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中国学之发展》是根据已故仓石武四郎教授于昭和二十一年度(1946)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开课的备课讲义整理本翻译而成的。整理本的底本为其亲笔原稿,现存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后经大岛晃教授等多人的精心整理,以补注的形式补充了大量信息,还收录仓石教授另一篇论文《日本汉文学史诸问题》,由汲古书院出版。日本著名汉学家、原东方学会理事长户川芳郎先生为《日本中国学之发展》题写书名并撰写了序言,对作者的生平与学术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作者简介
仓石武四郎,(1897-1975),现代日本中国学研究的泰斗,生于日本新瀉高田。192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1926年任京都帝国大学专任讲师。1928-1930年期间留学中国,1937年著《仪礼疏考正》,1939年以《段懋堂之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升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1940年起兼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49年转任东京大学专职教授。1958年退休。1950年起创办中国语讲习会,1963年出版《岩波中国语辞典》。主要著述除上举外,还有《目录学》(汲古书院,1979年)、《仓石武四郎著作集》等。作者的学术成就涉及中国经学、中国文学、汉语研究、汉语教育及辞典编纂等多重研究领域,在日本中国学界影响巨大。
杜轶文,1972年生,文学博士,曾任职于上海大学、横滨市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参与了二松学舍大学21世纪COE项目“日本汉文学研究的世界性据点的构筑”的研究工作。现任早稻田大学日本古籍研究所招聘研究员。
内页插图
目录
卷头语
整理校注者简介
解说
日文版凡例
第一章 大陆文化的吸收
第二章 平安时代对中国学问艺术的吸收
第三章 博士家的学问与训法的发展
第四章 遣唐使废止后至镰仓时代的日宋交流
第五章 宋学新注与五山文学、书籍的印刷
第六章 惺窝新注学、罗山点与暗斋点
第七章 仁斋与徂徕
第八章 《七经孟子考文》、萱园学派、唐话学与长崎通事
第九章 江户时期学问艺术的发展、白话小说与戏曲
第十章 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汉诗文与文艺
第十一章 汉学与东洋史学
第十二章 京都支那学
第十三章 各帝国大学的支那学、东洋史学、支那语言学
日本汉文学史诸问题
人名、书名表
精彩书摘
而另一个则是通过长崎这个窗口,表现出的对于同时代中国的关心。这种关心自冈岛冠山以来,首先在萱园译社中传播开来,继而波及全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倾向带着对异质文化的憧憬,但并不只局限于中国。恰好当时长崎又被获准进行对外贸易,向荷兰人学习西洋文化的想法也潜入了人们的内心。特别是文化、文政之后,大枫磐溪、伊泽兰轩、高野长英、吉田松阴等人更是频繁前往长崎,除汉语、荷兰语之外,长崎还同时培养了满洲话、俄语、美语以及法语等语种的通事。更有甚者,如萨摩藩主岛津重豪公,他在著述《南山俗语考》等汉语字典的同时,又率领从属干余人在长崎逗留长达一月之久,还登上了荷兰的大汽船,尽情吸收着西洋文明的长处。而至于那些专业的兰学者,则如著名的《兰学事始》所写的那样,凭着勤奋坚忍的意志,全力以赴地开拓出了崭新的学术领域[2]。并且,在进行了这样一番较量之后,中国文化不得不让位于西洋文化。就在中国文化的研究还徘徊在某种异国情调趣味的低迷状态时,透过荷兰开展起来的西洋文化研究却在通往文明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行。与此相呼应的是,时代的舞台也转眼间进入了明治时期,如何集中吸取西洋文化的课题占据了人们的注意力,有关中国的一切都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之外。然而,中国文化给予日本的长远影响与深层教化自然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消失殆尽,即使在明治这个所谓的逆境之中,它也依然点缀出朵朵零碎的小花,预示着将来的再度花开。
……
前言/序言
《日本中国学之发展》为《本邦におはる支那学の凳逵》的中译本,有关日文原版的出版事宜在“卷头语”中已有详细说明,不再敷述。这里就书名的由来稍作展开。其实,在讲义笔记《本邦におはる支那学の凳逮》完成之前,仓石武四郎(Kuraishi Takeshiro)先生已作有另一部讲义笔记《支那学の凳逵》,不难看出“支那学”这一名称充分体现出了讲述者(仓石先生)的学术研究姿态。也可以说,他的著述是明治开国以来,在近代学术领域兴起的“国学”、“汉学”与外来的Sinology互相交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所谓“支那学”,指的是由京都大学文科系部所倡导的学术研究方法——即现在的“中国古典学”的总称。它与汉学的区别在于,汉学与学校教育中的“国语汉文”紧密相连,依附于日本文化的倾向性十分浓厚,而“支那学”则完全相反,力图对中国文化自身的历史发展进行阐述与评价。它及时地将20世纪初叶广受关注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敦煌佛洞中的六朝隋唐的古写本、包含有俗文学及戏曲剧本在内的宋元稿本的出现等消息介绍给了日本国内,给学术界带来了新的刺激,与同时代欧洲学术界出现的以对埃及、印度等区域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的Sinology研究分庭抗礼,并展开学术互动。
东亚思想史的深层探索:一部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 书名: 《汉风拂过沧海:中日思想交流史的深度透视》 作者: 王景明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提要 《汉风拂过沧海:中日思想交流史的深度透视》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体著作,而是一部力求穿透表象、探究核心精神的跨学科研究。本书聚焦于公元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即从奈良时代初期至明治维新前夕,古代及中世的日本思想文化如何与同期中国的学术思潮进行深层互动、吸收、本土化乃至最终形成自身独特面貌的复杂过程。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知识的移植与变异”。我们试图回答:当儒家经典、佛教学说、律令制度、汉字系统这些源自黄河长江流域的宏大思想体系被移植到海岛之上后,它们是如何被当地的政治结构、社会心理和原生信仰所重塑的?这种重塑仅仅是形式上的调整,还是导致了根本性的观念结构变化? 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结构上力求体现出历史演进与思想主题的交织: 第一部分:移植的初期:奈良与平城京的“唐化”工程(约公元700-850年) 本部分细致考察了日本派遣“遣唐使”的历史背景与实际任务。重点分析了《大宝令》与《养老律令》的制定过程中,对唐代政治法律体系的直接摹仿。然而,真正的学术亮点在于对早期佛教宗派,特别是法相宗与华严宗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及其在宫廷中的地位的考察。作者通过分析现存的《怀风藻》及早期佛教文献,揭示了早期精英阶层对“唐文化”的单向度崇拜,以及在吸收过程中对“内在精神”与“外在制度”的不同侧重。例如,律令制在日本的实施,相比于中国强调的“教化”,更侧重于维护天皇的神权地位和贵族间的权力平衡。 第二部分:平安时代的“内化”与“国风”的酝酿(约公元850-1185年) 随着遣唐使的停止和国风的兴起,本书进入了思想史上的关键转型期。这一时期,汉学的影响并未消亡,而是转入地下,与本土的神道信仰展开微妙的融合。重点分析了密教(真言宗与天台宗)的本土化进程。空海(弘法大师)的“镇护国家”思想,并非简单的唐密翻版,而是将佛教的宇宙观与日本原有的天地神灵信仰进行了大胆的融合。本书特别引入了对“物哀”美学观念的哲学追溯,认为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部分源于对汉代儒家“中和”理想在现实中受挫后的反向补偿。源氏物语及其对人性与情感的细腻刻画,被视为汉文化输入与本土情感世界碰撞的直接产物。 第三部分:武士时代的思想重塑:禅宗与朱子学的双重挑战(约公元1185-1600年) 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权力中心的下移。这一阶段,中国宋代的思想成就(特别是禅宗和理学)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禅宗的武士化: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临济宗与曹洞宗如何适应武士阶层的需求。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被巧妙地解释为对“武士道”核心精神——即决断力、瞬间的专注和对生死的超脱——的哲学支撑。与中国禅宗强调的“破相”不同,日本禅宗更强调在日常行为(如剑术、弓道)中的“当下即是”。 朱子学的移植与异化: 重点分析了南北朝到室町时期,朱子学从最初作为贵族间的学术消遣,如何被幕府后期(尤其是德川时代前夜)采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潜力股。作者对比了朱熹原典与日本学者的诠释,指出日本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在强调“忠”与“义”的社会结构下,往往被推向更强调“绝对服从”的层面。 第四部分:江户时代的思想分野:官方正统与民间异端(约公元1600-1868年) 江户时代是日本思想史上最为繁盛也最为固化的时期。德川幕府确立了以朱子学(特别是藤原惺窝、林罗山一派)为官方“国学”的地位。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官方儒学的理论体系,分析了其如何为幕藩体制的等级制度提供合法性基础,尤其是在“忠孝”伦理上的强化。 然而,本书的价值在于对“反思性”思潮的捕捉: 1. 古学派的兴起: 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并非全面否定儒学,而是主张回归孔孟的“古道”,批判宋明理学的“玄学化”,强调“务实”和对古代典籍的直接考证,这本身是对官方僵化解释的一种学术反叛。 2. 国学(本居宣长、平田笃胤): 这是对汉学影响的直接反动。国学运动试图剥离“外来”的儒佛影响,重构日本独特的“神代”历史叙事。作者认为,国学并非完全“复古”,它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民族意识形态建构的早期形态,其所构建的“纯粹日本精神”,正是以批判性地审视数百年汉学影响的成果为前提的。 第五部分:思想的终点与新的起点:幕末的危机与思想的转向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西方冲击到来时,日本思想界的反应。汉学体系在面对西方科学与政治思想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聚焦于“尊王攘夷”思想中儒学元素(如对“君父”的忠诚)与本土神道“天皇神性”的结合,分析了这种混合思想如何成为倒幕运动的旗帜。同时,也讨论了兰学(对西方知识的零星引进)在思想界边缘地带的潜流,为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埋下的伏笔。 写作风格与方法论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论证细密,力求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泛。作者采用的是“细部切入,脉络梳理”的方法。不满足于罗列思想家的名字和主张,而是着重于: 1. 语境分析: 考察特定思想在日本的接受者是谁?他们在什么社会环境中接纳了它? 2. 文本对比: 对比中国原典与日本主要注疏者对关键概念(如“仁”“礼”“天理”)的诠释差异,以量化“变异”的程度。 3. 跨学科学问的融合: 结合考古发现、艺术史的结论(如绘画、庭园艺术)来佐证思想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折射。 全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辩证且深入理解中日思想互动复杂性的学术框架,展现古代东亚文化圈内部思想流动的内在逻辑与强大生命力。这是一部关于知识、权力与身份认同的深度思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