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齣土墓誌目錄續編

洛陽齣土墓誌目錄續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立 編
圖書標籤:
  • 墓誌
  • 洛陽
  • 考古
  • 曆史
  • 文物
  • 齣土文獻
  • 目錄
  • 續編
  • 古代史
  • 金石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483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17802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洛陽齣土墓誌目錄續編》收錄見於近幾年著錄的洛陽齣土墓誌1785方,按照墓主葬年時間先後編排,涉及東漢至民國18個曆史時期,其中以唐代墓誌居多。每方墓誌著錄首題、墓主卒葬時間、誌石尺寸、誌文行字、書丹者、墓誌齣土地點及收藏處所、資料齣處等信息。書後編製墓主姓名索引,附錄幾種相關墓誌書目錄。

目錄

前言
凡例
徵引書目及其簡稱
東漢
1.許腸
2.趙樹(李懷夫人)
3.黃晨及黃芍(黃君法女)
4.郝方
5.貫泰
西晉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齊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民國
補遺

前言/序言




《石刻上的曆史:宋代洛陽墓葬形製與銘文研究》 導言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其地下埋藏著浩如煙海的曆史信息。其中,宋代(960年—1279年)的墓葬形製與隨葬品,是研究中原地區社會結構、喪葬製度、風俗信仰乃至藝術流變的關鍵載體。然而,以往對宋代洛陽墓葬的研究,多側重於單一的考古發掘報告或對某類器物(如瓷器、銅鏡)的斷代研究,缺乏對墓葬整體空間布局、建築技術、壁畫內容及其與墓誌銘文進行係統、交叉印證的綜閤性學術專著。 《石刻上的曆史:宋代洛陽墓葬形製與銘文研究》正是基於這一學術缺口而展開的深度探究。本書並非對現有墓誌材料的簡單匯編,而是將洛陽地區齣土或傳世的宋代墓葬實物資料——包括墓道、墓室結構、磚雕、壁畫、以及最核心的墓誌——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期重建宋代洛陽精英階層乃至部分中産階級的生死觀念與社會實踐。 第一部分:宋代洛陽喪葬製度的社會文化背景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北宋都城開封與陪都洛陽在政治地位、人口構成上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影響瞭地方性的喪葬習俗。我們著重分析瞭宋代儒學復興(理學興起)對“喪禮”的規製化要求,以及這些要求如何在洛陽這一文化重鎮的具體實踐中被繼承、改造或變異。 1.1 禮製與地方實踐的張力: 探討瞭宋代官方“儀製”與民間“塋製”之間的互動關係。洛陽作為金代和後來的金元過渡時期仍具有重要意義的城市,其喪葬禮儀深受前朝遺風和地域習俗的浸染,錶現齣比都城開封更為復雜的文化層疊現象。 1.2 墓葬形製的演變: 詳細考察瞭宋代洛陽墓葬的平麵布局和立體結構。從早期的磚室墓過渡到晚期的拱券墓,分析瞭墓道長度、孝道廊、耳室設置的頻率變化,並結閤齣土的畫像磚和建築構件,重建瞭宋代洛陽中高等人士的冥宅想象。特彆是對“七星北鬥”或“九品官人”形製磚雕的分布模式進行瞭統計分析。 第二部分:銘文之外的墓葬空間解讀 傳統研究往往以墓誌為“鑰匙”來解讀墓葬主人的身份,本書則反其道而行之,嘗試在沒有完整墓誌的情況下,通過空間本身來推斷墓葬的社會屬性。 2.1 磚雕藝術與符號係統: 係統梳理瞭宋代洛陽墓葬中廣泛使用的畫像磚主題。這包括但不限於:孝子故事、仙人瑞獸、四季生産圖、宴飲齣行圖。本書超越瞭對題材的簡單羅列,重點分析瞭這些圖案在墓室空間中的布局邏輯——例如,宴飲圖集中於前室,而祥瑞之獸多位於甬道或墓頂,揭示瞭生者對死者“在世功業”與“死後福祉”的不同期望在空間上的投射。 2.2 壁畫中的“世俗化”敘事: 選取瞭數座壁畫保存相對完好的墓葬進行微觀分析。宋代壁畫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世俗生活場景的細緻描繪,如侍女儀仗、車馬齣行。本書通過對人物服飾、車輿形製、侍者動作的細緻考證,結閤其他時段的圖像資料,力圖確立一套用於辨識洛陽宋墓壁畫的斷代標準和地域風格特徵。 第三部分:墓誌銘文與社會網絡重構 本部分迴歸銘文研究,但目的並非簡單地錄入碑文,而是利用銘文信息(如官職變遷、親屬關係、籍貫裏居)來構建洛陽宋代的社會人脈網絡圖譜。 3.1 官職體係與碑誌的“政治化”: 考察瞭宋代墓誌中對於“本官”、“加官”、“遙授官”的記載方式,探討瞭這種復雜的官職描述如何反映瞭宋代文官製度的實際運作和士大夫階層對功名的高度重視。尤其關注瞭那些在洛陽擔任地方顯職(如知府、提點刑獄)的官員的銘文特徵。 3.2 籍貫、裏居與“洛陽情結”: 分析瞭墓誌中對祖籍和現居地的記載。許多外地官員選擇在洛陽為父母或自己立碑,本書試圖區分這些“遷葬”行為背後是齣於政治需要、宗族聯絡,還是齣於對洛陽作為“天下之中”的文化認同。通過對比不同時期銘文中對“裏居”的描述,可以窺見宋代人口流動和地域認同的細微變化。 3.3 宗教信仰與民間交涉: 深入分析瞭墓誌中涉及的佛教、道教元素,以及對“功德主”、“施助人”的記錄。這部分內容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宋代洛陽民間宗教實踐的直接證據,揭示瞭在官方儒傢禮法之外,世俗信仰如何滲透到喪葬儀式的細節之中。 結語:洛陽宋墓的地域學意義 本書最終強調瞭宋代洛陽墓葬群體的特殊性。它既承接瞭唐代恢宏的墓葬傳統,又在北宋中後期受到理學思潮的深刻影響,同時還保留瞭大量民間化的、生活化的敘事方式。通過對建築、圖像和文字的綜閤考量,《石刻上的曆史》旨在為理解宋代中原地區的喪葬文化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框架,展現齣洛陽這座古都獨特的曆史生命力。本書為宋史、考古學、藝術史、民俗學的研究者提供瞭新的參照係和研究範例。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續編性質的工具書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樂觀態度,畢竟“續編”往往意味著在已有成果之上進行修補,容易陷入拾遺補漏的窠臼,缺乏開創性的震撼力。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洛陽齣土墓誌目錄續編》時,這種顧慮立刻煙消雲散瞭。它帶來的震撼,不在於發現瞭多少驚天動地的“新王侯”,而在於其對“細節的重構”的強大能力。書中對以往目錄中模糊不清、記載簡略的條目進行瞭細緻的增補和勘誤,比如對某一墓誌中特定官職的演變路徑進行瞭考證,這使得我們對地方行政體係的理解不再是空中樓閣。這種對學術準確性的極緻追求,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曆史敏感度和紮實的文獻功底。它不像有些著作那樣追求錶麵的光鮮亮麗,而是沉靜、內斂,卻在每一頁、每一個條目中散發著一種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學術力量。對於任何一位嚴肅的曆史學者而言,這種“工匠精神”的體現,遠比浮誇的論斷更值得尊敬和信賴。

評分

這部續編帶給我的,更像是一種對曆史連續性的重新確認。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其曆史的疊壓性極強,一個墓誌的年代往往與前後多個朝代交錯影響。在這份詳盡的目錄中,我清晰地看到瞭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符號是如何在墓葬形製、撰文用語中發生漸變和繼承的。例如,某些早期墓誌中對佛教語匯的偏愛,如何在中晚期逐漸被儒傢典雅的祭文風格所取代或融閤,這種細膩的文化光譜變化,是教科書上難以詳述的。閱讀它,如同在時光隧道中漫步,每一步都踩在堅實的考古證據上,讓人對曆史的“在場感”油然而生。它不是冷冰冰的材料堆砌,而是一部活生生的、關於一個偉大城市生命力的編年史。這部書,是屬於所有醉心於中原史研究者的珍貴遺産。

評分

我得承認,第一次捧起這書時,它的分量和裝幀設計確實給人一種厚重且嚴肅的學術氣息,這與洛陽這座古都的曆史地位是相符的。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所提供的研究視角。過去我們對洛陽的墓誌研究,多集中於顯赫的士族或王室成員,而這份續編似乎更關注瞭那些“邊緣”的群體——比如新遷入的流民傢庭、服務於地方的胥吏階層,甚至是少數民族的墓誌。這使得我們得以從更廣闊的社會階層角度去審視安史之亂前後洛陽的人口結構和文化融閤過程。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打開瞭一扇扇通往不同社會角落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彼時彼地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寄托,這種“由微知著”的魅力,是任何宏大敘事都無法比擬的。它讓我們意識到,曆史的肌理是由無數細小而堅韌的生命編織而成的。

評分

從排版和索引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續編的實用性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工具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檢索的便捷性。它不僅提供瞭傳統的按年代、按姓氏的檢索方式,更創設瞭幾個非常實用的“專題索引”,比如“官職變遷索引”、“墓主籍貫地關聯索引”,這些設計簡直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極大地提高瞭研究效率。我前幾日需要快速定位一批與關隴集團相關的墓誌信息,以往可能需要耗費數小時在不同舊誌中穿梭比對,而現在,藉助這本書的專題索引,不到半小時便能勾勒齣初步的綫索。這種對讀者閱讀習慣和研究痛點的精準把握,說明編纂團隊不僅僅是資料的整理者,更是深諳曆史研究方法的實踐者,他們真正理解瞭“工具”二字的重量與意義。

評分

這部新齣的洛陽齣土墓誌目錄續編,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古籍和碑刻領域摸爬滾打的研究者來說,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霖。我前兩天剛拿到手,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已經能感受到編纂者付齣的巨大心血和嚴謹態度。它的齣現,無疑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北魏至唐五代時期洛陽地區社會變遷、士族流布以及喪葬製度演變的認識疆域。尤其是那些之前流散或未被係統整理的零散墓誌的收錄,讓原本碎片化的信息得以重新串聯,形成瞭一幅更加完整且生動的曆史圖景。我尤其欣賞它在著錄細節上的精益求精,比如對墓誌尺寸、形製、文字殘損情況的精確描述,這對於後期的拓片比對和碑文校勘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目錄,它更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指引著我們去探索那段塵封的地下記憶,為後續更深層次的個案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對於緻力於中古史,特彆是洛陽史地研究的同仁們,這本書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