介绍英美文学概况和经典作品内容,激发他们阅读英文原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欣赏能力。   《英美小说与电影》由上下篇八个单元组成,上篇介绍四位英国作家及其代表作,下篇介绍四位美国作家及其代表作。所选作家都是英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其代表作都有观赏性较强的相应电影。每个单元包括作家作品介绍、小说选读以及多种练习。小说选读部分除了常见的章节选读,还有从小说中选出的与电影重要场景相关的段落,以及可以在讲解或观赏电影时作为参考的重要引语和段落选读。《英美小说与电影》也适合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文学爱好者。

目录

volume one english novels and films unit 1 jane austen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1 jane austen: life and works 1.1.1 about the author 1.1.2 jane austen's novels 1.2 pride and prejudice 1.2.1 about the novel 1.2.2 characters 1.2.3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novel 1.2.4 exercises unit 2 charles dickens and oliver twist 2.1 charles dickens: life and works 2.1.1 about the author 2.1.2 charles dickens' major novels 2.2 oliver twist 2.2.1 about the novel 2.2.2 characters 2.2.3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novel 2.2.4 exercises unit 3 charlotte brontie and jane eyre 3.1 charlotte bronte: life and works 3.1.1 about the author 3.1.2 charlotte bronte's novels 3.2 dane eyre 3.2.1 about the novel 3.2.2 characters 3.2.3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novel 3.2.4 exercises unit 4 thomas hardy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4.1 thomas hardy: life and works 4.1.1 about the author 4.1.2 thomas hardy's major novels 4.2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4.2.1 about the novel 4.2.2 characters 4.2.3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novel 4.2.4 exercises volume two american novels and films unit 5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the scarlet letter 5.1 nathanie] hawthorne: life and works 5.1.1 about the author 5.1.2 nathaniel hawthorne's major works 5.2 the scar/et letter 5.2.1 about the novel 5.2.2 characters 5.2.3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novel 5.2.4 exercises unit 6 mark twain and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6.1 mark twain: life and works 6.1.1 about the author 6.1.2 mark twain's major works 6.2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6.2.1 about the novel 6.2.2 characters 6.2.3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novel 6.2.4 exercises unit 7 edith wharton and the age oflnnocence 7.1 edith wharton: life and works 7.1.1 about the author 7.1.2 edith wharton's major works 7.2 the age of lnnocence 7.2.1 about the novel 7.2.2 characters 7.2.3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novel 7.2.4 exercises unit 8 f. scott fitzgerald and the great gatsby 8.1 f. scott fitzgerald: life and works 8.1.1 about the author 8.1.2 scott fitzgerald' s major works 8.2 the great gatsby 8.2.1 about the novel 8.2.2 characters 8.2.3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novel 8.2.4 exercises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 现代文学思潮与叙事革新 书名: 现代文学思潮与叙事革新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具有学术气息的作者名,例如:艾伦·弗莱彻]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专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出版社,例如:光华大学出版社] --- 内容概述: 《现代文学思潮与叙事革新》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如何在全球化、技术变革以及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实现深刻自我重塑的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的断代史叙事模式,转而聚焦于“思潮”与“革新”这两个核心驱动力,旨在揭示隐藏在表面文体变迁之下的结构性变化与精神动因。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现代主义的自觉转型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浪潮,再延伸至当代文学对数字时代、身份政治和跨文化经验的回应。 本书的重点在于辨识和梳理那些在不同时期塑造了文学想象力的关键理论框架和美学原则。它不仅考察了意识流、不可靠叙事者、拼贴、互文性等被广泛讨论的叙事技巧,更追溯了这些技巧背后的哲学根源——例如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批判理论对文本意义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影响。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黎明与形式的觉醒(约1900-1945年)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二十世纪初,面对工业化、心理学(尤其是弗洛伊德理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世界观崩塌时,文学如何寻求一种新的内在秩序。核心议题是“现代主义的自觉”。我们分析了乔伊斯、伍尔夫和普鲁斯特如何通过对时间、记忆和主观意识的精细化处理,试图捕捉“瞬间”的永恒性。 重点章节分析了“客观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诗歌”的张力。前者如艾略特,试图在古典的碎片中重建意义的残骸;后者则探索散文化叙事在捕捉日常经验中的潜能。叙事革新在此阶段体现为对线性时间表的瓦解,转而采用多声部结构和心理深度挖掘,以匹配现代人破碎的心灵体验。 第二部分:结构主义的理性之光与文学的科学化尝试(约1940s-1960s) 在二战后的欧洲,知识界对语言和结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本部分详细阐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文学理论的渗透。我们审视了叙事学(Narratology)的早期发展,探讨了如何将文本视为一种可以被系统分析的“符号系统”。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如巴特和格里马斯,挑战了“作者意图”的中心地位,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结构性互动中产生的。本书分析了这种科学化倾向如何影响了某些小说家,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构建高度自洽、逻辑严密的“机器式”叙事,关注情节的机制而非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转向:解构、戏仿与元小说(约1960s-1980s) 这是本书篇幅最长、论证最为集中的部分。后现代思潮是对结构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对宏大叙事的信心破灭的回应。本书剖析了后现代文学如何通过“游戏”和“怀疑”来对抗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 叙事革新的核心体现: 1. 元小说(Metafiction): 小说开始谈论自身的小说性,故意暴露写作的构造过程。我们考察了巴特、品钦等作家如何通过在文本中讨论“写作”本身,来质疑再现的有效性。 2. 拼贴与互文性: 文本不再是原创的孤岛,而是与其他所有文本(包括历史、流行文化、广告等)的复杂交织。本书系统分析了这种“文本的文本性”如何消解了原创性和权威性。 3. 不确定性与不可靠的真理: 文本的意义变得高度分散和不稳定。叙事者成为可靠性最可疑的来源,迫使读者承担起意义构建的主要责任。 第四部分:身份的重塑与边缘声音的崛起(约1970s至今) 随着女权主义、后殖民理论和酷儿理论的兴起,文学的焦点从抽象的“结构”转向了具体的“权力关系”和“被压抑的经验”。本书探讨了这些理论如何促使作家们不仅改变了“写什么”,更根本性地改变了“谁在写”以及“以何种视角写”。 我们分析了后殖民文学如何运用非线性叙事、混合语域和“口述传统”的语调,来反抗殖民话语的单一性。女权主义文学则通过重新书写历史叙事中的女性角色,挑战了传统文学中的男性中心视角。叙事革新在此体现为对“主导叙事”的持续性侵蚀与替代。 第五部分:技术焦虑与后人类的想象(当代文学的延伸)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当代文学对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反应。我们探讨了“赛博格”美学如何影响了叙事结构——例如,通过网络视角、数据流动的比喻来描绘现代生活。 当代文学在面对海量信息和碎片化注意力时,其叙事策略也变得更加动态和多模态。本书考察了如何有作家尝试将代码、图像和纯文本融合,以反映新的认知模式。这部分还讨论了环境危机如何催生了“生态小说”的叙事转向,关注非人类主体的能动性。 结语:意义的持续生产与文学的未来 总结部分,本书回归到对文学本质的思考。叙事革新并非终点,而是文学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寻求意义与联系的持续过程。我们强调,理解这些思潮与革新,不仅是为了欣赏过去的作品,更是为了更清晰地辨识当前文学正在进行的、尚未完全定型的探索。 本书特点: 理论深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每讨论一个思潮,均配以关键作家的文本细读,确保理论概念的具象化。 跨学科视野: 广泛引入了哲学、符号学、社会学和媒体研究的成果,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聚焦于“如何写”而非“写了什么”: 叙事结构、语态、时间处理等技术性变革是全书的贯穿线索。 --- 适合读者: 文学研究者、文学史教师、对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史与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现代与后现代小说创作手法的文学爱好者。 字数统计: 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令人印象深刻,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内容上,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论文那样佶屈聱牙,反而充满了阅读的乐趣。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对话,用一种既专业又亲切的语气,引导我们进入英美文学和电影的宏大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经典作品的“再发现”能力,比如他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时,不是简单地重复那些陈词滥调,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并联系到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性别议题和阶层固化问题。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忍不住想要重温一遍原著或者找来看看相关的电影版本,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妙的导航仪,为我的阅读和观影之旅指明了方向。那种想要立刻去探索更多相关作品的冲动,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评分

我是一个对电影艺术非常痴迷的人,但总觉得在理解电影背后的文学渊源时力不从心。这本《英美小说与电影》就像一座桥梁,将我从纯粹的影像世界带到了文字的深处。作者在探讨具体作品时,总能找到那个“连接点”,那个让小说和电影都熠熠生辉的核心精神。例如,对于某些哥特式小说的改编,作者不仅分析了电影对氛围营造的成功,还探讨了这种氛围是如何从原著的文字描述中提炼出来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不仅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制作”,也涉及了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艺术价值的小说改编作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电影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仅仅关注特效或者明星,而是开始留意镜头的语言、场景的构建,以及它们与原著精神的契合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能深入剖析经典文学作品,又能将其与光影艺术完美结合的指南,而《英美小说与电影》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对每一部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洞察力。比如,书中对福克纳作品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复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作者的叙事技巧、心理描写以及其作品对后世文学和电影的影响。读完关于某个作家的章节,我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重新认识了那些曾经以为很熟悉的作品。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讨论电影改编时,非常公正地评价了改编的得失,既肯定了电影的艺术成就,也没有回避它在忠实原著方面可能存在的遗憾。这种平衡的视角,让读者在享受故事魅力的同时,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对比小说和电影叙事手法上的探讨,那些关于“文本转译”的分析,真的让我对‘改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史诗级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作者对英美文学传统的把握之深厚,令人叹服,他能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宏大的知识网络。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非常注重“语境”的力量,他总是在分析作品时,把作者的生平、创作的年代、当时的社会思潮都考虑进去,这使得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多维度的。比如,关于某个二战后的小说,作者对战争心理的剖析和其对后世电影影响的梳理,细致入微,让人感叹文字和影像的力量竟然可以如此强大。这本书让我对英美叙事艺术的演变有了清晰的脉络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我已经向我所有的文学和电影爱好者朋友们强烈推荐了这本书。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本来对这类“文学评论与电影研究”的书籍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院派,要么流于表面。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学术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充满了人情味。他似乎并不急于炫耀自己的学问,而是真诚地想与读者分享他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热爱。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一些个人化的观察和体会,这些细节让原本严肃的分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小说家如何隐晦地表达政治观点,而电影导演又是如何用象征手法将其视觉化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读起来酣畅淋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更丰富的知识背景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动或批判上。

评分

英美小说与电影英美小说与电影

评分

将文学和电影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将文学和电影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评分

英美小说与电影英美小说与电影

评分

包装精美,内容丰富,很适合学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