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内容特色如下:
1、赫尔曼·鲍辛格:德国民俗学(经验人类学)领军人物,一个人左右了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
2、日常生活研究,与“年鉴学派”、“新史学”鼎足而三的学术思潮,从细微之处挖掘生活的秩序。
3、告别浪漫主义传统想象之下的田园牧歌、告别意识形态重负,告别庸俗的浮躁与浅薄的热情。去启蒙循环往复却又多彩多姿的日常生活,形成对日常生活的自觉。
这是德国当代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的一本对话体学术传记。鲍辛格是战后德国民俗学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启蒙者”,作为德国民俗学“图宾根学派”的旗手和当家人,他的个人业绩足以左右一个学科的发展走向。“图宾根学派”聚焦在社会、文化和历史三者重合阈限内的日常生活。对这样的日常生活的启蒙也是通向解读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个体物质与精神再生产的出发点,是理解肩负文化重负、置身社会转型之中的“具体的人”之关键所在。
这本书既是鲍辛格半个世纪学术人生的写照,也是民俗学界的中坚学者对半个世纪学术史的回顾,是三代六位学者共同打造的、在回忆的基础上对图宾根经验文化学(民俗学)学术思想与学术实践的反思。
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德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家,1960—1992年任图宾根大学经验文化学研究所所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俗学从古文化研究转向当代日常生活研究的首倡者和重要推动者。著有《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民间诗歌”的形式》、《民俗学:从古代研究到文化分析》等书。其中最具开创性的学术著作《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已被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和韩语等多种文字。鲍辛格对民俗学的传统领域即民间叙事和方言也有深入的研究,曾担任《童话全书》的主编。1993年获得马堡大学的“格林兄弟奖”,2009年被授予“巴登-符腾堡州杰出贡献勋章”。
在其对话体的学术传记中,德国图宾根的当代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 1926— )被他的对谈者——两代四位学者(其中三位是民俗学家,一位是历史学家)称为“日常生活的启蒙者”。担当启蒙日常生活的角色,正是鲍辛格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从事研究、教学和与公众沟通时倾心致力的目标。在民俗学家鲍辛格眼中,日常生活一方面是“灰色的”,是一成不变循环往复的、受讲求实际、以实用为导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支配。另一方面,在飞速发展和更新的技术世界里面,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在相应地与时俱进。鲍辛格以及他的学界同行们引以为己任的,就是去发现那些永远处于“变化中的恒久”(Dauer in Wechsel,语出歌德)的内容,在对“灰色的”、常规性的不引人注意之事物的关注中,去发现人们如何在传承下来的秩序中构建个人的生活;在对习俗的历史变迁的梳理中去发现仪式如何规定着人的行为的文化图式,并让当事人的行为处于完全的不自觉之中;去揭示文化性的因素以何种方式找到新的体现方式,让当事人看到在自己漫不经心、习以为常的惯常行为和思想背后,有怎样的文化历史渊源的驱动。一句话,去启蒙这循环往复却又多彩多姿的日常生活。
民俗学意义上的这种启蒙取向,对经验性的强调超过思辩性,对习俗的历史追溯不再以发现“沉淀的文化遗产”(versunkene Kulturgüter)和民族之精魂(Volksseele)为目标。正是这种“启蒙”精神,让德国民俗学走出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即告别浪漫主义传统想象之下的“民间生活”的田园牧歌、告别民族国家兴起背景下民俗学所背负的意识形态重负,同时也告别在呵护抢救“传统”时市民阶层身上体现出的庸俗的浮躁与浅薄的热情。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启蒙,也是一种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回应:其目标是让普通民众反思性地看待那些习以为常的内容,进而形成对日常生活的自觉。
当鲍辛格这一代民俗学者将本学科的对象定位于“普通人日常生活”时,他们发觉自己别无选择地非告别本学科旧有的名称“民俗学”(Volkskunde)不可。在整个德语国家(包括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民俗学科范围内,不同的名称出现了: “经验文化学”或者“欧洲民族学”或者“文化人类学”是几个广为人知的变体。各大学的研究所因为对学科的定位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各自选择的专业名称和大的学科归属也不尽相同。1968年的学生运动无疑为民俗学的转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七十年代初期,民俗学的专业认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刷新的不光是学科的名称,同时出现的也是新的不同研究取向。有鉴于此,概观式地谈论德国民俗学似乎变成了一件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棘手事。
尽管德国学术界自己摈弃了Volkskunde的名称,为了便于与中国学术界语汇的对接,我们在这里还是采用了“民俗学”和“民俗文化研究”的概念。在这块色彩缤纷的园地里,一枝引人瞩目的奇葩便是被称为 民俗学“图宾根学派”的路德维希·乌兰德经验文化学研究所(Ludwig-Uhland-Institut für Empirische Kulturwissenschaft),而这一研究所与学科的核心人物和三十二年的掌门人(1960—1992)正是赫尔曼·鲍辛格。所谓的“图宾根学派”,其实是个有大体一致学术取向的松散群体,在对民俗学的专业认同上,他们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他们所从事的民俗学研究有强烈的社会科学取向,并归属于社会科学门下,尽管文化是那里的主导性概念。它从现象学的角度切入研究对象,把日常生活理解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活生生的过程,是生活世界的一部份。它看重田野采风,同时也注重事物间的历史性关联。它不以厘清分析范畴为目的,却恰好利用诸如“日常生活”、“文化”等概念的流动性边际来创造性地开掘旧领域、启动新视野:方言的传承、日常的讲述、战争难民的新居社区中的家乡意识体现、外籍工人的社会和文化融入、时装的社会表达、民间节日习俗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大众传媒、通俗文学和流行歌曲、回忆与口述史材料的解读、造就地域和空间概念的历史进程,等等。“图宾根学派”聚焦在社会、文化和历史三者重合阈限内的日常生活。因此,对这样的日常生活的启蒙也是通向解读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个体物质与精神再生产的出发点,是理解肩负文化重负、置身社会转型之中的“具体的人”之关键所在。
……
说实话,我是一个不太爱读书的人,对那些“高屋建瓴”的书更是敬而远之。但《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这本书,却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写作风格,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也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坐在我身边,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和我分享他对生活的感悟。他没有给我任何“标准答案”,而是给我提出了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噪音”的描写。我一直觉得,“噪音”就是一种干扰,一种破坏,我总是想方设法去避免它。但作者却告诉我,有时候,“噪音”也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一种多元化的声音,它提醒着我们,世界并不是只有一种节奏,一种声音。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去“倾听”生活中的“噪音”,去分辨它们,去理解它们,甚至去欣赏它们。我发现,原来即使是汽车的鸣笛声,孩子们的嬉闹声,甚至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能成为构成生活乐章的一部分。这种对“噪音”的重新解读,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再那么单调和刻板,而是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声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解语者,帮助我打开了感知的大门,让我能够更自由、更开放地去体验生活。
评分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读完之后,还久久不能平静,并且迫切地想要与人分享。而《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感到“相见恨晚”的书。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观察家”,对周围的世界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观察的局限性。作者的视角,是如此的独特,他能从一个最寻常的物件,比如一把旧椅子,一次雨后的泥土气息,甚至是一个孩童无意的涂鸦,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我过去看到的,只是这些物件的表象,而作者看到的,却是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历史和生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痕迹”的描写。我以前很少去留意那些生活留下的“痕迹”,比如墙壁上被孩子不小心蹭到的印记,或者书本上被反复翻阅留下的折痕。但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痕迹”都变得如此有意义,它们是时间流淌的证据,是生活真实的写照。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留意那些被我忽略的“痕迹”,并且从它们身上,感受到了时间的温度和岁月的沉淀。这种对生活细节的重新认识,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盈和有故事感。
评分我一直以为,真正的“启蒙”,应该是那种颠覆性的、改变命运的经历。所以,当我拿起《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总觉得,生活中的那些小细节,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剂”,而真正的主菜,应该是那些宏大的事业和壮丽的诗篇。然而,这本书,却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他没有去雕刻什么宏伟的建筑,而是用最精细的刻刀,在最普通的石头上,雕刻出了栩栩如生的生命。他从一次简单的“擦拭”中,看到了关于“清洁”的意义,看到了关于“整理”的哲学,甚至看到了关于“放下”的智慧。我过去总是把“清洁”看作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一种烦人的家务活。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清洁”也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我开始在擦拭桌子时,感受布料在木纹上的滑动,感受灰尘被带走的轻松。这种微小的仪式感,让我觉得,即使是最普通的家务,也能充满乐趣和意义。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鸡汤”,但它却用一种极其温柔而深刻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何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中的不平凡。
评分这本《日常生活的启蒙者》真的像一本魔法书,它没有魔法棒,也没有神奇的咒语,但它却能悄悄地改变你对生活的看法,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一切。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对生活很“麻木”的人,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条直线,平淡无奇,毫无波澜。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生活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拐角”和“风景”,只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会给你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一次偶然的街角偶遇,一次和陌生人的简短交谈,甚至是窗台上的一盆植物,来引发你的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倾听”的章节。我以前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少真正去倾听别人说话,甚至连自己的内心声音也很少去关注。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练习倾听,不仅是听别人说话,更是去听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信号,去听内心的声音。这种转变,让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平和,也更能理解别人。我开始发现,原来很多误会和冲突,都源于缺乏真正的倾听。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者,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体会。
评分这本书,真的像一把钥匙,悄悄打开了我平日里浑浑噩噩的感知大门。我一直以为,生活就是吃饭睡觉工作,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直到翻开《日常生活的启蒙者》,才发现原来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蕴藏着如此深邃的哲理和动人的细节。作者笔下的观察,细致入微,仿佛有着一种魔力,能将最寻常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视而不见的风景。譬如,书中关于清晨阳光洒进窗户的那一段,我以前从未想过,同一缕阳光,在不同的心情下,会投射出截然不同的光影,甚至能影响我一整天的心绪。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引导我去感受,去思考。我开始在走路时留意路边的野花,在喝咖啡时品味那份苦涩与甘甜交织的滋味,在与家人交谈时,倾听他们字里行间的潜台词。这种启蒙,不是突如其来的醍醐灌顶,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让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地被生活推着走。这本书带来的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悄悄的觉醒,是一种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热爱。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放下书本,走到窗边,静静地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觉得,每个人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我,也可以用更加积极、更加有觉察的方式,去续写我的篇章。这本书,真的让我从“活着”变成了“生活”。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效率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追求速度和结果。所以,对于《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这种“慢吞吞”的书,我起初是有些抗拒的。我总觉得,花时间去感悟生活,不如把时间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作者的文字,就像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我的内心,让我开始反思,我追求的“效率”,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否为了速度,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书中关于“安顿”的章节,尤其触动了我。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陀螺,不停地旋转,生怕停下来就会被世界抛弃。但作者却告诉我,有时候,停下来,去感受当下的宁静,去安顿自己的内心,反而能获得更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尝试在忙碌的工作间隙,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坐着,感受呼吸,感受身体的存在。这种感觉,起初有些不适应,但慢慢地,我发现,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也更有力量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方法论”,它只是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导我去发现自己内心的需求,去重新认识“慢”的价值。“快”不一定好,而“慢”也不一定代表着落后。这种新的认知,让我对生活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拿到《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这本书,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看看书里到底写了什么高深的东西”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点哲学气息,我总觉得它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文字。然而,事实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语言,就像邻家大哥在和你聊天一样,亲切、自然,却又字字珠玑。他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去包装,也没有刻意去营造某种高大上的氛围,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真实的生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选择”的章节。我一直觉得,生活就是一场接一场的选择,但很多时候,我做出的选择,都是基于外部的压力或者他人的期望,而不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渴望。作者通过一些小小的生活片段,引导我去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的选择,是否真的代表着我?这种引导,没有强制性,也没有评判,它只是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选择,也更能接受自己选择带来的结果。我不再害怕犯错,因为我知道,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本书,就像一个无声的导师,帮助我找回了内心的力量,让我能够更自主、更自信地去生活。
评分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启蒙”是需要经历一番波折,甚至痛苦的磨砺才能获得的。但《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在最寻常不过的日常里,也能获得心灵的洗涤和思想的升华。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什么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设置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我们生活中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他对于“早起一杯水”这件事的描述,就足以让我驻足品味良久。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活习惯,但作者却从这杯水中,延伸出了关于身体的觉察,关于一天的开始,关于如何与自我建立更深的连接。这种观察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宝藏之中,而我过去只是匆匆一瞥,从未真正去挖掘。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感受,更加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把生活过得那么“赶”,而是开始放慢脚步,去感受每一个当下。我甚至开始尝试写日记,记录下那些触动我的瞬间,那些我通过这本书获得的新的理解。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真实而深刻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启蒙”,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领悟。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到《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是一个对哲学、对生活感悟这类题材比较免疫的人,总觉得那些东西离我太遥远,或者太虚无缥缈。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字,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讲述着那些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却常常忽略的故事。他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在平凡的日常之中,揭示那些隐藏在琐碎细节里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等待”的章节。以前,我一遇到等待,就烦躁不安,觉得是在浪费生命。但作者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等待”的剖析,让我明白,等待并非全然的消极,它也可以是酝酿、是积累、是反思的契机。就像种子在土壤里等待发芽,需要时间,需要养分,而那个过程,同样是生命力的展现。我开始学着在排队时,观察身边的人,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甚至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绪。我发现,原来即使在最枯燥的等待中,也能捕捉到许多有趣的生活片段。这种转变,让我不再那么急躁,而是多了一份从容和耐心。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自己过去那些不好的习惯和心态,然后,温和地指引我,如何去调整,去修正,去拥抱一个更美好的自我。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人,对那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向来不感冒。所以,当我看到《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这本书时,第一反应是“这书对我来说大概没什么用”。但出于好奇,我还是翻开了。结果,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甚至让我觉得,它比许多“实用指南”还要有用。作者并没有教我如何去“做”什么,而是引导我去“感受”什么。他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瞬间,放大、解析,让我看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比如,书中关于“等待红绿灯”的那一段,我以前觉得那是纯粹的浪费时间,但作者却从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看到了城市运转的节奏,甚至看到了生命短暂而宝贵的意义。这种“小题大做”的描写方式,反而让我觉得,原来我一直低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时刻。我开始学着在等待红绿灯时,观察过往的车辆,观察行人的表情,甚至去感受空气中弥漫的城市气息。这种微小的改变,让我的生活瞬间变得立体而丰富起来。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干货”式的建议,但它却教会了我如何去“看见”生活,如何去“品味”生活。这种能力,远比任何实用技巧都更加宝贵。
评分本书是德国当代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的一本对话体学术传记。鲍辛格是战后德国民俗学的发展进程中最具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这本书既是鲍辛格半个世纪学术人生的写照,也是民俗学界的中坚学者对半个世纪学术史的回顾,是三代六位学者共同打造的、在回忆的基础上对图宾根经验文化学(民俗学)学术思想与学术实践的反思。[1]
评分页数: 277
评分3作者简介
评分很好的书!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每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能脱离阅读的。阅读的对象既可以是美好的,又可以是丑恶的;既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霉变的,既可能是艰深的,又可能是肤浅的。但是无论如何,通过阅读,自己的心灵和外部世界、和古典先贤、和社会各个层面、和知识各个层次产生了联系。这种联系,将雕刻出不同的灵魂塑像。 阅读,在今天已经有了更多的形式,比如网络,比如电视等传媒。阅读就是传播与接收的互动。无论是什么形态,阅读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了,从人类进入信史或者说,人类进入文明史之后,直到今天,依然是。古,但不老。在当前色彩斑斓的世界里,阅读依然是一项基本的人生技能。 特别提醒:这份文字以下部分属于读书笔记,摘录的东西比较多,因此,如果没有兴趣读下去的兄弟姐妹们,请到此为止。 读书挺多年,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读书呢?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昏昏欲睡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棰问题,记忆问题,横向掌握问题等等。“伟大的作者经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但这并不是说他们阅读所有的书。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在许多例子中,他们所阅读的书比我们在大学念的书还要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因为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他们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敌。他们有权被称作权威人士。在这种状况下,很自然地,一个好学生通常会变成老师,而一位好的读者也会变成作者
评分好
评分每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能脱离阅读的。阅读的对象既可以是美好的,又可以是丑恶的;既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霉变的,既可能是艰深的,又可能是肤浅的。但是无论如何,通过阅读,自己的心灵和外部世界、和古典先贤、和社会各个层面、和知识各个层次产生了联系。这种联系,将雕刻出不同的灵魂塑像。 阅读,在今天已经有了更多的形式,比如网络,比如电视等传媒。阅读就是传播与接收的互动。无论是什么形态,阅读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了,从人类进入信史或者说,人类进入文明史之后,直到今天,依然是。古,但不老。在当前色彩斑斓的世界里,阅读依然是一项基本的人生技能。 特别提醒:这份文字以下部分属于读书笔记,摘录的东西比较多,因此,如果没有兴趣读下去的兄弟姐妹们,请到此为止。 读书挺多年,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读书呢?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昏昏欲睡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棰问题,记忆问题,横向掌握问题等等。“伟大的作者经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但这并不是说他们阅读所有的书。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在许多例子中,他们所阅读的书比我们在大学念的书还要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因为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他们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敌。他们有权被称作权威人士。在这种状况下,很自然地,一个好学生通常会变成老师,而一位好的读者也会变成作者
评分购书在京东 满意有轻松! 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书很好,我已经快速读一遍了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同咸鱼有什么分别?”这是周星驰的一句台词,我非常喜欢他拿咸鱼来做比,一联想到身边常常出没的视梦想为空洞虚无之无聊议题的那些人,我都忍不住想笑。咸鱼,就是被腌制的死鱼,真形象。——《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其实说谎比想象中难多了。你要藏着真相,还要让假象小心翼翼地站在真相的外围。成功的谎言,哪怕被别人刺破假象的外围,也依然离真相非常遥远。——《少数派报告》;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世间事除了生死,那一桩不是闲事。;觉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 。你对别人要求松一点,就不会总失望;你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就不会总沮丧。---《心术》喜欢的就争取,得到的就珍惜,错过的就忘记。醒醒吧,生活就是如此简单,何必作贱自己让自己那么累。如果你拥有足够的吃穿住,你已经比世界上75%的人富有;如果你拥有存款,钱包里有现金,你已是世上最富有的8%;如果你早上起床安然无恙,你已经比活不过这周的100万人幸福;如果你未曾经历战乱、牢狱、酷刑、饥荒,你已比正身处其中的5亿人幸福——《慈善的真相》思想有清晰的学理与脉络,可以论证也可以反驳,可情绪不同,它来去无踪,就像下水系统失灵的城市,一场小雨就会水漫金山泛滥成灾。——《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便是岁月能赐予一个魂灵最厚重的礼物——并非一帆风顺的经历,在若干年后借由回忆与思考,将沉淀为内心最平和有力的支撑,而这个魂灵将随之拥有智者的理性,与孩童的勇敢。——《少数派报告》;女人,在遇到能让你真正托付一生的那个男人之前,你都必须要像一个爷儿们一样去生活;在那里,我从一个轻闲的旁观者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正因如此,我能从大学的各项课题中收获更多的乐趣,能将兼职和实习视为摸索职业道路的机会,能在低层职位中发现机遇的大门向我敞开。——《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 女人记住了:拼命对一个人好,生怕做错一点对方就不喜欢你,这不是爱,而是取悦。分手后觉得更爱对方,没他就活不下去,这不是爱情是不甘心。你拼命工作努力做人,生怕别人会看不起你,这不是要强,而是恐惧。许多人被情绪控制,只敢抓住而不敢放弃,会累。;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惟独生命不能。——周国平《及时表达你的爱》;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我所喜欢的女子》 ;想起清晨、晌午和傍晚变幻的阳光,想起一方蓝天,一个安静的小院,一团扑面而来的柔和的风,风中仿佛从来就有母亲和奶奶轻声的呼唤……不知道别人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由衷地惊讶:往日呢?往日的一切都到哪儿去了?——史铁生《记忆与印象》;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地方,无论有多难,有多远。 旅行要学会随遇而安,淡然一点,走走停停,不要害怕错过什么,因为在路上你就已经收获了自由自在的好心情!切忌贪婪,恨不得一次玩遍所有传说中的好景点,累死累活不说,走马观花反而少了真实体验!要知道,当你一直在担心错过了什么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错过了旅行的意义。——《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人们总是在长大以后回想起孩童时期。想的不外乎是热衷的各种游戏,已不复存在的原野,青梅竹马的好友...不过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应该是当时所不在意的“时间”吧。那种无关乎过去或未来,只在乎眼前片刻,无法重新拾回的时光。——星野道夫《在漫长的旅途中》 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看新出现的商品,不一定要买但可以了解他的用处,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广度,扩宽我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而我们购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不要买些外表华丽而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爱对新生的事物好奇,会不惜代价去买,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经过朋友的介绍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别的购物网站了。书不错 我是说给懂得专业的人听得 毕竟是小范围交流 挺好,粘合部分不是太好,纸质还是不错的,质量好,封装还可以。虽然价格比在书店看到的便宜了很多,质量有预期的好,书挺好!之前老师说要买 但是是自愿的没买 等到后来说要背 找了很多家书店网上书店都没有 就上京东看看 没想到被找到了 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