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4版)(精装版) 艺术 设计 设计理论

正版包邮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4版)(精装版) 艺术 设计 设计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设计
  • 艺术
  • 设计理论
  • 视觉传达
  • 书籍
  • 正版
  • 包邮
  • 精装
  • 第4版
  • 平面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95986
商品编码:112609212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4版)(精装版)

定价:79.00元

作者:【美】威廉姆斯(Robbin Williams)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539598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在这个创意无处不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设计师。简历、论文、PPT、个人主页、、活动海报、给客人的邮件、名片……,处处都在考验你的设计能力。
  美术功课不好?没有艺术细胞?毫无设计经验?
  没关系!在设计大师Robin Williams看来,设计其实很简单。在这部畅销全球多年、影响了一代设计师的经典著作中,Robin Williams将设计的秘诀归纳为对比、重复、对齐和亲密性四条基本原则,并用简洁通俗、幽默生动的文笔,同时配以大量经过修改进行前后对比的实例图解和设计练习(并提供解答),直观清晰地传授给读者。通过本书,普通读者很快就能够自信地设计出专业级别的作品,而专业设计师也将从中获得灵感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4版全面修订,更新了大量实例,并增加了一章内容,介绍排版设计。


内容提要


本书出自一位设计师之手。复杂的设计原理在本书中凝炼为亲密性、对齐、重复和对比这4个基本原则。作者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将设计所必须遵循的4个基本原则及其背后的原理通俗易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包含大量的示例,让你了解怎样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设计出美观且内容丰富的产品。


目录


第一部分 设计原则

第1章 引言  3

约书亚树  3

4大基本原则  5

第2章 亲密性  7

把问题说出来  22

亲密性小结  24

根本目的  24

如何实现  24

要避免的问题  24

第3章 对齐  25

到处看看  44

对齐小结  46

根本目的  46

如何实现  46

要避免的问题  46

第4章 重复  47

重复小结  60

根本目的  60

如何实现  60

要避免的问题  60

第5章 对比  61

对比小结  76

根本目的  76

如何实现  76

要避免的问题  76

第6章 4大基本原则复习  77

亲密性  78

对齐  79

重复  80

对比  81

小测验#1:设计原则  82

小测验#2:重新设计广告  83

小结  86

第7章 颜色运用  87

不同凡响的色轮  88

颜色关系  89

互补  90

三色组  91

分裂互补三色组  92

类似色  93

暗色和亮色  94

建立你自己的暗色和亮色  95

单色  96

暗色和亮色的组合  97

注意色质  98

暖色与冷色  99

如何取舍  100

CMYK与RGB,印刷与Web  102

印刷与Web 颜色模型 //104

小测验#3:颜色  104

第8章 更多提示与技巧  105

创建包装或品牌  106

企业名片  109

关于设计企业名片的提示  112

信笺和信封  113

关于设计信笺和信封的提示  116

传单  117

关于设计传单的提示  120

新闻简报  121

关于设计新闻简报的提示  124

宣传册  125

关于设计宣传册的提示  128

明信片  129

关于设计明信片的提示  132

报纸广告  133

关于设计报纸广告的提示  136

简历  137

关于设计简历的提示  140

第二部分 字体设计

第9章 字体的基本规则  143

标点后面一个空格  144

引号  145

撇号  146

小测验#4:撇号  147

连接号  148

特殊符号  150

重音符号  152

大写字母  153

下划线  154

字距调整  155

寡妇和孤儿  156

其他  157

第10章 字体(与人生)  159

协调  160

冲突  162

对比  164

小结  166

第11章 字体类别  167

Oldstyle(旧式体)  168

Modern(现代体)  169

Slab serif(粗衬线体)  170

Sans serif(无衬线体)  171

Script(手写体)  173

Decorative(花体)  174

有意识地去做  175

小测验#5:字体类别  175

小测验#6:粗/ 细过渡  176

小测验#7:截线  177

小结  178

第12章 字体对比  179

大小  180

粗细  184

结构  188

形状  192

方向  196

颜色  200

结合多种对比  206

小结  207

小测验#8:对比还是冲突  208

小测验#9:可做与不可做  209

结合多种对比的练习  21

第三部分 其他

第13章 你掌握了吗 213

过程  214

练习  215

好的——重新设计!  216

第14章 测验答案和建议  217

测试答案  217

设计师之眼建议  220

第15章 本书所用字体  225

附录A:迷你术语表和资源  231

附录B:我永远是一名教师  232

附录C:生活就要设计  237

索引  238



作者介绍


RobinWilliams

世界著名设计师、技术专家和畅销书作家。通过写书和授课,她已经影响了整整一代数字设计师。同时,作为技术社区内的偶像级专家,她拥有大批拥戴者。

她是PublishMagazine等杂志的专栏作家,是MacWorldExpo等业界重要活动和组织的顾问委员会成员,还创办了电影艺术学院。除本书外,她还著有几十部畅销图书和获奖著作,包括《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等,有的书已经被翻译为十几种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图灵社区对她做过访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被豆瓣网友评为J.K.罗琳似的艰苦奋斗代表是如何自我定位的



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跨学科视角下的新探索 本书聚焦于艺术设计领域的核心理论发展、跨学科融合的前沿探索以及面向未来的实践路径。它旨在为设计学人、高等院校师生以及资深从业者提供一个深入、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框架,以应对当代社会与技术变革对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 第一部分:设计哲学的重构与理论基石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支撑现代设计的底层哲学思辨,并梳理了从早期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再到当代数字人文主义的设计思想演变脉络。 第一章:从功能主义到意义构建:设计本体论的演变 本章首先批判性地回顾了20世纪中叶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主义设计观,探讨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随后,重点分析了符号学、现象学以及解释学在设计理论中的引入如何推动设计从“解决问题”转向“意义的构建”。特别关注了“物性”(Materiality)与“在场性”(Presence)在数字时代的新诠释,讨论了媒介转型如何影响我们对“设计对象”的本体界定。 第二章:复杂性思维与系统设计理论 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社会、技术和生态系统,本章强调了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对设计思维的启发。详细阐述了系统思维、涌现性(Emergence)和适应性(Adaptivity)如何成为理解现代设计挑战的关键工具。内容包括: 广义系统论在设计中的应用: 如何将设计任务视为开放的、动态的反馈回路。 混沌理论与设计的不可预测性: 探讨设计干预如何在既定框架内引发非线性后果,强调设计的伦理责任。 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服务系统设计中的复杂性模型构建。 第三章:设计伦理与社会责任:从用户中心到生命中心 传统的以用户为中心(User-Centered Design, UCD)的理论框架在面对气候变化、数据隐私和技术霸权等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本章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设计伦理框架。 非人类主体性(Non-human Agency)的纳入: 讨论如何将生态系统、人工智能算法、乃至“事物本身”纳入设计的考量范围。 公正性与可达性设计(Justice and Accessibility): 深入剖析设计过程中的权力结构,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干预来对抗结构性不平等,确保设计成果的普惠性。 可持续性理论的深化: 不仅仅停留在材料和能耗层面,而是探讨设计如何重塑消费文化和生命周期观念。 --- 第二部分:跨学科的交汇与前沿研究 本部分着重探讨设计理论与新兴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展示设计作为“实践知识”如何介入科学、技术与人文的交界地带。 第四章:技术本体论与设计:人工智能、算法与具身认知 本章聚焦于信息技术、计算科学对设计实践和理论的根本性冲击。 生成式设计(Generative Design)的哲学反思: 探讨算法如何从工具演变为共同创作者,设计主体性的边界在哪里。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与交互设计: 结合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现,分析人机交互中的物理感知、运动反馈在构建设计体验中的核心作用。 数据化设计(Data-Informed Design): 讨论如何平衡数据的客观性与设计直觉的主观性,避免“量化暴政”。 第五章:艺术、感知与设计的理论对话 本章回归艺术学的根源,探讨审美体验、符号学解读与设计实践的相互滋养。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的理论提升: 从感官映射到深层情感联结的理论构建,超越单纯的情绪标签。 设计中的叙事学(Narratology): 分析用户体验、品牌构建以及产品生命周期中故事性是如何被结构化和消费的,探讨“设计叙事”的欺骗性与赋能性。 形式的张力与美学(Aesthetics of Tension): 探究非对称、冲突性形式在当代设计语境下所蕴含的哲学意味,以及如何解读这些“不适”的美感。 第六章:设计与空间理论的再认识:从具象到流变环境 本章扩展了传统的产品与平面设计的理论视野,深入到环境、虚拟空间与流动性设计领域。 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数字延伸: 讨论如何将历史、文化与记忆融入虚拟现实(VR/AR)和增强现实(AR)环境中,创建“数字场所”。 流变空间(Fluid Spaces)与适应性界面: 结合建筑学中的流动性理论,分析可重构家具、自适应界面等如何挑战传统的设计定性。 基础设施作为设计对象: 将电力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隐形基础设施视为重要的设计干预场域,探讨其社会影响。 --- 第三部分:方法论的创新与未来视野 本部分侧重于对设计研究和实践方法论的革新,为未来的设计研究提供工具和视角。 第七章:设计研究方法论的批判与整合 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的身份定位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本章旨在调和实践驱动型研究与理论驱动型研究之间的鸿沟。 基于实践的知识生产(Knowledge from Practice): 详细梳理“设计行动研究”(Design as Action Research)的严谨性要求,以及如何从设计原型中提炼可推广的理论模型。 定性数据的深度挖掘: 介绍基于框架分析(Grounded Theory)和阐释性现象学分析(IPA)等方法,对访谈、观察日志进行深层编码,以揭示潜意识的设计动机。 设计作为发现(Design as Discovery): 论证某些设计成果本身即是新的知识发现,而非知识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原型、迭代与理论的实时检验 原型设计不应被视为纯粹的实现阶段,而应是理论建构和检验的核心环节。 “快”与“深”的平衡: 如何在敏捷开发(Agile)的节奏中嵌入慢速、深度的理论反思。 失败分析(Failure Analysis)作为理论输入: 探讨系统性地记录和分析设计失败的原因,如何直接修正和深化设计假设。 未来展望:数字孪生与设计预测: 探讨利用高保真模拟环境(Digital Twins)对设计方案进行理论假设的预演和验证。 附录:关键术语的溯源与辨析 提供一个详细的术语表,对“设计思维”、“同理心”、“创新”等高频词汇在不同理论流派中的精确定义和使用差异进行辨析,以增强理论的辨识度和精确性。 --- 总结而言,本书并非对既有设计原则的简单罗列或操作指南的更新,而是一部旨在挑战、拓宽和深化读者对“设计究竟是什么,以及设计能做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思辨之作。它要求读者以批判性的、跨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设计在人类社会中的定位与未来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咳咳,说实话,我最近买了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纹章学的参考书,这玩意儿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有点冷门,但对我这种历史迷来说,简直是宝藏。这本书的重点完全放在了图案的解析和历史演变上,字体和配图的风格都带着一种复古的庄严感,装帧采用了布面硬壳,手感极佳。它详尽地解释了盾牌的分割方式、颜色(特别是那些复杂的金属色和稀有色)、动物和符号的象征意义——比如狮子代表勇气,鸢尾花代表高贵,每一种元素的组合都不是随意的,背后都是一套严谨的贵族谱系和权力宣示。书中还附带了一个非常详细的符号索引,方便查阅不熟悉的纹章元素。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最基础的几个规则弄明白,比如“斜角带”和“双头鹰”分别代表了什么家族和历史事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好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解读历史文本和艺术品的底层密码。读完后,再看老电影或参观博物馆,那些背景里的旗帜和印章瞬间就鲜活起来了,不再是模糊的装饰品,而是一个个清晰的家族故事。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极简主义建筑美学的书籍,这本书的排版和留白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冗长复杂的理论堆砌,而是用大量的平面图、剖面图和实景照片,直观地展示了“少即是多”的哲学如何在空间中得以实现。书中对北欧和日本的几位大师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着重强调了材料的本真性——混凝土的粗粝、木材的温润、玻璃的透明,如何通过最简单的几何形体相互作用,产生出和谐且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特别是有一组关于住宅采光设计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天窗和反射面,在不增加墙体面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同时保证了居住者的私密性。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凝练,常常是一段精辟的文字配上一张震撼人心的图片,读者需要花时间去体会图片背后的空间逻辑和设计意图。它颠覆了我过去对“豪华”的理解,让我明白真正的奢华,在于对空间、光线和材料的精确控制,以及对居住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对于任何想在室内设计或建筑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必须放在案头反复研读的。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摄影艺术的精装画册,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股匠心,那种厚重的纸张和细腻的印刷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细品。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在于对光影的极致捕捉与表达,收录了大量世界级大师的作品,从经典的布光技巧到极具个人风格的后期处理,都有深入浅出的解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瞬间的永恒”这一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对比案例,讲解了如何在高压的拍摄环境下,准确地按下快门,留住那个稍纵即逝的情感高潮。我以前总觉得摄影是技术活,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它更是一种哲学思辨,是你与被摄物之间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书中还附带了一个二维码,可以链接到一些独家的拍摄花絮和幕后故事,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精进技艺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利。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作相机的说明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看”世界的指南,每一个光斑、每一条阴影都被赋予了叙事的力量。我几乎是屏住呼吸读完了,感觉自己的审美阈值都被它拔高了一个层次,对未来自己的创作方向也清晰了许多。

评分

我入手了一本关于陶艺材料科学的专著,这本书的专业性实在令人叹服,几乎是把从泥土到成品的整个化学转化过程都拆解分析了一遍。它的核心内容是关于釉料配方的探讨,里面列举了数百种矿物添加剂对烧制后颜色、光泽和硬度的影响。比如,同样是氧化铜,在不同的气氛和温度下,可以烧出翠绿、孔雀蓝乃至深沉的黑色,书中对还原焰和氧化焰的机理解释得非常透彻,配有大量显微镜下的晶体结构图。让我特别受用的是它对泥料收缩率的分析,搞清楚了不同陶土在干燥和烧制过程中体积变化的不一致性,这对于制作大型陶器至关重要,能有效避免开裂。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严谨,充满了化学符号和实验数据,不像是一本“上手指南”,更像是给专业陶艺师和材料研究人员准备的案头工具书。阅读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化学背景知识,但一旦你掌握了这些底层逻辑,你对每一件陶瓷作品的敬畏感都会油然而生,因为你知道每一件完美的器物背后,都凝结了如此精妙的科学平衡。

评分

最近偶然得了一本关于动态图形和动态排版的专业教程,内容之硬核,简直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买错了书。它里面压根儿没有那种花哨的“一键生成炫酷动画”的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运动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基础。作者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节点图,解释了加速曲线(Easing Curves)是如何影响观看者情绪的——比如缓慢起步的曲线会给人带来“沉重”或“庄重”的感觉,而弹跳式的曲线则传递出“活力”和“轻快”。书中对字体在运动中的变形、拉伸和折叠进行了详尽的分解步骤,要求读者不仅要“做出”动画,更要“理解”为什么这样运动是正确的。我得承认,有些章节我不得不边看边查阅微积分知识才能勉强跟上思路,但那种攻克难关后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对传统平面设计师转型动态设计师帮助极大,它教会你如何用时间轴来思考版面布局,让信息不仅仅是被“看”到,更是被“体验”到。如果想在动效领域做出深度和质感,而不是流于表面的酷炫,这本书是绕不开的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