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匠精神雕琢,台湾历史学者姚大中先生生平精力创作的一部恢弘巨著。
2.繁体版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被列入台湾大学参考丛书,首次在大陆推出简体字本。
3.汇聚大陆台湾两岸学者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中国史由中原向外层层推演的藩篱。
4.打破王朝循环体系,世界史视野展示大中华文明中那些卓越向上的力量。
5.详尽梳理民族史、边疆史里面的恩恩怨怨,当前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可以从书里观照。
6.引用资料宏富,文笔古雅,带有20世纪30年代钱穆《国史大纲》的叙事风格。
7.《芈月传》历史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联袂推荐。
《古代北西中国》全景透视了“游牧中国”和“农业中国”的竞争、共生与融合。
本书打破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线,以全新的架构叙述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作者具有罕见的理性概括能力,能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引用资料宏富,文笔古雅,带有20世纪30年代钱穆《国史大纲》的叙事风格。一般的中国学者写的中国通史是将中原作为一个核心,一层一层向外看,而这部书则是从匈奴、月氏、日本、朝鲜等向内看,角度新颖,堪称世界史视野下的大历史。
《姚著中国史》的“汉族中国主声部”非常清晰,同时与之相配的其他“次级声部”的声音也相当丰富。它们大致可以按照地缘来划分,除了作为主声部的中原核心中国这一区域外,其他的次级声部大致有以下几种:西方声部、东亚声部、中国西部边疆声部、南海声部,所有这些主次声部都有自己的声音。作者对东亚声部中的越南、朝鲜、泰国,北西边疆中的匈奴(蒙古高原、甘肃、新疆)、氐羌、吐谷浑(青海、甘肃)、西藏、西夏(宁夏、甘肃)也被给予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姚大中先生耗尽毕生精力,写下了这本恢宏巨著。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中华文明中卓越向上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也许可以借此书来思考一个强盛大国真正的生命力源泉何在。
姚大中,一九二四年生于江苏省吴县。中央大学(南京)法商学院政经系毕业,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做政治经济研究,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
北方游牧势力的冲击
草原游牧社会与其独立文化的形成
游牧民族大跃动的历史意义
草原经济·游牧文化的特质
骑马·游牧民族的起源
北亚细亚青铜器时代与“胡人”
欧亚大陆游牧文化圈连锁
中国历史演进的双轨性
长城内外的对立
两个世界的分隔标志
长城的最初性格——国境线
汉朝攻势长城与后代防御长城
游牧主动与其外向性
与耕地相斥的草原历史路线
匈奴-北亚细亚大风暴
匈奴雄长的世界意义与其汉族依附性
北亚细亚最早的统
婚姻·军事·经济·精神生活
游牧封建与单于继承法
匈奴联盟中的汉人集团
战争与和平
巨大游牧压力下的汉朝和亲政策
由和到战十年间九次大远征
从漠南无王庭到匈奴降伏
和平波折与北匈奴西迁
南匈奴进入长城后的质变
东胡·西羌·前期突厥诸民族
四至六世纪间新汉族诞生与草原新形势
东胡·乌桓·鲜卑
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戎·羌·氐·月氏
后汉政治痼疾——西羌问题
草原”朝代“嬗代中的柔然
丁零·高车·铁勒·突厥
汉族中国以西的世界
主要参考书
长城的最初性格— — —国境线
长城工程的艰巨为可想而知,问题是:为什么要兴筑这道城墙?对于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会提出公式化的一个答案:“秦始皇造长城以防胡。”外国学者的看法也相同, 他们接受了古代罗马人为防御北方蛮族而自纪元八三年以后, 陆续建筑从梅因兹 沿莱茵河至多瑙河上游的长城系统,而以中国大长城与之相比拟。
然而,这个答案与中外学者的另一个共同的问题: 长 城 非 秦 始 皇 所“ 造”,不过他在统一中国之后,以战国北方诸国原已分段建筑的城墙连贯起来而已。 长城既非秦朝始建, 则长城作用如解释为防胡, 时间上也应往前溯向分段建筑的战国, 而非秦朝。
战国列国间普遍流行系列性筑城运动, 系在纪元前四世纪前后, 当时这项运动的突然兴起, 各国都显得特别热心, 而且时间上也正随着北方胡人开始出现之后。 但是, 胡人出现地区限于北方, 战国时代的筑城运动, 却须注意非北方汉族国家特有地方现象, 此其一; 其二, 北方国家且非率先领导, 反而还是追随了内地国家才筑城。
在如上情形之下, 只有一种解释为合理, 便是说: 长城系战国列国出于相互间对抗需要而构筑的大规模防御工事。 这些防御工事存在于北方的, 对象便非汉族国家而转向为胡人。 依此了解, 可明了当初建筑长城, 本质上并不含有偏重防胡的意义。 而且恰恰相反, 长城还是汉族自身间基于相互对抗需要的产物。
北方长城较内地长城开始构筑年代要晚到一个世纪之久的事实, 史学界往往容易忽略, 事实上, 这却是交代史实的关键, 至少说明了当时汉族眼中的敌人, 主要还是汉人自己。 尽管早在纪元前五世纪北方已有足使汉人惊讶的胡人出现, 也逼迫汉人放弃一部分传统文化而非学习胡化不可。 但是, 胡人压迫的危机, 却未令汉人恐惧到必须建筑一道坚固防御工事抗拒的程度, 相反, 这个时期所见的胡汉斗争, 胡人侵略汉人, 还不如汉人侵略胡人严重, “ 胡化” 最热心的赵国, 大将李牧便曾制造一次战役杀戮胡人骑兵十余万人的惨烈场面,北方诸国于战国后半期开拓的新领土, 也全夺自北方胡人。 赵国取得阴山—黄河间走廊地带的 “ 北河” 之地, 以后于秦国进行 “ 中国” 统一战争期间虽回复胡人支配, 但待统一成功而秦朝大帝国建立时, 这一地区不但立即再被收复, 更在卓越军事家蒙恬指挥之下, 连同夺取了胡人发源地的整个鄂尔多斯或当时所谓 “ 河南” 与今日的河套。 这种汉族对胡人当时压倒性的军事攻击力,乃是必须注意的事实之一。
之二, 又须注意北方列国北长城的兴筑, 都是合并夺自胡人新领土的直接后果。
北方长城, 作用自始非只消极面的防御, 而另有其更主要的积极原因才兴建。这个原因,须从长城为什么构成为北方新领土, 以及新领土为什么开辟和为什么建设而得知。 那便是汉族势力继续膨胀之下, 汉式农耕环境扩大与净化趋向的再延长。 汉族从游牧胡人手中夺取土地, 是为了这片土地适合于农耕, 这片土地既加入农耕中国, 便拒绝胡人再予游牧化, 拒绝部分必须有个标志, 这个标志, 便是长城。 长城在一系列建设新领土措置中担当的任务, 也即在此, 而代表了汉族巨大的压制和吓阻力量,一种向胡人警告止步的指示。
换言之, 站在汉族片面与主观立场, 用人力划出与强制对方接受的一道汉胡国界或国境线, 而非纯粹的国防工事或国防线。 国境线虽非不能兼为国防线, 长城的本身也不可否认必带军事色彩, 但至少当时长城的要塞性国防线意义, 已隐蔽在国境线性格背后。 前引 《 史记》 匈奴列传两见 “ 拒胡” 字句, “ 拒胡”( 拒绝胡人) 迥非后世所谓 “ 防胡” “ 御胡” 的示弱性可比拟, 这是个充满了骄傲与自尊的字样, 与秦始皇本纪中 “ 斥” “ 逐” 相呼应。 最初的长城, 便这样拒绝和阻断了胡人
——军事的, 也是政治的。长城国境线性格, 战国时代后半列国分段建筑的北方长城已经具备, 到秦朝汉族大帝国建立而愈突出与明朗。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革命、 毅力、 效率和进取的代表性朝代之一, 也是充分表现汉族诞生期勃发朝气的伟大时代, 非常重视国境观念, 是其特征。 秦始皇五次巡行全国, 刻石讴歌皇帝丰功伟业时, 国界四至往往陪伴镌以明文, 如:“ 皇帝之往, 存定四极” , 以及 “ 六合之内, 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 南尽北户,东有东海, 北过大夏” 。 意思是说: 一统的完成, 国家东、 南、 西、 北四个方向, 都已到达了 “ 极” 。 四极之中, 两个方向有海洋作为自然界限, 另两个方向, 便以长城— — ——人为的国界线为界。秦朝大长城, 这条略呈弧形而划定当时汉族意识中 “ 中国” 与 “ 非中国”界限的大工程, 主持者便是蒙恬, 他是攻占鄂尔多斯草原的最高统帅, 以及郡县与移民政策的执行人。
雄伟的秦朝大长城, 乃是汉族人定胜天的战斗精神结晶, 凭双手与决心,创造并达成了 “ 极” 的构想。 大长城的所以为 “ 极” , 正因为国界恰恰符合自然地理。 从大体而言, 汉式农耕事业已到达很难利用的真正草原为止。 长城以外, 断然放弃, 长城以内, 便是被圈定可供农业发展的所有土地, 这些土地,秦始皇和他的政治家们确认必须统一划归 “ 中国” 。 全面隔断草原—耕地的万里长城, 也便代表了农业汉族最大限度利用空间的界线。
长城的建造, 既表示那些土地应该保持在汉族所认定的 “ 中国” 以内,以供汉族利用, 则相对而言, 也便具有其他土地汉族不该涉足的意义。 事实上, 长城之为 “ 极” , “ 极” 的本身意义, 便代表了限制。 所以, 长城的作用是双重的, 非只对外, 同时也具有对内性。 关于后者, 便是设定了一道汉化极限, 一方面, 限定农业社会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 凡汉族一律必须居住长城以内, 私越长城线, 罪名等于叛离中国, 惩罚可能非仅仅判处徒刑; 另一方面,也为汉族定型后所建立的统一农业社会新秩序, 设定一个界限。 四 “ 极” 观念所以被秦朝重视, 长城所以必须陪伴新领土扩大而立即重建, 与统一政治的建设都有关系, 四极以内, 必须车同轨、 书同文, 相反, 这些也以至于“极”为限。秦朝长城国界线意义, 从这方面而强烈表现。
后代人所以相信秦朝长城防胡, 最大原因可能受了见到如今日真正 “ 防胡” 作用的长城影响。 事实上, 古今长城, 不但位置不同, 性格也在变迁。长城防胡这一答案, 如果用来说明后代长城的效用, 可谓正确, 但如用以解释长城的起源, 以及建筑长城最初的用意, 那便不恰当了。 换言之, 长城 “ 防胡” 的作用是以后才转变而成的, 当初并非如此— — —秦朝与秦朝以前不是,汉朝也不是。
汉朝攻势长城与后代防御长城
长城之作为国界线, 其性格至汉朝仍然明朗, 这从汉朝政府与匈奴间往复公文的内容可明示。 文帝对老上单于的复文: “ 先帝制, 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 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 ( 《 汉书》 匈奴传上) , 便确切说明了两国间系以长城为国界。 一直到匈奴已经服从汉朝的纪元前后, 乌珠留单于致平帝的文书中, 仍还重申这层意义: “ 孝宣、 孝元皇帝哀怜, 为作约束, 自长城以南天子有之, 长城以北单于有之。” ( 《 汉书》 匈奴传下) 所以, 无论秦、汉, 长城的国界观念同样发达, 汉朝长城也便直接继承自秦朝。
但是, 秦汉间长城继承, 并非一成不变, 须注意还是经过修正了的。 为什么修正? 关系到纪元前二〇二年汉朝建国前后国际局势的推移。
汉朝西长城的增筑, 对长城意义转变的关系至为重大, 自此而长城显著增大其国防线效用。 敦煌长城或汉朝西长城, 本质上便是军事开展的产物。 掩护行军、 切断匈奴—羌族间联系、 控制新疆和保护中国—西域间交通安全, 主要作用全在于战略性, 此其一。 其二, 长城工事的非限于主线, 由线而推展到面, 这一特色也以这一段战略长城为最明显。 驻防部队瞭望哨性质的 “ 亭” ,更多和更远脱离主工程, 被广泛分布到长城线左、 右、 内、 外。 《 史记》 匈奴列传有段说明: “ ( 太初三年) 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 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而使游击将军韩说、 长平侯卫伉屯其旁, 使强驽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 这一类部署, 分明已造成长城即要塞的格局。
同时, 汉朝西方新领土越出长城线以外的现象, 也与国境线长城大相异趣。 国境线长城的位置必须在领土边缘而非领土以内, 换言之, 长城线与国境线相符合, 附带的意义, 又是长城以外无汉人。 而敦煌长城, 北则居延亭障的配列, 以及居延有名的受降城建筑, 可以使汉族部队由甘肃通过宁夏, 沿额济纳河一直推展到漠北, 西则自玉门关顺着世界史上著名的丝道北线至于天山,所在皆布防驻屯, 国土边界已遥遥超越于长城线以外。 这种情形, 与秦朝长城, 区别极大。
然而, 尽管汉朝西长城与秦朝长城间已有区别, 尽管西长城已非国境线性质, 却仍然不能与 “ 长城防胡” 这个论调混为一谈。 因为, 这一段长城所代表的精神是积极的、 进取的, 非只不是防御, 相反还是执行前进政策的工具,是战略性的攻势长城。
长城何时成为一道如今所见似全然防御性质的工事? 答案是至四世纪末南北朝形成前夕、 北魏建国时才有迹象。 距离二世纪末汉朝统治开始崩溃, 中间相隔整整两百年。
这中间两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长时间大分裂和大动乱时代。 一世纪以后, 因汉朝对匈奴斗争获得全面性胜利, 而后汉—魏—晋政府采取了长城开放政策, 允许服从与愿意接受保护的游牧民族移居到长城以内。 这个事实使长城原系代表国境而非后此心目中的国防线的观点更获得支持, 否则, 开放长城,引进外人来到国防工事背后, 将无法解释其理由。 到 “ 五胡乱华” , 也便由这些因移住长城以内而转变了生活习惯的原先异族而后来又是被同化者, 领导割裂北方中国, 在黄河流域分别建国, 其时长城在中国史料中未再被重视。 待长城历史中断两个世纪而再被重视, 便已是大动乱近尾声, 四分五裂局面初步被合并为南北对立的两个政权时代。 再出现的长城, 材料已改用砖, 所扮演的角
色, 也全然成为 “防胡” 了。
中国史料与所指 “西域” 范围
二千年前中国文献已有提示的古代中亚细亚人种问题,以及白肤色雅利安人时代活跃的商业特征,今日考古发掘收获都予证实,而能完全绘出其复原图,也因了这些中国史料,才对古代四大河文明中间地区的历史研究,能予静止的地下实物史料以动态说明。意义特别重大的,这些地区古代都没有自己的“史书”流传,即使文明先进的印度,也向来只有传说而无“历史”,所以认识古代中亚细亚,甚或印度,文字史料不能得之这些国家自身,反而须从中国文献与中国人的西方知识中求取,这便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史学问上的莫大贡献。中国古代记录的价值被考古、历史学界共同承认,今日有关中亚细亚古代历史地理叙述,一般引用文字资料,来源因此也很多取自中国史料。
古代中国与西方间无形的交通与文化交流,相信张骞以前定必早已存在,但有形的西方发现,以及汉族中国人开广世界眼界,则都有待张骞。纪元前一世纪初《史记》大宛列传转载张骞关于纪元前二世纪后半“西域”九个国家(大宛、楼兰姑师、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支、大夏)的国家性质与人口、武力强弱、民族性、风俗习惯、物产经济及与中国间距离等的报告,由当时人报导当时事,不但当时使中国人西方知识飞跃充实,流传迄今,也成为世界学术界关于中亚细亚历史最早的直接记录。张骞观察力的锐利、记忆的健全、叙述的正确,以及地理推定的恰当,在研究古代世界史的学者间获得至高评价。
媲美《史记》大宛列传的,是汉朝另一部著作:一世纪后半班固的《汉书》西域传,广泛转载汉朝西域都护府调查制成有关西域各国土地、山川、户口、兵数、官名、道里远近等统计,所列国家共达五十五国之数,并于今日多能考定其现在地理位置。所以《汉书》西域传乃是自玉门关以西、伊朗以东、印度以北、乌拉山以南地域古代诸国家,最完整与最精确的一次系统性介绍,明了西域早期面貌,唯有求之《汉书》西域传。而中国诸“正史”记录西域事情,《汉书》所转载的强力统制时代官方调查,也无疑最具权威性。
连接《汉书》所说明时代,是五世纪前半的著作《后汉书》,其西域传所据直接材料出自班勇或其幕僚人员手笔,却不齐全。《后汉书》西域传序文谓:“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可知性质原系《汉书》补充,而非独立著作。但南亚国家与地域的出现于传中,则值得特笔大书。印度或身毒,是纪元前二世纪张骞最早所知地区之一,但《史记》与《汉书》都无专条,自《后汉书》西域传开始以“天竺”之名列有条目,说明:“一名身毒,卑湿暑热,临大水。……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其时皆属月氏。……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细布、好毾、诸香、石密、胡椒”。
较正史介绍“西域”专门章节更可贵的,是西方大门敞开后汉族旅行家亲身访问的记录。五胡乱华时代中国第一位赴印度求经的僧人旅行家法显,于纪元三九九至四一六年间遍历三十余国而完成的《佛国记》,是遗留迄今年代最早的著名游记著作。北魏使者宋云与僧人惠生于纪元五一八至五二二年间旅行西域归来所著,原书虽已失传,但仍有一部分因纪元五四七年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转载而得保存。到唐朝,又有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僧人之一玄奘于纪元六二九至六四五年间西行归国所著《大唐西域记》。这些具有丰富内容的历史地理第一手资料,今日都已享誉世界,为东西方历史学界所熟知。只是,这些著作,记事范围仍都限于中亚细亚与印度,不涉及伊朗及其以西。
另一部成书年代较早于玄奘,且记述广达地中海的私人著作,系六七世之交隋朝西域事务专家裴矩所撰《西域图记》,虽非亲身经历,却是东西方商人旅行者见闻的综合成果,内容含四十四国,且附地图,可能已是古代世界最详细的地理教科书。可惜此书很早失传,仅余序文保留于《隋书》裴矩传,但序文中所述其时到达地中海(所谓“西海”)的东西交通概况与三条国际大道沿途所经国名,今日仍存在弥足珍贵的参考价值。
所须注意,自张骞以来,中国人所知晓中亚细亚或西方世界,泛称都是所谓“西域”,并无确定范围指出。换言之,只用以称凡属中国领土以西的地方。
惟其如此,中国今日固与中亚细亚接壤,古代却不然,中间还隔了个新疆。新疆今日是中国一省区,纪元前二世纪张骞以前则否,张骞以后,也很多时间只以保护国姿态归中国支配,而非中国直属领土。所以,在古代,以“西域”概括西方世界时,新疆同样属于“西域”的一部分。
与新疆介乎中国—中亚细亚间的地理位置正好倒转,中国认识“西域”,中亚细亚在先,新疆反而在后。张骞因到达或了解其地所搜集的西域各国珍贵资料,便集中在帕米尔以西,《史记》大宛列传也因此仅对中亚细亚诸国详予介绍,而新疆国家仅最接近河西走廊与东西交通要衢的“楼兰姑师”一国有其说明。大宛列传附见的国名或地名,中亚细亚以西部分远及黎轩,新疆范围内仍仅止扞罙(扞弥)、于阗而已。待汉朝势力从中亚细亚折回与闯入新疆,纪元前六〇年建立西域都护制度,新疆被置于中国支配之下,《汉书》才第一次以“西域”为名列有专传,并区别“西域”的意义为二;其一,属于都护统制系统的西域;其二,“不属都护”的西域诸国。自此“西域”具备双层性解释,广义的西域,包括了玉门关以西任何地区,狭义则单纯便指新疆。《汉书》西域传提要部分:“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这是专指新疆(不含准噶尔盆地)。而正文分国、分条缕述,则广泛及于“条支”,并附见地中海岸“黎轩”之名。西域狭义、广义如何分别?视此记述体例可以明了。
对早期技术传播路径的精妙描绘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研究,探讨了早期冶金技术和水利工程知识是如何跨越地理障碍进行传播的。我原以为这项研究会集中于技术本身的描述,但作者的精彩之处在于,她将技术视作一种“社会关系的中介物”。书中详细比对了早期青铜器合金配方的地域差异,并试图追溯这些差异背后的技术交流网络——是谁带去了新的配方?他们如何被接纳?是靠武力威慑还是商业契约?这部分内容极其引人入胜。同时,关于水利设施的对比分析也十分具有启发性,书中对比了早期渭河流域与黄河上游不同区域的灌溉系统的差异,揭示了不同社会组织能力在基础建设上的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技术数据,重新赋予了人文的温度,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工程师和工匠们的智慧与不易。它展示了技术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无数次失败、模仿和在地化改造才得以实现的过程。读完之后,我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发明清单,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和人际互动的传播系统。
评分区域文明如何融入早期中华图景的权威解读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早期中华”概念的构建与重塑。作者没有预设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既定历史框架,而是极其审慎地考察了数个地理上相对独立的古代文化区域,在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是如何逐步被吸纳、整合进一个更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书中对几处重要遗址的解读,比如那些出土的、带有明显外部特征但又明显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的礼器,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它细致地梳理了这些区域在政治、宗教信仰以及礼仪制度上与其他区域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书中对“文化圈层”的划分与演变过程的描摹,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让人信服地看到,早期的中国并非是一个在特定时间点突然出现的实体,而是一个漫长、曲折、充满“试错”过程的整合体。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看待那些在传统史书中被边缘化的“他者”文化,如何将他们的贡献置于整体历史演进中去评估。对于历史研究者或对中华文明起源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此书是不可绕过的重要参阅资料。
评分《丝路开端:早期贸易网络与文化渗透》——一场知识的盛宴 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关于古代西域交流史研究中的一座里程碑。我通常对涉及贸易和经济史的著作会抱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娴熟地将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文献融为一炉,构建了一个极其精细且富有张力的早期互动图景。它详尽地描绘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商品——比如早期玉器的流动路径,以及它们是如何成为身份和权力象征的载物的。书中对于“接触点”的研究尤其精彩,那些边陲的绿洲城邦,如何在不同文化力量的拉扯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混合型文化,书中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佐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文化渗透”这一概念的处理,它不是简单的“输入”与“输出”,而是一种双向的、渗透性的重塑。比如,书中分析了早期文字符号在不同地域间的变形和适应过程,展现了人类思维交流的复杂性。读完后,我对丝绸之路的早期面貌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古老、要复杂,也更具生命力。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其叙事节奏的把控却又让普通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那段波澜壮阔的早期历史。
评分读《中国古代史的拓荒之声》有感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探讨早期文明如何在中国西北部扎根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没有沉溺于传统的王朝更迭叙事,而是将焦点集中在地理环境如何塑形早期社会结构上。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黄土高原那片土地的脆弱与韧性,特别是对先民们如何应对气候波动,如何发展出适应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早期聚落选址的研究,那些看似偶然的村落分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态智慧。比如,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将那些零星的陶器碎片和石器工具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生活场景,让人仿佛能闻到远古炊烟的味道。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文明的摇篮”这个概念,不再是单向度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充满博弈与妥协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在描述早期民族之间交流与冲突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克制而客观,没有过多主观臆断,而是基于扎实的文献和物质证据进行推演,读起来非常信服。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跳出传统史观,从环境史角度理解早期中国形成脉络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馈赠。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的艺术”的史诗,而非帝王的编年史。
评分关于古代游牧与农耕文明冲突的深度剖析 这本专著在处理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问题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宏大视角和细腻洞察力。不同于许多只强调军事对抗的论述,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制度层面和生态需求的长期张力上。书中对游牧社会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如那达慕的政治意义、冬季牧场的争夺逻辑,进行了翔实的重建工作,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为何他们总会南下寻找补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将农耕文明刻画成唯一的“文明”代表,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原王朝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其内部治理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与僵化。书中对比了不同时期朝廷对“蛮夷”政策的变迁,揭示了每一次大规模冲突背后更深层次的资源错配问题。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边境地带“混合身份”人群的关注,那些生活在缓冲区的人们,他们的忠诚度、他们的经济活动,是理解整个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阅读过程像是在解一个复杂的历史谜题,每一章都提供了新的线索,将原本割裂的边疆史和内地史紧密地串联起来,令人深思。
评分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评分本书打破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线,以全新的架构叙述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作者具有罕见的理性概括能力,能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引用资料宏富,文笔古雅,带有20世纪30年代钱穆《国史大纲》的叙事风格。一般的中国学者写的中国通史是将中原作为一个核心,一层一层向外看,而这部书则是从匈奴、月氏、日本、朝鲜等向内看,角度新颖,堪称世界史视野下的大历史。
评分质量很好,内容新颖。
评分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宏达有深度!
评分虽然个人也非常喜欢历史,但这套书真是帮别人买的,读史可以明智,希望大家都能多了解一下中国历史。
评分本书打破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线,以全新的架构叙述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作者具有罕见的理性概括能力,能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引用资料宏富,文笔古雅,带有20世纪30年代钱穆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很好,价格优惠,快递很快,谢谢快递小哥!
评分有分量的大书,内容厚重,观点新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