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馆:北平杂记

小书馆:北平杂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如山 著
图书标签:
  • 北平
  • 旧时光
  • 民国
  • 文化
  • 回忆
  • 散文
  • 杂记
  • 历史
  • 生活
  • 老北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56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91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小书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2
字数:1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小书馆“丛书,主要收入近代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以文史为主,兼及其他。这些“小而可贵的书”,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自第一辑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一直居于各大网店图书畅销榜。《学诗浅说》入选凤凰网2014年度周榜榜首图书、百道好书榜、获共识网2014年度十佳好书,入围《新京报》年度好书提名;《中国政治二千年》入选百道好书榜,4次获得百道网好书推荐;《国文趣味》入选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
  “小书馆”丛书:
  《国文趣味》
  《中国人文小史》
  《书法指南》
  《我们怎样读书》
  《中国哲学小史》
  《学诗浅说》
  《国学概论讲话》
  《中国政治二千年》
  《曾国潘治学方法》
  《人间词话讲疏》
  《北平杂记》
  《日本文明小史》
  《文言浅说》
  《中国庭园记》
  
  海报:
  

内容简介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暮年的齐如山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温婉的古都风物长卷。他像是穿着长袍坐在四合院里,槐花香弥漫着,他一口京腔娓娓讲述着这个令他挚念如斯的城市的种种。古都的大气,民俗的朴厚,前清的逸闻……其言至浅,其情至深,不禁使人追忆着这座古都的前世今生,感慨系之,恍然如梦……

作者简介

  齐如山(1875-1962),河北高阳人。在北京生活了50年,1949年到台湾,后以87岁高龄病逝于台北。他研究国剧,记录民俗虽多出于个人的兴趣,但皆有大成。
  他是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一生致力于国剧的研究,总结出中国戏曲的八字真言“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他对梅派艺术的形成并走向成熟功不可没,后人有“赏梅勿忘齐如山”之说。
  他是20世纪中国民俗学领域的一位文化大家,写下了许多独具齐氏风格的“风土志”。他称自己的治学方法是“书本以外找东西”,并非终日在书斋里寻章摘句。他广交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朋友,勤敏好问,广询博访,以鲜活的语言记录下了丰富的人情物理、土俗民风。文笔平实自然,亲切有趣,自成一家。
  他是颜李学派思想的实践者,务实励行,重视劳作。对农业、工业、商业,甚至化学等都有研究也有经验。虽出身于诗书世家,簪缨门第,但并不养尊处优,诸如做饭,种花,打扫院子,收拾屋子,样样都来。
  他是中国受过完整、系统旧式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纵观其一生,学者季剑青评论说:“大俗若雅、既旧且新的齐如山,恐怕也是不会再有的人物了。”




内页插图

目录

北平
北平怀旧
北平小掌故


精彩书摘

  旧书铺
  北平旧书铺的组织法,不但中国其他城池没有,世界各国也是不见的。他除在柜台上售书外,里边屋中总陈列着几张八仙桌,预备人去看书。从前吾国虽有藏书楼的组织,但多系私人所藏,间乎有公共者,然甚少,只有极讲究之书院中,偶或有之,但亦不容易借出,藏书楼中更无供人看书处的设备。则这种旧书铺,颇有现代图书馆的情形,而且比图书馆还方便。想看什么书,他就给送到桌上来。倘自己研究一件事情,记不清应看何书,可以问铺中掌柜的,他便可给你出主意。他铺中没有的书,他可以替你在其他书铺转借。看书时想吸烟,有学徒替你装烟,想喝茶有学徒给你倒茶。你若看书看饿了,他可以代你去买点心;常看书的熟人,有时他不要钱,他还可以请你。这在世界上的图书馆中是没有的吧?不但此,你在家中想看什么书,他可以给你送去。看完了不买,是毫无关系的,比方说自己想做一篇文章,应用的参考书,家中没有,也可以去借;只管说明,我暂作一次参考,你看完了,他便取回。不但此,倘做文章自己一时想不出应用何书参考,也可以直与书铺掌柜商量,他可以代出主意,自己书铺没有,也可以代借,看完了仍旧由他代你送还;他不但由别的商家代借,有难觅之书,他知道某学者家有,他也可以替你去借,因为有该书之家,你不一定相熟,而有书之家,总是常买书,与书铺一定相熟的,所以他去借容易得多。这于学者读书人有多么方便。如果你不认识这种书铺,你可以托朋友介绍,他一样的给你送去,看完了他便取回,也不要钱。
  我问过他们,老光看不买岂不赔钱吗?这种旧书铺之掌柜,不但有道德,而且有思想,他说书铺的买卖,道路最窄,平常人不但不买,而且不看。所来往的,只有几个文人,文人多无钱,也应该帮帮他们的忙,而且常看总有买的时候,倘他给介绍一个朋友,做一批大点的买卖,也是往往有的事情,这哪能说是他白看呢?请听他这话,是多么有道德。他不但有道德——且有相当的学问,对于目录之学,比读书人知道的多得多。在前清光绪年间,琉璃厂路南,有一翰文斋,老掌柜姓韩,就知道的很多,缪莲仙、王莲生诸先生都常常问问他。张文襄之洞在他的《书目答问》一书中,曾说过读书人须要常到旧书铺中坐坐,就是这个意思。彼时如张之洞、王莲生、盛伯羲、许叶芬、王闿运等等诸公,都是常去逛书铺子的。
  饭馆子
  北平的饭馆,亦与各处不同,极有组织,极有训练。所谓有组织者,是馆子分的种类很多,差不多是各不侵犯,如某种人应该吃某种馆子,可以说是一定,但此非仅是贵贱之分,容下边谈之。所谓有训练者,是堂倌等说话之有分寸,不卑不亢,要使人爱听;堂倌又名跑堂的,亦曰茶房,也叫伙计。兹先谈谈饭馆子之种类,及其组织法。
  (一)厨行。这种没有馆子没有铺面,只在其住家处门口,挂上一个小木牌,上写厨行二字,专应大活,总是在办事之家去做,如办喜事、丧事、庆寿等等。在家中,在庙中,用多少桌席,他都可答应,少者一两桌,多者几十桌、几百桌乃至一千余桌,他都能办到。因为他手下,有这种种厨役,且有厨房一切应用的家具;就是没有也不要紧,因为单有出赁这种家具的商号,任凭你用多少桌都可,而且是粗细都有。他所做之菜品,与饭馆子不同,大约总是煨炖之菜最多,做出一锅来,随用随盛,不伤口味;或者做好之后,永在蒸笼内蒸着,随时用随时端,更较方便。须要知道,一顿饭之时间,前后不过两个钟头,要同时开几十桌,或几百桌,非用这种做法之菜不可;若多用炒菜,那就不能吃了,因为炒菜,要紧在火候,每勺至多炒两盘,若每勺炒十盘八盘,那是绝对不会好吃的。所以这种厨行也单有他专门的优点,大规模的红白寿事,多找这种。
  (二)饭庄子。饭庄子分两种,一种名曰冷庄子,一种名曰热庄子。冷庄的情形,与厨行相近,但是他有院落房屋,大的有十个八个院子,房屋当然更多,有的且有戏楼,以便办喜庆事之家庆贺演戏之用。从前办红白寿事,多在这种饭庄之内,因其宽阔方便也,同时开几十桌,地方也足够。大家愿意在此办事者,因为在家中,事前事后,都有许多的麻烦,在此则说成之后,即可办事,办完之后,就算完事,没有善后一切之麻烦。这种庄子,平常不生火,所以名曰冷庄子。来吃饭者,必须前一二日规定,定妥之后,届时他便生火预备。办事定几十桌,他自然高兴;随便请客,定一两桌他也欢迎。
  所谓热庄子者,是平常就有火,随时可以进去吃饭,所以名曰热庄子。但冷庄子三字是常说的话,热庄子三字则不恒用。这种与冷庄子,外表没什么分别,只门口挂有招牌,上写“随意便饭”、“午用果酌”等字样;冷庄子则无此。至于办红白事大宴会,则一样的欢迎。从前成桌的请客,多数都在此,因为地方方便,吃一桌饭,可以占一个院,至少要占三间房屋,而且若在饭馆子中请客,大家便以不够郑重,大家说起话来,总是说:既请客就应该在饭庄子上。如今金鱼胡同之福寿堂,前门外观音寺之惠丰堂等等,从前都是小饭庄子。再者饭庄子招牌,都是堂号,如愿寿堂、燕喜堂等。
  (三)饭馆子。饭馆子的组织法,种类很多,归纳着来说,可以分为三种。大的饭馆,可以零吃,也可以成席,十桌八桌均可,如泰丰楼、丰泽园等皆是。他也外会,每次几十桌也可以,但这是特别的,且与本柜外面虽是一事,内容则是两事,他永远是两本帐。这种大饭馆,若三二人吃,总是不合式的,最少六七人才相宜。
  中路的饭馆,只宜于零吃,偶尔也可以做成桌之席,但绝对不会太好吃,如前门外之瑞盛居、春华楼等是。
  小饭馆则只能零吃,绝对不能成席。这路最多,如东来顺等,都是如此;只管他生意好,地方大,买卖多,但他确系小饭馆之组织法,而且菜也简单,除炮、涮羊肉等外,可吃的菜不过几种。
  (四)饭铺。饭铺与饭馆的分别,现在有许多人不很明了。大概的说,是以各种面食为基本生意者为饭铺,以菜品为基本生意者为饭馆。这种饭铺的种类比饭馆的种类还多,各有各的拿手,各有各的优点,如馅饼周以馅饼出名,耳朵眼以饺子出名,都一处以炸三角出名,荟仙居以火烧炒肝出名,苟不理(在陕西巷)以包子出名,面徐以面条出名,润明楼以褡裢火烧出名。此外尚多,不必尽举。也分大中小三等。大的兼买菜,且种类较多,如东来顺最初就是饭铺。在这种饭铺中吃饭,是最经济的,不但省钱,而且省时间,因为他食品多是现成的,而且简单,进去就吃,吃完就走,于公务员是最合式的。
  饭馆饭铺种类甚多,以上不过大略谈谈,因篇幅的关系,也不能多说了。兹只再把他所谓信用谈一二事,亦非其他城池所有。从前东城隆福寺胡同路北,有一家饭馆名曰宏极轩,专卖素菜,凡认真吃素之人,都往他那儿去吃,买卖异常兴隆,尤其是各王公巨宅之老太太,每逢初一、十五,多系吃素,她们对于自己宅中之厨子信不及,以为他们用的刀勺,常做荤菜不洁净,永远派人到宏极轩去买。所以每逢初一、十五,他门口车马如市,都是来取菜的。为什么大家这样相信他呢?当然也实在可信,每天早晨派人到市上去买菜,掌柜的便坐在门口,买来之菜,他都要详细盘查,不但肉荤等物不许进门,连葱蒜薤韭等物,也绝对不许有;本铺中的人,年之久,连一点葱花都吃不到,这样的作风,安得不使人相信呢?安得不发财呢?
  前门外大蒋家胡同路南,有一个宝元馆,他另有一种认真法。掌柜的终日坐在厨房门口,每一菜做出来,他先看一看,才许给客人端去,倘他认为不够好,他便把该菜扣下,使厨房另做;不够水准,不能给客人吃。这样情形去吃饭的人是不会不满意的。但他另有一种作风,他欢迎商界,不欢迎官场。商界每年请同行吃春酒,发行家请门市商,门市商请常主顾,每年每家总要请几十桌,此定例也。彼时每桌光菜钱不过现大洋六七元,不过这是一宗很大的生意,而且商家之钱是方便的。官场人请客,一两月中不见得有一次,而且跟班下人种种勒索,相当麻烦,所以不欢迎。按道理说,他两边的生意都做,岂不很好?但彼时有一种风气,是商人与官员,不能同坐一席,比方我们家有庆贺事,到请来宾入席时,便不能把商人与官员让在一处。不但官员挑眼,商人也绝对不肯坐。因为这种情形,倘该饭馆常有官员请客,则商人便不高兴去。所以不得已,只好得罪官员,不能得罪商家。
  ……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
  遗民笔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很特别的类型。
  每到王朝鼎革之际,对旧朝葆有眷恋之心的旧人们,便总想以己之笔,去记述那些回不去的过往。若两宋之际作《东京梦华录》的孟元老,他心中的那座东京,只能如古人梦游华胥,才得一见了。
  我听说老开封流传一句古话:“开封城,城摞城。”1981年,考古工作者真发现开封城下叠了六座古城,这其中就有孟元老的东京。我小时候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心里便想着长大了一定要去开封看看。长大以后,虽然知道地下的城市是无法重见天日了,但幸好可以看看孟元老的书,随着他一起去看看曹婆婆肉饼的铺面,他颊齿留香,可惜我却是吃不到了。
  离地八米,相隔千年。
  这种极大与极小的对比总让人生出无限的感慨。煌煌五千年国史,自从周人发出“彼黍离离”的哀叹,到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无论汉唐,那无比宏丽的国都,皆毁灭于天灾与兵燹,所以我们不能不格外珍视那些遗民的笔记。史书上从来不会太措意描述城市的,而笔记里,那些城市却是格外的鲜活,它们像是一个证据,证明我们的祖辈曾经那样生活过。
  北京,也曾有过这样惨痛的历史。元代建都时尽烧旧城,李自成逃窜前烧了太半明宫,清末洋人入寇火烧圆明园……这都是不忍提起的遗憾。但北京毕竟比其他古都要幸运,清修皇宫,亦本明宫规模,后来清帝逊位、北平解放两遭世变,北京都奇迹般未遭战火荼毒,保留了它的原貌。
  但原貌虽存,却依旧并不能避免历史的洪流席卷而过。旧的帝都,终归还是被更新的京城淹没了。那个旧时代,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最终剪影,是逊帝溥仪特赦后自己买票去了故宫。
  皇帝没有了,这块土地上的一切也都日新月异。城墙拆掉了,钢筋混凝土的丛林肆意生长,每一个街区都充斥着喧嚣。我们只能去瞻仰旧日的宫殿、遗迹,来缅怀消逝在风中的过往。只可惜走到何处,也都是人潮起落,拍一张纯粹的宫殿尚且难得,我们更难以静心去感受那些历史。我们应该庆幸,还有那些旧人们的笔记,可供我们去思考怀想。
  这本书的作者齐如山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旧人。
  齐如山,说起来可能很多朋友并不熟悉。但我们都知道梅兰芳,齐先生正是梅兰芳先生一生的挚友。他作为一位造诣极深的戏曲理论家、民俗艺术家,为梅先生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如果没有他,或许就没有名满海内外的伶界大王。
  先生1875年生于河北高阳,19岁入京师同文馆,自此除了曾短暂游学欧洲外,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十年,都在北平度过,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夜去了台湾。他对于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极为熟悉,并且拥有着极深的感情。
  看官手中的这册小书,由齐如山先生的三本小书汇成,即《北平》、《北平怀旧》、《北平小掌故》。这三本书虽然侧重不一,但都通过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记录了二十世纪初的那个北京城。若名胜古迹、商业文化、市井百态,乃至民间轶闻、前清掌故,当然还有先生最擅长的京戏,等等,是写旧日北平不可多得的佳品。
  而要说起这本书的气质,我想大抵可以概括为语淡味长、情深意重这八个字。
  前代的遗民笔记,国既破,家亦亡,追思起来,兴亡之恨尤重。而齐先生面临的世变,国破而城未坏家未亡,加之他思想颇为开通,对于前朝他早就觉得不亡是不可能了,所以不曾像同光遗老诗人那般有着守节的想法。他的文章,也因为没有这层愤慨,而很能得谦谦君子之气,读来舒服又不失公正。
  譬如先生写前清宫禁,有三件事值得留心:紫禁城里的酱缸熏着了来访的洋人,从庚子年说要移动位置,一直到王朝灭亡都没执行;宫里的太监懒惰非常,皇帝不经过的地方从来不事洒扫,先生戊戌年进宫,太和殿外荒草满眼,丹墀上居然看到许多人粪;紫禁城西北角一带居然有很多太监的亲戚本家在住,饭铺、茶馆、赌局乃至大烟馆都无所不有……
  又如《北平小掌故》中,记载慈禧事颇多,若西医给光绪瞧病说“皇上没病”,导致慈禧仇外之心日炽,终于酿成庚子之变;又如慈禧在甲午兵败后找德国人谈重建海军,商定要雇佣智利船员,慈禧很高兴,说智利“又智又利”,可惜为时已晚;又如意大利租界立了电线杆,钦天监上折子说有碍宫中风水,慈禧责命总理衙门照会意方拆去,对方始终没有回答,慈禧也便没敢再问……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语淡味长了,这册书读起来,总像是在饮一杯极醇厚的酒,得到的并非激烈的感慨,而是不尽的余味。清之灭亡,我们看过太多的历史书,说什么内忧外患,说什么腐败严重,但历史书的描述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不真切。透过齐先生淡淡的笔触,一个王朝是为什么灭亡的,还不够明白么?
  而齐先生想必在这一点上并未多加措意,他的初心,不过是想把自己心中的那座城市记录下来而已。齐先生的笔下,总透露出对这座城最深沉的爱,这份情深意重,在其他的遗民小说中也是极其少见的。
  比如他提到一个美国人,离开后心心念着要永远呆在北平,说北平人热情,家庭永是温暖甜蜜的,回国后总觉得寡淡无趣;又说北平的风俗优良,商家绝无机巧奸诈,店铺老板说起话来和气规矩、不卑不亢……这些都说得太绝对了,哪能个个外国人都想留在北平呢?天底下又有哪一个城市没有奸猾之人呢?对于这种类型的书,出现这种夸张似乎是很不合适的。可是我读起来,总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当年我祖父跟人夸耀孙儿多聪慧。我自非那么优秀,但天下老人眼中没有不聪明可喜的孙儿。
  齐如山先生所写的其实是自己心里的那座北平啊!他满怀兴味地记录下当时的名胜古迹、风俗掌故、世态人心,乃至于各色手艺、商行,说起来也是满怀骄傲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起各色器物的座架,觉得神乎其技,也只有北平的工艺最好,便满怀热忱地说:“总想倘能把旧有优美的座、架,搜集了来,开一展览会,必能为我国工艺界放一异彩,亦能为国争光。”
  这份心意,让人当时就觉得心头一热。
  就让我们回到齐如山先生心灵深处的那座老城吧。让他领着我们,从帝京的中枢紫禁城,一路走来,看看这里方正敞亮的建筑、街道,和相熟的生意人打个招呼,再去陶然亭和文人们避暑雅集,听他们说些趣事、作几句诗,晚间到小铺子里点几道有名的地方菜,趁着微醺,可莫忘了去戏园子里听梅先生的戏……
  出门上街,你会恍然发现,灯火通明,车流喧嚣,群楼高可摩天,俯瞰着这个已然不是旧日的国际大都会。有多少书里的人物,也曾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哭于斯,他们也曾行走在你驻足的地方,或许也像你一样回首遥望。
  但历史还是滚滚向前,今日湮没昨日,我们的今日也正被明日所覆盖。你望不见他们了,未来的人们又望不见我们。像是传说里的王质,在山中砍柴的时候偶然下了一局棋,却朽坏了斧柄,回去了以后,发现自己熟知的那些人都已不在世。
  到乡翻似烂柯人,我懂你的感慨。
  黄晓东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六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小书馆:北平杂记》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且完全避开了对该书内容的提及: 《尘封的卷轴:一座城市的光影变迁》 辑录京畿百年风云,探寻市井烟火深处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文集或地方志的细致复盘,而是通过对民国初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历史断层的广泛文献、私人信札、口述史料以及当时报刊杂志的梳理与摘录,构建起一个关于“北平”这座城市宏大而又细腻的侧面观察视角。 《尘封的卷轴:一座城市的光影变迁》是一部致力于还原历史现场感的非虚构性编纂集。它不以叙事为主导,而是通过大量原始材料的拼贴与考据,展现出一个在巨大时代洪流中艰难转型的古都的生命脉搏。本书旨在突破传统史学对宏大叙事的偏爱,转而深入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通市民、乃至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匠人群体的工作与生活肌理之中。 第一部:风华不再的旧日格局与新旧交替的张力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这座古老都城在政治权力更迭之下面临的结构性变化。我们审视了清朝遗留的政治符号如何在民国体制下被逐步解构或重塑。 1. 宫廷的余韵与士绅的困境: 我们细致考察了紫禁城“出宫”后,围绕皇室遗产、旧官僚体系的去留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震荡。通过对多位遗老遗小的日记残片进行比对,呈现出他们面对新时代所产生的迷惘、不甘与挣扎。例如,对故宫博物院筹备初期,围绕文物清点、人员安排的诸多细节,展现了权力真空下机构建立的复杂性。 2. 胡同里的权力光谱: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胡同深处——那些构成城市肌理的最小单元。我们收集了关于地方治安组织、保甲制度在民国时期的演变记录,分析了在军阀混战与国民政府统治交替期间,基层权力如何渗透、瓦解与重构。部分章节复刻了当时关于“物价波动与底层生计”的调查报告摘要,揭示了经济困境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冲击。 3. 西学东渐的物理痕迹: 重点分析了城市空间上的“现代化”尝试。从清末开始修建的铁路线、电报局的设立,到新式学堂的建立,这些物理景观的引入是如何与传统城市布局产生摩擦的。我们选录了多篇关于“马路开辟”的民间反应,记录了对传统风水、街道布局被破坏的忧虑。 第二部:文化景观的重塑与知识群体的漂移 北平作为文化与教育的重镇,在那个时期经历了思想的剧烈碰撞。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记录知识分子群体的迁徙、争论以及文化机构的兴衰。 1. 学术的“孤岛”与“灯塔”: 详细梳理了当时几所主要高等学府(不特指某校,而是泛指区域内主要学府)在政治风波中的立场变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学生刊物上的社论和教员间的通信,展现了“学术独立性”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脆弱性与坚守。我们选用了大量关于图书馆、学术会议的原始记录,反映了知识生产环境的艰辛。 2. 文坛的流派与笔战: 本书收录了当时文学期刊上关于“新文学”与“旧文学”论战的部分精彩论述片段,重点放在了对文学功用性、语言规范化等议题的讨论上。同时,我们侧重于记录那些不常被主流文学史提及的、专注于地方风俗、民间文学记录的文人所付出的努力。 3. 艺术与剧场的勃兴: 对此时期京剧、话剧等舞台艺术的发展进行了侧面描摹。并非聚焦于名角本人的生平,而是探讨了剧场作为公共空间,如何反映社会情绪和政治隐喻。例如,早期话剧演出海报的风格变化,以及观众对“新戏”接受程度的记录。 第三部:市井生活的流光溢彩与隐秘角落 城市的魅力最终体现在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本部分致力于重构那个时代北平的“烟火气”,聚焦于商业、交通与普通人的娱乐。 1. 商业的脉络与“老字号”的坚守: 通过对早期商业广告、行会章程以及账房记录的片段式引用,我们勾勒出当时主要商业区的布局和特色商品的流转。分析了那些流传至今的“老字号”在不同政权更迭中,如何通过灵活的经营策略得以存续。其中包含了对特定手工业作坊(如皮货、琉璃、制钟等)的工艺流程简介,侧重于其技术传承的特点。 2. 交通与日常步履: 本书记录了人力车、铛铛车(有轨电车)等不同交通工具在城市中的空间分配与社会阶层差异。通过对城市交通规划文件和民间抱怨信的对比,展现了城市交通系统在承载快速增长的人口时的捉襟见肘。 3. 节庆与世俗信仰: 对北平传统节令(如春节、庙会)的盛况进行了文献层面的还原。选取了大量对庙会场景的描绘性文字,着重于当时民众对祈福、占卜、娱乐等世俗活动的热衷程度,反映了在剧烈社会变动下,人们对稳定和慰藉的精神需求。 结语:时间的回响 《尘封的卷轴》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的历史结论,而是提供了一批经过细致筛选和交叉验证的历史碎片。这些碎片共同指向一个更具立体感、更少滤镜的北平——一座在古老文明的底色上,艰难地迎接并消化着现代性冲击的复杂都市。阅读本书,如同翻阅一卷被时间封存的底片,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光影与声音。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代史、城市变迁研究、民俗学以及档案文献整理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妙极了,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板着脸孔,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语气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对过往的洞察。作者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沉寂的往事重新唤醒,让它们在你的脑海中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跳跃式的叙事结构,有时候会突然插入一段对某个胡同口小吃摊的细致描写,紧接着又转到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侧影,这种松弛有度的切换,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丝毫没有疲惫感。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巧妙融合的笔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丰富而鲜活的历史信息,感觉就像是亲身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中漫步。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和穿透力,仿佛他不是在描述一个遥远的地方,而是站在你面前,用最生动的语言描绘着他所经历或听闻的一切。他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那种对光影、气味乃至是特定季节里空气中尘土味道的精准刻画,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感官世界。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特定时期的街景,木质窗棂在阳光下的纹理,以及远方传来的叫卖声。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严肃的历史写作难以企及的。它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上升到了一种文学体验的层面,让读者不仅仅是“知道”了历史,而是真正地“感受”到了历史的脉搏和呼吸,这才是真正优秀的“杂记”文学所应有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避开了主流历史叙事的宏大叙事框架,转而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常常被忽略的日常角落和市井百态之上。它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特定年代社会肌理中最为细微、也最真实的部分。作者似乎对那些普通人的生活抱有极大的同情和好奇心,无论是关于某个老字号茶馆里的闲谈,还是某个寻常巷陌里的邻里琐事,都被他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严谨态度和文学性的细腻笔触记录下来。这种聚焦于“人”和“生活本身”的写作视角,让这本书拥有了一种跨越时间的情感共鸣,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厚重感往往蕴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中,而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里。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不是因为它篇幅浩瀚,而是因为我总是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自己的记忆里寻找那些被唤醒的碎片。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怀旧的参照系”。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逝去生活方式的深情致敬和小心翼翼的保存。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过去”的认知,很多我以为理所当然的现代生活习惯,在这本书的对照下,显得多么新近和脆弱。这种引发深层思考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它像一个沉默的引路人,带领我重新审视了时间和记忆的复杂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古朴典雅的字体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旧时光。封面上的烫金花纹,在光线下流转出低调而沉稳的光泽,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地摩挲。我特地挑了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热茶,小心翼翼地翻开它。内页的插图,无论是手绘的建筑速写,还是那些泛着年代感的黑白照片,都处理得极其考究,每一笔都像是倾注了作者对往日岁月的深深眷恋。阅读的体验因此变得无比愉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那种捧在手心里的厚重感,和文字本身的韵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仪式感,让人在接触它的瞬间,就对其中蕴含的故事和情感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感觉这本书的制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匠心,绝非市面上那些流水线产品可比拟。

评分

印刷质量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

好书,读来生动有趣,作者的文字很见功力,可惜排版太糟糕,字很小,行间距过大,好好的一本书被排版糟蹋了。

评分

书是好书,物流也很快,包装也不错,看着还是不错的,能增长知识

评分

还不错,三舅姥爷看了也说好。

评分

白展堂出:咋的啦?

评分

多看看书总是有好处的,没事就看看吧。书很好,很精彩。 赞一个,字数差不多了

评分

书都是是正版的,送货也还行,买京东自营的东西就一个送货快,不是自营的就会慢很多了。

评分

两位作者家学深厚,才华横溢,联袂著书可谓珠联璧合。此书无论选题、选材,还是识见、文字,都堪称一流,虽是小书,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点赞!

评分

内容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