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

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有慧 编
图书标签:
  • 郑逸梅
  • 书札
  • 手迹
  • 近代史
  • 文化
  • 名人
  • 清末民初
  • 历史文献
  • 个人文集
  • 信件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1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320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400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郑逸梅先生(1895—1992),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作家,一生笔耕不辍,交游广阔。本书收录各界名人书札、诗笺、书画等二百余件,如近现代著名学者金松岑、胡朴安、容庚、夏承焘、谢国桢、顾廷龙、俞平伯、潘景郑、冒效鲁、陈从周等,民国旧派文学翘楚李涵秋、包天笑、徐枕亚、程小青、张恨水、范烟桥、平襟亚、周瘦鹃等,新文学代表作家叶圣陶、赵景深、孙大雨、施蛰存、柯灵、端木蕻良、唐弢等,书画名家、鉴藏名家马公愚、张伯驹、王蘧常、沙孟海、方介堪、陈巨来、陆俨少、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方去疾等。另附郑逸梅先生旧藏明清近人如董其昌、赵之谦、翁同龢、吴大澂、叶昌炽、陈三立等人之书札、诗笺十四件,作为附编。今由郑逸梅先生长孙女郑有慧女史编订,并请专家释文,四色影印出版。另附人物小传,以便利读者使用、阅读。
  2015年适逢郑逸梅先生120周年诞辰,本书的出版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同时这些书信的问世,为现代文化史、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名家手札赏心悦目,也有难得的艺术欣赏价值。

目录

前 言(陈子善)
凡 例
孙 儆(1867—1952)
李涵秋(1874—1923)
金松岑(1874—1947)
包天笑(1876—1973)
胡朴安(1878—1947)
高吹万(1878—1958)
程瞻庐(1879—1943)
周今觉(1879—1949)
苏局仙(1882—1991)
许啸天(1886—1948)
柳亚子(1887—1958)
谢侠逊(1888—1987)
徐枕亚(1889—1937)
丁 悚(1891—1972)
朱孔阳(1892—1986)
朱屺瞻(1892—1996)
马公愚(1893—1969)
程小青(1893—1976)
田 桓(1893—1982)
颜文梁(1893—1988)
范烟桥(1894—1967)
平襟亚(1894—1980)
容 庚(1894—1983)
邓怀农(1894—1986)
叶圣陶(1894—1988)(附赵朴初题签)
张恨水(1895—1967)
周瘦鹃(1895—1968)
陶冷月(1895—1985)
周子美(1896—1998)
范君博(1897—1980)
蒋吟秋(1897—1981)
陈兼与(1897—1987)
朱大可(1898—1978)
张伯驹(1898—1982)
陶菊隐(1898—1989)
林散之(1898—1989)
徐碧波(1898—1992)
周谷城(1898—1996)
孔小瑜(1899—1984)
祝 嘉(1899—1995)
谢之光(1900—1976)
夏承焘(1900—1986)
陈汝衡(1900—1989)
王蘧常(1900—1989)
朱复戡(1900—1989)
俞平伯(1900—1990)
王益知(1900—1991)
沙孟海(1900—1992)
伍蠡甫(1900—1992)
胡士莹(1901—1979)
谢闲鸥(1901—1980)
谢国桢(1901—1982)
闻 宥(1901—1985)
胡亚光(1901—1986)
方介堪(1901—1987)
谭正璧(1901—1991)
陈莲涛(1901—1994)
陈九思(1901—1998)
赵景深(1902—1985)
徐仁甫(1902—1988)
张大壮(1903—1980)
钱释云(1903—1984)
费新我(1903—1992)
周碧初(1903—1995)
张正宇(1904—1976)
徐仲年(1904—1981)
黄警吾(1904—1986?)
黄怀觉(1904—1988)
殷明珠(1904—1989)
顾廷龙(1904—1998)
姚苏凤(1905—1974)
瞿旭初(1905—1980)
陈巨来(1905—1984) 陆俨少(1909—1993)
薛佛影(1905—1988)
孙大雨(1905—1997)
施蛰存(1905—2003)
张寒月(1905—2005)
边 成(1905—?)
朱其石(1906—1965)
黄幻吾(1906—1985)
马太龙(1906—1984)
高伯雨(1906—1992)
周鍊霞(1906—2000)
申石伽(1906—2001)
钱太初(1906—2003)
潘 然(1907—1981)
吕贞白(1907—1984)
徐琴芳(1907—1985)
钱君匋(1907—1998)
张充仁(1907—1998)
潘景郑(1907—2003)
陈蝶衣(1907—2007)
秦瘦鸥(1908—1993)
苏渊雷(1908—1995)
陆抑非(1908—1997)
王映霞(1908—2000)
施南池(1908—2003)
冒效鲁(1909—1988)
张辛稼(1909—1991)
柯 灵(1909—2000)
许宝骙(1909—2001)
刘惜闇(1909—2003)
巢章甫(1910—1954)
应野平(1910—1990)
赵超构(1910—1992)
唐 云(1910—1993)
谢稚柳(1910—1997)
吴青霞(1910—2008)
沈哂之(1911?—1991)
朱梅邨(1911—1993)
潘 受(1911—1999)
周采泉(1911—1999)
柳无非(1911—2004)
徐邦达(1911—2012)
杨乐郎(1911—?)
戚叔玉(1912—1990)
端木蕻良(1912—1996)
樊伯炎(1912—2001)
翁闿运(1912—2006)
唐 弢(1913—1992)
谭惟翰(1913—1994)
黄异庵(1913—1996)
胡道静(1913—2003)
刘佛年(1914—2001)
周退密(1914—  )
俞子才(1915—1992)
赵冷月(1915—2002)
杨仁恺(1915—2008)
冯英子(1915—2009)
徐中玉(1915—  )
马定祥(1916—1991)
徐孝穆(1916—1998)
徐子鹤(1916—1999)
任 政(1916—1999)
金性尧(1916—2007)
徐定戡(1916—2009)
顾也鲁(1916—2009)
袁家宾(1917—2002)
但二春(1917—?)
邵洛羊(1917—  )
胡问遂(1918—1999)
陈从周(1918—2000)
承名世(1918—2011)
周汝昌(1918—2012)
沈柔坚(1919—1998)
凌 虚(1919—  )
乔 木(1920—2002)
乔 奇(1921—2007)
程十发(1921—2007)
方去疾(1922—2001)
霍文亭(1922—2005)
周陀星(1922?— )
邓云骧(1924—1999)
陈念云(1924—2011)
丰一吟(1929—  )
姚耕云(1931—1988)
毕克官(1935—2013)
西岛慎一(1935— )
周慧珺(1939—  )
张忱石(1940—  )
韩天衡(1940—  )
林培瑞(1944—  )
邓秋马(生卒年不详)
庞镜蓉(生卒年不详)
杨达邦(生卒年不详)
附 编
董其昌(1555—1636)
查士标(1615—1698)
翁方纲(1733—1818)
马新贻(1821—1870)
黄彭年(1824—1890)
赵之谦(1829—1884)
翁同龢(1830—1904)
吴大澂(1835—1902)
叶昌炽(1849—1917)
陈三立(1853—1937)
张元济(1867—1959)
廉 泉(1868—1932)
夏敬观(1875—1953)
傅熊湘(1883—1930)
释 文
编后记(郑有慧)

前言/序言

  陈子善
  《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以下简称《友朋书札》)终于要在郑逸梅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之际问世了,编者郑有慧女史早就要我为这部精彩的大书写几句话,我不自量力答应了下来,却因忙于各种杂事,迟迟未能动笔。日前竟然奇迹般地从一堆旧资料中检出两通郑先生一九八〇年代初给我的书札。郑先生一九九二年以九十七岁高龄谢世后,我写过两篇纪念文字,即《人淡似菊 品逸于梅——追念郑逸梅先生》和《我所认识的郑逸梅先生》﹝一﹞,却均未述及。它们的出现,一下子勾起了我对郑先生的感激之情。
  郑先生第一封信是一九八一年一月廿二日写的,我次日奉收。全信如下:
  子善同志:
  大翰由文汇报转来,敬悉一是。
  程瞻庐江苏吴县人,字观钦,卒于一九四三年。名棪,别署望云居主。生年不详。著作有:《雨中花》、《众醉独醒》、《东风吹梦记》、《写真箱》、《茶寮小史》、《新旧家庭》、《唐祝文周四杰传》、《蔡蕙弹词》、《藕丝缘弹词》、《明月珠弹词》等。星社社员。所知如此而已。此颂
  大绥!
  郑逸梅病腕  二十二日
  第二封信写于一年之后的二月十一日,也是次日奉收。全信如下:
  子善同志:
  大翰敬悉。承询壁山阁及二明先生,均不知,无以奉告,为歉。
  恨水作品,奉上目录,未知有用否?匆复。敬颂
  春祺!
  逸梅白
  两通书札都是打扰郑先生,向郑先生请教。为什么会向他提出这些问题?我已记不真切了。只记得第一封信请他提供小说家程瞻庐简历,是为注释鲁迅书信之需。我当时参与鲁迅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书信的注释工作,鲁迅一九三四年八月三十一日致函母亲,报告为其代购程瞻庐、张恨水小说的情况,程瞻庐其人应该出注。但当时关于旧派文学家﹝二﹞的资料十分匮乏,程瞻庐生平一时无从查起,我就想到了郑先生,写信向他求助。郑先生不愧文史掌故大家,有求必应。一九八一年版和二〇〇五年版《鲁迅全集》书信卷对程瞻庐的注释,就几乎照搬了郑先生这封信,可见郑先生对我这个后学的帮助之大。
  郑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史掌故大家,有诗云:“掌故罗胸得几人?并时郑陆两嶙峋。”﹝三﹞他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在南社研究、鸳鸯蝴蝶派研究、旧派文学研究、近现代报刊研究等众多领域里卓有建树,还写过短篇小说,编过电影剧本,主持过报刊笔政,而随笔小品和补白创作更是独领风骚,享有“无白不郑补”和“补白大王”﹝四﹞的美誉,影响遍及海内外。
  郑先生又富收藏,举凡书札、笺纸、扇页、画幅、书法、书册、竹刻、墨锭、砚石、印拓、柬帖、名片、照片、稀币、铜瓷、玉器等等,他均有所涉猎。尤其是书札,他“沉浸其中数十年”,鋭意穷搜,潜心集藏,终于蔚为大观。正如他自己晚年所回忆的:……
  令人痛惜的是,这么多珍贵的书札均“失诸浩劫中”,郑先生晚年多次在文中提及,“为之惋惜不置”﹝六﹞。改革开放以后,郑先生不顾年迈,仍对搜集书札情有独钟。他不断有新的斩获,友朋也时有馈赠,以至书札收藏又颇具规模,还出版了《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一书﹝七﹞。郑先生驾鹤西去不久,我曾陪同香港收藏家方宽烈先生拜访郑汝德先生,观赏过郑先生晚年的几大册书札集藏本,名家荟萃,叹为观止。万没想到的是,我八十年代初写给他的一二通书札竟然也在其中,实在令我吃惊不小。这就显示郑先生搜集书札,不只看重写信人的名气,也注意到书札的内容。
  更为难得的是,郑先生不仅是屈指可数的书札收藏家,也是见解独到的书札研究家。早在一九四〇年,他就结合自己的丰富收藏撰写了一部系统讨论书札的《尺牍丛话》,举凡尺牍之名的由来、书写、信笺、称呼、分类、格式、问候用语、邮筒、封套等,以及名家尺牍的传承、搜集、装裱和收藏等,旁征博引,均有所论列,引人入胜。到了晚年,郑先生又不止一次回顾自己收藏书札的经历,对收藏书札的价值和意义有所阐发。单就我所读到的,就有《书札的集藏》、《我的集藏癖》、《名人书札一束》、《几通小说家的书札》、《人物和集藏?书札》、《人物和集藏?补遗二、三》、《我与文史掌故?集札》诸篇。郑先生强调:
  小小尺牍,可以即小见大,举凡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种种现实情况,直接和间接,不难看到,那么积累起来,便是可珍可贵的史料,甚至官书上有所忌讳不登载的,却在尺牍中找到一鳞半爪,作追探史实的线索。即谈一事一物,似乎无关宏旨,但当时的习俗风尚、物价市面,也可作今昔的对照。且尺牍仅限于彼此二人的交往,不板起面孔说话,有的很风趣,给人以生动新鲜的感觉。还有私人的秘密,当时是不容第三者知道的。况其中有写得很好的书法,颜柳风骨,苏黄精神,很自然地在疏疏朗朗八行笺中表现出来,也有洋洋洒洒叙事说理很充沛透彻的,或寥寥数句,意境超逸,仿佛倪云林画简笔的山水,兀是令人神往,在艺术方面自有它一定的价值。
  这段话充分说明郑先生对收藏书札有着清醒而又较为全面的认识,也应该作为我们研读这部《友朋书札》的一把钥匙。
  《友朋书札》所收并非郑先生在改革开放后重新搜集的历代名家书札,而是他精心保存的各界友好写给他的长短书札,写信人总共一百六十余位之多,每位一至数通不等(为了展示郑先生书札收藏的多样性,书末附录董其昌、查士标以降,至陈三立、张元济等十四位明清民初文史大家的墨宝)。这些写信人中,有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出版家、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书画鉴定家、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报人、电影编剧、建筑学家、集邮家、象棋名手、电影明星……文学家中,又可分为古典文学研究家、旧派文学家、新文学家等;画家中,又可分为国画家、油画家、漫画家等。而写信人的出生年龄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止。凡此种种,足见郑先生在文坛艺苑写作时间之长,名声之大,交游之广,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也。
  研读这么一大批前贤名宿的书札手泽,当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入,欣赏写信人各具风格的精美书法是一途,领略写信人或文或白的文字表达是一途,体会写信人与收信人互通音问的文人情谊又是一途,思考写信人与收信人切磋探讨的文史学问也是一途。总之,切入口很多,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进入,都会有所启发,有所获得。不过,我选择另一个角度,即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对这些书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的写信人和收信人当时的写作和日常生活状况、写信人和收信人当时如何相濡以沫等方面作些考察。
  郑先生是文学圈中人,不难想见,《友朋书札》的写信人中,最多的也是文学圈中人,据我粗略统计,约占了三分之一。其中有旧派文学翘楚李涵秋、包天笑、程瞻庐、许啸天、徐枕亚、程小青、范烟桥、平襟亚、周瘦鹃、张恨水等,有新文学代表人物叶圣陶、俞平伯、赵景深、孙大雨、施蛰存、钱君匋、柯灵、唐弢、端木蕻良等。还有介于新、旧文学之间的重要作家,如陈蝶衣、秦瘦鸥、周鍊霞等。比较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新文学家各方面的了解不能算少,然而,对旧派文学家各方面的了解,实在是少之又少,这当然是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缺陷。他们当年大都在中国文坛上活跃一时,一九四九年以后尚健在者,或相继淡出文坛,或先后远走海外。《友朋书札》正好提供了大量郑先生与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书信往还的实证和线索,填补了旧派文学乃至整个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若干空白,窃以为这是《友朋书札》众多文史价值中最值得注意的。
  不妨举几个例。《友朋书札》中有一通张恨水向郑先生约稿短札,使用的是“立报馆用笺”,未署写信时间。张恨水自一九三五年九月起主编新创刊的上海《立报》副刊《花果山》,与谢六逸主编的该报另一副刊《言林》形成旧派文学和新文学竞争之势。而此函中正有“《花果山》颇需要戏剧界消息,如蒙惠稿,当尽先发表也”等语,据此可知张恨水此函应写于一九三五至一九三六年间。这一时期张恨水书札存世甚少,此函很难得。除此之外,李涵秋收到郑先生投稿《小说时报》后的回复,徐碧波书札中所说的郑先生为其《流水集》作序,金松岑、许啸天、马公愚等书札中提及的一九四〇年代后期郑先生编《永安月刊》事,均于研究郑先生前期文字生涯不无裨益。
  紫罗兰庵主人周瘦鹃致郑先生书札更必须一说。这是一通钢笔函,不长,照录如下:
  逸梅兄:
  久不见,长相思,危疑震撼中辄复系念海上诸故人不已。兹决于日内来沪一行,藉倾积愫,请代约慕琴、澹安、碧波、明霞四兄于廿七日上午九时半同赴禹钟兄处晤谈,如有可能,即于午刻同出聚餐。吾兄以为如何?余容面罄。此颂
  时祺
  弟周国贤上言 九月廿二日灯下
  不必赐复。
  对这封信,郑先生后来在相关文字中数次提及,还专门写了一篇《最后的一次宴会》。他在文中这样回忆:
  他(指周瘦鹃)晚年筑紫罗兰庵于苏州,被四凶迫害,即在他家园中投井而死,他在临死之前,曾偷偷地投寄一信给我,这信我保存着,作为永久之纪念……我接到这信,就分别通知了丁慕琴、陆澹安、徐碧波、吴明霞及沈禹钟,届时均践约来到江湾路虹口公园相近的沈家,相互握手,未免悲欢交集。他说:“郁闷了多时,今天才得舒了一口气。这儿几位老友,多么热忱,多么恳挚,真够得上交情。在苏州的几位,平素是时相往还的,现在却漠然若不相识了。那范烟桥受屈逝世,往吊的,只有我一个人,人情淡薄得如此,能不令人兴叹。”实则不是这样一回事,原来在凶焰嚣张中,当地人谁敢有所活动,彼此交谈,是要遭麻烦的,瘦鹃涉想,未免太天真了。
  我们几个人,除禹钟患气喘,杜门不出外,其余都赴四川北路海宁路口开福饭店,肴核杂呈,觥筹交错,吃得比什么都有味,谈得比什么都有劲。瘦鹃生平有四大快事,他认为这次是四快之外的一快。席散,瘦鹃还要去访严独鹤,我们送到他上车,岂料这次一别,也就是人天永隔了。
  这段充满感情的文字,我每次重读,都不胜唏嘘。周瘦鹃的大名自不必说,丁悚、陆澹安、徐碧波、吴明霞、沈禹钟和郑先生,还有周瘦鹃午宴后去拜访的严独鹤等位,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学识渊博,成就斐然,当时大都已届古稀,本应吟诗作文,安度晚年,谁知“文革”骤起,均难逃不同程度横遭冲击的厄运。周瘦鹃此次冒险沪上之行,是这批文坛老友的最后一次相聚了。
  由于此函无写作年份,郑先生晚年回忆也稍有出入,应略作考订。一九六六年六月“文革”正式爆发,“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八月周瘦鹃就被抄家。两年后的一九六八年八月十二日,他在住宅花园含冤而逝。因此,周瘦鹃“九月廿二日灯下”所写的这通书札,不是写于一九六六年九月廿二日就是写于次年九月廿二日,两者必居其一。又因郑先生回忆中明确写到周瘦鹃见面时提及参加了范烟桥的吊唁仪式,范烟桥一九六七年三月廿八日受屈去世,那么此信无疑应写于范烟桥去世之后,也即写于一九六七年九月廿二日。这次令人感叹的聚会离周瘦鹃弃世还有十一个月。
  真该感谢郑先生珍藏了周瘦鹃这通可能是最后写给文坛老友的遗札,让我们后人得以知道当年有过这么一次小小的聚会。在我看来,这次聚会不仅仅是叙旧,更不啻这几位处于“危疑震撼”状态下的老一辈文化人对“文革”的一次无声的抗议。而今,这次聚会的参加者已先后作古,他们笔耕一生的贡献也都得到了肯定,但这个时间、这次聚会却是不应该忘记的,《周瘦鹃年谱》﹝一〇﹞理应补上一笔,将来编订《郑逸梅年谱》也不应遗漏。
  关于周瘦鹃,还有包天笑寄自香港的一函可以叙说。此函落款日期“二月廿一日”,……
  ……

诗酒风流与时代剪影:近代文人交游录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个体文献的整理汇编,而是一部以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为观察主体,通过梳理其间的书信往来、诗词唱和、以及日常交游的侧面记录,力图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风貌与社会生态的群像志。它以一种散点透视的方式,展现了在时代剧烈变革的背景下,文人阶层如何维系友谊、传承文化,并以各自的方式参与或旁观了历史的进程。 全书大致可分为“南社风云”、“京津雅集”和“南下北上”三个主要部分,每部分皆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人交往片段为基石,辅以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补充与考证,构建起一幅立体而富有层次感的近代文化史画卷。 第一部分:南社风云——革新与保守的交锋之地 此部分着重描绘了以南社为代表的,以上海、江南为中心的文化圈层。南社作为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其成员构成复杂,既有积极投身革命的激进分子,亦有坚守传统文人操守的清流。本书并非详述南社的宣言或活动,而是深入挖掘其成员间的私下往来,揭示其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 一、 诗社的现实基础与精神困境: 重点呈现了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传统文人的生计问题。通过对几位著名诗人间的书信往来,可以窥见他们如何应对出版业的兴起、教育领域的变革,以及如何在维持文人清高的同时,谋求实际的经济支持。信札中关于润笔、稿费的讨论,以及对新式出版物(如杂志、报纸的副刊)的看法,展现了传统士人精神世界与新兴商业文明之间的张力。 二、 情感的寄托与艺术的切磋: 深入探讨了友谊在那个动荡年代所扮演的角色。对于许多身处异乡或政治失意的文人而言,彼此的诗词唱和、互相点评修改,是维持精神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本书会选取几组典型的“诗友”组合,分析他们之间诗风的相互影响,以及在创作理念上的异同。例如,某位倡导白话的作家与一位坚持格律的遗老之间的往来,表面是文体的争论,深层则是对“何为中国文学未来”的焦虑表达。 三、 革命洪流中的隐秘立场: 涉及部分与辛亥革命前后的动荡局势相关。一些看似纯粹的文学交流,实则暗含着政治立场的分野。书中将分析几封提及敏感词汇的信件,如何通过隐晦的典故和暗喻,进行心照不宣的政治沟通,体现了知识分子在非常时期的谨慎与忠诚。 第二部分:京津雅集——权力边缘的文化庇护所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北方,特别是民国初年北京和天津的文化生态。相较于南方的商业气息,北方的文人圈更带有浓厚的官僚遗风与学术气象。 一、 学术机构的建立与文人重塑: 关注大学和研究院等新型学术机构的建立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吸纳过程。分析几位曾在清廷任职的学者,如何“转制”成为现代大学教授,他们与青年学生之间的交往,如何影响了新旧学术范式的交替。此处着重探讨的是学术思想的“代际传递”过程,而非制度的宏大叙事。 二、 藏书与鉴赏的文化资本: 考察北方文人在古籍、金石、书画等领域的交流。这一环节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共同的收藏爱好,构筑起一个排他性而又高雅的社交圈。书信中关于版本校勘的讨论、对某幅画作意境的品评,都体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传统精英阶层如何通过文化鉴赏来巩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三、 北方文人的生活哲学: 描绘了北方文人特有的清苦而洒脱的生活面貌。通过记录他们对园林、花卉、以及日常饮食(如对某一特殊茶馆或药铺的提及)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在政治动荡中寻求内心安宁的“避世”倾向,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 第三部分:南下北上——地域流转中的文化迁徙 第三部分着眼于知识分子因战乱、求学、或任职而产生的地域性流动,以及这种流动对个人交往网络带来的影响。 一、 跨地域的文化交流网络: 分析了从南方到北方求学、或从北方南下避难的文人,他们如何将原有的文化圈带入新的地域,并与当地文人形成新的连接点。例如,一位从四川赴京的学者,其与故乡友人的书信中,对北京物价、风土人情的细致描述,构成了宝贵的社会生活史料。 二、 “异乡人”的文学创作: 探讨了漂泊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流离失所的文人,其作品中往往带有强烈的怀乡情绪。本书将比对他们在不同地域写就的作品,分析环境变化对其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的微妙作用。 三、 跨越代际的勉励与期许: 考察了成熟文人对后辈文人的提携与期望。这些书信中,前辈对晚辈的艺术指导、职业规划,乃至对时局的告诫,构成了那个时代文化传承的无形纽带。这些勉励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具体到某部作品的修改意见、或某一职位的引荐等实际行动。 总结展望: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非正式交流文本的细致梳理,展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宏大叙事之外的、更具人情味和烟火气的生存状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张力、充满对话、不断自我调适的文化群像,是理解彼时思想变迁、审美流转的重要侧面视角。读者将从中看到,在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知识分子的友谊是如何成为他们抵御外部风雨的最后精神堡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卷,初翻开时,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墨香。那些泛黄的纸页,仿佛记录着一段段被时光打磨过的深情。读者的目光不自觉地被那些遒劲或秀丽的笔迹所吸引,每一个勾、每一个捺,都透露出写信人当时的心境。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那个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每一封信笺承载的重量与期盼。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交流,是那个时代文人雅士风骨的侧影。看着这些手迹,我时常会停下来,细细揣摩字里行间的韵味,想象着写信者提笔时的神态,以及收信人展信时的惊喜与沉思。这种与历史的对话感,是现代阅读体验中难以寻觅的珍贵之处。每一页都像是一扇通往往昔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文尔雅和情深意重。

评分

捧着它,总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体量,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那些人情世故与岁月的痕迹。阅读这些往来的信件,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私密谈话。我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具体信息的传递,而是信件往复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微妙张力与相互扶持。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朋友之间的相互砥砺、对时局的隐晦评论,以及对日常生活琐事的细腻描摹,都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复杂的人文图景。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字在没有被数字媒介稀释之前,所具有的强大穿透力和持久生命力。那些看似寻常的问候,在反复的摩挲中,逐渐显露出深厚的友谊和对彼此生命轨迹的深切关怀,读后令人心头一热,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慢节奏”生活有着向往的人,而这本手札恰好满足了我对那种沉静、内敛的社交方式的想象。每一封信件的展开,都意味着一段需要投入完整注意力的时光,没有碎片化的阅读,只有心神合一的沉浸。看着那些墨迹的晕染和纸张的脆弱,我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与联系的艰辛与珍贵。这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美”——那些偶尔的涂改、草稿的痕迹,反而赋予了它真实的人性光辉。它提醒着我,在追求效率的当下,我们或许正在失去对深度连接的耐心和能力。品读其中,仿佛也沾染上了一丝古典的从容与淡定,对当下的喧嚣有了一种抽离和反思的视角。

评分

从纯粹的文献价值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未经过后世编辑美化的原始文本库。我尤其留意了那些信封上残留的邮戳印记和地址书写方式,这些细节的复原,对于研究当时的通讯方式和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与那些经过现代白话文整理的古籍相比,阅读这些手写原件,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粗粝感”和真实性。它要求读者调动所有的感官去体会,去推测,去补全那些因时间流逝而留下的空白。这种主动参与历史构建的过程,极大地满足了我对“探秘”的热衷。总而言之,它超越了一般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细心呵护和研究的文化遗珍。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解码”文字的阅读材料,内心是既好奇又有些许敬畏的。这书的装帧和排版都极具考究,将那些古老的信札以高清晰度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能清晰地辨认出笔触的微妙变化。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对手写艺术的鉴赏之旅。那些字迹的布局、墨色的浓淡,无不体现出书写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审美情趣。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封信件的结构,那种起承转合,那种虚实相生的表达方式,放到今天来看,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不仅仅是资料的汇编,更是一部无声的“书法史”,直观地展示了不同书家在特定心境下的创作状态,这种第一手的鲜活感,远胜于任何刻板的理论分析。每翻过一页,都感觉自己的审美标准被重新校准了一番。

评分

京东自己卖可能是真得,可以书真没有几本是全新包装得,买 了十本那样,过半包装没有了或烂包.不知是不是退回来得。

评分

郑逸梅先生(1895—1992),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作家,一生笔耕不辍,交游广阔。本书收录各界名人书札、诗笺、书画等二百余件,如近现代著名学者金松岑、胡朴安、容庚、夏承焘、谢国桢、顾廷龙、俞平伯、潘景郑、冒效鲁、陈从周等,民国旧派文学翘楚李涵秋、包天笑、徐枕亚、程小青、张恨水、范烟桥、平襟亚、周瘦鹃等,新文学代表作家叶圣陶、赵景深、孙大雨、施蛰存、柯灵、端木蕻良、唐弢等,书画名家、鉴藏名家马公愚、张伯驹、王蘧常、沙孟海、方介堪、陈巨来、陆俨少、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方去疾等。另附郑逸梅先生旧藏明清近人如董其昌、赵之谦、翁同龢、吴大澂、叶昌炽、陈三立等人之书札、诗笺十四件,作为附编。今由郑逸梅先生长孙女郑有慧女史编订,并请专家释文,四色影印出版。另附人物小传,以便利读者使用、阅读。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很丰富,都是郑逸梅交往过的名人的书信手迹。

评分

替一位在外地的朋友下单的。。价格实在。。他很喜欢。。

评分

一直想买,活动买了。书札不错。

评分

喜欢排版,收藏

评分

还不错,很好的一本书,好看有趣,值得购买,没事买着玩玩呗。

评分

不错的书,送货速度极快,赞一个

评分

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精装好书,中华书局精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