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方的思想領袖,雖然南方在美國內戰中戰敗,但卡爾霍恩對世界史以及美國憲法的解釋不但沒有衰落,而且還獲得瞭如日中天的地位,其影響力主宰瞭戰後直到今天的美國立法和主流的司法解釋工作,卡爾霍恩也因此同傑斐遜一起成為美國精神的共同塑造者,並取代林肯,成為傑斐遜的真正繼承者。
《卡爾霍恩文集》(上)包括《論政府》和《美國的憲法和政府》兩部長篇。《論政府》對政府與社會、國傢、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嚴謹縝密的邏輯作齣瞭精彩論證;《美國的憲法和政府》則從憲法的性質、政府的構成等角度闡述瞭州權的重要性。
《卡爾霍恩文集》(下)收錄瞭卡爾霍恩十篇著名的演講和信件。這些作品涉及國傢的權利、奴隸製、聯邦司法權的發展和卡爾霍恩“一緻多數”的學說。
英格蘭經過內戰的洗蕩和列強競爭的考驗,已經發現瞭霍布斯主義的妙用,準備適當改造國內憲製,爭取在爪牙見血的世界上齣人頭地。然而,曆史的步伐在新大陸慢瞭不止半拍。新誕生的美國拷貝瞭都鐸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地緣形勢。隻有列強遺忘、海洋保護的世外桃源纔能安心享受沒有常備軍的自由。都鐸憲法的奧義在於:她的政府隻有幾百名儀仗隊性質的軍隊,自耕農以上的階級幾乎傢傢自備武器。中央的強製力取決於號召各郡民兵自費勤王的聲譽。地方政權掌握在法官手中,法官由自掏腰包的鄉紳擔任。稅收由鄉紳和商人自己確定,自己徵收。有産階級如果決定餓死政府,運用國會都是多餘的。他們隻要自己低估産業的價值,然後通過自己的陪審團宣布逃稅無罪就行瞭。沒有人把無産階級當迴事。人們不假思索地假定:他們當然會擁護本鄉本土的“天然統治者”,也就是供應下議院議員的紳商階級。在這樣的國傢,政治鬥爭經常以法律訴訟的形式進行。因此不足為奇,律師在國會議員中所占的比例格外高。隻要將“都鐸”換成“美國”,前麵的描述就可以一字不改地適用於南北戰爭前的美國。正如托剋維爾指齣的那樣,真正的自由是極為昂貴的,卡爾霍恩則是真正準備好瞭以鮮血澆灌自由之樹的偉人。
約翰;C.卡爾霍恩(1782—1850),美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傢和政治思想傢,畢業於耶魯大學,從政前是一位極齣色的律師,曾擔任眾議員、參議員、戰爭部長、副總統、國務卿等重要職務。因其貢獻,作為“美國最偉大的五位參議員”之一,卡爾霍恩於2000年又被評選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七人”之一。
曾擔任眾議員、參議員、戰爭部長、副總統、國務卿等重要職位。早期是聯邦主義者,主張實行國傢主義政策。後來,逐漸轉變為地方主義者、州權論者。他是“美利堅聯盟國”的理論導師,在美國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美利堅聯盟國”的理論導師,在美國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絕不能低頭屈服!
1782年3月18日生於南卡羅來納州阿布維爾
180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
1807年取得律師資格並獲準在傢鄉開業
1808年~1809年,南卡羅來納州議員
1811年~1817年,國會眾議員
1817年~1825年,門羅政府陸軍部長
1825年~1832年,副總統
1832年~1843年,國會參議員
1844年~1845年,國務卿
1845年~1850年,國會參議員
1850年3月31日在首都華盛頓逝世
導讀:通嚮羅馬之路/劉仲敬
《卡爾霍恩文集(上)》
論政府
美國的憲法和政府
附錄:
1798年弗吉利亞決議案
1798年肯塔基決議案
詹姆斯;麥迪遜就弗吉利亞決議案提交的報告
《卡爾霍恩文集(下)》
否決權(1842年2月28日)
關於奴隸製問題決議案的演說(1847年2月19日)
在查爾斯頓公民集會上的演說(1847年3月9日)
俄勒岡議案演說(1848年6月27日)
關於接納加利福尼亞為成員州問題的演說,兼及聯邦的普遍狀態(1850年3月4日)
關於外事委員會決議案的演說(1811年12月12日)
關稅議案演說(1816年4月4日)
解釋與抗議(1828年12月19日)
希爾堡演說:各州與聯邦政府的關係問題(1831年7月26日)
關於廢奴請願書的演說(1837年2月6日)
緻約翰;鮑斯科特及諸友人的公開信(1837年11月3日)
附錄:
美國內戰及其曆史地位
論新帝國
"過去與現在”文叢總序
曆史乃以事實為訴求,事實當中涵養著無限的復雜性,也包容瞭無窮多的信念和視野。毫無疑問,這就是史學的核心所在。對此,本雅明在“曆史新天使”的意象剖析中給齣瞭充分的揭示:“雙眸閃亮,嘴巴張開,揮動羽翼……臉嚮過去。在我們能感受到事件之鏈條的地方,那天使見證的卻是一場獨特的大災難,持續堆積碎片殘骸,拋到他腳前。天使似乎想要停留,喚醒死者,把碎片修補完整。但是天堂正颳來一陣風暴,已經捉住他的翅膀,風暴如此之強悍,以緻於天使不能夠再靠近他們。”
實際上,曆史和史學也正是依托這個進程,讓人類與自身曆史之間的關係遠離瞭英雄史詩、善惡鬥爭以及對錯衝撞之類的戲劇式原始畫麵;確切地說,就是遠離一切的激情以及一切植根於激情和本能的廉價觀念,轉而接納植根於必然性的形勢、糾結難辨的事件、麵對根本性睏境的人類以及無可避免地相繼落入絕望境地的各個黨派,無論參與其中的人自認秉持瞭何等閤理且良好的意嚮。正如阿剋頓勛爵所論:“世人對人物、黨派、體係的評判,一般而言,都是以其最低點作為評判基準的。這樣的基準是沒有任何緩和餘地的,這也是曆史學傢的職責所在。假如沒有一個真正堅實的基準作為評判標尺,那麼譴責腐敗、虛僞、叛國或者叛黨,將會變得毫無意義可言,最終也將使得道德和曆史分道揚鑣。”
並不是一切人都希望從曆史當中消除錯誤,因為所有的錯誤都並非無關緊要;這就使得我們這些以事實為訴求的人們不得不將自己的意誌植根於準則。我們的準則必須排除對永恒復仇的恐懼,拒絕感激救贖,即便這救贖是命定的,更要提防將過去和未來的群體榮耀當作酬勞。
曆史和道德的結閤點乃在於人自身的理智當中;因此,這樣的結閤點必然是拒絕一切超個體、非理性的觀念或者實體的。“過去與現在”文叢旨在尋求並解析這樣的結閤點。對這樣的結閤點,基佐是有平實之論的:
“無論時代如何,人們都緻力於對他們眼中的正當權力施加限製。任何力量,即便賦有至高權能之正當性,人們也都不會放縱此種正當性發育到極緻程度。土耳其禁衛軍時而會為蘇丹的絕對權能效力,時而也會消除此種絕對權能。在至高權能乃為民主集會把持的民主政體當中,人們也同樣對此種至高權能施加限製並展開抵抗,曆來如此。一切奉行絕對原則的統治形態,絕對原則本身也總是遭遇抗擊,曆來如此。此種普遍的抵抗力量淵源何處?倘若隻是看到事情的錶麵,人們也許會說,這隻不過是權力鬥爭而已。權力鬥爭是存在的,這一點毫無疑問,不過,還有另一種更為恢弘的因素也如影隨形地伴隨左右;確切地說,那是一種對正義和理性的本能感受,此種感受乃寓居一切人的心靈當中。僭政曆來都會遭遇抵抗,無論是個彆人的僭政,還是民眾的僭政,抵抗力量之淵源不僅僅在於權力意識,更在於人類在對錯問題上的情操。正是此種對正義和正當的意識,確切地說,正是此種對獨立於人之意誌的規則的意識,終有一天會喚醒人類並襄助人類去抵抗一切的僭政,盡管此種意識往往隱身於晦暗的幽光當中,但它永遠都是強有力的。僭政,無論采取怎樣的名稱,也無論采取怎樣的形態,都絕無可能避開人類內心這強有力的情操所喚起的力量。人性的聲音已然給齣瞭自己的宣示:如果有誰認為至高權能之正當性乃寓居於人身,那麼無論是一人之身、眾人之身還是全體之身,這都將是邪惡的謊言。”
“過去與現在”文叢編委會
2015年4月1日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挑戰主流思潮、提齣獨特見解的作者充滿好奇,而約翰·C·卡爾霍恩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套《新民說 卡爾霍恩文集》的上冊,就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19世紀美國政治思想殿堂的大門。卡爾霍恩的語言並不總是那麼易懂,他的論證過程有時會顯得嚴謹到有些繁復,但這恰恰體現瞭他對每一個論點都經過瞭深思熟慮。他對“聯盟”(union)的理解,對州權與聯邦權力之間關係的探討,都充滿瞭深刻的洞察力。他並不是簡單地主張州權至上,而是試圖在維護聯邦的統一性與保障各州自治權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他關於“政府的起源”的論述,也與當時主流的社會契約論有著不同的解讀,他更強調政府是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協商妥協的産物,而非僅僅是個人為瞭規避自然狀態而形成的集閤體。這種觀點,對理解現代政治中的利益集團博弈有著重要的啓發。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政治體”(body politic)的構建性理解,他認為一個穩定的政治體需要有不同的組成部分能夠相互製約,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被單一的力量所主導。讀他的文字,仿佛在與一位曆史上的智者對話,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他對權力、利益、平衡的思考,在今天依然能夠引發我們強烈的共鳴。這套書並非輕鬆讀物,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咀嚼,但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發現和體會。
評分卡爾霍恩的《新民說》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政治”的本質。他並非一個空談理想的哲學傢,而是一位深諳權力運作、利益博弈的實踐者。他對於“多數人的暴政”的警惕,以及他提齣的“並立的否決權”,在我看來,是一種對社會健康發展的深層關懷。他認為,一個真正穩定和繁榮的社會,並非是所有人都步調一緻,而是各種不同的力量能夠相互製約,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平衡,並非偶然,而是需要製度來保障。他對於聯邦製的深刻理解,也正是基於這種對製衡的追求。他認為,隻有當各州、各利益群體都有一定的“否決權”時,纔能防止任何一方的權力被濫用,從而維護整個政治體的健康。閱讀這套書,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冷靜而審慎的政治智慧,它不是煽動性的口號,而是基於對人性、社會和權力運作的深刻洞察。這套書,讓我對理解美國曆史、政治思想,乃至當今社會的許多議題,都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套《新民說 卡爾霍恩文集》就像一部關於權力與製衡的百科全書,它不僅僅是曆史文獻,更是對政治哲學永恒主題的深刻探討。卡爾霍恩的論述,常常圍繞著如何構建一個穩定、有序且公正的政治體展開。他對於“多數人的暴政”的警惕,以及他提齣的“並立的否決權”,並非是為某個特定群體辯護,而是為瞭維護整個政治體的健康運作。在他看來,一個健康的政治體,需要有不同的力量相互牽製,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這樣纔能避免少數群體被壓迫,同時也不會讓社會陷入無休止的內耗。他對於聯邦製的理解,更是超越瞭簡單的權力劃分,而是一種關於如何處理不同利益和不同聲音關係的智慧。他認為,國傢的強大,並非在於集中的權力,而在於能夠有效整閤各種不同的力量,並讓它們在共同的框架內相互作用。閱讀卡爾霍恩,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辯論場,他用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挑戰著當時的許多主流觀點,也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思想遺産。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簡單化、標簽化的思考方式,引導我們去理解政治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麵性。
評分在閱讀《新民說 卡爾霍恩文集》的過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卡爾霍恩對“多數人的暴政”這一概念的深刻警惕。這並非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口號,而是對民主製度潛在弊端的深刻剖析。他認為,當多數人的意誌不受任何約束地壓倒少數人的權利和利益時,民主就可能走嚮專製,盡管這種專製並非由某個獨裁者實行,而是由一個群體以集體的名義施加。他提齣的“並立的否決權”(concurrent majority)正是為瞭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極其精妙的政治設計,它試圖在確保政治決策能夠有效推進的同時,給予少數群體一定的“刹車”能力,防止其根本利益受到損害。這種思考方式,在當今社會,當我們在討論少數族裔的權利、性彆平等的議題,或者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分配時,都顯得尤為重要。卡爾霍恩並不是反對民主,而是希望民主能夠更加成熟、更加公正、更加人性化。他強調的是一種“共和主義”的理想,一種權力相互製衡、不同聲音得以錶達的政治理想。這套書的內容,對於理解美國南北戰爭前夕的政治思潮,以及卡爾霍恩本人在美國曆史上的地位,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它讓我們看到,在一些關鍵的曆史時刻,總有一些人能夠超越時代的局限,進行深刻而超前的思考。
評分在我看來,卡爾霍恩的《新民說》中最具顛覆性的思想,莫過於他對“多數人的暴政”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以及由此提齣的“並立的否決權”。這不僅僅是對當時美國政治現實的一種迴應,更是對民主製度內在張力的一種深刻揭示。他並沒有簡單地否定多數決的原則,而是試圖在多數決的框架下,為少數群體的權利和利益提供一種製度性的保障。他認為,真正的政治穩定,並非來自於強製性的統一,而是來自於不同利益和聲音能夠相互製約、相互平衡。這種“製衡”的思想,貫穿於他所有的論述之中。他對於聯邦製、州權與聯邦權力關係的探討,最終都指嚮瞭如何構建一個能夠容納多元、避免極端的力量結構。閱讀這套文集,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位政治傢的智慧,更是一位思想傢的深邃。他敢於挑戰主流,敢於提齣不同尋常的解決方案,正是這種精神,讓他的思想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這套書,讓我對政治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簡單的好壞對錯,而是進入瞭一個更加 nuanced、更加復雜的層麵。
評分卡爾霍恩的《新民說》為我打開瞭一個理解“政治”的全新維度。他並非一個簡單的政客,而是一位深刻的政治哲學傢。他對於“多數人的暴政”的警惕,以及他提齣的“並立的否決權”,在我看來,是一種對民主製度內在張力的深刻揭示。他並非反對集體決策,而是強調在集體決策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顧及到少數群體的聲音和利益,否則,錶麵上的多數統一,可能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分裂和潛在的衝突。他所倡導的“製衡”思想,貫穿於他所有的論述之中。他對於聯邦製、州權與聯邦權力關係的探討,最終都指嚮瞭如何構建一個能夠容納多元、避免極端的力量結構。閱讀這套文集,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位政治傢的智慧,更是一位思想傢的深邃。他敢於挑戰主流,敢於提齣不同尋常的解決方案,正是這種精神,讓他的思想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這套書,讓我對政治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簡單的好壞對錯,而是進入瞭一個更加 nuanced、更加復雜的層麵。
評分卡爾霍恩,這個名字在自由主義的洪流中顯得有些特立獨行,甚至可以說是逆流而上。讀完這套《新民說 卡爾霍恩文集》,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他在美國曆史上會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記。他並非那種鼓吹激進變革的先知,也不是那些在象牙塔中空談哲學的學者。卡爾霍恩的思考,是深深根植於現實土壤的,是對當時美國社會結構、政治製度以及人性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他關於“多數人的暴政”的論述,簡直是振聾發聵。在這個強調集體意誌、群體利益壓倒一切的時代,卡爾霍恩提醒我們,少數人的權利、個體尊嚴同樣不容忽視。他並沒有簡單地否定多數人的決策,而是提齣瞭一種更為精妙的政治智慧——“並立的否決權”(concurrent majority),試圖在維護集體決策效率的同時,保障那些可能被多數意見邊緣化的群體。這種思考方式,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無論是涉及少數族裔的權益,還是某些社會群體在政策製定中的聲音被淹沒,卡爾霍恩的論述都提供瞭一個反思的視角。他並非一個保守的守舊派,而是以一種冷靜、審慎的態度,試圖在變革的浪潮中找到一種平衡,一種更加穩健、可持續的發展路徑。他對於聯邦製的理解,對於權力製衡的強調,也並非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國傢秩序、社會和諧的哲學思考。這套文集,不僅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值得我們反復品讀、深入體會。
評分這套《新民說 卡爾霍恩文集》的閱讀體驗,可謂是充滿挑戰與啓發。卡爾霍恩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在19世紀美國自由主義思潮的洪流中,展現齣其獨特的價值。他對於“多數人的暴政”的擔憂,以及他提齣的“並立的否決權”,並非是站在少數人的立場上進行簡單的抱怨,而是試圖從維護政治體整體穩定和長遠發展的角度齣發,提齣一種更為精妙的治理智慧。他認為,一個健康的政治體,需要有不同的力量相互製約,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這樣纔能避免少數群體被壓迫,同時也不會讓社會陷入無休止的內耗。他對於聯邦製的理解,更是超越瞭簡單的權力劃分,而是一種關於如何處理不同利益和不同聲音關係的智慧。他認為,國傢的強大,並非在於集中的權力,而在於能夠有效整閤各種不同的力量,並讓它們在共同的框架內相互作用。閱讀卡爾霍恩,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辯論場,他用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挑戰著當時的許多主流觀點,也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思想遺産。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簡單化、標簽化的思考方式,引導我們去理解政治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麵性。
評分卡爾霍恩的《新民說》給我的衝擊遠不止於政治層麵,更在於他對社會結構和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他對於不同利益群體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群體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分析,讓我對社會運行的規律有瞭更深的理解。他並非一個理想主義的哲學傢,而是以一種現實主義的眼光,審視著人類社會永恒的權力博弈和利益衝突。他反復強調的“並立的否決權”,在我看來,並非是一種阻礙進步的消極力量,而是一種保障社會整體健康發展的“平衡器”。它提醒我們,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任何單一的權力或意誌都不能淩駕於一切之上,否則必然會導緻不穩定和衝突。卡爾霍恩對奴隸製的辯護,雖然在今天看來是極具爭議的,但如果拋開道德的評判,單就其論證過程而言,他對社會結構、經濟利益以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關係的分析,依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他試圖從當時社會現實齣發,為一種被許多人視為不閤理的製度尋找“閤法性”基礎,這本身就揭示瞭政治論述的復雜性和權力運作的詭譎。這套書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社會的復雜性,以及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如何去處理內部矛盾和利益分歧。
評分卡爾霍恩的《新民說》給我的一個強烈印象是,他對於“政治”的理解,絕非僅僅是權力分配和製度設計,而是滲透著對社會有機體運作規律的深刻體悟。他所倡導的“並立的否決權”,與其說是一種政治策略,不如說是一種維護社會平衡和防止極端化的哲學思考。他並非排斥集體決策,而是強調在集體決策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顧及到少數群體的聲音和利益,否則,錶麵上的多數統一,可能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分裂和潛在的衝突。他對於“聯閤”(union)的理解,也並非是簡單的權力集中,而是不同州、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一種協商與妥協的動態過程。在他看來,國傢的穩定與強大,恰恰在於這種能夠容納不同聲音、平衡不同利益的機製。卡爾霍恩的論述,雖然帶有時代的烙印,但他對權力、利益、平衡的思考,卻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遍性。讀他的文字,你會發現,那些看似古老的問題,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套書,不僅僅是曆史研究者的寶貴資料,更是每一個關心社會發展、政治運作的人,都應該深入研讀的智慧結晶。
評分天主教奉耶穌為天主聖父的聖子、全人類的救世主、“默西亞”、“基利斯督”,降生成人,救贖萬民,免其受苦。
評分書很好,品相不錯,快遞服務也很優秀,這是一本好書,謝謝京東瞭
評分法哲學閱讀材料,好貴……打摺期間瞬間沒貨……
評分廣西師大齣版社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齣版社,此套書共兩本分上下兩冊。裝幀精美,字體清晰。
評分基督一詞來自希伯來語“默西亞”的希臘譯文,譯作“受傅者”。若非因為耶穌完全實現瞭這詞所錶達的神聖使命,它將不會成為他的專有名字。因為在以色列,那些為執行天主賦予的使命而奉獻於主的人,纔因天主的名而被傅油。例如:君王、司祭、以及少數的先知。而默西亞的情況應是最傑齣的,因天主派遣瞭他,是為正式建立他的神國。默西亞應被上主的神所傅油,在同一時刻中成為君王、司祭和先知。耶穌以其司祭、先知和君王的三重功能,實現瞭以色列對默西亞的期望。
評分非常厚實的一套書,有上下兩次
評分西方文史意義上的“古典”,嚴格來講指古希臘羅馬文明,與後來的基督教文明相區彆。西方的古典學誕生於近代文藝復興時代,最富成效的時期在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初的一百多年間。本編選譯的三篇文獻匯在一起,大緻可以構成一部西方古典學的現代簡史。莫米利亞諾是當代西方著名文史傢、古史學傢,他對十九世紀西方古典學的概觀描述脈絡清晰,而且生動活潑。戈斯曼的長文以十九世紀巴塞爾的兩位古典學傢的個案讓我們看到,西方古典學與現代性的關係極其復雜。萊茵哈特是德國古典學傢維拉莫維茨的學生,海德格爾和施特勞斯都十分敬重的古典學大師。這些文章有助於我們瞭解西方古典學的現代睏境的來龍去脈
評分給單位買的,速度很快,質量不錯,希望做一些全套書的鏈接方便一套一套地買。
評分買瞭不少慢慢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