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亨里希·李凯尔特 著,涂纪亮 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0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68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是李凯尔特历史哲学著作选集,包括他的两部代表作《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1899),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一书的第五章。前者曾于1980年代译为中文,列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后者为新译,中译本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介绍了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1863—1936)的历史哲学,核心是对逻辑 意义上的历史学方法论的思考,他试图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科学方法的 对比,阐明历史学本身的规定性特征。其思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分类,在他 看来,就对象而言,有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就方法而言,有自然科学和历史 的文化科学的对立。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能否适用于历史的文化科学?李凯尔特在一系列 的论述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继《认识的对象》(1892)一书之后,他陆续发表了“关于自然科学概念 形成的理论”,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的前三章“对物体世 界的概念认识”、“自然和精神”、“自然和历史”诸文,强调指出自然科 学方法不适用于历史学。1899年,出版《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简明 扼要地陈述了他在前述论著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在“历史的概念形成“和“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二文发表后,《自然 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于1902年出版。此书以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 为依据,试图找出历史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结构。本书收录的是李凯尔特概括性的《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以及最 后总结性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一文(即《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 第五章),精炼地体现了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思想要义。

作者简介

亨里希·李凯尔特(1863—1936),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1863年5月25日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1888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891年在弗赖堡大学任教,1896年升任教授。1916年作为文德尔班的继承人在海德堡大学任教,直到1936年病逝。李凯尔特继承了文德尔班的基本观点,并大大加以发展,使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理论达到其完成形态。在其主要著作《认识的对象》(1892)、《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和《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1899)中,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观点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述。

目录

译者前言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译者前言
第一部分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第二版(1910年)序言
第四版和第五版(1921年)序言
第六版(1926年)序言
一 任务
二 历史状况
三 基本对立
四 自然和文化
五 概念和现实
六 自然科学方法
七 自然和历史
八 历史学和心理学
九 历史学和艺术
十 历史的文化科学
十一 中间领域
十二 数量的个别性
十三 与价值无关的个别性
十四 文化历史的客观性
第二部分 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
引 言
一 自然科学的历史哲学
二 经验的客观性
三 形而上学的客观性
四 价值的客观性
五 历史和世界观
人名译名索引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还想再看我们的二班的,型男,街拍新康的,现在学派

评分

好书,你值得拥有!!!

评分

  在散文中,黑塞也提出许多相反相成的概念,诸如个体与集体、特殊与一般、精神与自然、虔诚与理性、大与小、上与下、老与少、质与量、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内与外、自我与无我、传统与创新、节制与放任,等等。他以极为简单质朴而又优美的文字谈这些理性的概念,谈人生、宗教、文化、艺术、写作,描写人性和人的无意识这些复杂问题,他以无比的细腻和爱心描写天地造化,山和水、云和月、花和草在他的笔下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活泼,他描写的小城风光或乡间小径读来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他以冷峻的笔调挞伐一切戕害个体心灵的事物与行为,挞伐不负责任的偏见,挞伐人的残酷与麻木,以自嘲和讥刺的语气剖析自己和别人的弱点。黑塞是个看似矛盾的人物,一生来回摇摆在精神与自然、节制与放任、定居与漂泊之间,他有非常清晰的政治意识,却是纯粹非政治性的人物,他批评社会却对人类充满爱心,经历黑暗,受尽同辈的奚落,却对生命满怀希望和信心,他的冷峻与温柔,其实缘由一致,都是出于对自然规则的尊重,对个体心灵以及精神、文化的尊重。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评分

北大出版,外国史学研究系列,高端

评分

很好的商品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正版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