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非专业史家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启发性的。它改变了我以往“读史如看小说”的习惯,强迫我用更结构化的方式去理解历史的演进。由于是繁体竖排,初看略有不适,但很快就能适应其古典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仿佛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得不慢下来,细细品味那些被浓缩在寥寥数语之间的风云变幻。它不像那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戏剧冲突,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陈述着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这种克制反而更具有震撼力。每次合上书卷,都会有一种对历史宏大叙事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感觉自己对“时间”和“王朝更迭”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内容上,这套书的编纂体例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力与严谨态度。我过去在查阅相关史料时,经常被冗长繁琐的记载所困扰,寻找一个核心的事件脉络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梳理。而这套《皇朝编年纲目备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纲目”二字。它并非简单地复制粘贴原始史料,而是经过了精炼和提炼,将庞杂的史实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清晰的架构,使得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时间节点异常分明。对于需要快速构建朝代兴衰框架的初学者或是需要进行跨时代对比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结构简直是效率的福音。作者团队显然对中国古代史的整体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能够抓住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概括,避免了陷入不必要的枝节,确保了阅读的主线清晰流畅,这种“备要”的智慧,远超一般通史的编写手法。
评分这套丛刊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史学思维的一个绝佳切入点。古人修史,讲究“春秋笔法”与“褒贬分明”,这套书虽然是“备要”,但其在取舍之间的倾向性,仍旧折射出编撰者对特定历史观的认同。对于现代读者而言,不仅仅是学习了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如何被历史叙事所塑造”的过程。通过梳理其纲目脉络,我们可以反向推导出当时史官或学者关注的重点和价值取向。这是一种超越了单纯信息获取的深层次学习,它教会我们批判性地看待任何形式的“总结”或“纲要”,因为即便是最精炼的概括,也必然包含了作者的主观判断和取舍,这才是这部经典之作散发出的真正学术魅力所在。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才体会到这套丛刊在史料选择上的独到眼光。它绝非仅仅是罗列几个重要皇帝的生平,而是将不同层面的历史信息,比如重要诏令、关键战役的简报,乃至一些社会风俗的侧面记载,都巧妙地嵌入到编年体的叙述之中。这种“备要”并非只是摘要,更像是史料的精选集,每一个被选取出来的片段都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代表性。通过对比不同史源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差异(虽然是以纲目形式呈现,但其底本的选择和侧重可见一斑),读者能迅速掌握历史事件的不同面向。这对于那些希望从碎片化的史料中重构历史全貌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条高效且可靠的路径,省去了大量比对原始档案的时间成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实在令人赞叹。初次拿到手,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感受到编者的用心。繁体竖排的版式,配合着考究的印刷字体,瞬间将人带回了那个墨香氤氲的年代。书页的触感细腻而不失韧性,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易出现磨损的迹象。尤其是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阅读时,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书卷气,简直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享受。我是一个对古籍阅读体验有较高要求的人,很多新出版的古籍影印本为了追求成本效益,往往在纸张上打折扣,不是太薄就是反光严重,但这一套丛刊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成功地在保持传统阅读韵味与提供现代舒适感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无论是从收藏价值还是日常阅读的舒适度来看,这套书的实体制作水准都称得上是精品中的精品,让人忍不住想要细心地呵护它。
评分本索引收录《十国春秋》中有纪传(包括附传)的人名。志、表、拾遣、备考中人名概不收录。二、凡同姓名人物,用方括号注明其籍贯.职官等,以示区别。三、十国帝王以本姓名为主目,谧号或庙号列为参见条目。四、僧人一律仍照本传称谓。五、人名下的数字,前者是卷敷,后者是页数。一例如:庞福诚51/763表示庞福诚见于《十国春秋(4)(繁体数排版)》51卷763页
评分4.订单内每个商品都可发表一个晒单帖(不包括同一个商品购买多个),赠品晒单帖暂时不奖励京豆。
评分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观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诞生地,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生。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试图摆脱不再是卡夫卡的布拉格。不管怎样,跟他的同胞里尔克和韦尔弗相比,卡夫卡与布拉格保持着更长时间和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个融汇着捷克、德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的迷宫,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命运。 布拉格是世纪转折时期奥地利文学一个十分重要的中心。随着维也纳现代派的兴起,在二十世纪初,布拉格德语文学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它打破了迄今为止的区域性影响,在很短的时间里赢得了世界文学的声望。布拉格也是里尔克和韦尔弗的诞生地。值得注意的是,布拉格德语文学这种突破性的发展正好开始于社会各层讲德语的人数日益锐减的时刻。一八八○年,在这个多瑙河王朝北部最重要的都市里,德意志人和德意志犹太人还是一个占总人口百分之十五的少数民族。但到了世纪交替之际,当全市人口增长到四十多万时,讲德语的人仅为三万左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比例就变得更小,其中大部分是德意志犹太人。 直到哈布斯堡王朝灭亡前,德意志少数民族的一部分不仅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而且在政治领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如此,他们越来越陷入孤立的境地。这个以官员、地主和商人为主的阶层形成一块独立的领地,有自己的大学、德语剧院、报纸和学校等,布拉格德语与捷克语文化之间几乎就没有什么共同点。在这个文化大都市里充斥着“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斯拉夫—德意志—犹太文化的气氛”W.M.约斯顿:《奥地利文化史》第275页,维也纳,1992年。,各民族的文化意识也不断地引起激烈的民族冲突,表现了哈布斯堡文化充满矛盾的危机。 语言问题是造成这种文化气氛的原因。大约从十九世纪末起,布拉格的德意志人拒绝学习捷克语,捷克人也对讲德语的人嗤之以鼻;两个民族,两种语言,相互存在,相互排斥,直至敌对。在布拉格,讲德语的人只占很小一部分,德语因此也失去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德意志人和犹太人遭受着与捷克人竞争的折磨。进入二十世纪,德意志人无奈于他们所占比例的锐减,越来越为他们的未来担心,怕他们有一天会被捷克人吃掉。环境的不稳定决定了布拉格德语知识分子必然产生一种生存危机。对社会矛盾具体的经历有力地促使他们或者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或者从理论的角度去阐释。布拉格是卡夫卡的布拉格:陌生、孤独、压抑、痛苦、灾难;布拉格是库宾的小说《那一边》(1907)中扑朔迷离的梦之国;早期的里尔克也真实地描绘了一个“朦胧的、脆弱的、充满斯拉夫感伤和沉闷污浊的温室气息的”布拉格C.马格里斯:《奥地利文学中的哈布斯堡神话》第78页,萨尔茨堡,1988年。。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氛围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和评论家。在有代表性的作家(卡夫卡、里尔克、布罗德、韦尔弗、基施、柯思费尔德、迈林克、魏斯、贝鲁茨、翁卡、乌齐迪尔、魏茨柯夫等)中,绝大多数是犹太人,他们在矛盾日益激化的生存危境中,在理性毁灭的现实里以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道出了对整个现实的危机感。
评分京东物流一如既往的快,图书包装的很好,没有破损好评
评分在北宋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上,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可以说是内政中的第一件大事。变法不仅在当时是前所未有之剧变,其影响的余波更主宰了熙宁之后的整个北宋政局:如果说神宗朝是“王安石的时代”的话,那么哲、徽、钦三朝则堪称是不折不扣的“后王安石时代”。
评分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皇朝编年纲目备要(繁体竖排版)(套装全2册),很好值得收藏
评分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原名皇朝编年兴趣要备要,端平二年上进时,始改“举要”为“纲目”,遂成今名。是书仿效朱熹通鑑纲目义例,大书者为纲,分注者为目,纲节举要,目即备要。今本皇编年纲目备要,纲目分明,当系陈均全书无疑。
评分建隆二年
评分干德元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