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套装10册】人心与人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的命运

梁漱溟【套装10册】人心与人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的命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梁漱溟
  • 文化
  • 哲学
  • 历史
  • 中国文化
  • 人生
  • 思想
  • 人心
  • 东西方文化
  • 文化命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
ISBN:9787108052889
商品编码:10826982480

具体描述


     主编推荐
阐释中国文化,凝聚人生智慧,国学宗师梁漱溟精选著作集成
※经典集成:国学大师梁漱溟核心著作首次集成,作者认定,编者精选,读者首肯
※可信:新版精心编订,校勘精当,体例严明,印制精美,迄今专业可靠的文本

书名:
中国文化的命运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
人心与人生
东方学术概观
梁漱溟日记(2册)上海人民
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
印度哲学概论(1.19 更新)
乡村建设理论
(1.19 更新)

      内容简介
《梁漱溟精选作品集》汇集了一代国学宗师梁漱溟先生代表性的4部著作:《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梁漱溟先生是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的见证者与建设者,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作者毕生思索主要凝结为这6本专著,不仅作者本人珍爱有加,更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作品集的整理基于梁漱溟先生后人近30年的收集编校,精心校勘,是为迄今可靠的梁漱溟著作文本。

《中国文化要义》(阐述中国文化,开示中国道路,梁漱溟受欢迎的作品)
《人心与人生》(凝聚人生智慧,启迪人生大道,梁漱溟撰写50年的心血之作)
《乡村建设理论》(建设乡村,变革中国,梁漱溟的政治路线图)
《印度哲学概论》(梁漱溟北大讲义,印度哲学研究开山之作)


论衡东西文化,投身乡村建设,发起民主同盟,直谏高领袖
生于都市,要为农夫代言;心归佛法,甘为孔子正名
“我不是书生。我不是学问家。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
为往圣继绝,为万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我是一个佛教徒。我的前生是一个和尚。”
——梁漱溟
《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是完整的梁漱溟自传。梁漱溟自称不是哲学家、国学家,只是“问题中人”,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毕生所求惟在人生与社会(中国)两大问题的解答。从清末,历民国,到新中国,北大教书,乡建运动,发起民盟,廷争面折,时代变迁,世相百态,作者皆以细腻坦诚的笔触客观叙述,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纤毫毕现。本书由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历时27年,前后增删5次,编纂而成,是了解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感悟的可靠资料。

“问题中人”梁漱溟求解中国文化前途的问题之书。您可以不同意他的结论,却不该忽视他所提出的问题。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文化观、历史观和伦理学思想五个部分。作者将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一艾化加以}=匕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订本)》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在写作《zui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后,为印证事实,于1980年8月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的访谈记录。谈话中,梁漱溟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的交往经历,并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书中内容丰富,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对读者修身处世亦不乏启迪。

《梁漱溟日记(套装共2册)》是有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现存全部日记(近80万字)的汇编,并附数十张首次公开的珍贵私家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历经“”抄家等磨难才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乡村建设,巡视抗战敌后,调停国共两党争端,上缙云山闭关修佛,解放后参观城乡新变与土地改革,“”抄家受辱,政协学习论辩,常年坚持著述修行等等,长达50年的行止经历及感受心境,在日记中都有朴实的记录。本书是梁漱溟日记首次完整单行,编者撰写了导读性质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订及增补注释600余条,并编制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条,是深入研究梁漱溟,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珍贵的实录。

《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有关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一次呈现给读者。本书主要围绕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展开,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今人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尤为有价值的读本。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独具创造力的思想家、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然亦心系佛法;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不改“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之志,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插图
 
     精彩文摘

“注意中国传统文化”

“顺应时代潮流”(代序)

三年前即2010年本书首次问世,可至今没有“前言”或“后记”。现在想来,有些须介绍或交代的话还是不宜略而不谈,何况现在又将再次加印,正可借此机会增补上去。

同时,这本仅10万字的小书,据出版者说,至今已加印12次。这使出版者与笔者均感到有些始料不及。昨天偶然有两位客人来访,谈起来这本小书。他们都对本书热心关注。那影视总编导说,她一下买了60本,分送友好。而另一位从事生态农村建设的工作者,说她曾前后买过100多册,分给追随她工作的大学生义工。听过这些,笔者更觉得有写一些的必要了。

现在即就至今尚未收入《梁漱溟全集》的《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第二辑)与《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收外国的长处》(第三辑)两篇文字,作些介绍与说明。

先说《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以下简称《中西殊途》)。此文于1942年5、6两月在《思想与文化》杂志(成都)上连载,是为首次发表。1944年9月,又由中周出版社(重庆)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发行。这都是抗日战争中日本投降前两年的事,距今已70年了。

香港脱险后,1942年2月初梁老回到桂林;1944年9月因日军由湖南入侵广西,又离桂林避难昭平;计息影桂林前后约两年半。在这段岁月里,他为奔走国共合作抗敌及民盟工作已暂时退居次要位置,而讲学与撰写已成为其生活的主要内容;撰写又以与《中国文化要义》有关的文字工作为主,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亦以此居多。依此来看,《中西殊途》即写于初至桂林之时是极为可能的。

从《中西殊途》标题看,其内容主旨已清清楚楚:由于中西两方社会演进路途的殊异,其结果——形成的社会组织结构,也明显不同。

《中国文化要义》(1949年底首次出版)其主旨与《中西殊途》完全相同。它同样是阐明中国千余年历史演进,其结果是以伦理组织社会,或说社会以伦理为组织,且历久少变。西方社会与此对照来看,他们以团体组织社会,或说社会以团体为组织;团体或称集体,有宗教的、政治的(民族的、阶级的等)、经济的,彼此对立、竞争、对抗、斗争不断。

由此可见,《中西殊途》与《中国文化要义》二者阐释的是同一问题,只是前者写成在前(1942年于桂林),后者撰成于后(1949年于重庆北碚);一前一后,只有深浅精粗之别而已。

据以上笔者对《中西殊途》有关情况两三年来的考查结果来看,现在收入本书不过是首次发表约70年后,又重新发表。可是首次发表于战乱年代中,能见到它的恐极为有限。即是梁老本人,是否曾见到发表它的书刊也无从考究了。因1996年于上海图书馆发现此文单行本时,全集已出完,故《中西殊途》至今尚未收入《梁漱溟全集》,所以现在重新发表,对读者来说犹如首次发表了。读者对《中西殊途》一文给予较多的关注,或与此有关。

现在再说本书第三辑,即《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收外国的长处》,其内容一如标题之浅显易晓,无须赘述。应说明的是,它本是1949年梁老在北碚的一次讲话的记录,曾由北碚管理局以单行本小册子印行。

至于本书一辑《中国文化之精神》,其中多选录自《中国文化要义》。所以总览全书一二三辑,其中心就在于从多方面(如宗教有无、民族精神、阶级之隐显、国家不像国家、缺乏政治上民主、详于人事而忽于物理——科学,等等)阐明老中国社会之特征——以伦理组织社会。

认识老中国,方能建设新中国;而认识老中国社会特征之必要,不言而喻。

后,讲一下梁老有一次接受记者访问的事。

1988年5月17日,在协和医院的一间病房里,卧病在床的梁老接受来自台湾的一位记者采访。她是《远见月刊》的尹萍女士。因病人已极度虚弱,谈话极简短,其内容如下:

尹女士:梁老愿不愿对台湾青年说几句话?

梁老: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可读我的《中国文化要义》。

尹女士:梁老对中国的未来有何期望?

梁老:要顺应时代潮流。

访谈至此结束。梁老此生后一次答记者问(此次答记者问后的第37天——6月23日,梁老即与世长辞),他所说的这两句话:“注意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值得我们深思。

这两句话,似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合情合理的走向。按此走去,中华民族的自救、中国国家的振兴将会因此而较顺利地实现?

姑且将笔者个人一些所知、所见及所感,写出如上,作为本书又一次加印的代序。

梁培宽于北大承泽园

2013年4月1日

时年八十有八



《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对现代中国的深层反思》 一、 时代的呼唤与个人的担当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古老的帝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新思潮如潮水般涌入,社会各阶层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保守与激进,种种矛盾交织,构成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命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梁漱溟先生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开始了对中国文化根源与未来的不懈追问。 《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并非仅仅是对中国悠久历史的梳理,更是一种“对症下药”式的文化诊断。梁漱溟先生深刻认识到,要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仅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或经济技术的引进是远远不够的,根本的出路在于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再造。他将目光投向中国文化的深层肌理,试图找出那些阻碍民族进步的力量,并为之寻找出路。 二、 “文化”的内涵:何为中国文化? 在梁漱溟先生的语境中,“文化”并非只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的表象,它更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乃至对生命意义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长久以来在生存环境中不断摸索、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是塑造其国民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梁漱溟先生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命运时,首先要回答的是: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其“情感”、“血缘”和“名分”的独特结构。 情感的重心: 与西方文化更侧重于个体理性的独立与张扬不同,中国文化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并非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喜怒哀乐,而是以“家”为单位,以伦理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种深厚的群体认同感。亲情、友情、乡情,这些情感的绵延与维系,构成了中国社会运作的重要基石。 血缘的纽带: 宗族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血缘关系不仅是家庭的延续,更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它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但也可能导致保守与排外。 名分的秩序: 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非僵化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基于社会分工和责任的秩序感。这种“名分”的观念,在维护社会稳定、规范人际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压抑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梁漱溟先生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人伦”色彩。他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情社会”,其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都围绕着人际关系而展开。这种高度的社会性和情感性,既是中华民族得以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优势,也是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的根源。 三、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中国文化的出路 二十世纪的中国,无法回避的是与西方文明的正面交锋。梁漱溟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碰撞的本质,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审视。他认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在于其“个体性”与“理性主义”。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明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理性为工具,以个人自由为价值目标。这种文化的张力在于其不断突破、创新、追求超越。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工业革命,西方文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 梁漱溟先生认为,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其对待“人生”的态度。西方文化倾向于“向前”的进取,不断地向外征服自然,追求物质的丰富和力量的扩张。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向内”的安顿,追求人生的和谐与精神的充实。 然而,当西方文明以其强大的物质力量和价值观念涌入中国时,中国文化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社会结构面临瓦解,国民精神也陷入迷茫。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如何处理好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选择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成为梁漱溟先生最为关注的问题。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他认为,简单地照搬西方的模式,忽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只会导致“水土不服”,甚至造成文化的断裂和国民精神的失落。他强调,中国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其在人伦、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 在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比较之后,梁漱溟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中国文化本位论”。他并非主张回到古代,而是强调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文化根基,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 “三路”之辨: 梁漱溟先生曾将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概括为“三路”:一是“西化”,二是“老路”,三是“一条新路”。他认为,墨守成规的“老路”已经走不通,而单纯的“西化”则会失掉自身。他所追求的,正是一条既不同于传统,又不同于西方,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的“新路”。 “理性化”的挑战: 梁漱溟先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价值的部分,进行“理性化”的提炼和升华。他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伦理道德观念,需要通过现代的哲学和科学的语言来表达,使其更能被现代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自省”与“自觉”: 他呼吁中国人要进行深刻的“自省”,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优点与不足,同时要有一种“自觉”的精神,主动地去探索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这种自觉,不是盲目的模仿,而是基于对自身文化深刻理解和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五、 论“中国文化的命运”:是危机,更是转机 《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充满了对民族未来的忧思,但也洋溢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梁漱溟先生的分析,并不是悲观的预言,而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命运,并非注定要走向衰亡,而是面临着一次深刻的转型和重塑。 危机中的机遇: 西方文明的冲击,如同一次猛烈的催化剂,迫使中国不得不审视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这种危机,恰恰为中国文化的自我革新提供了契机。 “向内”与“向前”的结合: 梁漱溟先生的最终旨归,是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实现“向内”的安顿与“向前”的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意味着,既要保持中国文化在人生哲学、道德伦理上的独特优势,又要能够积极吸收西方文明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方法,以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民族精神的复兴: 他相信,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必然是拥有强大文化自信的中国。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深厚的理解,源于对民族精神的坚定信念,源于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能够保持独立自主,并贡献出自己独特的智慧。 《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的困境,更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梁漱溟先生的深邃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引导我们去思考,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如何才能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文化,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关心中国命运、热爱中华文化的读者的深刻反思与真诚呼唤。

用户评价

评分

探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部分,简直就像是搭乘了一艘时光机,穿越了中西文明的漫长河流,去考察它们各自的源头活水与最终流向。梁漱溟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陷入简单的“谁优谁劣”的泥潭,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冷静和深情,去捕捉两种文明在面对“生命”这个终极命题时的根本态度差异。西方的理性、征服和向外开拓,与东方的内省、调和与顺应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种对比并非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寻找一种可能的融合点,一种在现代困境下,人类文明可以共同前进的方向。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无’的价值”的强调,这在高度物质化和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简直是一剂清凉的甘露。它提醒我们,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东西,恰恰存在于那些看似“虚无”的、尚未被定义和占有的空间里。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人类文明走向,渴望超越文化隔阂去理解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老实说,初读时会略感艰涩,因为它继承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严谨而内敛的表达习惯,没有太多迎合大众的修辞技巧。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抓住其逻辑的脉络,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密度和力量。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消遣读物,它要求你放慢呼吸,甚至需要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深思熟虑后的精妙之处。比如他对“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的探讨,所引用的例子和推理过程,都极其扎实,绝无半点浮夸。这种需要投入精力的阅读体验,反而成了一种享受,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次停下来喘息,眼前的风景都比上一个平台更加开阔。这是一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也是对所论主题严肃性的体现,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构建和探索。

评分

关于《中国文化的命运》,与其说是对一个民族文化走向的预言,不如说是一次充满忧患意识的集体体检报告。梁漱溟先生写这部书的时候,时代背景的压迫感是显而易见的,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透过字里行间都能扑面而来。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传统文化在面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脆弱性与局限性,但这绝非是彻底的否定,而是带着一种深切的爱与痛惜。他试图在“全盘西化”和“抱残守缺”的两极之间,寻找到一条立足于自身根基、又能面向未来的现代化道路。读到他对传统伦理的坚守与对现代精神的渴求之间的拉扯时,我深感震撼。这不仅仅是历史书评,而是活生生的、关于民族精神存亡的深刻对话。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究竟继承了什么?又必须抛弃什么?那种对民族命运的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也激发了我对脚下这片土地文化精神的重新敬畏。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说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将那些关于“人心”与“人生”的困惑,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原以为阅读这些内容会让我感到沉重,但梁漱溟先生的笔触却充满了洞察力和温和的力量。他似乎能看透我们内心深处的挣扎——那种想求得安宁却又被现实的种种推搡而不得的矛盾。书中对人性的剖析极其细腻,从最基本的情感波动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探讨,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大量的生命体验和对传统智慧的继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自身的行为模式有了一种全新的审视角度,不再是盲目地应对,而是开始学着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内观的提升,比单纯获取知识更有价值,它触及了作为“人”的根本问题,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处可以沉淀下来的精神角落。那种由内而外的清晰感,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几册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锚点”。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到近乎虚无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潮流裹挟着前进,失去了判断是非和衡量轻重的标尺。梁漱溟先生的这套著作,无论涉及的是个体的心性修养,还是宏大的文化对比,其核心始终指向一个坚实的中心:人应该如何安身立命。他提供的不是一套标准答案,而是一套经过历史沉淀和深刻反思的思考框架。当你感到迷茫时,翻开其中任何一册,都能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去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是否符合内心的真实愿景,是否与你所继承的文化血脉相连。这种精神上的稳固感,是任何时髦的成功学或心灵鸡汤都无法给予的,它源自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是真正能够支撑人度过漫长岁月的智慧之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