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指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期間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一段曆史時期;陳壽的《三國誌》,是記載這段曆史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三國誌》共六十五捲,其中《魏書》三十捲,《蜀書》十五捲,《吳書》二十捲。《三國誌》敘事精煉,取材嚴謹,史實準確,與《史記》、《漢書》、《後漢書》齊名,一起被稱為“前四史”。
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市)人,生於蜀國後主建興十一年,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少年好學,師從蜀國學者譙周(約201―270),後在蜀國任觀閣令史;因為不願屈事宦官黃皓,屢遭遣黜。入晉後,曆任著作郎、治書侍禦史。晉滅吳後,搜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誌》;此書以三國並列。“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纔。”(《晉書·陳壽傳》)此外,還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在陳壽撰寫《三國誌》之前,魏、吳兩國已有官修史書,即王瀋(?―266)編修的《魏書》、韋昭(204―273)編修的《吳書》;此外,還有魚豢(生卒年不詳)私撰的《魏略》。上麵這三部史書,是陳壽修史的主要依據。
然而,蜀國卻“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三國誌·蜀書·後主傳》),所以,蜀國的史料隻能由陳壽自己去直接搜集。陳壽本是蜀人,又師事譙周,在蜀時就留心蜀事,後來又用心搜集,約經十年時間,終於寫成瞭《蜀書》。不過,即使如此,《蜀書》的內容也較其他兩國的少很多。
同時,《三國誌》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由於史料不足,《三國誌》沒有設置錶、誌。錶,指年錶,既能以較小篇幅羅列齣各個曆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以便於查閱,又可補充紀、傳中不便明言但又不可或缺的內容;誌,主要是記錄各朝各國的典章製度、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等內容。其次,陳壽見到的史料有限,又對所參考的史書刪削過多,導緻《三國誌》失之於簡略。
正因為如此,裴鬆之為《三國誌》進行瞭作注補缺。裴鬆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市)人,南朝宋代史學傢,曾任國子博士、永嘉太守等職。宋文帝(407―453)認為《三國誌》傷於簡略,便令裴鬆之兼采眾書以作注補缺。卻說,東晉以後發現的史料逐漸多瞭起來,所以裴鬆之纔得以廣泛采擇。元嘉六年(429年),裴鬆之完成瞭作注工作,並上呈《上〈三國誌注〉錶》。
“裴注”不同於以往的訓詁注法,而是側重於史料的補充和考訂,力求做到補缺、正訛和存異。宋文帝看後稱贊說“此為不朽矣”(《宋書·裴鬆之傳》)。
“裴注”補充的史料相當豐富,甚至導緻後人多批其繁蕪。但是,“裴注”所引材料比較完整,而且這些史料的原本現今已經基本亡佚,所以,從保存史料的角度看,“裴注”的價值相當高。
這套《清代小說精品選讀》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對那些醉心於晚期封建社會風貌和世情人情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部百科全書。我最欣賞的是它對細節的描摹,那些關於官場傾軋、士大夫階層微妙的交際手腕,以及底層百姓在時局動蕩下的掙紮與智慧,寫得入木三分。例如,其中收錄的一部作品裏,對某個地方官員如何利用鄉紳勢力來穩定稅收的描寫,就遠比教科書上的描述生動得多,它揭示瞭權力運作中那種“做足瞭麵子,底下另有一套”的復雜現實。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絲綢,你幾乎能聞到舊時書房裏檀香和舊紙張混閤的味道。而且,這套書的選材非常獨到,避開瞭人盡皆知的那些大部頭,而是挖掘瞭一些鮮為人知、但藝術價值極高的中短篇小說。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情節略顯瑣碎,但細品之後,會發現每一件“瑣事”背後都藏著一個時代的側影,是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肌理的精準解剖。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清代“人情世故”的讀者,這套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良伴。
評分我一直期待一本關於城市生態與公共空間設計的實用手冊,而這本《微氣候與步行友好型城市構建指南》正是我心中的那把鑰匙。它不是那種空談理論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瞭可操作性的工程學思維和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材質的鋪裝如何影響地錶溫度,以及高層建築的布局如何改變局部風場,這些知識對於一個關心社區環境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內參”。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列舉瞭全球幾個城市在應對“城市熱島效應”的成功案例,並配有詳細的設計圖紙和數據對比。比如,它展示瞭如何通過增加垂直綠化和設置遮陽結構,在不犧牲商業功能的前提下,將夏季午後的人行道溫度降低五六攝氏度。這本書真正做到瞭連接“科學原理”與“市民福祉”,它激發瞭我對身邊街道的觀察熱情,開始思考:我的傢門口這條路,是不是可以更涼爽、更宜居一點?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套關於明代航海史的圖文誌——《大航海時代的東方之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羅列瞭史實,更重要的是它試圖用一種全新的、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敘事方式來重構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作者似乎是一位人類學傢和曆史學傢的結閤體,他對不同船隊的航海日誌進行瞭深入的交叉比對,從而還原瞭船員們在漫長航程中所麵對的心理睏境:無盡的孤獨、對未知海域的恐懼、以及對傢鄉的思念。書中的插圖尤其齣色,不是那種刻闆的製式畫樣,而是基於考證還原的船隻結構圖、海圖繪製方式,甚至還有船上烹飪工具的細節特寫。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海風的鹹濕,聽到桅杆在風中發齣的吱嘎聲。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數據轉化為瞭鮮活的生命體驗,讓我對那個“地中海中心論”被挑戰的時代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共鳴和敬畏。它不是一本速讀的書,需要你放慢節奏,去品味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有些模糊的航綫和傳說。
評分我最近讀完的《中亞草原民族的口頭史詩傳統》是一部極其小眾但令人震撼的作品。這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其對“非文字記載曆史”的尊重和搶救性記錄。作者花費瞭數十年時間,深入哈薩剋、吉爾吉斯等地的牧民社區,親身聆聽那些代代相傳的史詩吟唱。這些口述史詩的內容極其宏大,涵蓋瞭從創世神話到部落戰爭,再到英雄的愛情悲劇,其敘事結構和韻律之復雜,絲毫不遜色於任何已知的偉大文學作品。書中特彆收錄瞭幾段史詩的現場錄音轉錄文本,即使隔著文字,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些吟遊詩人(即“巴剋西”)充滿力量的嗓音和極富感染力的錶演節奏。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絕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它更是活在人們記憶、歌謠和集體儀式中的鮮活存在。這本書不僅僅是人類學或文學的研究成果,它更像是一份對即將失落的文化遺産的深情挽歌和莊嚴記錄。
評分說實話,我對哲學類的書籍通常敬而遠之,總覺得晦澀難懂,但這本《現代現象學入門:從鬍塞爾到梅洛-龐蒂的思辨之旅》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這位作者的功力深厚,但他敘述的清晰度更是令人稱奇。他沒有直接拋齣那些拗口的術語,而是像一位優秀的導遊,先把我們帶到一個寬闊的廣場(即“生活世界”),然後一步步引導我們觀察這個廣場上發生的一切現象,再逐步揭示現象背後的結構和本質。特彆是他對比鬍塞爾和梅洛-龐蒂對“身體經驗”的不同闡釋時,那種對比分析得井井有條,邏輯鏈條清晰得仿佛電路圖。我發現,即便是那些原本以為隻有專業人士纔能理解的概念,經過他的轉述後,也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感知。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像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它教會你去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去重新審視你正在經曆的每一刻。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變得更立體瞭。
評分不錯,經典!
評分提高語文水平必讀古籍,很不錯,如果有全文翻譯就更好瞭
評分四書五經是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習讀。書很好,支持下。
評分雖然還沒有看,但價格很便宜,京東很給力,?
評分讀書節買給自己的禮物,很好。很期待。
評分這套書還可以的
評分買書還要上京東哦!
評分書蠻不錯的,值得購買,嗬嗬……
評分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