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佛教十三經:楞嚴經》是一部對中國佛教之禪、淨、律、密、教都有著廣泛而深刻影響的大乘經典。該經雖有真僞之爭,但內容十分宏富,思想體係嚴密,幾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論都囊括其中,故自問世後,就廣泛流行。該經以理、行、果為框架,謂一切眾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淨,故流轉生死,如能修禪證道,即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一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産生瞭極其深刻的影響。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精彩書摘
譯文:
佛繼續說道:“阿難,前麵我伸臂舉拳,你迴答說眼睛看見光明拳,那麼,這拳的光明因何而有?為何成拳?你因何而見?”阿難說:“由於世尊全身如閻浮檀金色一般,光艷無比,有如大寶山;這是由清淨心所生,故有光明。再者,我實以眼睛看見世尊的五輪指,伸臂屈握而成拳相。”佛告訴阿難:“如來現在如實告訴你,凡有智慧的人,應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比如我這個拳相,若無我手,就不成我的拳相,若無你眼,就不成你的所見。以你眼根之能見,類比我拳相之屈握,二者道理相同嗎?”阿難說:“是的,世尊。若無我眼,就不成我的所見。以我眼根來類比如來拳相,二者的道理相同。”佛告訴阿難:“你說二者道理相同,其實不然。為什麼呢?比如無手的人,拳相完全沒有瞭;而那些沒有眼的盲人,並不是全無其‘見’。原因何在呢?你試著在路上詢問那些盲人:‘你們看見什麼瞭?’那些盲人一定迴答說:‘我眼前隻見一片黑暗,彆無所見。’以此道理來看,是眼前的塵境自暗,見性又何曾虧缺呢?”阿難說:“那些盲人眼前隻見黑暗,怎麼能成有所見呢?”佛對阿難說:“那些盲人沒有眼睛,隻看到黑暗,這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中,眼前也是一片黑暗,二者是有區彆?還是沒有區彆?”阿難說:“是的,世尊,處於暗室中的有眼人與那些盲人,二者所見黑暗相比較,原來並無不同。” 佛說:“阿難,若那些盲人,原本眼前全見黑暗,忽然眼睛得到光明,見到眼前塵境中的種種色相,如果這就稱為‘眼見’的話,那麼,那些處於暗室中的有眼人也是眼前全見黑暗,忽然獲得燈光,見到眼前塵境中的種種色相,類似的就應該稱為‘燈見’瞭。如果能夠稱為‘燈見’的話,燈既然自能有所見,自然就不能稱為無情之物的‘燈’,而應該屬於有情之物瞭。再說,既然是燈在看見種種色相,又何關你的事呢?所以應當知道,燈的作用隻是顯現種種色相,而能夠看見種種色相的,是眼而不是燈;同樣,眼的作用也隻是顯現種種色相,而能夠看見種種色相的見性,是心而不是眼。”
……
前言/序言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這句禪門話語道齣瞭《楞嚴經》在中國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本經自唐代中葉譯齣後便開始流行,宋代之後更是盛行於僧俗、禪教之間,成為漢傳大乘佛教的最核心經典之一,是一部對中國佛教之禪、淨、教、律、密都有著廣泛而深刻影響的大乘經典。
《楞嚴經》以禪定修習之見、修、行、果為框架,以首楞嚴大定為中心,係統講述瞭見地抉擇、禪修法門、菩薩階位以及七趣因果和五十陰魔等佛法大義,其禪觀體係組織得十分嚴密巧妙,義理宏深,內容豐富,一經在手,見修齊備,因而被譽為佛教“教觀之總綱”,素有“佛教全書”之稱;其教理和禪觀思想,對宋代之後的中國佛教發展産生瞭極其深刻的影響。元代天如惟則法師稱之為:“《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明代高僧蒲益智旭在《閱藏知津》中稱贊:“此經為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楞嚴經》對於修行開悟、明瞭宇宙人生實相真理具有特彆的意義,是能夠使人入門悟道的一部書,也是抱本修行直至證果都需要帶在身邊的一部書。明代憨山德清大師言:“不知《法華》,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知《楞嚴》,則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由於經中對於破妄顯真、破魔顯正以及禪定中齣現的種種魔事境界作瞭非常細緻的講述,故本經曆來被公認為是一部禪修寶典、破魔大全。
從唐末五代以來,叢林就盛行“楞嚴法會”,宋元以後,楞嚴咒逐步成為叢林早課的中心內容,而《楞嚴經》的流傳和講習也隨之更普遍瞭。
《楞嚴經》在唐代譯齣不久,就流傳到瞭日本、韓國。在藏文《甘珠爾》中有由漢譯藏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兩本,實即本經第九、第十兩捲,據學者考證,為西藏前弘期(約當唐代)的譯品。清乾隆年間,章嘉呼圖剋圖主持,由袞波卻將全經重譯成藏文,並刊成漢、滿、藏、濛四體閤璧的《首楞嚴經》全帙。
一本經之翻譯和流通
《楞嚴經》是在唐代中葉於廣州製旨寺(今光孝寺)譯成漢語,並隨後開始流通。唐代著名的佛經目錄學傢智升將其列入《開元釋教錄》(編於唐開元十八年〔730〕,是經錄中集大成者,宋藏以下諸藏皆依準之)中。自北宋初年第一部雕刊漢文大藏經《開寶藏》起,直至清朝乾隆年間刊刻的《龍藏》,無一例外地將其列入“正藏”加以流通。
關於《楞嚴經》的傳譯情況,早在本經流傳之初就有不同說法,由此也引起瞭後世關於本經的真僞之爭。智升在《開元釋教錄》捲九中記載,羅浮山沙門釋懷迪“因遊廣府,遇一梵僧(原注:未得其名),賫梵經一夾,請共譯之,勒成十捲,即《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是也。迪筆受經旨兼緝綴文理。其梵僧傳經事畢,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經至此”。在同書的捲十二、捲十七則簡略記為“大唐循州沙門懷迪共梵僧於廣州譯,新編入錄”、“大唐沙門懷迪於廣州譯”。這就引起瞭一些學者的誤解。智升在其後專門補充譯經史跡的《續古今譯經圖記》中則有瞭詳細記載:“沙門般刺蜜帝,唐雲‘極量’,中印度人也。懷道觀方,隨緣濟度,展轉遊化,達我支那。乃於廣州製旨道場居止。眾知博達,祈請亦多。利物為心,敷斯秘賾。以神龍元年(705)龍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醜,遂於灌頂部誦齣一品《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一部十捲。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循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其僧傳經事畢,泛舶西歸。有因南使,流通於此。”這一記載,頗為全麵,不但補充瞭《開元釋教錄》中情況不明的“梵僧”詳情,而且增加瞭彌迦譯語、懷迪證譯和房融筆受等譯經經過。智升在《續古今譯經圖記》中關於《楞嚴經》傳譯的補充資料,被其後的佛教目錄傢所采用。在稍後釋圓照撰寫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關於《楞嚴經》的傳譯完全采用瞭《續古今譯經圖記》的說法,而不再沿用《開元釋教錄》的說法。
……
《佛說大佛頂首楞嚴經》:悟道之階,定慧之源 《佛說大佛頂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是一部在中國佛教曆史上占據極為重要地位的經典。其博大精深的教義,層層遞進的論述,以及對修行者心靈的深刻洞察,吸引瞭無數求道者,成為無數寺院早晚功課的必誦之經。此經不僅是一部闡述深奧佛理的寶典,更是一部指導修行實踐的指南,為後世學佛者指明瞭一條從迷到悟,從凡夫到聖者的光明大道。 緣起與核心:佛陀的慈悲與眾生的迷悟 《楞嚴經》的緣起,源於一次阿難尊者險些破戒的事件。阿難尊者,以多聞著稱,但由於定力不足,在托鉢乞食時,被摩登伽女的幻術所迷,即將失卻梵行。危急時刻,佛陀得知,立即派遣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解救。此事一齣,阿難尊者深感慚愧,認識到聞慧固然重要,但定慧二覺的圓滿纔是解脫的根本。因此,他誠懇地嚮佛陀請教:“雲何得定?雲何得慧?”佛陀應其所請,藉此因緣,廣闡《楞嚴經》的義理。 經文的核心,在於揭示“奢摩他”(止)、“三摩”(定)與“禪那”(慧)的精妙結閤,即“定慧不二”的圓融之道。佛陀通過層層剖析,指齣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迷失本性,皆因妄心雜亂,執著於虛妄的相。而要擺脫這一切,必須從“心”下手,收攝散亂的妄緣,迴歸清淨的自性。 內容結構與次第:從破妄到證真 《楞嚴經》的結構宏大,內容豐富,共計十捲。其論述次第清晰,邏輯嚴謹,循序漸進地引導修行者深入理解佛法,最終達到證悟的境界。 捲一:奢摩他義(止)——收攝心猿,安住當下 經文開篇,佛陀便以阿難尊者的睏惑為引,深入淺齣地闡述瞭“止”的法門。何為“止”?即是止息妄念,收攝散亂的心,將注意力從外界的紛繁景象轉嚮內心。佛陀以種種譬喻,如“風中的燭火”、“浮木沉水”等,說明心念的浮動不定,以及妄心對修行造成的阻礙。在此基礎上,佛陀教授瞭“奢摩他”的修法,強調瞭以“背捨”法門,即背棄外境的色相,轉而觀察內心的動靜,從而逐漸讓心安住下來。這一階段,重點在於培養專注力,減少無謂的分彆與執著,為後續的禪定打下基礎。 捲二:三摩義(定)——漸入禪境,體悟空寂 在初步止息妄念之後,《楞嚴經》便進入瞭“定”的論述。佛陀在此階段,進一步指導修行者如何通過精進的禪修,漸次進入更高的禪定境界。經文詳細描繪瞭從“煖、頂、世第一法”等修所成定的過程,並開示瞭“七趣因果”、“二十五聖因地”等內容,展示瞭不同修行者因各自的發心和行持,所感得的不同果報,以及聖者們如何從不同的因緣中證悟菩提。此捲的重點在於引導修行者體驗心念的寂靜,體悟“空”的境界,逐漸放下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執著,減少業緣的牽纏。 捲三:禪那義(慧)——洞察實相,破除虛妄 當定力漸深,心念寂靜時,便為“慧”的生起提供瞭土壤。《楞嚴經》的第三階段,便是闡述“慧”的修行。佛陀在此通過“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分析,層層剝開我們認知的虛妄性。他指齣,我們所認為的“我”和“世界”,實則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構成的,而這些又都是因緣和閤而生,本質上是空性的。佛陀進而揭示瞭“七趣”的眾生,無論其形態如何,皆因執著於各種虛妄的相而輪迴不已。這一階段,旨在幫助修行者破除對“我”和“法”的執著,認識到一切現象的無常和空性,從而生起真實的智慧。 捲四:如來妙性與楞嚴神咒——真如自性與護持正法 《楞嚴經》的第四捲,是全經的綱領所在,也是其最為核心的部分。佛陀在此揭示瞭“真心”的本體,即“如來藏性”。此性周遍一切,無生無滅,清淨無染,是眾生本具的佛性。佛陀以“大佛頂”為喻,說明此真心之廣大,超越一切言語和概念。更重要的是,經文在此引入瞭“楞嚴咒”。《楞嚴咒》是佛陀無上甚深的智慧所化現,其威力不可思議,能夠破除一切邪惡,驅散魔障,護持正法,助修行者早日證悟。咒語的意義,在於其本身所蘊含的強大能量,能夠直接契閤修行者的自性,幫助其快速地消業增福,開啓智慧。 捲五至捲十:五十陰魔與末法時代——辨彆邪正,堅定信心 《楞嚴經》的後半部分,是佛陀對修行過程中可能齣現的“五十陰魔”的詳細開示。佛陀通過對五陰境界中種種幻象的辨析,幫助修行者認清哪些是修行中正常的境界,哪些是潛在的魔擾。他指齣,眾生由於心念的虛妄,很容易在修行中産生種種幻覺、執著,甚至被魔所乘,誤入歧途。因此,佛陀詳細講解瞭各種魔境的相狀,以及如何辨彆和對治它們。同時,經文也預示瞭末法時代的到來,強調瞭《楞嚴經》在末法時期作為“法滅之前”的重要意義,鼓勵修行者堅定信心,珍惜佛法,依教奉行。 《楞嚴經》的價值與意義:修行指南與心靈解藥 《楞嚴經》之所以在中國佛教中備受尊崇,不僅在於其深刻的哲理,更在於其對修行者實踐的指導意義。 破除迷妄的利劍: 經文層層剝開我們對“我”和“世界”的錯誤認知,揭示瞭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虛妄性,幫助修行者破除執著,擺脫輪迴的根本原因。 定慧一體的典範: 經文強調“止”、“定”、“慧”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通過學習經文,修行者可以學習到如何次第修習,將定與慧圓融一體,達到最高的覺悟境界。 修行道路的明燈: 《楞嚴經》提供瞭詳細的修行次第和方法,從初期的止息妄念,到中期的入定體驗,再到後期的破除虛妄、體悟空性,為修行者指明瞭清晰的道路。 末法時代的守護神: 經文預言瞭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器淺薄,魔障叢生。《楞嚴咒》的齣現,更是為這個時代提供瞭強大的護持力量,幫助眾生在艱難的環境中堅守正法,不被邪說所惑。 心靈淨化的良方: 經文對眾生煩惱的根源——妄心的産生和運作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並提供瞭收攝妄心、迴歸自性的方法,對於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煩躁等心理問題,具有極強的療愈作用。 結語: 《佛說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一部集義理、實踐、護持於一體的偉大經典。它猶如一座巍峨的寶山,等待著有緣的求道者去探索;它又似一位慈悲的導師,循循善誘,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嚮覺悟的彼岸。研習《楞嚴經》,不僅是理解佛陀的教誨,更是踏上自我淨化、擺脫煩惱、獲得究竟解脫的光明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