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经典译丛·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第4版)》被公认为创新管理领域的一本专业著作。在第1版中,作者开创性地指出:成功的创新管理不应局限于管理的某一方面,而应将技术、市场、组织三方面的变革整合起来。第4版延续了这一不同于他人的传统,形成了如下特色:
1.提出了横向的“搜寻——选择——实施——获取”过程模型和纵向的“创新战略——创新过程——创新组织”框架,有利于理解创新管理活动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创新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基于整合的创新过程视角,特别涵盖了更完整的创新管理周期(从创意到获利).并包含了创新项目实施有关的创业研究和获取创新成果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讨论,自然地贯通了创新和创业研究。
3.新增了“研究札记”、“前沿视点”等专栏,及时捕捉了学术界和实业界前沿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对创新管理的理解和实践。
4.案例范围广泛,涵盖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配有专门的学习网站,网上有极其丰富的资源。
作者简介
乔·蒂德(Joe Tidd),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技术与创新管理教授,拥有理学士、MBA及博士学位。曾担任帝国大学创新管理系主任和EMBA项目主任,也曾担任英国工业联合会(CBI)的政策顾问,三次为上议院和下议院的特别委员会调查提供专家意见。撰有9本著作,发表了70多篇技术与创新管理方面的论文。现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执行总编。
约翰·贝赞特(John Bessant),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商学院创新与创业教授,拥有理学士和博士学位。曾担任英国大学商学院创新与技术管理讲座教授及研究主任。译者简介陈劲
管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Journal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in China杂志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与创新管理、变革管理。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确信这本书会成为技术和创新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它对管理创新的理论前沿的介绍不仅综合性很强,而且论证严密完备。学生会受益于其清晰易懂的阐述和出色的教学支持,而学者们会从中得到有益于未来研究的启发性思想。
——Peter Augsdorfcr
德国英戈尔斯塔特大学和法国格勒诺布尔管理学院公司战略与技术管理教授
这是对创新中重要知识的综合,是这个领域的世界学者的著述。
——Clayton M. Christensen
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教授
创新的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对创新的管理充满风险。作者提供了清晰、系统的整合框架来引导学生和管理者去探索和了解这个复杂的领域。这本书紧跟知识管理、网络和新技术等当代重要的主题,并且结合了研究和实践两方面的例证材料。它可能是目前全面的创新管理指南。
——Rob Goffee
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
创新一直是一个挑战,在当今不断变化的时代更是如此。这本书有助于解释这种挑战的实质,并将相关问题置于当代的新环境下。今天的技术变化越来越快,将创新的多个方面整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技术问题,就是本书带给你的真实的收获。
——C. John Brady
麦肯锡公司资深合伙人
目录
第1篇 管理创新
第1章 创新的定义及意义
1.1 引言
1.2 创新为何重要
1.3 旧问题,新情境
1.4 什么是创新
1.5 创新的过程视角
1.6 探索创新的不同方面
第2章 作为核心商业过程的创新
2.1 引言
2.2 创新主题的变化
2.3 创新过程的模式演变
2.4 我们能够管理创新吗
2.5 学会管理创新--建立和发展围绕核心过程的惯例
2.6 衡量创新的成功
2.7 我们对成功的创新管理了解多少
2.8 创新管理中的成功惯例
2.9 超出稳态
第2篇 情境
第3章 建立创新型组织
3.1 共同愿景、领导力和创新的意愿
3.2 合适的组织结构
3.3 关键个体
3.4 全员参与创新
3.5 有效的团队合作
3.6 创造性的氛围
3.7 跨越边界
3.8 超越稳态
第4章 制定创新的战略
4.1 “理性主义”还是“渐进主义”的创新战略
4.2 企业动态能力
4.3 获取创新收益
4.4 技术轨迹
4.5 开发企业特定的能力
4.6 创新的全球化
4.7 促进战略制定
第3篇 搜寻
第5章 创新之源
5.1 创新从何而来
5.2 知识推动
5.3 需求拉动
5.4 谁的需求
5.5 大规模定制
5.6 用户自发创新
5.7 极端用户
5.8 观察他人
5.9 重组创新
5.10 规制
5.11 未来和预测
5.12 偶发事件
5.13 创新源的框架
5.14 如何搜寻
5.15 利用和探索之间的平衡
5.16 吸收能力
5.17 用于搜寻的工具和机制
5.18 创新研究的两个维度
5.19 创新搜索空间图
第6章 创新网络
6.1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6.2 关于创新的“面条”模型
6.3 创新网络概述
6.4 新创企业的网络
6.5 内部网络
6.6 外部网络
6.7 学习网络
6.8 通向未知的网络
6.9 管理创新网络
第4篇 选择
第7章 不确定性下的决策
7.1 引言
……
第5篇 实施
第6篇 获取
精彩书摘
前言
我们知道,那些在创新管理方面保持成功的组织在发展速度和财务绩效方面都胜于其同行。Tidd,J��(2006)From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trategic Competence,second edition, Imperial College Press, London�比欢�,创新管理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它所需要的技巧和知识不同于那些标准的管理工具和经验,因为大部分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建议都是以维持组织的运转为目标的,所以最受追捧的学位是工商管理硕士(MBA)。其结果是,大部分组织要么没有正式地管理创新过程,要么只是以一种临时变通的方式去管理。研究表明,只有大约12%的组织成功地管理着创新,其中又只有半数能一以贯之。Jaruzelski, B�盿nd K. Dehoff(2008)Booz Allen Hamilton Annual Innovation Survey,Strategy and Business,49��
自《创新管理》(第1版)于1997年出版以来,我们就提出,成功的创新管理远不限于管理的某一方面,例如创造力、研发或产品开发。类似的著作对此有更深入的探讨Bessant, J�盿nd J�盩idd (2007)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John Wiley & Sons, Ltd, Chichester; Isaksen, S�盿nd J�盩idd (2006)Meeting the Innovation Challenge: Leadership for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John Wiley & Sons, Ltd, Chichester; Bessant, J��(2003)High�睮nvolvement Innovation,John Wiley & Sons, Ltd, Chichester�保�但本书中我们将继续采用整合的方法,主要探究市场、技术和组织各方面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本书第4版中,我们力图延续近10年来不同于他人的传统,形成自己的特点:
以基于事实的方法,从数千个研究项目中提取知识,并在本版中新设“研究札记”专栏来反映最新的研究发现,以利于对创新管理的理解和实践。
实际的、经验验证的过程、模型和工具,包括本版中新设的“前沿视点”专栏,介绍了管理实践者以第一人称记述的在创新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对于实践中的创新有真实的说明和例证,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民营部门和公共部门,书中包含若干图示,并且在www�眒anaging�瞚nnovation�眂om上有完整的案例、视频和音频资源。
以www�眒anaging�瞚nnovation�眂om上丰富的且不断增加的网络资源作支持,提供综合的创新工具、互动的练习和测试来促进所学知识的应用。
我们对于创新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并通过系统的研究、实验及管理实践与经验得以最终验证。对于所有对创新感兴趣的人来说,要紧跟这个快速发展的多学科领域都是颇具挑战性的。在商业研究的总体领域,世界范围内的200多个研究中心每年会发表5 000篇论文,其中许多都与创新管理有关。Mangematin, V�盿nd C�盉aden�睩uller(2008)Global contests in the production of business knowledge�盠ong Range Planning,41(1),117��39.在更加专门的技术管理领域,世界范围内的120多个研究中心每年则会发表约250篇文章。Linton, J�盌��(2004)Perspective:ranking business schools o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盝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1,416��30.因此,自我们出版本书第1版以来,大约进行了3 000项专业研究,以及远多于此的与创新相关的一般管理研究,更有大量关于这个主题的图书出版。本书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资料,另一个目标就是促进行动。正如我们在第1版中所说,本书是用来鼓励和支持创新实践以及组织的实验与学习的,而不是取代这些活动。我们至今对此仍坚信不疑。
我们欢迎读者的反馈和意见,并且为此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www�眒anaging�瞚nnovation�眂om。
乔•蒂德约翰•贝赞特
前言/序言
变革驱动力:创新管理的深层解析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任何组织都无法忽视“创新”的力量。它不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驱动。然而,真正的创新并非凭空而生,它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深刻地交织着技术、市场与组织这三大关键要素。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创新管理的奥秘,解析如何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捕捉机遇,如何洞悉市场脉搏以驱动产品和服务的迭代,以及如何重塑组织架构和文化以支撑持续的创新能力。 一、 技术变革:创新的源头与引擎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更是创新管理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从蒸汽机的轰鸣到信息技术的飞跃,每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都孕育着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和全新的产业生态。理解技术变革的内在逻辑,是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把握未来方向的关键。 技术发展趋势与识别: 技术发展并非线性前进,而是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融合发展、颠覆性创新等多种模式。本书将引导您学习如何识别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编辑、新能源等,并分析其潜在的应用领域和对现有产业的冲击。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专利分析等多种方法,前瞻性地预测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演进路径,从而在技术变革的早期阶段就能抢占先机。 技术创新与研发管理: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品商业化,技术创新涵盖了完整的价值链。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包括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和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以及它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将重点关注研发过程的管理,包括项目选择、资源分配、团队协作、风险控制等,旨在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例如,对于高风险的颠覆性技术,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灵活和容错的研发机制;而对于追求效率和稳定性的渐进式创新,则需要更精细化的流程和指标管理。 技术扩散与采纳: 一项创新技术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被广泛采纳和应用。本书将探讨技术扩散的内在规律,理解不同创新者(如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落后者)的态度和行为特征。管理者需要了解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用户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等方式,加速技术的市场渗透,克服用户采纳的障碍,并最终实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二、 市场变革:创新的导向与价值实现 如果说技术是创新的“硬件”,那么市场则是创新的“软件”和最终的“舞台”。市场需求的演变、竞争格局的变化、消费者行为的迁移,都深刻地影响着创新的方向和价值的实现。忽略市场需求而进行的纯粹技术导向的创新,往往难以转化为商业成功。 市场需求分析与洞察: 市场需求是创新的最直接驱动力。本书将教授您如何运用市场调研、用户访谈、焦点小组、数据分析等工具,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痛点和期望。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显性需求与潜在需求,如何识别未被满足的市场空白,以及如何预测未来市场趋势的变化。例如,对于消费者品类,我们需要关注其生活方式的转变、价值观的演进;对于企业级市场,则要关注其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合规性要求等方面的需求。 竞争分析与战略定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是赢得优势的关键。本书将引导您学习如何对竞争对手进行全面的分析,理解其产品、技术、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您将能够为您的创新项目找到独特的市场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并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壁垒。例如,通过差异化创新、成本领先策略或细分市场策略,企业可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新产品开发与上市策略: 从概念验证到原型设计,再到最终的产品推向市场,新产品开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本书将详细阐述新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包括产品概念形成、市场可行性评估、产品设计与测试、生产制造、营销推广等。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等方法,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并制定有效的上市策略,以确保产品能够快速获得市场认可。 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并不仅限于产品或技术本身,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具有颠覆性的力量。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和重构商业模式,例如通过订阅制、共享经济、平台模式等,来创造新的价值来源和盈利方式。我们将分析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并提供框架来帮助管理者识别和设计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商业模式。 三、 组织变革:创新的土壤与支撑 再好的技术和再明确的市场需求,如果缺乏与之匹配的组织环境,创新也难以落地生根。组织文化、管理制度、团队结构、人才培养等,都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创新活力和效率。 创新文化与领导力: 创新文化是组织创新的灵魂。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鼓励试错、容忍失败、倡导开放沟通、激发创造力的创新文化。我们将分析优秀创新型企业领导者的特质和领导风格,他们如何通过愿景引领、授权赋能、榜样示范等方式,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 组织结构与流程再造: 传统的层级式组织结构往往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创新需求。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和调整组织结构,以更好地支持创新活动,例如建立跨部门的创新团队、设立内部孵化器、采用敏捷组织模式等。我们还将关注流程再造,如何优化现有流程,去除阻碍创新的“官僚主义”和“部门壁垒”,让创新能够更顺畅地在组织内部流动。 人才激励与团队协作: 人是创新的主体。本书将深入研究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创新人才,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奖金制度、职业发展机会)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同时,我们将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如何构建高效协作的创新团队,促进知识共享和观点碰撞,打破思维定势。 变革管理与组织学习: 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变革过程,而组织也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本书将探讨变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如何有效地引导和管理组织内部的变革,克服阻力,确保创新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组织的实际能力。我们将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让组织能够不断从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实现持续的创新和成长。 整合的力量:协同与共赢 本书的核心在于强调技术、市场与组织这三大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真正的创新管理,是将这三者进行深度整合,形成协同效应。技术创新需要市场需求的导向和组织的有力支撑;市场需求的挖掘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组织的响应能力;而组织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实现可持续的创新与发展。 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理论阐释和实践指导,旨在帮助管理者理解创新管理的复杂性,掌握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并培养出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务实的执行能力。无论您是身处初创企业还是大型跨国公司,无论您是技术研发人员还是市场营销精英,本书都将是您在创新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卓越的宝贵指南。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创新管理奥秘的旅程,点燃组织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