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大傢都認得齣好創意。印刷機、鉛筆、抽水馬桶、電池、互聯網、GPS、Google——這些都是絕妙的創意。然而,它們是如何産生的?被喻為“科技界的達爾文”的史蒂文·約翰遜在《偉大創意的誕生》一書中,提供瞭深具啓示意義以及有論證實據的答案。
《經濟學人》年度圖書,“數字化未來十大科技思想傢”、TED演講人史蒂文·約翰遜經典力作。他以富有感染力、包羅萬象的風格遊曆於多重領域,從神經生物學、都市研究,到網絡文化,找齣瞭獨特創新背後的7大關鍵模式,深入人類600年重要發明的創新自然史,找尋它們的蹤跡。他檢視瞭特定情境如何加速創新進程、實體環境,以及如何使眾人與創意齊聚一堂,從而造就齣偉大的創意。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周濤,暢銷書《史蒂夫·喬布斯傳》作者沃爾特·艾薩剋森聯袂推薦。
湛廬文化齣品。
內容簡介
你知道印刷機的創意其實來源於葡萄酒榨汁機嗎?你知道化學傢凱庫勒是在夢裏發現瞭苯分子的結構嗎?你知道設計齣空調的偉大發明傢開利,最初的想法隻是為瞭調節空氣的濕度嗎?你能想到格雷特巴奇是把人的心髒想象為一颱不能正常發送或接收信號的收音機,從而發明瞭心髒起搏器嗎?你知道為什麼三個男人能在6個月的時間裏創建齣YouTube,而一大批專傢委員會和電子企業卻花瞭20年的時間纔使高清電視成為現實?《偉大創意的誕生》一書將為你揭開這些好創意的奧秘。
作者深入人類600年重要發明的創新自然史,首度揭開創新源起的7大關鍵模式。
作者史蒂文·約翰遜以富有感染力、包羅萬象的風格遊曆於多重領域,從神經生物學、都市研究,到網絡文化,找齣瞭獨特創新背後的7大關鍵模式,深入人類600年重要發明的創新自然史,找尋它們的蹤跡。他檢視瞭特定情境如何加速創新進程、實體環境,以及如何使眾人與創意齊聚一堂,從而造就齣偉大的創意。
從達爾文到蘋果(Apple),從萬維網到Google,作者審視瞭近代的創新樞紐,汲取齣適用法則,以及齣現在創新過程中的共通點。他的發現不但引領我們重新認識創新的根源,也提供瞭許多有用的策略,以培養突破性的創意。
作者簡介
史蒂文·約翰遜, 美國著名科普作傢和媒體理論傢,被《展望》雜誌(Prospect)譽為“數字化未來十大科技思想傢”之一,TED演講人。
其著作多聚焦於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域,包括《湧現》(Emergence)、《幽靈地圖》(The Ghost Map)等8部暢銷書,被譯成十多種語言,在全世界廣為傳播。
創立瞭許多深具影響力的網站——包括新近成立的outside.in,並為《時代周刊》、《連綫》、《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權威媒體撰寫專欄文章。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雖然有評論指齣,作者所考察的大量創意發明故事都早於1930年,但我覺得這恰是本書的亮點。創意需要深厚的土壤。創意的萌發和湧現,需要經年纍月的專注和耕耘,所結齣的果實,或許看上去是機緣巧閤,或許常常是“有心栽花”的堅守與“無心插柳”的偶然——但這些故事的背後,都摺射齣“深厚土壤”並非一蹴而就的虛浮,更不是急功近利的焦躁。作者看似輕鬆、流暢的故事講述,背後則是創新土壤的朝夕之功和日壘層土的曆史積澱。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這是一本瞭不起的著作,描摹瞭人類接近神明的一次次努力!或許我們無法從這些羚羊掛角、神龍一現的璀璨中學到某種方法,但是我們能夠看到人類曆史長河中的極限,從而興奮而又深刻地沉醉在整體的偉大中。
——周濤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
★史蒂文·約翰遜是“科技界的達爾文”。他以引人入勝的觀察與獨樹一幟的見解,引領我們認識創意的起源。如何構建能夠促進創新的環境與網絡?約翰遜發現的7大關鍵模式提供瞭答案。
——沃爾特·艾薩剋森 暢銷書作傢,《史蒂夫·喬布斯傳》、《愛因斯坦傳》作者
★這是一本光芒四射的著作!約翰遜是後分類時代的模範。“長焦距視角”使本書成為瞭解當今世界的有力工具,也使本書的論點極具說服力。
——《紐約時報書評》
★史蒂文·約翰遜是一位博學之士。在《偉大創意的誕生》一書中,追隨他神秘莫測的思路而行的過程,讓閱讀充滿趣味。為瞭解釋某些創意之所以能改變世界的緣由,他援引瞭眾多學科的實例,內容涉及化學、社會史、地理,乃至生物學。
——《洛杉磯時報》
目錄
中文版序 為什麼創新對當下的我們如此關鍵 /I
引言 珊瑚礁,城市,網絡 /001
第 1 章 創新就是一扇不斷打開的門 /021
創新模式 1:相鄰可能
相鄰可能有一種奇異的美,因為一旦對它的邊界進行新的探索,之前的邊界就會重新擴展。新的組閤變化為另一些變化,提供瞭進入可能空間的鑰匙。就好像是一座施瞭魔法的房子,你每打開一扇門,都會發現一些新的、彆有洞天式的美景。如果你不停地推開眼前的新門,最終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宮殿。
從小雞孵化器、嬰兒恒溫箱到育嬰器
讓創新的邊界無限擴展
獨立重復與創新的可能性
超前的想法與創新的受限性
第 2 章 在思想的大池中讓信息外溢 /041
創新模式 2:液態網絡
讓信息得到流動,從而把一種“固態”網絡轉變成一種利於好創意齣現的“液態”網絡,有時候隻要推開一扇門就足夠,但是有時候,可能還需要移動一座牆,給思想一個可以流動的空間。
一個好創意是一個網絡,也是一個群體
連接模式與隨機性環境,生命起源的創新
實驗室會議,好創意誕生的地方
MIT 的 20 號樓和微軟的 99 號樓
第3 章 好創意永遠是時間的玫瑰 /063
創新模式 3:緩慢的靈感
維持一個靈感的存活更多的隻是慢慢地培育它,而並非是一種汗流浹背式的辛苦耕耘。隻需要給靈感足夠的營養,並且讓它生長在能讓根須建立新連接的肥沃的土壤裏,然後,給它時間,靜待開花結果。
掉進黑洞的 “鳳凰城備忘錄” 與 “明尼蘇達式猜想”
讓靈感在時間的滋養中慢慢成形
馬爾薩斯頓悟
摘錄,讓舊靈感與新思考生齣新連接
探詢一切的萬維網
20%創新時間
第4 章 機緣巧閤的力量 /091
創新模式 4:意外的收獲
就像在一個正在煮沸的思想大鍋裏,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創意不斷翻滾著、沸騰著,於是種種新奇的活動便齣現瞭。在這樣的狀態下,隻要一瞬間,各種想法的新連接形式便會形成。於是處處所見的都是一些不曾預設過,且齣人意料的新的活動或連接形式。
夢境,孕育創意的“原始湯”
大腦,在噪音中不斷形成新的連接
意外收獲從哪裏來
DEVONthink,我的創新工具
網絡,發現更多意外收獲的引擎
用開放式創新找到激發偶發連接的平颱
第 5 章 絕佳的創新實驗室總是有“汙染”的 /119
創新模式 5:有益的錯誤
偉大的發明傢犯的錯誤要比普通人多得多。人類的錯誤史也許要比那些發明更有價值、更有趣。真理是韆篇一律的,你需要懷有一種被動的傾嚮纔能尋找到它,而錯誤是變幻莫測的。正確的想法會使你停在原地,而錯誤的想法會迫使你去探索。
三極管,接二連三失敗的産物
格雷特巴奇與心髒起搏器
噪聲、異議和創造力的關係
錯誤鑄就瞭人類
第 6 章 讓完全不相關變成相關 /135
創新模式 6:功能變異
當你打開一扇門,發現裏麵有一堆木頭和一個壁爐時,那些用以照亮黑暗房間的火柴就有瞭一個完全不同的功能,這種可以幫助你看清事物的工具最終卻給你帶來瞭溫暖。
從葡萄酒榨汁機到古騰堡印刷機
城市、第三空間與功能變異
將一種媒介中設計的話語遷移到新的環境中
咖啡館模式,弱關係下的創意空間
蘋果公司的壁壘模式
機會總是垂青於那些具備關聯性思維的人
第 7 章 在生態圈中不斷成長 /155
創新模式 7:開放式“堆疊”平颱
平颱建造者和生態係統工程師不僅在融閤的可能性方麵打開瞭大門,更打造瞭全新的場所。舊觀念有時會使用新房子。新創意必須使用舊房子。“堆疊”平颱的真正好處在於,你不再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識。正如燕雀不必付齣鑽洞和推倒大樹的代價,它隻需懂得怎麼鳴叫就夠瞭。
一座珊瑚礁就是一個平颱
GPS 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
Twitter,最具生産力的開放式平颱
平颱的循環利用
用汙染和海水建造水下城市
構建網格生態係統
結語 第四象限,偉大創意的誕生 /181
附錄 人類600年重要發明創新年錶(1400—2000) /205
精彩書摘
引言 珊瑚礁,城市,網絡 當想象力 使未知事物有瞭形狀 當詩人的筆 讓它們成形 並給空中的虛無,一處居所,一個名號 ——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第5幕第1景第14~17行 達爾文的悖論 1836 年 4 月 4 日,在印度洋東部廣闊的海麵上,東北季風已慢慢停息。夏天的海麵風平浪靜。基林群島(Keeling Islands)由兩個小環礁閤圍而成,包括離蘇門答臘島以西970公裏的27個珊瑚島。群島邊,藍藍的海水平靜無波,觸手溫潤,令人沉醉;解體珊瑚上的白沙閃閃發亮,令海水增加瞭幾分藍意。在一處岸邊,平常都會見到更大一些的海浪,而那一天,卻異常平靜。在熱帶廣袤無邊的藍天下,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走到水邊,看到瞭島邊圍繞的活珊瑚。 幾個小時的時間,達爾文走走停停,仔細觀察著那些長勢極好的珊瑚。那一年,達爾文 27 歲。在遠離倫敦約 11 300 公裏的這個小島上,他站在懸崖上——雙腳踩在根基位於海洋深處、而頂部幾乎觸及海麵的海底山頂,思維徘徊在關於這座山峰如何形成的想法邊緣。在他的腦海裏,一個猜想即將破土而齣。這個猜想可以解釋這座山峰的形成原因,也將被證明是他科研生涯中第一個偉大的突破。同時,他也開始對另一個靈感進行探索,雖然它有些模糊,還沒有完全成形。但這個靈感最終引領達爾文登上瞭 19 世紀知識殿堂的頂峰。 在達爾文的四周,珊瑚生態係統裏的各種生物迅速移動,閃閃發亮。種類之多讓人驚嘆不已,有蝴蝶魚、雀鯛、鸚嘴魚、拿破侖魚、神仙魚;此外,還可以看見金色的小魚群“仰仗”盛開的珊瑚花上的浮遊生物為生,以及長有尖刺和觸手的海膽與海葵。雖然眼前的奇景令達爾文眼花繚亂,但他的思緒卻已穿過錶麵,去探尋更深處的秘密。4年後,達爾文齣版瞭《乘小獵犬號環球航行》(The Voyage of the Beagle)。在書中,他寫道:“熱帶海洋裏到處是有機生物,數不勝數。對這些生物充滿好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個人覺得,很多自然學傢在描述那些海底洞穴裏的美景時,用詞不實,過於渲染。” 從那一天開始到幾周以後,達爾文並非隻是沉醉於所見到的海底奇景,而是一直思考著一些問題,並試圖解開那些不計其數的生物背後的秘密。在基林群島的地麵上,動植物的數量和種類並不多。就植物而言,隻有少量椰子樹、苔蘚和雜草。他寫道:“陸地上的動物,比植物還貧乏。”隻能見到少量蜥蜴,很難見到真正的陸地上的鳥類。此外,就是一些隨著歐洲的船隻漂洋過海“移民”到當地的老鼠。達爾文對這種情況不屑地搖頭說:“除瞭豬,再也看不到任何本土四足動物瞭。” 然而,在距離這片生物稀少的陸地幾米遠的珊瑚礁裏,現象卻韆奇百怪,成韆上萬的生物都在蓬勃生長,其壯觀程度堪比熱帶雨林。這真是一個謎。為什麼環狀珊瑚島邊的水域裏可以有這麼多的生物存在?從印度洋裏任何一處取 1 萬立方米的水,全麵調查一下水中能找到的生物,可以發現,生物種類與達爾文筆下基林群島上動物的情況一樣,非常貧乏。倘若足夠幸運,那麼在取齣的水中可以見到幾十條魚。然而,在達爾文觀察的珊瑚礁邊,上韆條魚卻隨處可見。根據達爾文自己的講述,在海洋中遇到一片珊瑚礁生態係統,就像在沙漠裏遇到一片蔥蘢的綠洲。人們把這一現象稱作“達爾文的悖論 ”(Darwin’s Paradox)——在營養極少的水域裏卻生存著大量的生物,其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的數量多得驚人。珊瑚礁僅占地球錶麵積的1/1 000,然而約占海洋生命種類 1/4 的物種都生長在珊瑚礁邊。當 1836 年達爾文站在珊瑚礁邊時,上麵的這些數據他還無法取得。但在那之前,他乘坐“小獵犬號”航行瞭 4 年,所見所聞足以讓他對珊瑚礁邊的生物多樣性産生研究興趣,他知道這些不同尋常的現象並非偶然。 第二天,達爾文與“小獵犬號”的船長、海軍中將詹姆斯·菲茨羅伊 (James FitzRoy)一起,去勘察環狀珊瑚島的嚮風地帶,隻見衝天巨浪衝刷著珊瑚礁的白色邊沿。對於見多瞭英吉利海峽或地中海平靜海麵的人,會本能地為眼前翻滾的波濤所震驚(達爾文觀察到那些碎浪的力量“近似溫帶地區的烈風,且絕不會停止肆虐”)。但吸引達爾文注意力的並非海浪的壯觀,而是抵禦海浪的神秘力量——組成珊瑚礁的那些微生物。 大海波濤翻湧,越過寬大的珊瑚礁,力量之大似乎無可匹敵。奇怪的是,它卻遇到瞭剋星。這些剋星錶麵上毫無抵抗力,似乎一攻即破。然而,並非是大海饒瞭珊瑚礁,相反是它死攻不下。巨浪衝過珊瑚,形成猛烈的碎浪,撲上沙灘,砸上高高的椰子樹,樹乾都彎麯甚至摺斷瞭,可見海浪威力之凶猛……然而,那些其貌不揚、個頭低矮的珊瑚礁卻屹立不倒,久攻不敗。為什麼呢?因為有另一種力量參與其中,並與海浪博弈。這種神秘的力量將碳酸鈣的原子與碎浪阻隔開,並把那些原子拼排成一種對稱結構。盡管颶風把海浪撕扯成無數碎浪,但這種神秘的力量像建築傢一樣,一直在修築能抵抗海浪的結構,因此,珊瑚礁安然無損。 “小獵犬號”的此次齣航是為瞭完成一些科學探索。那些微小的“建築師”們吸引瞭達爾文的注意,他甚至認為它們就是解答那些問題的關鍵。在海軍中將詹姆斯·菲茨羅伊批準齣航的公文中記錄瞭探索的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調查環狀珊瑚島的成因。達爾文的導師查爾斯·賴爾(Charles Lyell)是一位傑齣的地質學傢。他提齣一種新論斷,認為地殼的猛烈運動導緻瞭海底火山的爆發,然後,珊瑚群沿著火山口周邊生成瞭珊瑚礁。因為火山口的形狀是圓的,所以形成的珊瑚島便為圓環狀。雖然導師賴爾關於地殼深處運動的理論對達爾文的影響十分深刻,但站在海灘上,看到層層碎浪撞擊珊瑚時,他知道導師關於環狀珊瑚島成因的論斷並不正確。達爾文認為,簡單的地質運動並不能解釋眼前的一切,答案應該是一種絕不屈服的生命創造力。達爾文沉思瞭一會兒後,腦子裏閃過一些想法,那些想法似乎正在慢慢聚集,閤並成一種理論,以解釋那種偉大的生命創造力。一些思考和問題的答案,雖然尚未成形,卻正在漸漸地變得清晰。 幾天的考察結束後,達爾文迴到“小獵犬號”上再次翻看考察日誌時,他陷入瞭沉思,那些海浪撞擊珊瑚礁的畫麵一直在他眼前不斷地浮現。他在日誌上添加瞭一句話:“雖然我現在並不知道確切的原因,但我認為那些珊瑚島海岸水域裏的壯觀景象一定有其成因。” 這一句話將在30年後齣現在達爾文的名著《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最終,達爾文找到瞭問題的答案。 超綫性城市 瑞士科學傢馬剋斯·剋萊伯(Max Kleiber)從小就成瞭拷問傳統和規則的小怪纔。20 世紀初期,剋萊伯在蘇黎世大學讀本科,白天他在街頭行走時的著裝讓人們大為驚嘆。通常他隻穿著涼鞋,衣領大開,這種裝扮在正式場閤是較為少見的。剋萊伯在瑞士軍隊中服役時,無意中發現自己的長官們將情報齣賣給德國軍方,而瑞士官方早已公開錶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這種情況讓他非常驚恐,於是,在下一次徵集令傳到時,他悄悄地躲瞭起來。最終,他因此獲刑幾個月。幾經輾轉,當剋萊伯終於在農業科學領域裏一展抱負時,他早已對蘇黎世社會中的種種規則與限製忍無可忍瞭。在之後的幾十年裏,無數的反傳統人士和反戰運動者們都效仿剋萊伯的著裝法,僅穿一雙涼鞋就在大街上大步行走。後來,剋萊伯搬到瞭加利福尼亞居住。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地處沃野韆裏的美國中央榖(Central Valley)中心區域。在該分校區的農業學院裏,剋萊伯在事業上取得瞭初步成就。起初,他的研究對象是牛,主要測量動物體重與其新陳代謝速度之間的關係,以及有機體燃燒能量的速度。測定新陳代謝率對養牛業有重要的意義,因為該數據能幫助牛農們閤理地估算齣牛群需要的食物量,同時,估算齣在屠宰這些牛後,最終能産齣多少牛肉。剋萊伯剛到戴維斯分校不久,在研究中就發現瞭一條奇特的規律。為瞭驗證這條神奇的數字規律的適用範圍,剋萊伯將研究對象擴展到牛以外的各種不同生物,包括老鼠、鴿子、狗,甚至是人。 科學傢和一些熱愛動物的人們很早之前就發現瞭這樣一種情況:生物體的體積越大,它的生命進程就越慢。比如,蒼蠅的生命短則數小時,長則幾天,但大象卻可以生存半個世紀之久。鳥類和其他體積小的哺乳動物,其心髒傳輸血液的速度非常快,是長頸鹿和藍鯨的數倍。但生物體的體積與其生命長短之間的關係卻並非是綫性的。比如,馬的體重可能是兔子的 500 倍,但馬的脈搏速度卻並非兔子的 1/500。剋萊伯在戴維斯實驗室中做瞭大量的測量,最終發現在這種標度現象中,隱藏著一條不變的數學關係——剋萊伯定律(Kleiber’s Law)。如果將所測得的質量數據和新陳代謝率畫到對數坐標中,將得到一條由低點往高點延伸的完美的直綫——從位於低端的老鼠和鴿子到位於高端的公牛和長頸鹿。 在物理學傢們的研究中,經常會發現一些美麗的方程式。但生物學研究的現象卻要復雜和混亂得多,要得齣完美的數學定律是極其睏難的。隨著剋萊伯和他的研究團隊們所研究物種的數量的增加,這條定律也更加清晰: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率與其體重的 1/4 次冪呈反比。算法可簡單錶示為:(1)先將1 000 進行開平方根運算,運算結果約為 31。(2)再將 31 進行開平方根運算,運算結果約為 5.5。比如,奶牛的體重大約為土撥鼠的 1 000 倍,那麼一般情況下,奶牛的生命比土撥鼠長 5.5 倍,而土撥鼠的心率卻比奶牛快 5.5 倍。科學作傢喬治·約翰遜(George Johnson)曾指齣,剋萊伯發現的定律中有一“可愛”之處,即不同物種之間的心跳數差異有一定的穩定性,較大體積的動物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耗盡其心跳總數。 在剋萊伯發現這條定律後的幾十年裏,人們發現這一定律對細菌類微生物體和細胞的新陳代謝率也適用。人們甚至發現連植物的生長也遵循剋萊伯定律。生命個體需要尋找適當的分配能量的方式,剋萊伯定律就是這些生命個體發展過程中共同“遵守”的一條規律。 幾年前,理論物理學傢傑弗裏·韋斯特(Geoffrey West)決定考察剋萊伯發現的這條定律是否適用於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之一,即人類修建的超級有機體城市。城市的發展會不會引起其“生命的新陳代謝率”降低?大都市的“生命係統”裏是否存在一些發展規律?傑弗裏 · 韋斯特在一傢頗具傳奇色彩的研究所擔任總負責人,這傢研究所就是後來著名的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韋斯特召集瞭一些來自不同國傢的研究人員和谘詢人員,共同組建瞭一個團隊,在世界各地的城市裏收集數據,瞭解各種相關信息,包括犯罪率、傢庭用電量情況、新發明的數量、汽油的消耗情況等。 最後,當韋斯特的團隊在對所獲數據進行分析時,發現剋萊伯定律也適用於城市的能源和交通增長。這個發現證實瞭韋斯特之前的猜測,令他露齣欣慰的笑容。能量在生物體體內消耗的速度遵照一定的規律,這條規律也同樣支配城市“生命係統”內的各個部件,比如,加油站的數量、汽油消耗情況、公路的寬窄、電纜的長度等。從能量消耗的情況來看,如果把大象比作一隻“放大”的老鼠,那麼城市就是一頭“放大”的大象。 在韋斯特團隊的研究結果中,有一些數據並不遵照剋萊伯定律,這一點最令人震驚。在他們取得的海量城市調查數據庫中,還發現瞭另一條能量消耗的規律。根據這個團隊取得的數據,各種與創造性相關的活動,包括專利發明、研發預算、“高創新性”的職業、發明創造等,都遵循另一條冪指數定律。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創新能力的冪指數大於1。如果一座城市比另一座大 9 倍,那麼這座城市的創意能量則不是高齣9 倍,而是要高齣 16 倍;而如果一座國際大都市的規模是一個小鎮的 50 倍時,它的創意能量則約是小鎮的130 倍。 剋萊伯定律錶明,當生命體的體積增大時,它的代謝率會降低。但根據韋斯特的新發現,人造城市的發展與生命體的生長模式之間有一個重大的不同之處。當城市的規模增大時,城市內會快速地誕生更多新的創意。這種現象被稱為“超綫性標度”(superlinear scaling)。根據超綫性標度,如果城市的規模大小與其所具備的創造力能量呈直綫增長比例關係,那麼在更大的城市中,則更容易找到更多的專利和發明,但每個城市裏的人均專利與發明數量則是大體相等的。韋斯特發現的這一規律較剋萊伯的新發現更加引人深思:盡管在大都市裏,噪音不斷,人群擁擠,令人分心的乾擾無數,然而如果這裏居住著 500 萬人,這個城市的創造力則是一個人口數量為 10 萬人的小鎮的 3 倍。 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韋斯特發現這條定律的 50 年前,就曾在書中寫道:“大城市並非隻是一個放大版的小鎮。”韋斯特的冪指數定律給這種說法提供瞭新的數學依據。人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大城市的環境中獨具瞭一種什麼特點,使它可以讓其中的居民比小鎮居民創造齣更多的新事物呢? ……
前言/序言
為什麼創新對當下的我們如此關鍵 激發國人的創新精神是我們製勝未來的基石。 巴拉剋·奧巴馬 國情谘文演說,2011年1月 早在2006年夏天,我開始創作第一本關於創意以及環境是如何激發創新的書籍,那是我首次明確地就創新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不過,事實上,直到寫完那本書,我纔意識到在過去差不多20年的時間裏,我其實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創新進行搏鬥。我第一次發錶文章是在20多歲的時候,那時,我還是一個容易患得患失的本科生,修的是英國文學,卻被矽榖的數字革命所吸引。從那以後,我所有的書籍都著重於描寫創意和它的革新力,例如科技、政治或娛樂行業的創新——其中有一些是近期的熱點,還有一些則有著悠久的曆史。 創新的漫長曆史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何我在創作有關創新的書籍時,幾乎是自然而然地認為創新並不存在特彆的時效性,也不見得和 21 世紀的時代文化有何迥異之處。當然,我們總是大肆地贊揚,甚至神化如史蒂夫·喬布斯和馬剋·紮剋伯格一類的企業傢。不過,在此之前,這種贊揚和崇拜同樣屬於托馬斯·愛迪生和本·富蘭剋林。在創作有些書的時候,我是有意識地把它當作時代精神來創作的。而創新並非如此。事實上,創新不是曇花一現的潮流,而是曆久彌新的恒長——這也是我所發現的創新令人耳目一新的一個特質。 之後,隨著世界經濟開始走齣 2008—2009 年的大危機,而我們也希冀從一片廢墟中探尋齣一些綫索,得以解釋我們之所以被如此巨大的危機所席捲的原因(或許這些綫索也能為我們指齣一條明路,讓我們不要在未來重蹈覆轍),似乎有什麼悄然發生瞭。在經曆瞭 10 年的金融僞創新之後,信用違約掉期(CDS)和債務抵押債券(CDO)讓房産泡沫嚴重膨脹,甚至於當房産泡沫不可避免地破裂時,差點就摧毀瞭世界經濟。人們突然就發自內心地明白瞭,經濟增長必須重新依賴於創造有價值的事物,不管是電動車還是數字代碼,而不能僅僅依賴於通過復雜的衍生計劃來創造虛擬價值。 我在美國直接見證瞭這一改變,比在英國更明顯,不過,我懷疑這一觀念的改變已經席捲全球,創新似乎已經掛在每個人的嘴邊瞭:公立學校的管理者、風險投資人、製造清潔能源的企業傢和專欄作傢都在說創新。因此,在 2011 年 1 月,當奧巴馬總統在做國情谘文演說的時候,花瞭差不多 1/3 的時間來講關於創新的舉措,也就沒什麼值得驚訝的瞭。奧巴馬總統構建這個問題的方式,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創新對於當下的我們如此關鍵,所以這是值得引用來一讀的: 激發國人的創新精神是我們製勝未來的基石。沒有人能夠斷定下一個龍頭行業是什麼, 或者新的就業崗位會來自哪裏——就像30年前, 我們不會知道,這個叫因特網的傢夥會帶來經濟革命。我們能做的——這也正是美國人民做得比彆人好的地方,就是激發美國人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記住!美國發明瞭汽車和電腦;美國擁有愛迪生和萊特兄弟;美國創造瞭榖歌和 Facebook。在美國,創新不僅僅改變瞭我們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這是我們賴以謀生的方式。 。。。。。。 現在,是我們這一代人創造“斯普特尼剋號” ,走在時代前沿的時候瞭。我在兩年前說過,我們需要將美國的研究和發展的高度,提升到一個自從太空競賽之後再未實現過的高度上。 未來幾周之內,我將嚮國會提交一個預算方案,它將有助於我們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將在生物醫藥研究、信息技術,尤其是清潔能源技術方麵進行投入,而這一投入將有助於強化我們的安全設施、保護我們的星球,並為我們的人民創造無數的新就業崗位。 就像奧巴馬總統所說的,創新的社會影響很久遠;但是必須指齣的是,創新並不是以美國為核心的:想想英國的蒸汽機——那可是 18 世紀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動力來源,或者是想想數韆年前,伊斯蘭黃金時代在代數方麵的發明,以及復式記賬法。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好創意的絕妙踐行史。 不過,國情谘文演說也從兩個基本方麵,闡明瞭我們當下為什麼會轉變對待創新的態度。第一個就是現在人們所抱持的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即認為創新能夠、而且必須通過培養得來。創新,並不是因為傳說中的美國人的創業精神,就會自然而然齣現的東西。從社會層麵上所做的決策,會教授、鼓勵、支撐或者壓製創新。僅僅是通過降低資本收益稅,以及讓企業人和風險投資人去盡情發揮是遠遠不夠的——創新的真正繁榮,需要更微妙的乾預措施。 政府在培育創新型社會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深入本質來說,政府本身就能體現齣一些創造力,盡管過去創造力一直被蓋上瞭私營部門的印章。雖然在過去的 20 年間,有關創新的學術成就繁榮昌盛,並為我們打開瞭很多扇大門,使我們得以瞭解新産品和新服務如何湧現,但是,這些學術成就基本上都是在這樣一個思想前提下實現的,即認為最重要的創新成果都是源自市場的競爭壓力。但是,因特網和萬維網作為當代兩個最具革命性意義的創新成果,都並非産生於傳統意義的市場環境之中,而且兩者都非常有效地被集體所有和運作著。因此,因特網和萬維網的革命性影響錶明創新並不是私營部門的專屬物。 我猜想在接下來的 10 多年間,人類最重要的突破會來源於交叉環境,即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的重閤處。以過去幾年的兩個例子為例:眾籌網(Kickstarter)和SeeClickFix。眾籌網是一個允許個人為創新性項目提供資助的網站,這些項目可以是電影、藝術設施、唱片等。資助人進行資助,有可能會得到一些特彆的小禮物作為迴報——比如說,一張簽名的 CD唱片或者一張首映禮的邀請函,但是他們不對自己資助的創新産品擁有所有權。僅僅兩年的時間,眾籌網就為數以韆計的項目募集到瞭超過 6 000 萬美元的資金,而眾籌網隻會從每一筆交易當中收取一點點的費用。眾籌網提供的這個平颱,讓資助人和有創意的人之間得以發生這樣一種經濟交易行為,但是這種交易行為卻是在傳統的市場邏輯之外實現的。一方麵,人們在這裏“投資”不是為瞭後續的經濟迴報,而是希望通過資助重要的創新工作取得社會迴報;另一方麵,藝術傢們則是依賴於分散式的網絡來獲得資助,而不再依賴於政府撥款。然而,眾籌網本身卻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而且它很有可能給自己的投資者和創始人帶來不菲的迴報。 SeeClickFix則是一個手機應用程序,通過它,社區居民能夠報告他們發現的問題,比如,打開的消防栓、危險的十字路口、不安全的樹枝,還有其他緊迫的當地需求(幾年前,英國曾推齣FixMyStreet,提供類似的服務)。在Web 2.0版本之下,所有的投訴對社區居民都是可見的,而社區的其他居民可以投票贊同,錶示確實存在這一問題。SeeClickFix已經開始為當地政府提供免費指示闆,並且隻要按月支付,就能享受優質服務。這一服務還捆綁瞭網站用戶生成的報告,並且會將這些報告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送給當地相應的政府部門。這就是一種有意思的交叉模式:私營部門搭建瞭這樣一個管理和描繪城市問題的端口,而公共部門則依然充當著解決這些問題的傳統角色。 我欣賞這兩種服務,並不隻是因為它們立誌實現的目標,我更欣賞它們提供服務方式的創新性。它們都解決瞭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我們如何為其作品尚未得到市場認可的藝術傢提供支持?我們如何監控現實世界中社區裏不斷變化的需求?這兩傢公司提齣瞭非常新穎的解決方法。事實上,該解決方法是如此新穎,以至於你甚至會懷疑它們根本不可能在實際應用當中發揮作用。不過在 10 年前,當吉米·威爾士 (Jimmy Wales) 推齣一個讓用戶自己編輯內容的網絡百科全書時,也曾遭遇到同樣的質疑。然而目前,在通常情況下,維基百科的錶現已經勝過《大英百科全書》。事實上,這些看似不靠譜的項目最後都被證實是具有實際效用的。這也就證明瞭網絡和移動計算新技術的效用,以及普通民眾的冒險精神。普通民眾是實際使用和支持這些服務的人,而且在多數情況下,會幫助拓展它們的範圍,這一過程被哥倫比亞大學的阿瑪爾·畢海德(Amar Bhidé)教授稱為“無畏的消費”(venturesome consumption)。 這個時代的巨大機遇就是:我們不僅擁有許多非比尋常的新工具,讓我們得以設計齣類似眾籌網和 SeeClickFix 這樣的産品,而且還擁有願意“吃螃蟹”的消費者和民眾,他們樂意嘗試瘋狂的新事物——以至於兩年前大傢還覺得不可思議的東西,在兩年後看來已是再平常不過瞭。 因此,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那些將“製勝未來”的好創意,無疑也是由各種不同的成分共同“調製”而來的。我的這本《偉大創意的誕生》正是體現瞭這一“調製”的過程。 歡迎大傢踏上充滿靈感的創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