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十五年侵略戰爭史(1931-1945)

日本十五年侵略戰爭史(1931-19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江口圭一 著
圖書標籤:
  • 戰爭史
  • 日本侵略
  • 十五年戰爭
  • 二戰
  • 曆史
  • 軍事史
  • 亞洲戰爭
  • 中國抗日戰爭
  • 太平洋戰爭
  • 侵略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1738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88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鳳凰文庫·曆史研究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80
字數:24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日本進步史學傢江口圭一教授重要代錶作!

在日本自1986年11月初版印刷,已連續重印幾十次;本書對日本侵略戰爭進行瞭完整、清晰的考論,膾炙人口,言簡意賅,問世後廣受贊許!

本書更是一本洋溢著作者的正義感和高度曆史責任感的誠意之作!

日本史學界比較注重實證研究,但也存在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的情況。將1931至1945年間日本發動的一係列對外侵略戰爭聯係起來把握,並冠以“十五年戰爭”之名的是鶴見俊輔,而將這一觀點臻於完善並*終在學術界確立,就是江口圭一做齣的貢獻,本書即是他“十五年戰爭論”的*完整的錶述。在本書中,江口圭一依據大量確鑿的事實,論證瞭1931年後,日本對外發動的一連串戰爭是日本統治者“人為地”策劃和發動並具有連續性的觀點。但也指齣十五年戰爭並非是事先擬好的戰爭計劃的實施,具體考察戰爭各個階段的決策過程,可以發現決策主體的多重性和復雜性。
本書洋溢著著者的正義感和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在本書終章中,江口圭一對日本的戰爭罪責進行瞭無情地追究。關於十五年侵略戰爭的曆史責任問題,日本學界的許多著述或避而不見,或輕描淡寫,能夠像江口圭一這樣據理直言、嚴厲追究的並不多見。


內容簡介

  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先後發動瞭侵略中國東北、上海、華北乃至全中國的戰爭和亞洲太平洋戰爭。由於這一連串的戰爭不是“零散、孤立”地發生的,而是彼此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係”,因此命名為“十五年戰爭”。著者指齣,這場侵略戰爭的根源,在於日本存在著“對美英協調主義”和“亞洲門羅主義”兩條路綫的矛盾,其結果是亞洲門羅主義抬頭、擴張直至最後破産,作者的論述自始至終是圍繞這一理論觀點展開的。本書是日本著名現代史學傢江口圭一教授的代錶作之一,字裏行間洋溢著作者的正義感和高度的曆史責任感。

作者簡介

  江口圭一,1932年生於名古屋市,1955年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曾任愛知大學法學部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帝國主義史論——滿洲事變前後》、《城市小資産階級運動史研究》、《昭和的曆史(4) -十五年戰爭的開幕》、《日中鴉片戰爭》。

精彩書評

所謂十五年戰爭,根據江口先生親自執筆的《廣辭苑》第四版(岩波書店1991年)上的記述是這樣解釋的:“1931年(昭和6年)柳條湖事件到1945年的投降,日本在十五年間所進行的戰爭,即滿洲事變、日中戰爭、太平洋戰爭的總稱。”為什麼要如此稱之呢?“十五年戰爭這種說法,其本來的意圖和意思是為瞭徹底明確日本隊中國的侵略和責任。”

——安井三吉(《季刊中國》2001年鞦季號)

就日本的史學界而言,對那場侵略戰爭所帶來的“受害與加害”的認識,可謂是檢驗一個學者有無良知、良心的試金石。……在這一問題上,江口先生本人旗幟鮮明,他在著述中反復強調,日本人必須直麵看待和深刻反省那場戰爭給亞洲各國帶來的“侵略與加害的責任問題”,而要追究責任,首當其衝的是昭和天皇;其次,日本民眾也應該思考自己的責任。

——楊棟梁(《日本進步史學傢江口圭一》,人民齣版社,2002年)


目錄

序章———十五年戰爭的意義1

第一篇滿洲事變

第一章大日本帝國9

軍事大國9

兩麵性的帝國主義與華盛頓體製10

天皇製立憲主義13

兩條對外路綫15

第二章十五年戰爭的開端17

滿濛特殊權益17

滿濛問題19

滿濛領有論21

柳條湖事件23

第三章戰綫的擴大26

政府的不擴大方針26

朝鮮軍擅自越境28

轟炸錦州與十月事件30

嫩江、齊齊哈爾與遼西作戰32

第四章上海事變與滿洲國35

犬養內閣的成立35

第一次上海事變36

滿洲國的建立38

五一五事件41

第五章排外主義與軍國主義43

支持戰爭的動嚮43

動員民眾的體係44

民眾的國傢意識46

反戰鬥爭與滿濛放棄論49

第六章退齣國際聯盟與侵犯熱河、河北省51

承認滿洲國51

退齣國際聯盟53

侵犯熱河、河北省與塘沽停戰協定56

各國的反應58

第二篇分離華北

第七章非常時期63

“1935、1936年危機與五相會議63

廣田外交65

皇道派與統製派67

國體明徵69

第八章滿洲帝國71

“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的實態71

統治體製的強化73

滿洲經濟開發與農業移民75

反滿抗日運動的展開77

第九章分離華北工作80

兩個協定80

統治華北的目的82

冀東政權與秘密貿易84

抗日救國運動的展開86

第十章準戰時體製88

二二六事件88

廣田內閣與軍部89

綏遠事件與西安事變92

控製華北要求的確立94

第三篇日中戰爭

第十一章日中全麵戰爭99

盧溝橋事件99

擴大論與不擴大論101

華北事變103

從第二次上海事變到中國事變105

第十二章日中戰爭的膠著108

戰綫的擴大與南京大屠殺108

“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110

徐州、武漢及廣東作戰113

汪兆銘工作114

第十三章東亞新秩序與第二次世界大戰117

防共協定強化問題117

與美英關係的惡化119

張鼓峰事件與諾門坎事件12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2

第十四章日德意三國同盟125

日中戰爭與民眾動員125

日德意三國同盟的締結127

進駐北部法印與日荷磋商130

汪政權的建立131

第十五章日美談判134

南進策與日蘇中立條約134

日美談判的開始136

德蘇開戰與“關特演138

進駐南部法印與對日石油禁運140

第十六章決定嚮美英荷開戰142

開戰預定142

東條內閣的成立145

開戰決定147

赫爾備忘錄149

第四篇亞洲太平洋戰爭

第十七章開戰與初戰的勝利153

開戰的聖斷153

陸海軍的作戰計劃155

偷襲珍珠港和馬來亞160

占領東南亞要地162

第十八章同盟國軍隊的反攻165

日本初遭空襲、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165

瓜達卡納爾島戰役167

“絕對國防圈169

馬裏亞納失陷與英帕爾潰退170

第十九章大東亞共榮圈173

占領地的統治173

掠奪、強製勞動與屠殺175

大東亞會議178

抗日解放鬥爭179

第二十章中國(包括滿洲與颱灣)、朝鮮182

中國戰場182

毒氣戰、細菌戰與鴉片185

在滿洲國的掠奪與動員189

朝鮮、颱灣的皇民化政策與動員190

第二十一章日本法西斯194

翼贊體製194

天皇製法西斯196

東條獨裁與天皇198

戰爭經濟及其崩潰200

第二十二章戰綫的崩潰203

菲律賓戰役203

雅爾塔協定與近衛奏章205

空襲本土與硫黃島戰役207

衝繩的喪失209

第二十三章波茨坦宣言與原子彈轟炸212

本土決戰體製212

終戰工作214

波茨坦會談216

投放原子彈218

第二十四章投降220

蘇聯對日宣戰220

有條件地接受波茨坦宣言223

投降的聖斷225

八一五事件與玉音廣播、簽署降書228

終章十五年戰爭的加害、受害與責任230

主要參考文獻236

初版後記242

再版後記246

附錄

卓越的學識、崇高的品格———記江口圭一先生楊棟梁251

江口圭一的日本“十五年戰爭研究楊棟梁262


精彩書摘

  所謂十五年戰爭,是指1931年9月18日柳條湖事件爆發後直至1945年8月14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及9月2日嚮聯閤國簽署降書的十五年間日本所進行的一連串戰爭。這場戰爭是由1931年9月18日起的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變”。本書多次提到的“滿洲”即為中國東北。——譯者)、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為起端的日中戰爭,以及1941年12月8日偷襲珍珠港和馬來半島後的太平洋戰爭等三次戰爭或曰三個階段構成的。第一階段的滿洲事變,又可以1933年5月31日的塘沽停戰協定為界,進一步分成狹義的滿洲事變(1931.9.18—1933.5.31)和分離華北(又稱“分離華北工作”,1933.6.1—1937.7.6)兩個小階段。
  十五年戰爭的提法,最早是鶴見俊輔於1956年使用的。鶴見在解釋其理由時指齣:“滿洲事變、上海事變、日中事變及大東亞戰爭開始的消息,是零零散散地傳過來的,因此主觀上容易認為這都是些個彆的戰鬥行為”。“戰敗後纔逐漸認識到,這些戰爭事實上是互相聯係的”。而“那種把太平洋戰爭或大東亞戰爭視為對美戰爭、並認為這場戰爭笨拙的戰爭觀,不可能把握這場戰爭的結構”。①
  滿洲事變、日中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不是零散、孤立的戰爭,而是彼此有內在聯係的一連串戰爭。分離華北工作是滿洲事變的繼續,進而引起日中戰爭;日中戰爭的發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聯係,它導緻瞭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是否取消滿洲事變的産物滿洲國,是日美談判的最大爭論點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滿洲事變與亞洲太平洋戰爭之間,也存在直接的內在聯係。在這十五年中,日本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持續未斷,走上瞭擴大侵略的道路。根據上述理由,可以將這三次戰爭統稱為十五年戰爭。
  然而,這並不是說滿洲事變不可避免地要發展成日中戰爭,日中戰爭也勢必會演變成亞洲、太平洋戰爭並一直持續十五年。滿洲事變本身是一次強行發起並被擴大的戰爭。其後,日本的執政者和戰爭指導者通過各種抗爭、對立、妥協與閤作,在多種可能性中做齣瞭一種政策選擇並加以推行,結果使滿洲事變發展為日中戰爭,又使日中戰爭擴大為亞洲、太平洋戰爭,並且一戰就是十五年。這場戰爭完全是人為選擇的産物和結果,它既非命裏注定,也非直綫地發展,而是一個充滿麯摺的復雜過程。
  今天,十五年戰爭的提法在學術界已得到廣泛普及和認同,但也存在某些不同見解。例如,臼井勝美認為,滿洲事變到1933年5月的塘沽停戰協定時,“可以認為已基本結束”,“把1931年以後一並納入戰爭期的單一做法未免牽強”②。藤村道生的論據雖與臼井不同,但也認為,“柳條溝(此即指柳條湖。——譯者)局部戰爭至塘沽停戰協定的滿洲事變”,與“起端於1937年的盧溝橋事件、因南京大屠殺而一發不可收拾的日中全麵戰爭”之間,不存在連續性。③
  如同一種病理診斷,有的認為1933年5月已經痊愈,1937年7月又患新病;有的認為1933年5月雖有好轉,但是病根未除,1937年7月舊癥復發,病入沉屙。本書采用後一種觀點,其論據將在正文中闡述。④
  秦鬱彥也認為“滿洲事變與日中戰爭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斷隔”,同時又說,“準確地計算滿洲事變到戰敗的時間是十三年十一個月,滿打滿算也隻有十四年。我知道鶴見俊輔是這一用語的創始人,因此前些時候曾與他本人核實。他本人則承認是算錯瞭”⑤。然而,十五年戰爭所指的十五年,是采用1931年至1945年橫跨十五個年份的計算方法,如同按虛歲計算年齡一樣,它是日本人創造的富有生活實感的語言。如果注意到“東京審判”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秦氏嚮鶴見核實的談話,所謂鶴見承認算錯也不是事實⑥。1931年是戰爭的第一年,1932年是第二年,1940年是第十年,那麼1945年就是第十五年。
  關於十五年戰爭各個階段的稱呼,也存在一些問題。沿用當時日本的說法,把第一階段稱為滿洲事變未必是閤適的。因為“滿洲”隻是日本的單方麵稱呼,中國的專門叫法是東北、東三省或東四省。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那是一場不摺不扣的戰爭,而不僅僅是什麼事變,因此說這種稱呼本身包含著雙重含義。不過,若把這一階段稱為“侵略滿洲”或“侵略東北”,也不利於明確它隻是柳條湖事件以後的事態,因為那樣可能會把1904—1905年以來的所有事情都囊括進來。也有人建議把這一階段稱作“東北戰爭”⑦,但這種稱呼也有睏難,日本也有一個東北地區,乍一看來不清楚是指哪國的東北。另一方麵,“滿洲”是當時日本強行規定並已約定俗成的稱呼,同時確實發生過一場戰爭。不過無論從戰爭所及的地域範圍還是從戰爭的動員及消耗上看,戰爭的規模是有一定局限的,這也反映瞭可稱之為事變的一麵。中國的提法就是九一八事變。鑒於上述各種因素,本書在對有關稱呼的當否持保留意見的前提下,繼續使用瞭滿洲事變這一用語。
  十五年戰爭的第二階段被稱作日中戰爭或日中全麵戰爭。廣義的日中戰爭包括滿洲事變和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中國戰場,狹義的日中戰爭則是指盧溝橋事件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的戰爭。本書采用的是後者的觀點。
  本書對把十五年戰爭的第三階段稱作太平洋戰爭持保留態度。因為這種稱呼一開始就給人以一種不反映中國戰場、戰爭隻在日美之間進行的印象,這是不妥當的。對此,中西功特彆強調這次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環節,提齣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太平洋戰場”的說法,這種觀點得到瞭傢永三郎的贊賞和推薦。⑧副島昭一則建議采用“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稱呼⑨,木阪順一郎予以支持,並使用瞭這一用語⑩。本書贊同中西、副島及木阪的觀點,並采用副島錶述的亞洲、太平洋戰爭的提法。
  本書的目的是以較小的篇幅寫齣一部精練的十五年戰爭史。既然是戰爭史,就要寫齣戰爭為什麼發生,由誰發動,怎樣進行以及由此産生或帶來瞭何種後果,即必須重點闡明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因此,請允許我事先說明,本書中有關十五年戰爭期間國內政治史的論述極不充分,其他如經濟、財政、社會、生活、思想和文化等方麵的論述更不待言,關於歐洲形勢也隻是在最小的範圍內有所觸及。此外,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一切有關的逸話、趣聞統統割愛,同時在重點保證闡述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力求兼顧考慮瞭不同層麵讀者的閱讀興趣。
  ①鶴見俊輔:《戰時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岩波書店,1982年,第240、241頁。
  ②臼井勝美:《近代日本的對華外交》,築摩書房,1983年,第8頁。
  ③藤村道生:《兩次占領與昭和史——軍部獨裁體製與美國的占領》,《世界》,1982年8月號,第55頁。
  ④1987年盧溝橋事件50周年之際,中國濟南和日本京都分彆召開日中學術討論會,著者在報告中,批判瞭臼井、藤村及後述的秦鬱彥的觀點。江口圭一:《通往盧溝橋事件的道路——十五年戰爭的視角》,收於井上清、衛藤瀋吉編著《日中戰爭與日中關係——盧溝橋事件50周年日中學術討論會記錄》,原書房,1988年。
  ⑤秦鬱彥:《縱觀昭和史》,畫報社,1984年,第151、239頁。
  ⑥細榖韆博、安藤仁介、大沼保昭編:《東京審判考》,講談社,1984年,第310頁。
  ⑦安井三吉:《日中戰爭史研究備忘錄——“十五年戰爭”與“抗日戰爭”》,《曆史科學》99—100閤刊號,1985年,第100頁。
  ⑧《中西功關於日中戰爭的信件》,3號,1983年。
  ⑨副島昭一:《日中戰爭與亞洲太平洋戰爭》,曆史科學102號,1985年。
  ⑩木阪順一郎:《“大日本帝國”的崩潰》,曆史學研究會、日本史研究會編集《講座日本曆史(10)近代4》,東京大學齣版會,1985年。
  ……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所提供的書名《日本十五年侵略戰爭史(1931-1945)》的替代性圖書簡介,旨在描述另一本內容詳實且具有學術深度的曆史著作,同時避免提及原書信息,並力求內容自然、信息豐富。 --- 《巴爾乾的硝煙:二十世紀初歐洲衝突的起源與演變(1900-1914)》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初,歐洲大陸,特彆是巴爾乾半島地區,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與民族矛盾,詳盡描繪瞭導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十年間(1900年至1914年)的曆史進程。我們不再將焦點置於東亞的局部衝突,而是將目光投嚮歐洲火藥桶的內部結構及其引信的不斷縮短。 第一部分:帝國黃昏與民族覺醒 本書開篇即描繪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奧匈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在巴爾乾地區所麵臨的結構性危機。在帝國體係日漸衰朽的背景下,新興的民族國傢,如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尋求統一與擴張。我們詳細考察瞭“大國遊戲”如何在薩拉熱窩、君士坦丁堡和維也納的沙龍中上演,分析瞭泛斯拉夫主義、泛日耳曼主義以及希臘復興主義等意識形態如何被政治精英利用,成為動員民眾和挑戰既有秩序的工具。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對塞爾維亞王國的崛起進行瞭細緻的考察。通過對貝爾格萊德外交檔案的梳理,我們揭示瞭塞爾維亞王國在獲取獨立地位後,如何積極推行“大塞爾維亞”的民族建構計劃,並與沙皇俄國建立起緊密的政治與軍事同盟。這一同盟,在很大程度上被歐洲各列強視為對德奧同盟體係的直接挑戰,構成瞭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的早期雛形。 第二部分:衝突的預演:巴爾乾戰爭的全麵分析 全書的核心部分,集中於兩次巴爾乾戰爭(1912年第一次巴爾乾戰爭與1913年第二次巴爾乾戰爭)的深度分析。這些戰爭並非孤立的區域衝突,而是對歐洲軍事力量、外交手腕以及民族主義烈度的殘酷壓力測試。 我們詳細重構瞭第一次巴爾乾戰爭的軍事部署與戰略決策。重點分析瞭新成立的巴爾乾聯盟(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黑山)如何通過高效的動員和協同作戰,一舉將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逐齣歐洲大部分領土。本書不僅關注戰場的勝負,更深入探討瞭戰後《倫敦條約》中未能解決的領土與主權爭議如何為下一次衝突埋下伏筆。 緊接著,本書對第二次巴爾乾戰爭的爆發進行瞭結構性的剖析。保加利亞因對馬其頓地區的分配不滿,轉而與昔日盟友反目成仇,這場內鬥是如何迅速演變為一場牽動周邊大國神經的危機。我們通過解讀倫敦大使會議的記錄,展示瞭歐洲列強——尤其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在危機時刻的外交平衡術,以及他們如何一方麵試圖維護奧斯曼帝國的殘存體係,另一方麵又不斷嚮各自的盟友提供口頭或實質性的支持,從而使得區域衝突不斷升級。 第三部分:薩拉熱窩的鍾聲與大國體係的崩潰 最後一章聚焦於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的連鎖反應。本書著重於澄清曆史記載中的若乾模糊之處,例如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的深層組織背景、奧匈帝國嚮塞爾維亞發齣的最後通牒的措辭分析,以及各國領導人在“七月危機”期間的決策邏輯。 我們通過對比柏林、維也納、聖彼得堡和巴黎的電報記錄,展示瞭決策者們如何基於對自身軍事準備程度的錯誤判斷和對對手反應的誤判,一步步滑嚮全麵戰爭的深淵。本書論證瞭,巴爾乾地區一係列戰爭積纍下的不信任和民族仇恨,已經使得歐洲的外交體係失去瞭彈性,任何微小的火花都可能引爆整個大陸。 學術價值與結論 《巴爾乾的硝煙》旨在提供一個復雜、多維度的曆史視角,超越瞭以往將一戰簡單歸咎於某一個國傢的敘事。它強調瞭民族主義作為一種顛覆性力量的塑造作用,並精確量化瞭區域衝突如何成為世界大戰的“測試場”。本書的論證紮實,資料翔實,為研究歐洲現代史、國際關係理論以及帝國解體進程的學者和普通讀者,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參考指南。通過對巴爾乾地區十年衝突的細緻描摹,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紀最災難性事件的結構性根源。 ---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導言部分,作者的敘事切入點非常巧妙,他沒有急於拋齣大量的年代和戰役細節,而是先從一個更宏觀的、關於“心態變遷”的視角展開,這極大地吸引瞭我這種不滿足於單純羅列事實的讀者。他著重剖析瞭當時社會思潮的暗流湧動,如何從最初的“地區衝突”逐步被意識形態的狂熱所裹挾,最終演變成一場全麵且不可逆轉的災難。這種對深層驅動力的挖掘,使得後文的軍事行動和政治決策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有瞭堅實的文化和心理基礎作為支撐。特彆是他對幾位關鍵人物在決策過程中的內心掙紮和外部壓力平衡的描述,細緻入微,仿佛讓人得以窺見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無奈與掙紮。這種敘事策略,讓整本書的基調從冰冷的史料堆砌,升華為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深刻反思,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章節結構設計非常具有邏輯性,它似乎遵循著一條清晰的、從“醞釀”到“高潮”再到“餘波”的內在脈絡進行推進。每一章的過渡都處理得極為順暢,前一章的結論往往是下一章事件展開的必然前提,形成瞭一種強烈的內在驅動力,讓人難以停下閱讀的腳步。特彆是當敘事進入到戰爭中後期,涉及多條戰綫和復雜國際博弈的階段時,作者運用瞭清晰的時間軸標記和地圖注釋,有效地幫助讀者梳理錯綜復雜的事件網絡,避免瞭信息過載帶來的迷失感。這種精心的結構安排,錶明作者深知曆史的復雜性需要清晰的框架來承載,而非一味地追求敘事上的華麗。它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標明瞭所有關鍵節點的曆史導航圖,引導讀者有條不紊地穿越曆史迷宮。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引人注目,封麵的選材和色彩搭配透露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讓人在書店貨架上一瞥,便能感受到它所承載內容的嚴肅性。內頁的紙張質地也相當考究,觸感光滑而不失韌性,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刺眼或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編排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留白恰到好處,使得密集的史實敘述在視覺上變得更為清晰易讀。裝訂工藝看得齣是下過功夫的,即便是翻開到最中央的部分,書脊的彎摺也處理得非常自然,絲毫沒有“吃頁”或散架的擔憂。這種對手感和視覺體驗的重視,無疑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讓人在翻開它之前,就對接下來將要探究的宏大敘事抱持著一份敬意。可以說,單從實體書的製作工藝來看,它完全具備瞭成為一部經典曆史著作的硬件條件,是那些注重閱讀體驗的同好們不容錯過的收藏品。

評分

讀完後留下的思考是悠長而沉重的,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對曆史責任感的重塑。它並非簡單地去指責或美化任何一方,而是冷靜地呈現瞭曆史進程中一係列“錯誤的選擇”是如何纍積的。作者的筆調雖然保持瞭學術的剋製,但在論及戰爭對平民生活造成的深遠影響時,字裏行間又流露齣一種難以抑製的人文關懷。這種理智與情感的微妙平衡,使得本書的批判力量更為深遠,它迫使讀者去思考:在麵對國傢機器的巨大慣性時,個體應該如何保持清醒,又如何纔能避免重蹈覆轍?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對照鏡,用近百年前的教訓,來審視當下世界格局中的諸多不確定性與潛在的風險點。

評分

關於史料的運用和交叉印證方麵,這本書展現瞭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和不懈的田野精神。我注意到,作者似乎並未完全依賴官方的二手資料,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經過審慎篩選的私人信件、戰地日記甚至是外交電報的節選。這些一手材料的引入,極大地增強瞭敘事的現場感和真實性,那些被主流敘事常常忽略的普通士兵和外交官的視角,為我們理解“戰爭機器”的運作提供瞭多維度的參照。例如,在描述某次重大外交談判的章節裏,作者通過對比交戰雙方高層往來的措辭變化,清晰地勾勒齣談判破裂前夕,雙方溝通語境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僵化的。這種對“細節之下的曆史”的執著挖掘,使得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且充滿張力,完全不是那種蜻蜓點水的概括性論述能夠比擬的。

評分

東西不錯挺好的,送貨速度也很快,希望繼續努力!

評分

正版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

值得一讀的抗日戰爭史,從日本人的角度

評分

多次在京東購買書瞭,挺不錯的,很好。內容不錯,很好。

評分

大大說瞭,中日戰爭,反法西斯戰爭十五年。這個觀點日本方麵也有良知學者提齣,很值得看一看。

評分

京東的書活動多,送貨快,購書首選。

評分

很好很好、不錯,以後還會繼續支持

評分

值得一讀的抗日戰爭史,從日本人的角度

評分

東西不錯挺好的,送貨速度也很快,希望繼續努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