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成名作,是二十世纪*具影响力的哲学作品,且其影响力不局限于哲学领域,还扩展到文学、政治学、社会学、艺术等领域。
内容简介:《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作者简介: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译者简介:陈嘉映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庆节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和烫金的书名,初见时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略带神秘的质感。装帧的工艺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触感是那种略微粗粝却又厚实的德式风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个时代的思想重量。我特意在灯光下仔细摩挲了扉页上的字迹,油墨的饱和度恰到好处,清晰可见。尽管内容本身是需要高度集中的精神劳动,但这种实体书的物理体验,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仪式感。它提醒着我,即将进入的不是一段轻松的阅读旅程,而是一次对思维边界的严峻考验。书脊的设计也很有意思,文字的排列遵循了一种古典的对称美学,即使是随手放在书架上,也散发出一种知识分子的气息。我个人偏爱这种不花哨、直指核心的设计语言,它暗示着内容本身的厚度和严肃性,而非仅仅是市场营销的产物。这种对细节的考究,让我对即将翻开的篇章充满了敬意和期待,感觉自己正在接触的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质量,尤其是这个“中文修订第二版”,似乎体现了一种对文本传承的责任感。我对比了市面上其他版本的介绍,能感受到这次修订在对术语的统一性和译文的流畅性上做出的努力。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那种因为翻译腔过重而导致的语意断裂。这说明译者团队不仅精通哲学,也对现代中文的表达习惯有着深刻的把握。这种高质量的转化工作,是架设在当代读者与一百年前的深刻思想之间的桥梁,它让原本遥不可及的思辨变得触手可及。能够以如此清晰、精准的中文版本来接触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对于提升整个领域的研究门槛和普及度,都是一次巨大的贡献。它让我的阅读体验从“不得不啃下这块硬骨头”,转变为“心甘情愿地享受这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可以说是另一个值得称赞的亮点。对于这种极具学术深度的文本而言,良好的注释是阅读体验的生命线。编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那些位于页脚的补充说明,并非简单地解释词义,更多的是对历史语境和哲学脉络的精妙补充。我注意到有些地方,编者为了忠实于原著的严谨性,甚至保留了某些德语术语的原文,并在括号中给出了详尽的解释。这种“双重保险”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上的歧义。此外,正文的字体选择和行距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虽然内容本身很“硬”,但至少在视觉上给予了读者最大的善意。它确保了我的目光可以稳定地停留在文字上,而不是被糟糕的排版分散注意力,这对于维持那种需要极高专注度的阅读心流至关重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文字,不如说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它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浏览的休闲读物,每一次深入,都像是在迷雾中摸索着寻找正确的路径。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时,那种高度凝练的德语思维是如何被转化为中文的挑战,着实让我体验了一把“挫败感”。那些特有的术语,像是一道道没有明确界限的语义之墙,需要反复对照上下文,甚至需要借助辅助的导读材料才能勉强搭建起理解的脚手架。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试图将那些晦涩的概念在脑海中具象化。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耗费精力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满足感——每当一个复杂的结构突然间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时,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其他任何形式的阅读都无法比拟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日常认知,去质疑那些我们不假思索接受的“存在”的意义。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对我个人世界观的冲击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立竿见影的。起初,我只是机械地跟着文字的逻辑前行,试图把握住作者试图描绘的“此在”的图景。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很多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体验——比如面对死亡的焦虑,或是沉浸于技术世界中的“迷失”——都在书中得到了系统性的挖掘和命名。这就像是突然被赋予了一副新的“眼镜”,去看待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背景。我开始在日常的闲谈中,不自觉地运用书中的一些概念来分析周围的人和事。这种对固有认知的颠覆和重构,虽然过程是缓慢且充满挣扎的,但最终带来的精神上的拓宽感,是无比珍贵的,它让“生活”这个行为本身,都多了一层深刻的反思色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