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2 改变世界的一生
3 科学研究的本性
《范畴篇》
句子和命题
逻辑学
科学方法
辩证法
4 物理学
变化
四因
运动
时间和无限
第一因; 无第一事件
5 自然
月球世界
地球世界
动物
6 形而上学
实在
存在之为存在
本体是什么﹖
本体的研究
本体作为形式
神学
7 心理学
灵魂作为形式
心的不同层次
理性
8 伦理学
两个问题
理性
善
伦理学的其余部分
9 政治学
政治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政治社会的特征
10 美学
修辞学
诗学
参考书目
变化
为了获得理解自然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亚里士多德考察了早期希腊思想学派。他注意到,他们都承认第一原理包括对立物(如充实和缺乏,上和下)。亚里士多德同意这个观念,因为所谓第一原理,像对立物一样,不可能从对方产生,否则,它们将不是第一的。此外,所有其他事物必须从第一原理产生。
亚里士多德没有讨论基本原理实际上是什么,就认为基本原理必须至少有两个,因为它们必须包含对立物。然后他注意到对立物是描述性的,这等于假定了有一个它们所属的本体,或更确切地说是质料。因此,有三个自然变化的基本原理:质料,以及两个对立物。换言之,所有变化都包括三个要素:变化着的事物、它变化之前的状态,以及它变化之后的状态。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说,变化需要对立物及变化背后的物的观念。
在第1卷第7章,他区分并论证了两种变化:
X变成Y;
Y产生于X。
第一种变化是发生在本体身上的改变。某人学习音乐,她成为音乐家,她从非音乐家变成音乐家。这样的改变包含三个要素:人、音乐、非音乐。
第二种变化指新事物的产生。这类变化称作本体的产生。与本体的变化不同,这类变化不是指一个先前存在的事物获得新状态,而是指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亚里士多德称,只有本体才有这种变化,它们通过质料获得形式而产生。例如,一个青铜铸像的产生就是青铜获得形式。这种变化需要形式—质料两个要素。
亚里士多德用他两种变化的观点反对巴门尼德。巴门尼德认为,存在不可能产生于非存在,因此变化是不可能的。亚里士多德批评说,巴门尼德的这个观点过于简单化了。
改变(第一种变化)是指非存在变成存在吗?从性质上来说,变化好像是从不存在开始的(如,不懂音乐的变成懂音乐的)。但是,从本体来说,变化的起点是存在(即,那个人,是她变成了懂音乐的)。由此看来,巴门尼德错了。
本体的产生(第二种变化)是指非存在变成存在吗?亚里士多德的回答同先前一样。你可以说变化是某物从非存在产生,但是,你也可以说不是。第二种变化的类型是说,一个新的本体或事物产生了。例如,一个婴儿的诞生。表面上看这好像是某物从非存在产生,然而在这种变化中某些东西一直保持存在着,这就是质料。质料获得了新形式,变成了先前不存在的事物。由此看来,巴门尼德也是错的。
为了使这一点更清楚,亚里士多德引进了潜能和现实区分的概念。在他看来,所有变化都是潜在的某物变成现实的某物。人变得懂音乐了,就是说他们先前就潜在地懂得音乐,现在这种潜能变成了现实。同样,种子是潜在的树。两种变化都是指潜能变为现实,巴门尼德疏于考虑的正是变化的这一方面。巴门尼德称作“非存在”的,实际上是潜在的存在。循此线索,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两类变化,从质料和形式的区分角度向我们证明了巴门尼德的错误所在。
应当怎样准确理解形式和质料的不同是第6章的主题。但是,一开始我们可以把形式想象为自然物的结构或组织。例如,动物的形式就是它身体的质料如此这般地被组织起来的方式,这种组织方式使它的身体有能力生长、知觉和运动。这就是动物的本质。这个本性规定了它的运动能力。质料是所说的本体或事物由以组成的物质。没有形式,质料不可能存在。形式也需要质料。它们是任何个别事物的两个方面。
形式和质料的区分可以引申到不同层面。身体是人的质料,肌肉又是身体的质料。任何复合物的质料都是四元素,即火、气、土、水的其中之一种或几种。形式—质料的区分也可以用于这些要素本身。
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物理学只应当研究质料,它是关于自然的研究,因此,它也应当研究事物的本性,即事物的形式。事物的形式规定着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方向。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有时部分只能根据整体得到理解。简而言之,物理学需要我们理解自然,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解释自然,但并非所有的解释都只与物质有关。
……
这本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简直是一次思想的朝圣之旅。作者似乎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位古希腊巨匠的生平与观点,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思想的原始生命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亚里士多德那些宏大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例如,在谈到“目的论”(Teleology)时,它没有落入将亚里士多德浪漫化的陷阱,而是深入探究了其背后的逻辑结构,如何将对自然的观察与对“善”的探寻有机地结合起来。那种将复杂的形而上学问题,抽丝剥茧般还原为清晰的逻辑步骤的叙述方式,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中授课的情景。书中对《形而上学》的解读尤为精妙,它成功地将那些晦涩的关于“实体”(Substance)和“潜能与实现”(Potency and Act)的讨论,与亚里士多德早期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自洽而又极具说服力的思想体系框架。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西方哲学源头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无与伦比的,它没有提供快速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去审慎地建构知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做了一件极难的事情:让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头脑,在当代读者的心中重新“鲜活”起来。它摒弃了那种学院派的、冰冷的文本分析,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传记式的叙事,去描绘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一步步修正柏拉图的学说,最终开创出自己独有的、强调经验和分类的知识范式。书中的段落衔接非常流畅,特别是对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分类和政治学观察的描述,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我甚至能想象到他带着学生们在雅典街头观察不同政体运作时的那种专注。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只在哲学系学生中流传的术语,变得可以被一个对古典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所接纳和消化。它巧妙地平衡了深度与广度,既没有肤浅地停留在“他是柏拉图的学生”这种层面,也没有陷入对特定逻辑论证的过度纠缠,而是着重于展现这位思想巨人在不同知识领域间穿梭的智慧火花。
评分从文笔上看,这本书的节奏感和语言的密度令人印象深刻。它读起来像是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缓慢而沉重,探讨伦理学的“幸福观”(Eudaimonia);时而又变得紧凑而迅捷,剖析三段论的内在机制。作者似乎特别擅长使用那些富有画面感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概念,这对于那些在阅读康德或黑格尔时感到挫败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比如,在描述逻辑学作为“科学的工具”时,它将逻辑结构比喻成“建筑师手中的蓝图”,清晰地界定了其范围与功能,而非将其神化为知识本身的创造者。这种精妙的文字驾驭能力,确保了即便是涉及《工具论》中复杂的主题,读者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不至于在中途迷失方向。它真正做到了将“教育”与“文学享受”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僵硬地按照学科划分(逻辑、物理、伦理、形而上学),而是采用了主题驱动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它似乎在追问:“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看待‘理解世界’这件事的?”因此,不同领域的讨论被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清晰地展示了这位思想家知识整合的宏大抱负。读到关于美学和修辞学的那一部分时,我尤为惊喜,作者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净化”(Catharsis)概念,巧妙地与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中道(Golden Mean)的追求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统一性。这种整体性的考察,让人充分领略到亚里士多德构建一个全面知识体系的雄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如何试图通过理性来调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对立面,提供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生命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批判性张力是其最令人称道之处。它并非一味地歌颂亚里士多德的万能,而是勇敢地指出了其思想体系中那些明显带有时代局限性的部分。例如,在处理女性地位和奴隶制的观念时,作者并未简单地予以谴责,而是将其置于亚里士多德所处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冷静的剖析,并对比了不同学派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这种不偏不倚、力求客观的态度,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扎实和有深度。它迫使读者思考:我们赞扬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严密性,是否也要接受他理论中那些我们今天难以接受的预设前提?这种对思想遗产进行“去神化”的处理,恰恰体现了对这位伟大人物真正的尊重——即把他视为一个可以被审视、被对话的智者,而非不可触碰的教条。这种思辨的勇气,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哲学导论。
评分还没有看,我是更想看苏格拉底,没太注意意。
评分很快很好质量很不错的,每次都是京东订货
评分很快很好质量很不错的,每次都是京东订货
评分刚有一个问题,如果一直囤下去,早晚会买光iangde
评分感觉不错,价格也很公道,值的购买!
评分心仪已久,终于拿下。本套书介绍的伟大思想家,近、当代比重比较大,没有培根,没有伏尔泰,有点小失望…
评分本书研究了著名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对其本人对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本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中华书局出的书,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评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适合哲学初学者学习,适合上班族平时翻看
评分本书研究了著名思想家霍布森,对其本人对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本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中华书局出的书,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