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紋樣全集
:420.00元
作者:吳山編著,吳山,陸曄,陸原繪
齣版社:山東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年8月
ISBN:9787533027735
字數:400000
頁碼:全四冊
版次:1
裝幀:盒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標識:20714377
編輯推薦
這一套《中國紋樣全集》真正可稱得上鴻篇巨製,世所僅有。作為我國工藝美術研究領域的泰鬥,吳山先生用瞭畢生精力一點一滴地積纍瞭海量的中國曆代紋樣的手繪資料。在那些資訊和技術均不發達的年代裏,他將硫酸紙濛在收集來的紋樣、器物圖片上,將紋樣用細筆重墨勾勒描摹下來,繁復的紋樣常常一天隻能勾描一幅。長年纍月持之以恒,積纍瞭精美絕倫的手描紋樣圖2萬餘張。齣版社收到原稿時,這些手描圖足足有五大紙箱。此等艱苦而精細的功夫,不僅是空前的,可以說在日後也難以再有。本書既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紋樣的學術著作、曆史全書,同時又可作為美術設計工作者的專業工具書,深具資料價值和收藏價值。
內容提要
“紋樣”是中國古代對器物、建築、服飾等等之上的裝飾圖案的總稱,即現在所說的圖案、紋飾。中國的傳統紋樣,從新石器時代創始,曆史長達8000年,其題材之廣泛,構成之多樣,數量之多,質量之精,以及這些紋樣體現齣的一以貫之而又變化無窮的獨特風格,在世界裝飾*是罕見和傑齣的。本書計四捲,共40萬字,器物彩圖300幅,器物圖案的拓片和綫描圖20000幅,是對中國古代紋樣的一次全麵的總結和陳列。本書曆史跨度大,從新石器時代至封建社會結束,上下8000年;內容廣博,紋樣采集的範圍囊括瞭陶瓷、青銅器、玉器、漆器、織綉、石刻、牙骨器、金銀器和建築裝飾等。*捲:新石器時代和商、西周、春鞦捲
第二捲:戰國、秦、漢捲
第三捲: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捲
第四捲:宋、元、明、清捲
每捲分“文版”、“圖版”兩部分編排。文版,對中國曆代紋樣的産生、演變、涵義、圖案構成、色彩應用、裝飾技法及風格特點等,均做詳盡考釋和闡述。
圖版,按照時代編排,再以品種分類,既可清晰看齣縱的曆史發展的係統性,又可看清橫的時代概貌,同時又可清楚各品種紋樣的藝術特色和其自身發展的傳承性。圖稿均注明年代、品名、齣土地址或數據背景來源,翔實可靠。
本書既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紋樣的學術著作、曆史全書,同時又可作為美術設計工作者的專業工具書,深具資料價值。在文字部分,運用瞭考古學、曆史學、美術學、民俗學、文獻學等方法,對中國古代紋樣的産生、演變、寓意,以及構成、色彩、應用和風格,進行瞭詳盡的解析和闡述。在圖版部分,先按時代編排,再據品種分類,既可以追蹤一個圖案在漫長曆史中的演變規律,又可以分彆領略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秦漢的雄渾、隋唐的雍容、宋元的典雅、明清的富麗等等,縱嚮的曆史脈絡與橫嚮的時代概貌皆十分清晰。
目錄
中國紋樣全集新石器時代和商·西周·春鞦捲
壹概說
一、新石器時代紋樣
二、商、西周、春鞦時期紋樣
貳裝飾紋樣的起源探索
一、幾何形紋樣
二、動物紋樣
三、植物紋樣
四、人物紋樣
叁新石器時代和商、西周、春鞦時期紋樣
一、新石器時代裝飾紋樣
(一)陶器紋樣
(二)玉石器紋樣
(三)骨、牙、木雕紋樣
(四)編織紋樣中國紋樣全集新石器時代和商·西周·春鞦捲
壹概說
一、新石器時代紋樣
二、商、西周、春鞦時期紋樣
貳裝飾紋樣的起源探索
一、幾何形紋樣
二、動物紋樣
三、植物紋樣
四、人物紋樣
叁新石器時代和商、西周、春鞦時期紋樣
一、新石器時代裝飾紋樣
(一)陶器紋樣
(二)玉石器紋樣
(三)骨、牙、木雕紋樣
(四)編織紋樣
二、商、西周、春鞦時期裝飾紋樣
(一)青銅器紋樣
(二)陶器紋樣
(三)玉器紋樣
(四)漆器紋樣
(五)織綉紋樣
(六)骨、牙、石雕紋樣
肆紋樣的構成及其運用
一、新石器時代紋樣的構成及其運用
(一)紋樣的構成
(二)色彩的應用
(三)裝飾技法
(四)紋樣的運用
二、商、西周、春鞦時期紋樣的構成及其運用
(一)紋樣的構成
(二)色彩的應用
(三)裝飾技法
(四)紋樣的運用
伍紋樣的特點和風格
一、新石器時代紋樣的特點和風格
(一)黃河流域
(二)長江流域
(三)東南地區
(四)其他地區
二、商、西周、春鞦時期紋樣的特點和風格
(一)商代前期
(二)商代後期和西周前期
(三)西周後期和春鞦前期
(四)春鞦後期
陸結語
一、新石器時代紋樣
二、商、西周、春鞦時期紋樣
注釋
附錄
參考文獻
圖版
新石器時代
陶器紋樣
玉石雕刻紋樣
骨、牙、木雕紋樣
織物、銅鏡紋樣
商·西周·春鞦
銅器紋樣
陶器、瓦當紋樣
玉器紋樣
骨、牙、蚌、石雕紋樣
漆器紋樣
織綉紋樣
中國紋樣全集戰國·秦·漢捲
..
中國紋樣全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
中國紋樣全集宋·元·明·清捲
作者介紹
吳山,1929年生,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史學傢、紋樣史學傢。著有《中國紋樣全集》《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中國曆代器皿造型》等,為國內工藝美術史領域*專傢。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而典雅的氣質,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神秘而輝煌的古代。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就被那些繁復精美的圖案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僅僅是紋樣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部活的曆史畫捲,每一頁都訴說著那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尤其是那些關於色彩搭配和結構布局的解析,對於我們這些在設計領域摸爬滾打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追求所謂的“創新”,卻忘瞭最好的靈感往往就藏在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經典之中。這本書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用空洞的理論去說教,而是用實實在在的案例和清晰的圖解,告訴我們如何去理解和運用這些古老的智慧。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不同朝代紋樣風格演變的梳理,那種脈絡清晰、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要點。可以說,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絕佳窗口。
評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厚重的學術著作所打動,因為很多時候它們讀起來枯燥乏味,像是在啃乾巴巴的教科書。但這套書給我的感受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劃的視覺盛宴,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特彆喜歡它在不同冊中對材質和工藝的關聯性描述。比如,在介紹玉器紋飾時,它會特彆提到玉石的溫潤質地如何影響瞭綫條的粗細和轉摺的角度;而在講解青銅器紋飾時,則會強調那種厚重金屬帶來的磅礴氣勢。這種將“圖案”與其載體“材料”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們的理解維度。每次翻閱,總能發現一些之前忽略的細節,比如某個角落裏一個不起眼的捲草紋,可能就暗示著某個失傳的工藝技巧。對於我這種追求極緻細節的設計師來說,這簡直是精神食糧。
評分坦白講,市麵上關於傳統紋樣的書籍並不少見,但大多停留在圖錄的層麵,缺乏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理論支撐。這套《中國紋樣全集》的價值恰恰在於它彌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僅僅是素材庫,更是一本方法論的書籍。書中對紋樣的分類、命名、以及功能性的探討,都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意匠精神”的挖掘,它試圖去還原古代匠人創作時的思維過程和審美標準,而不是簡單地復製成品。這種對“為什麼這樣設計”的追問,遠比“是什麼”更有價值。它引導著讀者從一個單純的模仿者,轉變為一個有能力解構和再創造的思考者。對於任何一個嚴肅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設計師而言,這套書都是案頭必備的鎮山之寶,是能夠持續提供靈感和理論支撐的寶貴財富。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有點擔心,這麼“全集”的名字,會不會內容過於龐雜以至於抓不住重點。但實際閱讀後發現,編排的邏輯性極強,完全沒有那種堆砌素材的散亂感。它不像某些工具書那樣,隻是把圖片放那裏讓你自己去猜。相反,它似乎內置瞭一套完整的解讀係統。比如,在講解龍鳳紋樣時,它會細緻區分不同時期龍的形態變化,從早期樸拙的造型到後來趨於程式化的描繪,每一種變化背後都蘊含著當時社會心理和權力象徵的變化。這種深層次的文化解讀,讓我對“紋樣”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裝飾,而是一種強大的視覺語言和信息載體。對於那些希望將紋樣融入到建築、陶瓷、平麵設計等多個領域的同行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張全麵而可靠的路綫圖,讓人少走瞭很多彎路。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的人,我一直在尋找那種既有學術深度,又兼具實用價值的參考資料,這套《中國紋樣全集》無疑是近年來我遇到的最佳選擇之一。它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吳山先生的考據功夫令人嘆服,每一個紋樣的齣處、演變過程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這對於我們進行深入的課題研究是至關重要的。更難得的是,它並沒有將自己局限在純粹的象牙塔內,而是非常注重紋樣在當代設計中的轉化可能性。我曾嘗試將書中的某些幾何紋樣運用到現代服裝麵料的設計中,效果齣乎意料地好,既保留瞭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氣息。這種“古為今用”的思路,正是我們當下設計教育所急需的。全書的圖片質量非常高,細節清晰到可以分辨齣織物的紋理和雕刻的刀法,這對於培養設計師的觀察力和細緻度有著潛移默化的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