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湖南商周青銅器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湖南商周青銅器的發現與研究、湖南商周時期的青銅食器、湖南商周時期的青銅酒(水)器、湖南商周時期的青銅擊樂器、湖南商周時期的青銅兵器、湖南商周時期的青銅工具、湖南商周青銅器的紋飾、商周青銅禮樂製在湖南的錶現方式、湖南商周青銅器的冶鑄技術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湖南商周青銅器的發現與研究
第一節 發現概說
一、文獻與傳說
二 、古代遺址商周文化層齣土器物
三、墓葬齣土器物
四、瘞藏器物
五、窖藏與不明性質埋藏的器物
第二節 研究簡述
一、關於商文化過江達湘的論證
二、考古學與湖南青銅器研究
三、器物研究深度與廣度的拓展
四、湖南商至西周青銅器研究
五、一些新課題的探索
第二章 湖南商周時期的青銅食器
第一節 鼎
一、非考古發現的青銅鼎
二、高砂脊墓群齣土鼎
三、炭河裏墓群齣土鼎
四、湘潭小圫乇窖藏鼎
第二節 甗與鬲
一、甗
二、鬲
第三節 簋與簋形器
一、無確切齣土地點的簋與簋形器
二、有確切齣土地點的簋
第三章 湖南商周時期的青銅酒(水)器
第一節 大型容酒(水)器
一、尊
二、罍
三、瓿
第二節 小型容酒(水)與調酒器
一、提梁卣
二、壺
三、盉
四、斝
第三節 飲酒器
一、觚
二、爵
三、觶
四、角形器
第四節 動物圓雕形器
一、豬形器
二、羊形器
三、象形器
……
第四章 湖南商周時期的青銅擊樂器
第五章 湖南商周時期的青銅兵器
第六章 湖南商周時期的青銅工具
第七章 湖南商周青銅器的紋飾
第八章 商周青銅禮樂製在湖南的錶現方式
第九章 湖南商周青銅器的冶鑄技術
第十章 湖南青銅器新風格的孕育與發展
第十一章 湖南青銅器所見商周史跡發微
結語
精彩書摘
二是青銅禮器研究注重對文化背景的關注。湖南青銅器年代的判定,由於大多缺少考古學地層依據,故學者們采取類型學或對比法進行分析判斷,與青銅樂器采取的研究方法差不多,但由於湖南成係統的某一種器類並不多,湖南齣土的商至西周青銅禮器並沒有建立自己獨立的體係,隻有西周以後,主要是春鞦時期湖南齣土的所謂越式鼎,纔有足夠進行全麵分型分式的材料,嚮桃初先生嘗試建立瞭一個譜係②。湖南齣土青銅器器物研究比較有特色的成果是,不少學者根據湖南齣土青銅器的器形、紋飾特點對其文化背景所進行的研究,如關於虎卣的研究、人麵紋鼎的研究、蜴形動物飾青銅器的研究等等。正是這種研究,湖南青銅器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內涵不斷被發掘齣來。
三是器物排序與編年放在南方乃至全國商周青銅器大係統下綜閤分析。湖南齣土商周青銅器的器類與中原或長江流域其他地區的同類器具有可比性,因此,不少學者將其作為其研究對象的一部分加以分析研究。比較重要的成果有高至喜、曹淑琴、殷瑋璋、施勁鬆等關於南方大鐃的研究,難波純子關於華中型青銅容器的研究,施勁鬆關於商代青銅大口尊的研究,劉彬徽關於江漢洞庭湖地區商周青銅工具的研究,張昌平關於南方尊罍的研究等。正是這種研究,使我們對湖南青銅器與中原、長江流域青銅器的關係有瞭更深入的理解。
……
前言/序言
馬承源先生指齣,“吳越地區青銅器的研究,我認為不能以商周青銅器發展的序列來套用,但是也不能不注意到中原商周青銅器對於吳越諸國青銅器鑄造工業的影響,而更主要的是,要從吳越青銅器大量考古資料的實際齣發,做具體細緻的排比研究,從各種現象中尋求閤理的解釋……”,“史料的運用,作為一支大的標尺,也不能不注意。如果完全離開曆史記載,則整理研究工作就會造成睏難”。這是完全正確的,這一觀點對南方地區商周青銅器研究是很有指導意義的。湖南商周青銅器的發展曆史,正驗證瞭這種觀點。
著名學者徐旭生先生數十年前就在他的名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將中國古代主要部族分為三大集團——華夏集團、苗蠻集團、東夷集團,其中,苗蠻集團的中心就在今湖北、湖南②,大緻就在我們所說的以“江套”③為中心四周擴散的空間裏。在這個空間裏,時間上大緻可以與其對應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有彭頭山文化、皂市下層文化、大溪文化、屈傢嶺文化、石傢河文化等史前考古學文化。湘江流域,尤其是湘江洞庭湖地區商代青銅尊罍等大型容酒器齣土最多的地區,就處在這些文化的地理空間裏。
屈傢嶺文化的年代相當於銅石並用時代早期,石傢河文化晚期已與夏王朝立國時間重閤,在石傢河文化的遺存中發現過銅的冶煉遺跡。一般來說,中原地區與夏王朝對應的考古學文化是二裏頭文化,而在緊靠湖北漢水的丹水流域、所謂“江套”北部邊緣的河南淅川縣下王崗遺址,發現瞭石傢河文化層上疊壓二裏頭文化一、三期遺存,齣土遺物有銅製工具和玉戈等;著名的盤龍城遺址,也有上下兩層堆積,上層的考古學文化,就是商代二裏崗文化與殷墟一期文化,是長江流域相當商代早期青銅器最大最集中的發現地,下層則疊壓有二裏頭文化時期的遺存,遺存中包含瞭與銅器冶煉有關的陶缸與坩堝,甚至有二裏頭時期的青銅禮器。這個時代的湖南,青銅器的鑄造還處在啓濛階段。
盤龍城遺址作為長江中遊最早的青銅器冶鑄中心,對湖南青銅鑄造業的誕生有直接推動。該遺址文化層既然包含瞭從二裏頭時期到殷墟一期的考古學文化內容,也就意味著這些考古學文化對應的曆史年代——夏代到商代早期再到商王盤庚遷殷時期,這裏都有人在鑄造青銅器。大傢都注意到瞭這裏的青銅器從器形到紋飾與河南鄭州二裏崗遺址齣土器物高度相似,不過要特彆注意的是,該遺址文化層中的陶器,第一期本地原居民文化占上風,第二、三期商文化元素分量不斷加大,到第四期,商文化因素占主導,而到瞭約當盤庚遷殷早期的時候,盤龍城就衰落瞭,陶器則又迴歸明顯的土著文化色彩。
巍巍楚漢,禮樂風華:聚焦楚係青銅器的藝術與文化 一部深入探索楚文化核心精神,以青銅器為載體,勾勒齣戰國至秦漢之際社會風貌的宏大敘事。 本書旨在擺脫傳統區域考古的界限束縛,將研究視角聚焦於中國青銅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光彩奪目的楚係青銅器群體。不同於中原地區自商周以來綿延不絕的典雅與莊重,楚文化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多元的民族融閤以及強大的政治生命力,塑造齣一種既繼承古老禮製又充滿地域性浪漫主義色彩的青銅藝術風格。本書通過對海量齣土文物進行細緻的類型學分析、裝飾母題的語義解讀以及冶鑄技術的比較研究,力求全麵揭示楚國這一“蠻夷”之邦如何在列國爭霸的時代背景下,構建起一個既龐大又精微的青銅文明體係。 第一編:地域的塑造與文化的溯源——楚青銅器的起源與奠基 本篇著重探討楚文化青銅器的源頭活水。楚國地處長江中下遊,其文化基因並非單一的“中原化”進程,而是深刻烙印著吳越文化、巴蜀文化乃至更早的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影響。 第一章:地理的邊界與文化的張力 詳細分析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彆是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南部等楚文化核心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徵,闡釋這些環境如何影響瞭原材料的獲取(如銅礦的開采與冶煉)以及器物的使用需求(如適應南方濕熱氣候的造型調整)。闡述楚文化“半封閉半開放”的地理格局,如何在保持自身獨特性的同時,不斷吸收與整閤來自中原、巴蜀等地的技術與審美元素。 第二章:從盤龍城到葉邑:早期楚青銅的“去禮化”傾嚮 追溯楚國青銅器從西周初年到春鞦中葉的發展脈絡。重點研究早期楚國青銅器(如伴隨貴族墓葬齣土的鼎、簋)如何模仿中原形製,但其紋飾風格和鑄造工藝上已顯現齣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分析楚國早期對中原“禮器”體係的接納程度——並非全盤照搬,而是側重於實用性與權力象徵意義的初步構建,為日後“楚式浪漫主義”的爆發奠定技術與意識形態基礎。 第二編:裝飾的密語與藝術的嬗變——春鞦中晚期楚青銅的盛世圖景 春鞦戰國時期,是楚文化藝術成就最為輝煌的階段。本書的重點研究對象將集中於這一時期的青銅禮器、兵器及實用器皿,探究其如何成為楚國貴族階層彰顯身份、溝通神靈、宣揚政治主張的媒介。 第三章:龍鳳與雲雷:楚青銅紋飾的符號學解讀 深入剖析楚青銅器上最富盛名的裝飾母題:蟠螭(夔龍)、鳳鳥以及雲雷紋的演變。本書采用符號學和圖像學的分析方法,探討這些母題在楚人心中的具體含義。例如,龍鳳組閤不再僅僅是神靈的載體,更可能與楚人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對王室血統的追溯密切相關。詳細對比研究蟠螭的造型如何從早期相對僵硬的幾何化處理,發展為晚期自由、舒展、富有動感的“S”形姿態,並討論這種變化所反映的審美趣味轉嚮。 第四章:金工的奇跡:失蠟法與鑲嵌工藝的爐火純青 技術是藝術的基石。本章將集中探討楚青銅鑄造工藝的突破,特彆是楚國成熟並廣泛應用的失蠟法(熔模法)。通過對齣土器物鑄造接縫、範綫痕跡的微觀分析,結閤科學檢測數據,論證楚工匠如何利用失蠟法成功鑄造齣中原難以企及的復雜鏤空、多層套閤以及極薄壁的器物(如著名的虎形方壺)。同時,對金銀錯、紅銅鑲嵌等裝飾技術在青銅器上的應用進行分類研究,解析這些工藝如何與紋飾主題互相配閤,增強瞭器物的視覺衝擊力和奢華感。 第五章:器用之變:從禮器到世俗化實用器的轉型 隨著周王室衰微和諸侯爭霸加劇,青銅器的功能也發生瞭顯著變化。本章分析楚國青銅器譜係中齣現的“新成員”——如用於宴飲的溫酒器、精美的生活用具以及大量標準化的兵器。重點考察楚國青銅器在“禮器降格”過程中,如何被賦予更強的世俗化、享樂化傾嚮。例如,一些原本用於祭祀的鼎被改造為具有酒具功能的容器,反映瞭楚國貴族生活方式的細膩化。 第三編:楚地的迴響與秦漢的交融——青銅文明的終結與遺産 本篇關注楚文化青銅藝術在戰國晚期至秦漢時期的命運,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六章:戰國晚期的風格極化與技術集成 探討戰國晚期楚青銅器的“集大成”特徵。此時期的器物往往將復雜的幾何紋、寫實的動物形象與繁復的鏤空技術融為一體,達到瞭形式上的極緻繁縟。分析這種風格的齣現是否與楚國政治經濟壓力增大,試圖通過強烈的視覺符號來維持王室威儀的心理有關。對比研究秦統一後,楚地齣土青銅器在風格上的趨同與衰退跡象。 第七章:青銅的謝幕與新材料的崛起 係統梳理秦漢時期,隨著鐵器和漆器的普及,青銅器在禮器和日常用器中的比重如何急劇下降。本書將分析楚文化青銅藝術的某些獨特元素(如特定神怪題材、某些幾何母題)是如何被成功地“嫁接”到漆器、陶器乃至玉器之上,實現瞭從金屬媒介到其他藝術載體的精神延續。探討楚青銅文明的“終結”並非徹底消失,而是一種形式上的退卻,其審美旨趣已融入更廣闊的漢代藝術洪流之中。 結語:未竟的對話——楚青銅藝術的永恒魅力 本書總結楚青銅器作為一種獨特的、充滿生命力的區域文明代錶,其對後世藝術史的貢獻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對抗僵化禮製的可能,證明瞭青銅藝術可以超越嚴肅的教條,成為錶達個體情感、地域想象和神秘精神世界的有力工具。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脈絡,使讀者得以從藝術審美、技術創新和文化認同三個維度,全麵領略楚地青銅器的輝煌成就及其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獨特地位。它並非簡單的器物羅列,而是對一個強大而神秘的古代王國精神世界的深入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