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赵惟俭主编的《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小提琴< 业余>考级教程》的每一级都规定了音阶与琶音、练 习曲、协奏曲、外国乐曲、中国乐曲等五个部分,五 级以上还增加了乐队乐曲片段。广大小提琴业余爱好 者在没有许多练琴时间和教材的情况下,只要依照本 教程的规定内容,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持之以恒地 努力学习,就能逐步掌握小提琴的演奏技能,并对小 提琴的经典文献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为今后继续深造 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第八级
音阶与琶音
一、三个八度,五种琶音,十二音一弓
降B(降si)大调
b(si)小调
C(Do)大调
c(do)小调
二、双音三、六、八度音阶:一个八度,两音一弓
降B(降si)大调
b(si)小调
降E(降Mi)大调
e(mi)小调
练习曲
*练习曲**首 《24首随想曲》N0.22
练习曲第二首 《24首随想曲》N0.2
*练习曲第三首 (24首随想曲》N0.5
练习曲第四首 《24首随想曲》N0.8
练习曲第五首 《24首随想曲》N0.17
*练习曲第六首 《24首隨想曲》N0.21
练习曲第七首 《24首随想曲》N0.18
练习曲第八首 《24首随想曲》N0.24
协奏曲
第二十二协奏曲(a小调)(**、二、三乐章)
外国乐曲
无穷动0p.34 N0.5
组 曲(a小调) Op.10 l
无穷动
乐队乐曲片段
选白《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选自《幻想交响曲》
选自轻歌剧《蝙蝠》序曲
选自儿童音乐故事《彼得与狼》
中国乐曲
夏夜(1953)
渔舟唱晚
第九级
音阶与琶音
一、三个八度,五种琶音,十二音一弓
D(Re)大调
d(re)小调
E(Mi)大调
e(mi)小调
二、双音三、六、八度音阶
D(Re)大调
G(Sol)大调
C(Do)大调
d(re)小调
S(Sol)小调
c(do)小调
练习曲
练习曲**首 0p.35 N0.2
*练习曲第二首 Op.18 N0.3
练习曲第三首 Op.,s N0.4
练习曲第四首 0p.,5 N0.3
*练习曲第五首 0p.,5 N0.17
练习曲第六首 (24首随想曲)N0.2
*练习曲第七首 <24首随想曲)No.4
练习曲第八首 (24首随想曲)N0.11
协奏曲
**协奏曲(s小调)0p.26(**、二、三乐章)
第四协奏曲(d小调)0p.31(**二、三、四乐章)
梁山伯与祝英台协奏曲
外国乐曲
回旋曲
塔兰泰拉0p.22 N0.5
来吧,凯蒂! 0p.32 N0.4。
前奏与快板(普尼亚尼风格)
乐队乐曲片段
选自歌剧《奧伯龙》序曲
选自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选自《第四交响曲》
选自《黄河大合唱)
中国乐曲
海滨音诗(1962)
瑞丽江边(1979)
演奏文凭级
演奏文凭级曲目
附录1 演奏符号说明
附录2 音乐术语译名中外文对照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对手工和质感有一定要求的学习者来说。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不仅保护了视力,也让乐谱看起来有一种典雅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欣赏它在图文布局上的用心,不仅仅是生硬地罗列音符,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演奏技巧的示意图,线条流畅、清晰,即便是像我这种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到运弓和指法的关键点。封面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合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一份严肃的学习指南。装订处处理得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需要摊平在琴架上翻阅和练习,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这对于高强度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可以说,从打开它的第一刻起,它所营造出的专业氛围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极大地激发了我想要深入钻研下去的动力。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工作繁忙的业余学习者来说,时间管理和有效练习至关重要,而这本教材在实用性上的设计考虑得非常周到。我发现它在附录部分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参考信息,比如不同级别的作品大约需要的练习时长估算,以及针对不同技术难点的“快速自查清单”。这些辅助材料极大地帮助我优化了每天的练习计划,避免了在不擅长的地方上浪费过多无效时间。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某些高难度技巧的分解练习部分,它采用了类似“模块化”的结构,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选择只练习某个特定模块,而不是非得从头到尾地拉完一套冗长的练习。这种高度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编排方式,让考级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规划的、充满期待的自我提升之旅。
评分从音乐内容的编排来看,这套教程的梯度设置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完全符合人体工学和音乐技能的自然发展规律。它不像有些速成的教材那样,上来就堆砌高难度的技巧,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入新的挑战。比如,从第八级过渡到第九级,我明显感觉到在弓法复杂度和音准精确度上的要求陡然提升,但令人惊喜的是,教程在关键的难点处,比如某个特定把位的换把或者非常规的揉弦速度要求上,都附带了非常精准的练习曲目进行铺垫和强化。这种“针对性弱点突破”的编排思路,让我在练习过程中感觉目标非常明确,每攻克一个小难关,都有清晰的成就感。它不只是给你一堆曲目让你盲目练习,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你耳边指导,告诉你“你需要重点关注这里,因为这是你下一个瓶颈所在”。这种精细化的内容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
评分这套教材在曲目的选择上,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包容性。我原以为“业余”考级教程的内容可能会偏向于一些相对传统和保守的曲目,但实际情况是,它收录的作品风格非常多样化,涵盖了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对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表达,甚至还包含了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作品。这对于培养一位全面发展的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练习这些风格迥异的曲目,我不仅磨练了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用不同的“声音”去诠释不同的音乐语言,真正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作曲家的意图。特别是几首被选入的炫技练习曲,它们的难度设定既保证了技术上的挑战性,又没有脱离实际演奏的可操作性,让人在挑战极限的同时,依然能保持音乐的流畅性和美感。
评分我必须提及一下这本教程中对音乐性理解的引导部分。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只关注“如何拉得快、拉得准”,而这本教程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为什么这么拉”。在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曲目旁边,常常会有一段简短却深刻的文字批注,它们不像枯燥的术语解释,更像是作曲家或编者的“心声”。例如,对于一段需要极度连贯的换把乐句,教程没有简单地提示“慢练”,而是指导我们要想象一条“看不见的歌唱线”,将乐句视为一个整体的呼吸。这种对音乐“灵魂”的捕捉和引导,对于已经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开始追求艺术表达的我们来说,是无价的。它帮助我从机械的指法训练中解放出来,真正开始用耳朵和心灵去“听”自己的演奏,这是从“匠人”向“艺术家”转变的关键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