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艺术年谱

潘玉良艺术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松 著
图书标签:
  • 潘玉良
  • 艺术年谱
  • 绘画
  • 中国美术
  • 艺术史
  • 艺术家
  • 传记
  • 艺术作品
  • 民国艺术
  • 近现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342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37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潘玉良艺术年谱》是记述潘先生艺术经历、活动、思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年谱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资料性、学术性、思想性、传记性相统一为写作方针。《潘玉良艺术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客观真实地记述了潘玉良的生平、写生、创作、展览、交游、创作等艺术活动,记述了他与诸多师友如张大千、徐悲鸿、陈独秀、刘海粟、张道藩、王济远、苏雪林、陈之佛、倪贻德、赵少昂、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熊秉明等的交游往来,记述了她的家庭、生活和种种浮沉遭际,也记述了各个时期媒体、刊物对她的艺术和艺术活动的记载与评论。年谱还提供了很多相关人物、相关团体、相关事件、相关历史的资料,插入相当数量的历史照片、写生画稿、作品图片,向读者多方面展示出谱主的人品、个性、艺术探索和艺术环境,为20世纪艺术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

作者简介

  董松,安徽合肥人,安徽博物院副研究员,2010年完成省社科联课题一项,2011年课题《潘玉良作品综合研究》获得国家文物局课题项目立项,2012年论文《潘玉良姓名考》获安徽社科联优秀成果奖。发表多篇关于潘玉良绘画艺术研究的论文。

目录

写在前面

女性的处境和方式:潘玉良与中国现代美术(代序)

潘玉良艺术年谱(上)(1895年―1937年)

1895年

1903年

1912年

1913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潘玉良艺术年谱(下)(1938年―197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身后事

参考文献

人物简介

后记

精彩书摘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现代美术活动的特定格局中,潘玉良是一位颇为奇特的人物。所谓奇特指她身为女性凭卑微的出身和近乎文盲的知识准备,有意无意地闯进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神圣的领地。她以近10年(1919—1928)国内国外刻苦求学的履历,以独具的天资、强烈的自我拯救意识和充沛的艺术激情,跻身于原本不属于她的这一时期中国美术的前沿地带,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开风气之先的几位先行者之一。从她1928年回国后频频举办展览且展览在国内引起的强烈反响看,从她在当时几所美术高等院校的任教职、挑大梁看,从她作为艺苑绘画研究所、中国美术会、默社、中华美术协会诸社团的成员参与这一时期美术运动的倡导看,从1929和1937年两届全国美展上她作品的引人注目看,她显然是当时中国美术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更值得注意的是,她还是那几位先行者中极罕有的女性。由李朴园、李树化、梁得所、杨邨人、郑君里合著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将她列入14名中国现代画家之一,且是入选的唯一女性画家。在基本由男性美术家构成的早期中国现代美术活动的先行者群体中,潘玉良是跻身于其间的极罕有的女性,卑微的身世来历、女性的身份方式使她在这群人中格外突兀,显得另类。从她1920年入读上海美专到她1937年的再度出国,这段时间她自觉不自觉地徘徊于中国现代美术舞台的中心与边缘的位置上,她的走红和落寞似乎相伴相生,显示了某种不大均匀的起伏。这种情形可能与她的女性身份有关。对她这段历程作细致考察,可以看出女性参与中国现代美术构建过程中的处境情形,别有意思。
  董松的《潘玉良艺术年谱》(以下简称《年谱》)恰好为我们的考察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年谱》以开阔的视野,客观严谨的体例,网罗各方的翔实的史料,梳爬潘玉良70多年的艺术人生,钩沉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浮现复杂纠缠的人际景观。以潘玉良为叙述中心,以那个时期中国现代美术活动为背景线索,穿针引线,拉开的,不仅是一部细节肌理丰富的潘玉良的个人艺术史,更是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术的成长史。个体的女性的潘玉良与集体性的中国现代美术演进活动之间又构成某种颇为耐人寻味的关系。较之前几种潘玉良年表,《年谱》自觉地将潘玉良置于两条主要线索中,一是中国政治社会演变线索,一是中国现代美术发生、发展的线索。潘玉良的成长历程与整个社会文化变革相嵌合。一方面,她生逢其时,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面起步的1920年,作为第一批女生入读上海美专,之后又赴欧留学。1928年前后与徐悲鸿、林风眠等一批学成归国者一起,在中国美术高等院校,在现代美术创作领域,引领风骚。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曾经沦落的地位卑微的女子,她实际上屡遭挫折和打击。她试图以美术之名走出旧身份的困境,却发现那是她如形影相随的、永远无法消弭的烙印。在事业上,作为优秀的女性美术家,她实际上无法与她同样优秀的男性同行平起平坐。在家庭中,作为妾,她永远是个尴尬的角色。她最终的再度选择出国,未尝不是再次的自我放逐,就像1921年7月她被上海美专劝退后旋即投考中法大学、奔赴法国一样。《年谱》以大量的细节性史料,未必有意却是客观而多侧面地展现20、30年代跻身于中国现代美术界的潘玉良的实际处境和命运际遇。作者从小处入手,由大处着眼,内外照应,相得益彰。许多细节可供前后对比,充满言外之音。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潘玉良艺术年谱》之外的艺术领域书籍简介,内容力求翔实、专业,不涉及对您指定书籍的任何评论或提及。 ---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心灵史诗:从“闺阁”到“国际视野”的流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度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挣脱传统桎梏,以独特视角和坚韧生命力开辟出艺术道路的女性群像。它并非关注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体传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跨越地域与媒介的“女性艺术生态图谱”。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主题为纲,考察了从清末民初第一批“出洋”学习艺术的先驱,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学院体系内坚守传统的实践者,再到改革开放后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当代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与创作转变。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发展轨迹,是理解中国现代性建构过程中性别政治、家庭伦理与文化身份重塑的关键切入口。她们的艺术创作,往往承载着双重甚至多重的张力:既要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与自我风格的建立,又要回应中国社会对于“贤妻良母”的传统期待与对“新女性”角色的模糊认知。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结构严谨,论据充分: 第一部分:萌芽与挣扎——“闺阁”的裂缝(约1900-1937) 本部分聚焦于辛亥革命前后,首批进入西式教育体系的女学生。她们的作品多以素描、水彩为主,题材多为静物、肖像与早期人体写生。重点分析了她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仕女画”的审美遗绪与西方写实主义的客观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例如,探讨了早期留日女画家群体中对于“新女性”形象的早期探索,以及她们在巴黎学习期间,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初步接触对自我媒介选择的影响。本部分着重研究了“女性视角”在早期绘画中如何被引入,例如对家庭内部场景的细腻描绘,这与同期男性画家热衷于宏大叙事和革命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部分:战乱与坚守——艺术的实用主义与情感的内化(约1937-1957) 在抗日战争及随后的内战时期,许多女性艺术家被迫中断学业或转入艺术教育和宣传工作。本部分关注艺术的“实用性”如何重塑女性的创作方向。大量的木刻、宣传画以及写实的风俗画成为主流。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日记和书信,揭示了艺术家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对艺术本体的追求,并将其融入对民族苦难的记录之中。重点分析了部分南方画家在香港、上海两地艺术圈的浮沉,以及她们在这一时期对民间艺术、特别是装饰性元素的吸收与转化。 第三部分:体系与重构——“红色”教育下的身份重塑(约1950s-1976)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被纳入高度集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体系。本部分探讨了女性艺术家如何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内,重新定义“女性主题”。她们不再是“闺阁中的花朵”,而是工厂的工人、田间的劳动者,或是革命的母亲。本书细致分析了这一时期在全国美展中获奖的女性作品,研究了她们如何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饱满的形象塑造来表达“无产阶级英雄气概”,同时,也敏锐捕捉到在人物造型和色彩运用上,那些难以磨灭的、带有个人化笔触的“温柔的反抗”。对少数未能完全融入主流叙事,转而从事工艺美术和美术史研究的女性学者的经历也进行了梳理。 第四部分:解冻与回归——对身体与心灵的再发现(约1978-1990s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壁垒的打开引发了艺术思潮的巨大震动。本部分聚焦于“伤痕美术”之后,女性艺术家如何重新拾起对个体经验、特别是对身体经验的关注。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出现强烈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倾向。通过对留法、留美归国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展示了她们如何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思潮中的“身体政治”概念,与中国特有的“身体记忆”(如生育、禁锢)相结合。本部分强调了手工技艺(如纺织、刺绣)的重新“升格”,被视为挑战传统油画霸权、确立女性独特创作语言的重要手段。 第五部分:全球化与身份的多元化(1990s中后期至今的趋势观察) 本部分将视野拓展至全球当代艺术语境。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常态化,当代女性艺术家面临着如何在全球“中国当代艺术”标签下,保持个体声音的挑战。本书探讨了多媒体装置、影像艺术等新媒介在女性艺术家群体中的普及,以及她们如何利用这些媒介探讨跨文化身份、数字时代的身体感知、以及新乡土主义等议题。本部分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如何更自由地游走于精英艺术与民间文化之间,构建出远比前代更为复杂和流动的艺术表达。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集合了艺术史学、社会学、性别研究等多学科视角,避免了纯粹的风格史梳理。资料来源极为丰富,不仅包括公开发表的艺术评论、展览图录,还大量引用了作者团队通过口述史研究收集到的私人信件、未发表的课堂笔记和私人影集,力求还原艺术家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真实创作动机与情感状态。全书配有数百幅高分辨率的艺术作品插图及历史照片,并附有详细的注释与参考文献,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女性研究和现代文化史的必备参考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读起来感觉不像是在看一本枯燥的年谱,更像是在跟随一位资深策展人,一步步走进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旅程。它很懂得如何“留白”,在重要的转折点,作者会巧妙地引用一些相关的诗词或潘先生自己的只言片语,让冰冷的时间线瞬间充满了温度和情感张力。比如,在描述某段低谷时期,文字的密度会自然降低,留出大量的空间让读者去揣摩画作本身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填补空白。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在信息获取的同时,还能保持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会产生信息过载的感觉。它成功地将“年谱”这种强调时间顺序的体裁,转化成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行走指南,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立刻去重温每一幅被提及的代表作。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国时期艺术史颇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它不像一般的传记那样侧重于八卦轶事,而是极其严谨地梳理了潘先生艺术生涯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尤其赞赏它对早期留学法国期间的资料挖掘,很多早期展览的目录信息和评论,即便是在一些专业艺术史著作中也难以寻觅,这本书却能系统地罗列出来,并且附上了当时巴黎的文化背景分析,这让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是如何在新旧思潮的碰撞中确立自己风格的。更令人惊喜的是,对于她晚年回国后,与国内画坛的互动和影响,这本书也做了细致的考察,不再是简单地将她视为“旅法画家”,而是定位她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现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贡献。这种全景式的梳理,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潘玉良艺术成就的维度。

评分

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史料的考证和交叉印证方面做得相当扎实,这一点对于任何严肃的艺术研究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创作时间点,作者并非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提供了多种可能的佐证材料,并分析了每种说法的合理性,这种严谨的“史家之笔”让人非常信服。它不仅仅是罗列“在哪一年画了什么”,更深入地探究了“为什么在那个时间点,她会选择这种题材或技法”,背后牵扯到的社会环境、个人心境乃至国际艺术思潮的细微变化,都有所体现。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艺术画册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观的艺术社会史,为理解中国现当代女性艺术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存状态,提供了宝贵的个案研究样本。

评分

说实在的,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种“年谱”式的结构会显得过于刻板和缺乏感染力,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在保持时间脉络清晰的同时,非常注重将潘玉良女士的个人命运与她所处的时代潮流进行富有张力的对话。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细微生活细节的捕捉,比如她早期在法国生活中的拮据,或者对某位导师的尊敬与反思,这些“边角料”的加入,使得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形象变得立体可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画布背后,是怎样一个不断在挑战自我、超越偏见的人生旅程。这种叙事方式,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灵动性完美融合,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共鸣与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棒了,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就很高级,尤其是封面那张潘玉良女士的经典自画像复刻,色彩的层次感和笔触的细腻度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图文混排的疏密得当,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时间节点配上的那些罕见的老照片,有些黑白照片里的光影处理,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摄影课,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氛围,比起纯粹的文字叙述,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强太多了。而且,很多作品图片的清晰度令人惊喜,即便是尺幅巨大的油画,细节纹理也能看得很清楚,对于研究她用色的习惯和笔触的特点,提供了极佳的参考资料。装帧的坚固程度也让人放心,这种厚重的体量,肯定能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件艺术品,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