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年英国革命史

一六四○年英国革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F.基佐 著,伍光建 译
图书标签:
  • 英国史
  • 革命史
  • 一六四○年
  • 斯图亚特王朝
  • 内战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39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827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六四○年英国革命史》叙述了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它回溯了查理一世即位后的反动统治,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主要叙述了革命的起因,国会内的斗争,一次内战,克伦威尔的崛起,军队内部的冲突,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目录

1.英译者黑兹利特的说明
2.第一版著者前言
3.1841年版著者序
4.一六四零年英国革命史
第一卷 1625至1629年
第二卷 1629至1640年
第三卷 1640至1642年
第四卷 1642至1643年
第五卷 1643至1645年
第六卷 1645至1646年
第七卷 1646至1647年
第八卷 1647至1649年
5.译名表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部名为《光影流转:二十世纪电影艺术的演变与革新》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完全不涉及《一六四○年英国革命史》: 图书名称:《光影流转:二十世纪电影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作者: 艾略特·范德比尔特 出版社: 银幕历史学会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高清剧照插页 定价: 188.00 元 导言:时间的胶片与流动的空间 二十世纪,是人类视觉艺术史上最富爆炸性的一个世纪。如果说文学构建了思想的深度,绘画捕捉了瞬间的永恒,那么电影,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新定义了“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它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晶,更是一面映照社会变迁、集体潜意识与个体命运的魔镜。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电影艺术的演变与革新》并非一部单纯的制片史或明星传记汇编,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艺术史考察报告。本书追溯了从卢米埃尔兄弟那晃动的火车站画面,到数字时代复杂的多义叙事结构,光影如何从记录现实的工具,蜕变为构建新现实的媒介。 本书的核心在于剖析电影语言的内在逻辑——运动的哲学、剪辑的诗学、景深的心理学。我们试图回答:电影是如何学会“说话”的?又是如何通过视觉的语法,影响了我们理解时间、空间乃至道德观的方式? 第一部分:默片的交响——形式的奠基与风格的诞生 (1900-1927) 本部分聚焦于无声电影时代,这是电影艺术的“哥特式建筑”时期。没有对白的束缚,早期的电影制作者们被迫将所有叙事能量压缩进画面构图、面部表情和蒙太奇序列之中。 第一章:机械的魔术与现实的捕捉 我们将考察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如何将电影媒介的魔幻潜力推向极致,探索早期电影中对“奇观”的迷恋。随后,本书将详尽分析格里菲斯(D.W. Griffith)对叙事节奏和平行剪辑的突破性贡献,尽管其作品内容备受争议,但其对电影“语法”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第二章:德国表现主义的阴影 重点分析柏林学派的崛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社会焦虑转化为扭曲的布景、夸张的光影对比,以及对非理性心理世界的探索。本书将通过对《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和《诺斯费拉图》的逐帧分析,揭示表现主义如何将光影转译为内心世界的具象化符号。 第三章:苏维埃蒙太奇的辩证法 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理论——“吸引的碰撞”——被视为电影史上最激进的理论实验之一。本章深入剖析《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段落,探讨如何通过“节奏剪辑”和“知识的剪辑”,使观众在被动接受信息的同时,主动参与到意识形态的建构中。 第二部分:有声时代的重塑与叙事的深化 (1927-1950) 有声电影的引入并未终结视觉艺术,反而催生了一场新的“形式危机”与语言的融合。本部分探讨了电影如何在新技术下平衡声音与图像,并形成成熟的经典好莱坞叙事范式。 第四章:声音的解放与限制 探讨有声技术对早期电影美学造成的冲击,尤其是对表现主义和实验性剪辑的抑制。然而,声音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如景深对白(Deep Focus Dialogue)的出现,以及音乐在心理刻画中的功能性加强。 第五章:经典好莱坞的工业美学 深入分析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下,类型片(黑色电影、西部片、歌舞片)如何确立了其稳定的视觉语言和叙事模版。重点解析了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在《公民凯恩》中对景深镜头和非线性叙事的革命性使用,这部作品标志着经典叙事美学的高峰与自我反思的开端。 第六章:欧洲的自觉与诗意现实主义 关注二战前后欧洲电影的独特气质。法国的皮埃尔·夏洛特(Jean Vigo)和让·雷诺阿(Jean Renoir)如何利用长镜头和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捕捉到逝去时代的哀伤与人性的脆弱。这些作品以其诗意的氛围和对社会阶层的敏感描写,成为对好莱坞纯粹娱乐性的有力回应。 第三部分:战后思潮与电影的解构 (1950-1980) 二战的创伤和全球化思维的兴起,使得电影开始质疑自身所承载的“真理”和“叙事秩序”。 第七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余晖与欧洲艺术电影的兴起 分析战后意大利如何通过深入街头巷尾的拍摄,重塑电影对真实性的定义。随后,聚焦于“作者论”(Auteur Theory)在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中的确立,探讨特吕弗(Truffaut)和戈达尔(Godard)如何将导演提升为作品的唯一作者,并用跳切、手持摄影等“不成熟”的技术来表达对既有电影传统的颠覆。 第八章:横渡大西洋:新好莱坞的觉醒 解析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美国电影如何受到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一批深受电影史熏陶的年轻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如何打破了制片厂的审查桎梏,创作出探讨道德灰色地带和个人异化的杰作。 第九章:感知与存在的哲学转向 本书将专门探讨欧洲实验电影和反电影的激进行为。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如何利用空旷的场景和长时间的凝视,表现现代人的疏离感和沟通的失效;而伯格曼(Ingmar Bergman)则如何将镜头推向人物的内心,探讨信仰的危机和死亡的迫近。 第四部分:技术革新与全球视野的交织 (1980-2000) 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市场的融合,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多元化、高度视觉化的阶段。 第十章:特效的艺术与叙事的工具性 考察计算机图形技术(CGI)的成熟如何改变了动作片的范式,并探讨特效从奇观展示到服务于叙事深度的转变过程。 第十一章:跨文化对话与全球电影的崛起 分析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来自亚洲(特别是香港的武侠美学和日本的极简主义)的电影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对好莱坞主导的电影体系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丰富了全球电影的表达谱系。 第十二章:后现代的拼贴与叙事的碎片化 最终,本书审视了九十年代末电影对传统线性叙事的解构,以及对流行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反思。电影艺术在世纪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巅峰,同时也面对着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保持其艺术纯粹性的终极拷问。 结语:未完待续的运动 《光影流转》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二十世纪电影如何从一个技术娱乐项目,成长为一门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深度交织的综合艺术。它展示了光影如何在胶片上记录了人类的全部激情、恐惧与梦想,并预示着二十一世纪媒介融合的未来走向。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电影语言的深度思考者的一份时间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深入探索了一个迷宫般的历史时期。作者叙事风格极为老练,他不仅仅罗列事实,更擅长捕捉时代的“情绪”——那种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暗流涌动的张力,以及普通民众在信仰与权力冲突下的迷茫与激昂。文笔兼具学术的严谨和文学的生动,在描述议会辩论时,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犀利,而在描绘战场的残酷时,又充满了令人动容的画面感。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斗争,变得扣人心弦,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复杂性的同时,也被作者驾驭史料的能力所折服。

评分

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完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将一些核心的冲突点——比如国王与议会的权力界限、教会改革的反复拉锯——作为章节的“锚点”,然后围绕这些锚点展开前后关联的叙事。这种非线性的处理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历史叙事中常见的“因果链条过长”带来的阅读疲劳。每当读完一个阶段的阐述,作者都会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开放性问题,迫使读者停下来,结合前文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消化,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失败者”和“边缘群体”命运的关注。革命的胜利者往往占据了历史的主流叙事,但本书没有回避那些在权力更迭中被牺牲或被遗忘的声音。无论是被清洗的保王党贵族,还是在长期动荡中饱受煎熬的乡绅和平民,他们的视角被细致地还原了出来。这种包容性的历史观,使得对整个“革命”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充满悲剧色彩的复杂人性图景。这种对历史多面性的尊重,体现了作者高尚的史学操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很有品味,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白色封面,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关键人物肖像和事件地图上的处理,印刷精美,细节丰富,让人仿佛能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排版清晰,章节划分合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很快理清头绪。虽然内容本身可能需要集中精力去理解,但这本书在视觉上的友好度,无疑是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严肃性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重视。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工作堪称令人敬佩。它显然不满足于常见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比如私人信件、地方记录甚至是当时的讽刺小册子。这使得对“革命”的理解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多维度的个体经验。书中对于清教徒思想演变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了这场政治巨变是如何根植于长期的社会土壤之中的。每一次引用,都显得恰到好处,支撑着作者的论点,而不是堆砌文献,这种深厚的学术功底,让这本书的观点极具说服力。

评分

如果说上述分析不错的话,那么我们或许就能够赞同基佐对英国革命的基本评价:只是看见一个朦胧的影子、未完成自己的全部使命、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革命。至少《1640年英国革命史》这本书验证了基佐的这个结论。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一六四零年英国革命史》内容简介:作者着手撰写此书于英国革命发生一个多世纪之后的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有条件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因此《1640年英国革命史》内容相当丰富,叙事相当详细生动,当年英国革命烈烈轰轰的情景跃然纸上,读来颇饶兴味。基佐是亲身经历过法国革命的法国人,他写作此书时十分注意将英国革命与法国革命作对照,特别是他所写的“第一版前言”,简直可以说是一篇关于英法两国革命关系及其对比的长篇论文,内中不乏值得一读的观点。

评分

真的很不错,又是没有塑封就一块装纸箱送过来了,书很脏,擦了半天,书侧面还有留下的脏手指印擦不掉,很带感,你赢了

评分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基佐的重要著作,是研究1640英国革命史的重要著作,很值得阅读。

评分

原则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是人类良善的展现。它一旦出现,就会被人们牢牢铭记,并且通过人们的向往,最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亦即实现自身。如果说,革命前的欧洲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原则是如何出现的,比如封建时代的自由、教权时代的理性(通过鼓励科学),以及君权时代的平等,那么,革命的历史就是这些原则最终全部得到实现的历史。

评分

正好300-100活动叠200-80券 34折感觉还不错

评分

。。。。。。。。。。。。。。。。。。。。。。。。。。。。。。。。。

评分

东西不错以后还回来买的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