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碑帖精粹·宋 黄庭坚:松风阁诗卷 李白忆旧游诗卷

历代碑帖精粹·宋 黄庭坚:松风阁诗卷 李白忆旧游诗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元明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绘画
  • 中国书法
  • 宋代书法
  • 黄庭坚
  • 李白
  • 诗帖
  • 碑帖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61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87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碑帖精粹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遗存的书法经典不可胜数。尤其是存纸张出现之前,文字铸刻在金石之上,以拓片流传,化身千百,存在诸多版本。遴选尤为关键。首先是书家的选择,应先找到适合自身的经典范本。概而言之,一要左顾右盼,碑帖就如同人体细胞,天生就有一种血缘关系,找准彼此的相关性,二要瞻前顾后,碑帖临摹细化到具体步骤,看起来随意杂取的碑帖,实有先后之分,如何切入和转换,让碑帖与个人的思维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其次是出版选择,把经典版本的碑帖呈献给书家,引导书家去认识和了解各种经典。
  本社基于这两点,出版了经典碑帖系列。通过整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示内在的关联性。与此同时,针对每一种碑帖,配备翔实的技法解析,就具体字例进行归类,给予学书者以丰富、可靠的启示。
  篆书为五体之祖,从金文大篆《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墙盘》《虢季子白盘》到汉篆《袁安碑》《袁敞碑》,从唐篆李阳冰《三坟记》到清篆《吴让之书吴均帖》,篆书发展变化脉络基本齐备。金文具有奠基作用,在此基础上才演绎出汉篆、唐篆和清篆的不同风尚。金文是取法的重点。在漫长的时间里,风格蔚然大观。西周前期,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天下一统,风格雄浑典丽,《大盂鼎》即为此期的典范杰作。昭穆之后,一变为严谨端正。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书风严谨端正,《毛公鼎》即为此期之代表。对于汉隶需要领略正大气象,如《西狭颂》《史晨碑》,可以说,“朴”乃汉隶基调,与传统文化有莫大关联,老子讲“朴”,庄子也讲“朴”,书家时常也说“见素抱朴”。
  楷书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从隶书向唐楷过渡的书体。因为不成熟,笔i÷〔拙劲正,风格质朴方严,异态纷呈,百花齐放,康有为评价具有“十美”。这当中,北魏《石门铭》《瘗鹤铭》并称“南北二铭”,遥相呼应。《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处于隶楷过渡时期,雄浑博大。魏碑从形式上来说,分为碑碣、摩崖、造像、墓志等石刻文字。《郑文公碑》属于摩崖经典,《姚伯多造像》《龙门二十品》是造像典范,《李璧墓志铭》《崔敬邕墓志铭》《张黑女墓志铭》是墓志精品。南朝《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合称“二爨”,是屈指可数的南碑代表,《高昌墓表》更为特殊,可以看到墨迹如何写在石上。隋代是一个过渡期,从《董美人墓志铭》能够看出书法走向规范的痕迹。楷书在一般意义上来说,专指唐楷。唐楷一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虞恭公碑》《皇甫君碑》《化度寺碑》,以及其子欧阳通《道因法师碑》,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中唐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颜氏家庙碑》等,均为后世所重。李邕的《麓山寺碑》是一个“异数”,见证了唐代书法的多元化,“法”并不是绝对化的。《倪宽赞》为“伪托之作”,但“伪作”非劣作,亦可作为范本,作为学褚的参照。楷书之“楷”,为楷模之意,包含了人格内涵。丰坊坌里学书程》中说:“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
  从晋韵到唐法,自宋意至元明尚态的转变,可以看出书法因时代变化而历尽变迁。刘熙载《艺概》云:“书者谓晋人尚意,唐人尚法,此以觚棱间架之有无别之耳。实则晋无觚棱问架,而有无觚棱之觚棱,无间架之间架,是亦未尝非法也;唐有觚棱间架,而诸名家各自成体,不相冈袭,是亦未尝非意也。”从晋王羲之尺牍和集字《金刚经》,能够看到摹本和集字的对比,从而对王字有不同角度的领悟。皇象《急就章》是草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唐张怀瓘称为“隶书之捷”。章草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乃今草的前身。唐代不仅是楷书的顶点,亦是草书的盛世,如张旭《+亡诗四帖》《心经》《千字文》,怀素《小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经典迭出。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和颜真卿《祭侄文稿》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笔墨意趣,一个冷静,一个热烈,一个险峻,一个豪放。总的来看,在“尚法”时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包容了国力富强的气度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展现了力度之美。宋代“尚意”则注重个人意趣、情怀,强调抒情性。由唐至宋,碧海苍穹变为小桥流水。书法之美不仅在于丰碑巨制的外在形态,更在于内在神韵,与人的品格、性情有了直接关系,从苏轼《寒食帖》《赤壁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苕溪诗卷》《蜀素帖》《吴江舟中诗卷》町一览无余。但到了南宋,徒守半壁汀山,气格远逊,宋张即之《佛遗教经》取法老米,笔法变得单调。同是文人,魏晋书法强调人性同归自然,宋代书法注重个性张扬,传达情趣、学养、品性、胸襟、抱负等精神内涵。整个魏晋时代书法,流丽娟秀、清朗俊逸,风格差异较大的作品很难找到,宋代书法风格的多样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元代书家不满宋人造意、运笔过于放纵的倾向,而追慕尚韵的晋人之书,两代书艺流风接力相承,表现出某种群体风格的主导倾向,可归结为“尚态”,“态”为心态、意态、情态,既是结构造型,也是风标韵致。元赵孟�伞度�门记》《闲居赋》可谓融合厂晋韵唐法,然世易时移,实乃自我风范。梁�獭镀朗樘�》有言:“晋书神韵洒脱,而流弊则清散;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宋人思脱唐习,造滑运笔,纵横有余而韵不及晋,法不及庸;元明厌宋之放佚,而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历代碑帖精粹·宋 黄庭坚:松风阁诗卷 李白忆旧游诗卷 本书简介 本书是“历代碑帖精粹”系列中的一册,聚焦于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松风阁诗卷》与《李白忆旧游诗卷》。这两件作品不仅是黄庭坚书法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更是宋代书法美学发展的重要坐标。本书旨在通过高清、精细的影印资料,辅以深入的学术鉴赏与考证,为书法学习者、研究者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文本。 一、 书法家的时代背景与艺术地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世称鲁直先生。他是北宋文坛的巨擘,与苏轼并称“苏黄”,同为“宋四家”之首。黄庭坚不仅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更是开创了宋代书法新风尚的里程碑人物。 在唐代,楷书达到高峰,法度森严,结构严谨。进入宋代,文人书法的理念逐渐兴起,强调“意在笔先”、“我书意造无法”的精神内核。黄庭坚正是这一变革的关键人物。他早年师法周越、欧阳询,后广泛涉猎晋唐诸家,尤其推崇王羲之、王献之,但最终的风格是集古人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格。 黄庭坚的书法以行草著称,其风格独特,骨力遒劲,笔势开张,字形多取欹侧之态,用笔“似树枝盘曲,如蛟龙蜿蜒”,形成了“长枪大戟”的独特面貌。他的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其高逸、洒脱、沉郁的文人气质的直观体现。 二、 《松风阁诗卷》:行草的典范之作 《松风阁诗卷》是黄庭坚晚年最具代表性的草书作品之一,创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此时的黄庭坚已历经贬谪,心境更为沉郁而开阔,书法技巧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内容考据: 此诗卷所书内容为黄庭坚自作的《题所居松风阁诗》,共十三首诗,描绘了他被贬宜州时居所周围的自然风光与内心的感悟。诗中流露出的高洁之志和对时局的无奈,与他笔下飞动跳跃、姿态多变的线条形成了奇妙的张力。 艺术特征解析: 1. 笔法的变化与力度: 《松风阁诗卷》是黄庭坚草书“狂放”一面的极致展现。用笔多以中锋为主,但入笔处常有侧锋侧入,使得线条既有内含的力量,又有外拓的张力。线条的提按变化极为丰富,时而如万钧之重,时而如轻舟掠水,展现出极强的节奏感。 2. 结构上的欹侧与伸展: 卷中的字形结构多呈现出强烈的向右上角倾斜的趋势,字与字之间通过笔势的牵连,形成了气韵连贯的整体。尤其是一些长连笔的运用,拉长了字距和行距,使整个画面显得疏朗而灵动,极具动态美。 3. 墨色的层次感: 卷中可见丰富的墨色变化。浓墨处,笔画沉着有力,犹如铁铸;淡墨处,飞白和枯笔交织,展现出笔锋的疾速。这种浓淡干湿的变化,使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层次感。 三、 《李白忆旧游诗卷》:行楷的沉稳与内敛 相较于《松风阁诗卷》的奔放,创作于黄庭坚早期的《李白忆旧游诗卷》则更多地展现了其行楷的功力与严谨。此卷是黄庭坚在早期学习和打磨阶段的重要作品,是理解其书法风格演变的关键。 内容考据: 此卷抄录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忆旧游书怀赠杨桂阳》。此诗气势磅礴,充满对往昔友谊的怀念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黄庭坚以工整的行楷书写此诗,是对诗歌意境的一种尊重和诠释。 艺术特征解析: 1. 骨力内含与结构严谨: 此卷的行楷书,虽不如晚期草书那样放逸,但其骨力内含,笔法劲健。点画之间,结构虽不似唐人那般方正板刻,却融入了宋人尚意的特点,多取欹侧之姿,但整体保持着极高的稳定性和法度感。 2. 牵丝的运用: 在字与字的连接处,黄庭坚擅长使用细若游丝的牵丝,这些牵丝不仅连接了字与字之间的气脉,也使得原本相对独立的楷书结构,有了一种行书的流动性。这正是黄庭坚“以草入楷”的重要体现。 3. 用笔的提按顿挫: 卷中笔画转折处处理得干净利落,体现出极强的控制力。起笔、行笔、收笔的提按变化,使得每一个笔画都富有生命力,绝无懈怠之笔。 四、 碑帖研究价值与学习指导 本书收录的两件杰作,代表了黄庭坚书法艺术的两个重要维度:晚年的自由奔放(《松风阁诗卷》)和早期的沉稳精进(《李白忆旧游诗卷》)。 1. 对比研究价值: 将两卷并置,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庭坚书法风格的渐变与成熟过程。从早期注重法度、追求妍美多变的行楷,到晚期突破既有框架,以个性和学养统摄笔墨的草书,是研究宋代文人书风转型不可多得的实例。 2. 学习指导: 初学者: 应从《李白忆旧游诗卷》入手,学习其行楷中的骨力、结构以及点画的精到之处,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阶者: 可重点揣摩《松风阁诗卷》,理解黄庭坚如何通过线性的节奏变化、字形的动态平衡来表达情感。学习其对笔锋的掌控能力,尤其是在长线牵丝和飞白处理上的微妙技巧。 本书所有影印图版均采用高精度扫描,力求忠实还原原作的笔墨细节、纸张质感及历史痕迹,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最可靠的临摹蓝本。通过对这两件巨作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更深刻地领悟黄庭坚“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书学理念,体会宋人书法中那份独有的文人气息与人格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我会发现它在选本的独到眼光上颇具价值。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了某位大家所有作品的泛滥之作,而是经过了审慎的筛选,挑选出最具代表性、风格最具转折性的篇章进行展示。这种精选的态度,极大地节省了专业研究者和普通爱好者的时间,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去分析和体会最精华的部分。编者似乎非常懂得“少即是多”的道理,提供的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闪烁着不同的光芒。这种策展式的编排,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书法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艺术追求和笔墨特点的变化脉络,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对书法“神韵”的捕捉与呈现。很多碑帖的影印本,往往只停留在形似,却丢失了原作中那种微妙的生命力。然而,这部书中的作品,无论从墨色的浓淡变化,还是线条的抑扬顿挫,都展现出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书写者当时的情绪波动。尤其是那些行笔疾速之处,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被精准地还原了出来,丝毫没有被现代印刷技术所削弱。这种对“气”的还原,是衡量一部优秀碑帖选本的关键标准。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对着其中的几处转折反复揣摩,试图理解书家是如何在毫厘之间控制住毛笔的走向和力量的分配的。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胜于在屏幕上浏览高清图片,它给予了观者一种近乎与古人对谈的错觉。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给予高度评价,尤其对于那些正在临摹学习的初学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书中的作品清晰度高到足以让临习者分辨出细微的笔锋变化,这在临帖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线索。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毛笔和墨汁去模拟其中几段的笔触,发现只要细心观察书中的细节,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体会到原作者的用笔意图。这种细节的呈现,远比单纯的字形模仿来得更有效。它不仅仅是一本“看”的书,更是一本可以“学”和“用”的工具书。长期对着这样高质量的范本进行学习,我相信对于提升个人书法的功力和审美层次,定会有长远的助益。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设计典雅而不失古朴,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触感,让人联想到古代书卷的质地。内页的印刷清晰度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对书法研究不太深入的初学者,也能清晰地辨认出笔画的起承转合。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近距离观察墨韵和飞白效果的读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呈现无疑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体验。装帧的坚固程度也令人满意,相信即便是反复翻阅和长时间的把玩,也不会轻易出现松动或损坏。总的来说,从物质层面来讲,这本画册已经超越了一般印刷品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摩挲,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匠人的温度,这对于提升阅读和鉴赏的心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铺垫。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装帧风格上似乎巧妙地平衡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需求。它既保留了古典书籍的那种肃穆感,又在排版布局上融入了一些现代设计的理念,使得整体观感既不沉闷也不流于浮夸。例如,空白处的处理,留白得当,使得主体内容得到了充分的呼吸空间,这对于欣赏书法艺术至关重要。这种恰到好处的留白,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引导,引导读者的目光专注于线条本身的力量与美感。它不像某些传统影印本那样内容过于拥挤,让人感到压迫,也不像过于现代化的设计那样喧宾夺主。这种在视觉节奏上的精准拿捏,使得欣赏过程成为一种身心放松的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

印刷精美,不错

评分

这套书好,印刷精美,册页厚定价低。好评。

评分

印刷精美,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纸质不错

评分

好评,配送速度快

评分

很好很清晰

评分

好评,配送速度快

评分

印刷精美,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纸质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