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国史要义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国史要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诒徵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国史
  • 中国历史
  • 现代史
  • 学术著作
  • 名著
  • 中华文明
  • 史学
  • 国史要义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4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588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国史要义》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目录

史原第一
史权第二
附:汉之尚书
史统第三
史联第四
史德第五
史识第六
史义第七
史例第八
史术第九
史化第十
柳诒徵先生学术年表
揭开“现代”的遮蔽,走向对传统理解的澄明

精彩书摘

又二百二十:至德二载,李怀玉杀平卢节度使王宣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夫民生有欲,无主则乱,是故圣人制礼以治之。自天子诸侯,至于卿大夫士庶人,尊卑有分,大小有伦,若纲条之相维,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其在《周易》,上天下泽《履》,《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此之谓也。(今日民主国家,总统虽由民选,及履行职务,则国中官吏民众,罔不遵守其命令。依然天泽之义,民志所由定也。)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以八柄存乎己也。(胡注引《周礼》八柄全文。)苟或舍之,则彼此之势均,何以使其下哉?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其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将帅,统藩维,国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无问贤不肖,惟其所欲与者则授之。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然则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庸有极乎?(《吕氏春秋》曰一则治两则乱,即此义也。)且夫有国家者,赏善而诛恶,故为善者劝而为恶者惩。彼为人下而杀逐其上。恶孰大焉?乃使之拥旄秉钺,师长一方,是赏之也。赏以劝恶,恶其何所不至乎?《书》云:远乃猷。(《康诰》)《诗》云:猷之末远,是用大谏。
……
《中国思想史论纲》 作者: 钱穆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8年8月(最新修订版) ISBN: 978-7-100-16002-8 图书定价: 88.00 元 --- 内容简介 一窥中华文明精神底蕴的宏大叙事 《中国思想史论纲》并非一部传统的思想史编年录,而是一部饱含洞察力与时代关怀的宏观历史哲学著作。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根基和贯穿古今的史识,旨在梳理并阐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演变脉络及其对国家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不拘泥于对历代思想家著述的逐一介绍,而是力求把握中国思想发展中那些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和本质性转折的关键节点,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图景。 核心关切:从“道”到“术”的流变与困境 本书的核心议题,聚焦于中国思想由古代的“体大思精”逐渐转向近代的“求索外物”这一根本性转变。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思想的精粹在于对“道”的体认与实践,这种“道”关乎人文精神的安顿、社会秩序的维系以及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 上篇:先秦至魏晋——精神的滥觞与奠基 卷帙浩繁的开篇,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开始,钱穆先生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流派划分。他深入剖析了儒家“仁”与“礼”的内在统一性,阐释了其如何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基石。对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则着重探讨了它们在回应特定历史情境时所展现的独特智慧与局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魏晋玄学的分析,并非仅仅视之为对汉代僵化经学的反动,而是将其视为中国士人面对王朝更迭、个体生命价值受到冲击时,试图在“言意之辨”中寻求精神自由与超越的艰难尝试。这一时期的思想波动,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生存哲学埋下了伏笔。 中篇:隋唐宋元——理学与心学的双峰对峙 进入中古以后,佛教思想的输入与本土化,极大地刺激了本土哲学的重构。钱穆先生对宋明理学的论述,是本书的精髓之一。他清晰地辨析了程朱理学对“天理”的穷究,如何试图将宇宙本体论与人生实践紧密结合,构建起一套严密的道德宇宙观。 随后,对陆九渊和王阳明的阐发,则侧重于“心学”的转向——即将体悟的重心由外在的“理”转向内在的“心”。这种强调主观能动性、倡导“知行合一”的思想,在社会整合力相对减弱的时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自强的路径。钱穆先生在此强调,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在内向性发展中达到的巅峰,其对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视,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明体系的重要标志。 下篇:明清迄近世——疑古、实学与外求的张力 明清之际的思想动态,是钱穆先生着墨颇多的部分。他梳理了顾炎武、黄宗羲等实学家的出现,认为这并非简单的思想倒退,而是对空疏的理学探讨论的矫正,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归。他们对经世致用、民生疾苦的关注,实则暗含了对“道”在现实层面缺位的不满。 然而,本书的批判性视角主要集中于晚清以来的转型。作者冷静地分析了“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知识界从最初的“器物”之学到后来的“制度”、“文化”之学的层层深入。钱穆先生忧虑的是,在过度向外探寻“富强”之道的过程中,许多思想者未能有效整合传统中的核心价值,导致精神根基的动摇。这种“精神失衡”被认为是近现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深层困境。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阅读启示 《中国思想史论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史学描述,而带有强烈的文化关怀和建设性。钱穆先生不以现代西方学术范式来衡量和评判中国思想的全部价值,而是努力在历史语境中理解其产生、发展与衰落的内在逻辑。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精神有深入探究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认知,但其叙述条理清晰,论证层层递进,能够引导读者跳出碎片化的知识点,建立起对中华文明精神脉络的整体把握。阅读此书,如同跟随一位深谙国情的智者,登上高山,回望来时路,审视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与未来走向。它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证之书”。 ---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常青,江苏省无锡人,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与弘扬。其著作横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秦汉史》等。钱穆先生以其史学“温情与敬意”的治学态度,为海内外学界所推崇。 --- 目录(节选) 绪论:中国思想史的范围与方法 第一部:先秦之学——思想的勃兴与奠基 一、周代之遗绪与春秋之变 二、孔子之学:仁与礼的契合 三、老庄之学:对名教的反思 四、诸子之争与思想之高峰 第二部:秦汉至魏晋——帝制下的思想整合与精神出离 一、汉代经学与独尊儒术 二、魏晋之玄学:生命与言说的困境 三、佛教之输入与士大夫的抉择 第三部:隋唐宋元——儒学之复兴与心性之探讨 一、唐代:儒学的沉寂与释道的影响 二、宋代理学之兴起:天理与人欲 三、心学之崛起:知行合一的实践 第四部:明清迄近世——实学倾向与时代张力 一、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学派 二、乾嘉学派:对汉宋的再反思 三、晚清以来:外求的急迫与传统的失位 结语:中国思想史的未来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滋味的“慢阅读”佳作。它不像流行的快餐式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戏剧冲突和耸人听闻的轶事,它更注重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阶段性特征”。初读可能觉得节奏略慢,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平铺直叙的章节背后,都蕴含着作者长年累月的心血和对史料的精准把握。它迫使读者跳出碎片化的信息流,重新学习如何进行结构化、系统性的历史思考。对于任何想真正构建起自己中国历史观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地基的基石,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分析和理解我们国家历史进程的底层逻辑框架,而不是一堆等待被记住的知识点。

评分

我通常阅读历史书籍会感到疲惫,需要频繁查阅地图和年表来辅助理解地理背景和时间线索。然而,阅读《国史要义》时,这种感觉明显减轻了许多。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空间和时间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精准地“锚定”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上,使得读者即便不依赖辅助工具,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场景。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高超的文本组织能力。特别是对于制度演变的论述,没有陷入繁复的法条罗列,而是侧重于制度背后的哲学基础和实际运行中的张力,使得原本抽象的政治史变得鲜活可感,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宏大历史叙事的门槛。

评分

这本《国史要义》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历史的洗礼,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仿佛带着我们穿越了漫长的岁月,亲眼见证了那些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全书结构宏大,逻辑严密,对中国历史脉络的梳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读完之后,我对于“中国”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朝代更迭,而是一个有机、连贯、充满内在张力的生命体。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史实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文化动力与社会结构变迁,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作者的解读下,都指向了宏大的历史走向。这种将微观与宏观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对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韧性与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那种酣畅淋漓、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通史类书籍都难以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为整体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纸张的质感一流,印刷清晰,注释详尽而不突兀,看得出出版方确实下了大功夫,配得上“中华现代学术名著”的称号。对我而言,历史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沉淀。翻阅此书时,那种沉甸甸的厚实感,仿佛也承载了历史的重量。书中对于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变所做的梳理,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它不是将历史束之高阁的古董学问,而是可以反观当下的镜子。通过理解古代社会是如何应对危机、如何构建秩序的,我们能更好地审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这本“名著丛书”里的“要义”会过于艰涩难懂,毕竟涉及的学术深度不言而喻。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讲究,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的高质量对话,他循循善诱,用精炼的语言点拨迷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平衡,没有简单地采信一方之说,而是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存而不议,论而不断”的叙事技巧,恰恰体现了高级史学研究应有的风范。它不是在强行灌输结论,而是在启发读者,引导我们自己去建构对历史的理解框架。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真正参与到了历史的解读之中。

评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国史要义》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评分

民生有欲,无主则乱,是故圣人制礼以治之。自天子诸侯,至于卿大夫士庶人,尊卑有分,大小有伦,若纲条之相维,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其在《周易》,上天下泽《履》,《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此之谓也。(今日民主国家,总统虽由民选,及履行职务,则国中官吏民众,罔不遵守其命令。依然天泽之义,民志所由定也。)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以八柄存乎己也。(胡注引《周礼》八柄全文。)苟或舍之,则彼此之势均,何以使其下哉?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其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将帅,统藩维,国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无问贤不肖,惟其所欲与者则授之。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然则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庸有极乎?(《吕氏春秋》曰一则治两则乱,即此义也。)且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质量不错,隆重推荐购买

评分

民生有欲,无主则乱,是故圣人制礼以治之。自天子诸侯,至于卿大夫士庶人,尊卑有分,大小有伦,若纲条之相维,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其在《周易》,上天下泽《履》,《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此之谓也。(今日民主国家,总统虽由民选,及履行职务,则国中官吏民众,罔不遵守其命令。依然天泽之义,民志所由定也。)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以八柄存乎己也。(胡注引《周礼》八柄全文。)苟或舍之,则彼此之势均,何以使其下哉?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其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将帅,统藩维,国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无问贤不肖,惟其所欲与者则授之。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然则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庸有极乎?(《吕氏春秋》曰一则治两则乱,即此义也。)且夫

评分

书真的很好,商务印的书很不错。

评分

即使是这样复制评价,还是挺浪费时间。

评分

非常满意的一本好书,值得推荐给大家分享一下。

评分

质量不错,隆重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