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理·權力·自我
主要著作
影響
2 認識論
經驗
權力—知識
話語
話語的功能
理解
評論
3 權力政治學
權力
生物權力
策略
反抗
規訓
立場
評論
4 主體的萎弱
主體的誕生
主體的死亡
道德
作者—功能
知識分子的角色
評論
5 自我關懷
求知之誌
性
認知我們的外部結構
懺悔
參考書目
經驗
從對福柯思想的概覽中可以看齣,福柯所使用的概念處於一種相互交織糾纏的復雜關聯中。然而,似乎有一個一緻的目標,即通過一種知識與經驗的不屈不撓的並置而達到對自身的理解。如果成功的話,這種並置的結果加強瞭對那些忙於建構權力空間的競爭話語的理解。如果任其自行發展的話,就會來界定和控製我們。沒有絕對知識,也沒有絕對真理,但多少還是有一些在權力關係中進行自我定位的知識方式,正是在這些權力關係中我們纔會發現自我。福柯說:“對我而言,知識必須因保護個體生存和理解外部世界而發揮效用。我想就是這樣,知識通過理解而成為生存手段。”(《政治、哲學與文化》,第7頁)
福柯認識論的一個簡約框架必須至少包含三個因素:經驗,知識—權力以及話語。我們將把注意力轉嚮這些範疇。當我們全麵分析這些相互聯係的範疇時,牢記關於方法論的一些關鍵處是有益的。如前所述,福柯沿著普遍曆史前進。有些評論者把福柯的研究分成考古學和譜係學兩個時期。福柯自己拒絕這樣的區分。然而,這種分期理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福柯應用其認識論的方法。
福柯對考古學的描述是:
考古學的視野不是一種科學、理性、精神或文化,而是一種互置的纏繞,其界限和交匯點不能被固定在單一運作中。考古學是一種比較分析,它不願意減少各種話語的差異,也不願抽象齣一套統一概括話語的綱目。考古學寜願把話語的差異遣散到不同的形象中。(《知識考古學》,第159—160頁)
福柯緻力於一種發現的實踐,其中無須預先設置一個終點。有人也許會爭辯說,不探索知識本身就預設瞭探索的終點——如果一個人知道瞭思想之綫的結局,那就算已經完成瞭他的精神之旅。福柯簡直是在提齣一個更具戲劇性的要求,他要求我們的研究無須一個正式的目標。其實,福柯想要我們思考,而無論我們思想的客體或者主體都要盡可能遠離那些已經包圍瞭思想的範疇。
也許有人會突然問,這與任何一種懷疑方法有什麼不同?迴溯到笛卡爾時,學哲學的學生會想起笛卡爾要求他的讀者懸置所有猜想以完成一次思想試驗。然而,笛卡爾把某種知識當作他的目標。在一個結局並沒有被預定的框架內,福柯不想要一種作為秩序化的假設懸置。他要提的問題是:“比如,在控製精神病的話語之外來重新考慮瘋癲,將會發生什麼?”
在從事著他的考古學的同時,福柯看起來好像也一直緻力於譜係學的實踐。按照譜係學的方法,人們能夠閱讀所有可以找到的關於主體或客體的材料,以追溯支配性的概念所發生的意義變化。以實踐的觀點看,這些方法與福柯著作密不可分。關於秩序化懸置的問題伴隨著這樣一些問題:“在以前的思想傢未曾關注這個概念時,在此曆史時期,關於這個概念,有什麼被記錄瞭?有多少缺席的話語滲進瞭圍繞這個概念的實踐?”
內在性
內在性是福柯著作中的比較難理解的概念之一,我暫且擱置它,雖然它對很多福柯讀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福柯不相信這樣的觀點:個體具有一種內在生活。與弗洛伊德不一樣的是,福柯並不認為我們找不到進入我們內在活動的入口。他認為並不存在內在生活。如前所論,福柯說,“人”這個概念是近人的創造。循著尼采的路子,福柯堅持認為,靈魂也是一種創造,雖然這種創造更為古老。通過對外在關係的觀察,我們認知一切。當我們說“外部”的時候,它是超齣外界的某種東西,而外界則恰是指外在關係的概念位符。例如,當福柯認為知識必須作為一種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而發揮效用時,外部不是指主體之外的客觀實在。相反,福柯指的是一種正在被使用的話語的外部,更大膽點說,那是一種被碰撞著的話語所瞥見的外部。
德魯茲在其關於福柯的書中解釋外在性的雙重意義時說:
這就是福柯的主要貢獻:從現象學到認識論的轉嚮。因為(正在進行的)看和說就意味著我們正在認知(救世主),但我們看不見我們說什麼,也無法說齣我們看的是什麼;當我們看一個煙鬥時,我們將會一直說(無論用哪種方式)“這並非煙鬥”,好像意嚮性在否定自己並突然滑落進其自身。任何事物都是知識,這就是為什麼在知識之下或之前,不存在空洞無物的“原始經驗”(savage experience)的首要原因。但是,由於知識包含瞭說和看、語言和目光,它具有不可消除的雙重性,而這就是為什麼不存在意嚮性的原因。(《福柯》,第109頁)
在現象學中,對現象的當下理解開始瞭人的初始認識。也就是說,知識的建築材料,是無數的人感知為“真”的那種確鑿無疑的知識碎塊。人與外部世界間的經驗,是沒必要也不可能被懷疑的,它們為那些可能導緻有效知識的語言運作打造前颱。從另一麵看,這就是一種經驗坯體,這種經驗是如此明顯,以緻我們從未關注過它。這些經驗是原始的、非理論化的,它們是認知的原材料。福柯則認為這些原始經驗並不存在。在此,總有一些戰鬥著的力量質疑我們概念的秩序化。因此,正如德魯茲所說,每一次看都伴隨著一種說,每一次說也伴隨著一種看,它們在傳統意義上的所謂主體之外相互衝突。
……
這本書的文學性,遠超齣瞭我對一本思想類書籍的預期。作者在引用和轉述福柯的觀點時,常常融入瞭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節奏感,使得那些原本冰冷的理論概念,染上瞭一層人性的溫度和時代的悲劇色彩。我特彆喜歡它對福柯早期與後期思想轉變的過渡處理,那種從對外部權力結構的批判,轉嚮對主體自我塑造的審視,如同一個思想傢對其自身領域邊界的不斷拓寬和修正。這種流暢的過渡,讓人感覺福柯的思想體係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自我否定的有機體。這種描摹手法,使得福柯的形象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一個在思想的煉爐中不斷自我淬煉的探險傢。這種人性的刻畫,是很多同類書籍所缺失的。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著實抓人眼球,直指當代思想史上的巨擘。我本以為會是一部梳理其學術脈絡的嚴謹論述,畢竟“思想傢”這個詞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然而,讀完之後,我感到的是一種奇異的、近乎迷幻的體驗。它沒有直接喂給你福柯那復雜晦澀的術語體係,而是像一個技藝高超的導遊,領著你穿梭在他那些充滿權力和知識隱喻的迷宮深處。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那些爭議性話題時的那種微妙的距離感,不盲目崇拜,也不徹底否定,而是像一個冷靜的解剖師,把福柯思想的肌肉和骨骼一點點剝開,讓我們得以窺見其內部運作的邏輯。這種敘述方式,對於初次接觸福柯思想的人來說,或許會有些許門檻,但對於那些在後結構主義的門外徘徊已久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座可以登高望遠的瞭望塔。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更鋒利的提問工具,這本身就是對福柯精神最好的緻敬。
評分對於希望係統性瞭解福柯思想發展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它不拘泥於傳統的學院派解讀,而是試圖抓住福柯思想中最具顛覆性和最“銳利”的部分。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話語”和“權力”之間復雜關係的比喻,作者似乎找到瞭一種新的語言,來描述那種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捉摸的控製機製。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學習一種新的思維語法,它教會你如何去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結構和知識分類。它沒有提供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安全屋”,反而不斷地將你推嚮思想的邊緣地帶,讓你在不確定性中去尋找新的可能性。這無疑是一部挑戰讀者心智,但迴報也極為豐厚的著作。
評分翻開扉頁,那種撲麵而來的現代主義的焦慮感,立刻將我拉入瞭一種沉思的狀態。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像是捕捉蝴蝶翅膀上的鱗粉,小心翼翼地描繪著福柯思想是如何從“瘋癲史”的幽暗角落中萌芽,如何一步步滲透到我們理解機構、規訓乃至主體性建構的每一個縫隙。我印象最深的是對“知識考古學”的闡釋,它不是對曆史的簡單迴顧,而更像是一種對“我們如何成為我們現在這樣”的深層挖掘。那種對既有範式的顛覆,那種對“自然而然”的質疑,讓我的世界觀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被重塑、再構建。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巧妙地避開瞭傳統傳記式的綫性敘事,轉而采取瞭一種主題式的螺鏇上升結構,每一次循環都將我們帶入更深一層的理解。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甚至對著鏡子裏的自己,産生瞭一種陌生的審視感,仿佛我自身也是某種權力-知識網絡下的産物。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一種知識的獲取,不如說是一種智力上的攀登。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有耐心,更要有敢於麵對自身認知盲點的勇氣。書中對福柯後期關於“自我技術”的探討,著墨不多,但寥寥數筆卻如同點睛之筆,觸及瞭當代個體化生存的痛點。我們似乎都在努力地“美化”自我、管理“生命政治”,但究竟這種努力是否反而成瞭新的規訓?作者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對文本的精妙解讀,將這個問題拋迴給瞭讀者,如同他手中的探戈舞伴,既引導又抗拒。這種“留白”的處理,使得整本書在保持學術性的同時,還擁有瞭一種近乎哲學的辯證魅力。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感到“我學會瞭”的書,而是讓你感到“我被改變瞭”的書。
評分索倫·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傢、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産,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齣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
評分很不錯的一套書。。。。。
評分裝幀漂亮,輕鬆讀物,物流給力。
評分剛有一個問題,如果一直囤下去,早晚會買光iangde
評分隨便看看。。。。。。
評分參加減免活動 買書太實惠瞭 雖然送貨時間很長 但快遞員特彆友善 給快遞員點個贊 書質量不錯 是正版的 沒問題 在京東種草 以後常來嘍
評分那些人的氣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學是學不得的。我景仰瞭一輩子,學瞭一輩子,怎麼樣?”,“他們纔氣衝天,不可拘於鬥室之內,性情獨異,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們是為社會不容的人,官場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他們必須齣局。這成就瞭他們,又禍害瞭他們,他們的一生無不悲涼淒慘。
評分笛卡爾歐洲近代哲學之父,思想深邃,很不錯。
評分而這本書的研究也可謂上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