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舞音乐研究》非常强调将音乐研究与舞蹈实践紧密结合。研究重点落实在具体的舞蹈训练音乐和舞蹈剧目音乐上。依据舞蹈动作来分析音乐,根据音乐来反观舞蹈,以双视角观察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状态。研究分析的对象全部来自于成熟的古典舞课堂训练和多年来的代表性优秀剧目。
作者简介
李莘,江苏省常州人,大学本科及硕士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2005年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博士学位。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历年来承担大学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学院的各类课程达10门,获得各类教学、科研奖项共计9项。先后在《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万字。
独立出版专著《自为风气自变迁》《中国古代乐舞的音乐呈现》,合作出版《京西幡会幡乐》《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研究》等著述。
2010年合作出版教材《曲式与舞蹈音乐分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荣誉称号。2013年代表北京舞蹈学院参加“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2013年荣获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舞蹈音乐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舞蹈“时、空、力”要素在中国古典舞音乐中的体现
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音乐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音乐与舞姿动律结合的具体形式——调式
第二节 音乐与舞姿动律结合的具体形式——速度节奏旋律线基本风格
第三节 音乐与舞姿动律结合的具体形式——流动顿挫
第四节 音乐与舞姿动律结合的具体形式——气韵连接
第五节 中国古典舞教学编创中对我国传统音乐资源的运用
第三章 原创舞蹈与原创配乐高度契合的范本——女子独舞《昭君出塞》
第一节 对题材的选择
第二节 创作特点
第三节 音舞结合的具体分析
第四章 古代宫廷乐舞的重塑——女子群舞《霓裳羽衣舞》
第一节 彼此交融的审美意象:《月儿高》与《霓裳羽衣舞》
第二节 音舞综合分析
第五章 二胡协奏曲在古典舞作品中的成功运用(一)——男子独舞《秋海棠》
第一节 新时期二胡协奏曲创作的发展对古典舞配乐的影响
第二节 二胡协奏曲《乱世情侣》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 舞蹈配乐剪辑中的解构与重构——男子独舞《秋海棠》
第四节 音舞结合的具体分析
第六章 二胡协奏曲在古典舞作品中的成功运用(二)——双人舞《新婚别》
第一节 《新婚别》文学、音乐、舞蹈三个文本的嬗变及对比
第二节 音舞结合的具体分析
第七章 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纯节奏性古典舞配乐——男子四人舞《秦王点兵》及男子独舞《秦俑魂》
第一节 绛州鼓乐与古典舞中秦俑形象的深度契合
第二节 音舞结合的具体分析
第八章 拆合、拼接模式在古典舞配乐中的运用——女子独舞《爱莲说》
第一节 “沉鱼”、“落雁”音乐形象的合并与转化
第二节 音舞结合的具体分析
第九章 交响编舞法在古典舞编创中的实践——群舞《黄河》
第一节 古典舞编创对于革命题材新音乐史诗的突破性运用
第二节 交响编舞法在作品中的运用
附录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乐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笔者在北京舞蹈学院承担音乐理论课教学工作已有十余载,在接触到的各类舞种中,对中国古典舞情有独钟。这很大程度上缘于本人多年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及演奏技艺之上的音乐学专业背景,还有自幼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对于中国古典艺术的无限向往和真切喜爱。中国古典舞气韵流动、圆融贯通的美感及线性美学特征,与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一脉相通。故而,笔者对于中国古典舞的课堂教学和剧目创作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持续探究的精神。
对中国古典舞音乐的专题性研究,属于音乐学、舞蹈学跨学科理论研究范畴。这是笔者为了深入了解古典舞艺术特色、分析古典舞训练音乐及剧目音乐所选择的研究切入点。此课题成果建立在本人多年课堂教学和研究积累之上,可为日后的中国古典舞音乐理论研究抛砖引玉。
中国古典舞学科发展六十余年,在教学体系建设和剧目创作方面积累丰厚,成就卓著。伴随古典舞学科的成长,古典舞教学及剧目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从来都没有缺少过音乐的参与。音乐是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伙伴,甚至成为了舞蹈本体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古典舞音乐也同样经历了创作、改编、筛选、淘汰、逐渐积累定型并形成曲目库的过程。
然而,针对古典舞音乐方面的专题性研究非常匮乏。其原因在于:
第一,作为1949年之后建立的新兴舞蹈学科,中国古典舞学科在此之前没有舞蹈曲目的积累。古典舞早期脱胎于戏曲舞蹈,但戏曲音乐不能算作是古典舞音乐。从学科创建至今的六十多年里,古典舞学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编创了相当数量的动作训练专用音乐。这些音乐的素材来源庞杂,曲目选择具有随机性,几乎是古今名曲、戏曲、民歌、电影音乐无所不包。所以,中国古典舞音乐只能根据动作、动律特点,从古典舞学科角度对音乐进行功能性分类,而无法从音乐学角度以音乐的体裁、题材、风格等标准进行分类。曲目庞杂又难以按照音乐学学科标准分门别类,会导致此方面的研究无从下手。
第二,从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来看,对于舞蹈音乐的遴选也同样存在随机性。成功的古典舞作品,相当程度上可以归功于舞蹈编导对于优质音乐作品与舞蹈之间契合度的准确把握。但从舞蹈音乐曲目风格的选择而言,并无明确的规律性。
第三,原创的优质舞蹈音乐创作成本高、周期长,所以创作数量非常有限,为业界称道的原创古典舞剧目音乐屈指可数。
基于以上原因,造成了中国古典舞音乐的专题性研究难以开展,也鲜有学者热心于此类研究。
然而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音乐与古典舞紧密结合,共同构建了舞蹈艺术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美感。舞蹈音乐在舞蹈中承担了独立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审美功能,并随着时代性审美观念的变迁而与时俱进。所以,中国古典舞音乐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著作非常强调将音乐研究与舞蹈实践紧密结合。研究重点落实在具体的舞蹈训练音乐和舞蹈剧目音乐上。依据舞蹈动作来分析音乐,根据音乐来反观舞蹈,以双视角观察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状态。研究分析的对象全部来自于成熟的古典舞课堂训练和多年来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在剧目作品的选择上,笔者采用了以下标准:
书中重点分析的作品必须是舞蹈界公认的优秀古典舞剧目。这些作品分别创作于不同时期,在编创风格上具有各自的时代印记,能够体现出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发展轨迹。
这些作品中使用的音乐必须做到质量高,结构完整,风格独特,具有代表性和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在进入具体作品分析时,舞蹈音乐的独特性是每一个作品研究的切入点,各章节的标题便是对这种独特性的概括性总结。
一些旋律优美、制作精良的音乐作品会被舞蹈编导拿来反复编舞,形成同名同曲不同舞的现象。例如以传统名曲《春江花月夜》为舞蹈配乐的同名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就有若干个不同的舞蹈版本。此外,还有同名不同曲不同舞的情况存在,如《霓裳羽衣舞》等。
为了避免造成混淆,笔者在对每个舞蹈作品进行音乐舞蹈综合分析之前,会在行文中注明作品信息,尤其是作品的舞蹈编导、舞蹈音乐的创作者以及舞蹈作品的创作时段。
笔者学识尚浅,积累有限,凭借百分之百的学术热情集数年之功完成本著述。疏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学界同行及各界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中国古典舞音乐研究》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专注于其他领域,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独特的视角,完全不涉及古典舞音乐的研究范畴。 --- 图书简介: 《现代城市空间中的符号化景观与社会记忆构建》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虚构时间] 页数: 580页 定价: 人民币 128.00 元 ---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特定空间如何通过符号化叙事与物质建构,反作用于社会记忆的形成、流变与重塑。这不是一部关于艺术或历史的传统著作,而是一部聚焦于城市地理学、符号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后现代景观理论的交叉性研究。 我们生活的城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居住和功能载体,它们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不断被编码和解码的文本。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现代城市中的“景观”并非仅仅是视觉的呈现,而是被精心设计的、具有特定意图的符号系统,这些系统直接参与到集体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之中。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符号化景观的复杂运作机制: 第一部分:城市符号的生成与编码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城市符号的理论基础,区分了“地标”(Landmark)、“区域识别”(Placemaking)与“记忆锚点”(Memory Anchor)之间的语义差异。我们考察了城市规划、商业营销和政治叙事是如何共同作用,将特定的建筑、街道布局、公共艺术乃至店招店牌,转化为具有强烈指向性的符号。 具体案例分析包括: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研究当代商业综合体如何通过模仿历史建筑元素,来构建一种虚假的“永恒感”和“权威感”,以迎合消费群体的怀旧心理。 “去地域化的标准模型”: 探讨全球连锁品牌店面设计如何通过标准化符号,稀释了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种易于识别但缺乏深层意义的视觉语言。 我们着重分析了符号的“高效性”——即符号如何以极低的认知成本,传递复杂的社会信息,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居民对空间的感知和评价。 第二部分:记忆的物质化与空间叙事 本章节将视角转向符号如何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并固化为一种集体记忆。记忆不再仅仅是主观的内心活动,而是被“物质化”地封存在城市结构之中。 我们引入了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结合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以下几种关键的“记忆装置”: 1. 纪念碑与历史修正: 考察城市中大型纪念性建筑如何被用作主流历史叙事的“硬性支撑”,以及对这些符号的修改或拆除行为,如何引发社会关于过去合法性的激烈辩论。 2. 日常路径与“身体记忆”: 讨论通勤路线、特定街角的商店或广场,如何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使用中,构建起一种非正式的、基于身体经验的“地方依恋”(Topophilia)。这种记忆往往是无意识的,却对居民的归属感产生决定性影响。 3. “消失的景观”的幽灵: 深入研究城中村改造、工业遗址转型等现象中,被抹除的空间如何以“负空间”或“遗忘的痕迹”的形式,继续在集体的潜意识中发挥作用,并催生出对“真实空间”的抵抗性叙事。 第三部分:符号消费、身份认同与“体验经济” 第三部分聚焦于符号与当代社会身份构建的互动关系。在“体验经济”盛行的背景下,城市空间越来越多地被设计成供人“打卡”和“消费”的背景板。 “可供展示的自我”: 研究社交媒体时代,居民如何选择性地参与到符号化景观的再生产中。某些特定的“网红地标”如何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价值标签,成为个人身份展示的工具。人们的城市行走,逐渐演变为一场持续的、面向数字受众的“表演”。 符号的阶层化: 分析符号语言的“排他性”。某些精致化的、受过严格文化训练才能理解的符号(如特定的当代艺术装置或精品咖啡馆的极简主义设计),实际上构筑了一种隐形的社会壁垒,区分了“有品位”的城市精英与“非主流”的参与者。 本书认为,当城市景观过度符号化时,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往往被简化,这对于多元文化的存续构成了挑战。 第四部分:抵抗与意义的再生产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城市居民如何对主流的符号编码进行“解码”和“反抗”。城市并非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居民总是在积极地进行意义的重新协商。 这包括: 非正式的空间实践: 研究涂鸦、街头表演、非官方集会等活动,如何利用现有空间结构,注入新的、与官方叙事相悖的意义。 “地方精神”的抵抗: 考察在面对大规模同质化建设时,社区如何通过维护和强化那些不符合主流美学标准的、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非正式地景”,来维护其地方独特性。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采用了一种跨学科的、批判性的框架,拒绝将城市视为一个静态的背景。相反,它将城市空间视为一个充满张力、持续协商的符号场域,深刻揭示了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记忆、身份,以及我们对“真实”与“历史”的理解。 本书适合城市规划师、社会地理学者、文化研究者、符号学爱好者,以及任何对当代城市空间如何影响人类经验感兴趣的读者。它将提供一种全新的工具箱,用以审视你每天走过的那条街道,理解其背后隐藏的复杂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