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目前国内外很有影响的艺术史研究学术研究出版物之一。每年都汇集一批高水平的艺术史研究成果,集中讨论艺术史研究中的前沿课题,提供全新的艺术史研究资料,图片丰富且有很高学术价值,有力地推动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全书用繁体排版,体例谨严,一直保持其良好的学术风格。为保持书中众多图像的利用价值,本书用纸考究、装帧精美,构图别具匠心,保持了良好的图书品味。
本书主要集结了一组以“于阗与敦煌”为主题的中古艺术研究的重要论文,这是目前该领域的全新研究成果。北大荣新江教授对此以《于闐佛教圖像研究:新視角與新問題》一文作了综述,这组论文涵盖范围广、空间跨度大,所述均賸义纷呈,对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极具启发意义。其他如黄华强等对先秦青铜器几何纹饰的解读、许全胜对战国楚镇墓兽的全新解释,对旧说均有所发覆。陈秀慧对嘉祥东汉武荣祠隔梁图像的新释涉及到墓葬与礼仪艺术中的一些范式应用。另外,还有建筑艺术领域的《仿木建筑的“事神”意味——以稷山段氏家族墓及晋南金墓为中心》(吴垠),关于西方美术史方面的《Visualizing Fiorentinità: Francesco Salviati’s Portraits of Academicians》(黄小茵),倪志雲对唐畫家周昉生平事蹟的梳理,严晓星对水绘园藏程济遗琴拓本的考疑等论文均有可观之处。
先秦时期青铜纹饰中的鳄鱼鳞甲纹 黄华强 黄华明 田红
楚镇墓兽新考 许全胜
嘉祥东汉武荣祠隔梁图像新释 陈秀慧
仿木建筑的“事神”意味
——以稷山段氏家族墓及晋南金墓为中心 吴 垠
于阗佛教图像研究:新视角与新问题 荣新江
飘带来自吉祥
——反映在古代于阗画中的祆教信仰符号 段 晴
毗沙门还是散脂:和田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的一幅壁画新说*
富艾莉(Erika Forte)
天王与夜叉
——试释于阗引雁骑行人物的身份 张小刚
公元六至八世纪于阗佛教护法神系中的夜叉图像
——以达玛沟佛寺遗址画迹为中心的讨论 张惠民
和田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千手千眼观音壁画的初步考察
——兼与敦煌的比较 姚崇新
西域行像与炽盛光佛巡行图 孟嗣徽
敦煌石窟中的万菩萨图 郭俊叶
引领时尚:敦煌壁画中女供养人之凤冠 陈菊霞
唐画家周昉生平事迹考 倪志云
水绘园藏程济遗琴拓本考疑及其他 严晓星
Visualizing Fiorentinità:
Francesco Salviati’s Portraits of Academicians HUANG Xiaoyin
书 评
景安宁《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 耿纪朋
李启乐《帝国幻景:横贯图像边界在清宫》 詹镇鹏
整本辑刊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并未将“艺术史”视为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积极地与其他领域进行跨学科的对话。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摄影在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伦理困境的文章,就巧妙地融合了视觉人类学、伦理学和媒介批评的观点。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梳理了从19世纪末至今,研究者在记录“他者”文化时所经历的立场变迁与自我反思。他引用的案例既有经典的殖民时期民族志照片,也有当代艺术家对“被拍摄”对象的再介入作品,观点犀利而富有同理心。读完后,我对于如何观看和使用图像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次对研究者自身立场和方法论的严肃审视,促使我必须以更加审慎、更加谦卑的态度去面对浩瀚的艺术与历史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上印着“艺术史研究.第17辑”,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现代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让人联想到陈年的档案和深邃的历史。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发现里面的内容跨度极大,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绘画技法探讨,到二战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对社会心理的投射,再到当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媒介本体论反思,仿佛这是一趟横跨数个世纪、穿越不同文化语境的智力漫游。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中一篇关于“巴洛克时期欧洲宫廷室内装饰中的权力象征与感官操纵”的论述,作者似乎对当时贵族阶层如何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双重策略来构建其统治合法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文本挖掘和图像解读,引用了大量一手档案材料,逻辑严谨,论据扎实,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论文那种晦涩难懂的弊病,反而充满了叙事的张力和批判性的思辨光芒。这本辑刊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学术对话,每一次翻页都能带来新的启发,让我对那些习以为常的艺术现象产生全新的审视角度。
评分这份辑刊的文本密度相当高,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这大概是编辑团队高超的掌控力所致。其中一篇关于东方主义在19世纪英国风景画中的隐性再现机制的分析,尤为精彩。它没有停留在对题材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剖析了殖民心态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光影的捕捉和构图的安排之中,那些被描绘的“异域风光”实则服务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自我确认。作者运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对几幅著名的水彩画进行了近乎“解剖式”的解读,指出那些看似田园牧歌的场景背后,隐藏着对被观看对象的彻底物化和审美霸权。这种将艺术史置于宏大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力运作下的研究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观看”这一行为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纯粹的审美活动,也难以摆脱历史的泥淖和意识形态的纠缠。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为了一名历史侦探,在层层叠叠的颜料和画框背后,追寻着那些被有意无意遮蔽的权力之手。
评分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流于表面的艺术评论集,这第十七辑的学术水准是毋庸置疑的,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研究对象细致入微的“在场感”令人印象深刻。有一篇关于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美术设计的文章,作者似乎亲身走进了那个时代的制片厂,详细描述了布景师如何利用夸张的几何形态和非自然的光线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焦虑与疏离。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了魏玛时期电影的经典片段,而是通过对特定道具、材质选择和空间布局的分析,重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心理景观。读到此处,我仿佛能听到默片时代背景音乐的低沉轰鸣,感受到银幕上人物扭曲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挣扎的无助感。这种深入到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双向挖掘,使得原本抽象的“表现主义精神”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对那个艺术流派的理解深度,让我领略到形式如何直接承载和表达时代情绪。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出一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尊重,高质量的插图清晰度极高,色彩还原度也相当不错,这对研究图像学和视觉分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中世纪手抄本插图与文本语义学关系的研究。文章没有止步于对装饰母题的识别,而是探讨了微观的边饰图案如何与主体文本形成一种互文的叙事关系,甚至是某种“潜文本”的补充或修正。作者巧妙地利用数字化工具对图案的重复率和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将其与修道院的赞助人背景相结合,推导出一种关于信息控制和知识传播策略的结论。这种将古典文本分析与现代量化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尝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为传统人文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参考,让人对“冷门”研究领域也能燃起浓厚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