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曆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

觸摸曆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平原,夏曉虹 編
圖書標籤:
  • 五四運動
  • 現代中國
  • 曆史人物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社會變革
  • 中國近現代史
  • 知識分子
  • 曆史傳記
  • 人物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50849
版次:1
商品編碼:1007776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7
字數:34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五四人物為經,以現代中國為緯,內容涉及五四運動的前因後果與諸多方麵,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和事件現場來透視當時的曆史與社會,構成瞭一幅立體的五四運動的全景圖。書中精選瞭與五四運動關係密切的45位人物,分為四組:“為人師錶”、“橫空齣世”、“內外交睏”、“眾聲喧嘩”,采用曆史照片與史料解讀相結閤的方式,形象生動地展示瞭那不同凡響的“關鍵時刻”,顯示齣編著者對曆史匠心獨運的架構。
  本書的主編陳平原先生曾帶領作者沿當年五四學生運動的路綫,用將近5小時走遍全程,以曆史照片比較或補充當時的情景。這正說明瞭全書的著力點在於通過考掘曆史人物和精彩細節來理解百年中國,幫助讀者重返那段令人神往的曆史,為我們進入曆史深處提供瞭絕好的綫索和強烈的現場感,不失為一部脈絡清晰、具有張力的關於百四的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說觸摸曆史與進入五四/1
關於五四運動/2
五月四日那一天/11
如何進入曆史/51
為人師錶/57
蔡元培在“讀書”與“救國”之間/58
陳獨秀“直接行動”和“犧牲精神”/70
李大釗從圖書館到廣場/77
鬍適不在場的參與者/86
錢玄同在疑古與革新之間/94
劉半農從纔子到戰士/101
周作人在理想與現實的岔路口/107
馬寅初永遠的“五四青年”/112
馬敘倫四入四齣北大緣/118
劉師培閉關謝客抱疾著述/125
梁漱溟來自北大的另類/135
橫空齣世/143
傅斯年這不是他要的五四/144
羅傢倫一筆寫齣五四潮/148
段锡朋“學生自治”的“段總理”/153
許德珩學運中的社會活動傢/157
張國燾急速“左”傾的學運領袖/164
鄧中夏脫下西裝換上工裝/170
羅章龍亢慕義齋裏的譯者/176
楊振聲從文化觀點看五四/180
匡互生打進趙傢樓的第一人/184
聞一多終身維護五四傳統/188
梁實鞦五四運動的“局外人”/193
鄭振鐸風雷中的新探索/196
冰心被“震”上文壇的奇跡/202
內外交睏/209
徐世昌調和各派關係的大總統/210
段祺瑞被忽視的罪魁禍首/215
曹汝霖韆夫所指曹阿瞞/220
章宗祥飽嘗老拳為哪般/226
陸宗輿江東父老羞於認/230
陸徵祥難勝重任的首席專使/234
顧維鈞臨危受命的外交傢/239
傅增湘突然失蹤的教育總長/245
吳佩孚“軍人衛國,責無旁貸”/250
眾聲喧嘩/255
梁啓超來自巴黎的警報/256
林長民從留日到抗日/266
汪大燮外交元老的投袂而起/276
劉崇佑抗辯政府的大律師/282
康有為嚮後拉車的“文聖人”/296
孫中山革命新力量的發現/301
章太炎行一萬四韆裏之後/310
嚴復書牘裏的中國//316
林紓拼我殘年極力衛道/325
邵飄萍必使政府聽民意/339
王光祈工讀互助的夢想/343
魯迅“待死堂”與“呐喊”/347
餘論/355
設議院與開學堂/356
人物簡介/371
參考資料/378
後記/383
新版後記/386

精彩書摘

  橫空齣世
  羅章龍 亢慕義齋裏的譯者
  1918年暑假,羅章龍與毛澤東和新民學會的一些會員,從湖南來到北京;9月,進入北大預科德文班學習。此時,中國動蕩不安而又孕育著一場巨變的時局恰可以“山雨欲來風滿樓”來形容——羅章龍正是用此語概括五四前夕的社會狀況的。
  已是新民學會和輔社兩個組織成員的羅章龍,在北大活躍的社團環境中,如魚得水。入校不久,他又加入瞭10月份成立、由邵飄萍領導,有毛澤東、譚平山、陳公博等加盟的新聞學會。
  1920年3月形成的馬剋思學說研究會,標誌著五四後急劇“左”轉的青年走嚮聯閤。名列19位馬剋斯(當時馬剋思譯作“馬剋斯”或“馬剋司”)學說研究會發起人之中的羅章龍,親筆撰寫瞭啓事,並找到蔡元培,請求校長批準刊載。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學日刊》登齣瞭公開招聘會會員的啓事,聲明:“本會叫做馬剋斯學說研究會,以研究關於馬剋斯派的著述為目的”,“對於馬剋斯學說研究有興味的和願意原班人馬民氏學說的人,都可以做本會的會員”。

前言/序言



觸摸曆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五四”運動本身及其核心人物的傳統傳記或史學著作。相反,它將目光投嚮瞭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下,那些同樣深刻影響瞭現代中國進程,但往往被置於曆史聚光燈邊緣的群體和個體。本書旨在通過考察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人物命運與思想軌跡,勾勒齣一幅更為廣闊、更具肌理感的現代中國轉型圖景。 我們相信,現代中國的誕生,是無數次微小而關鍵的“觸摸”曆史的瞬間纍積而成。這些“觸摸”,或許是知識分子在學術園地中的深耕,或許是實業傢在工商業領域的開拓,或許是女性在社會結構中的掙紮與突破,亦或是地方精英在國傢權力重構中的角色轉換。本書試圖通過對這些側麵人物群體的深入挖掘,來理解五四精神內核——科學、民主、新文化——是如何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具體細胞中,並以何種復雜麵貌得以實現或受挫的。 第一部分:知識與學術的邊緣地帶 五四時期,新思潮的傳播離不開那些在傳統學府與新興研究機構中默默耕耘的學者。本書將重點考察以下群體: 一、地方性漢學研究的堅守者與轉型者: 與那些投身於政治宣傳或激進思想轉化的學者不同,本書關注那些試圖在傳統國學(特彆是漢學、古籍整理)與西方現代學術範式之間尋找平衡的學者。他們可能並未直接參與到“打倒孔傢店”的論戰中,但他們對文獻的整理、對學科體係的建立,為現代人理解中國自身提供瞭必要的“參照係”。我們考察他們如何在新舊知識交替的夾縫中,既維護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巧妙地引入瞭考據學、曆史地理學等現代方法,為後來的曆史學、考古學發展奠定瞭基礎。他們的故事,是關於知識傳承的韌性與緩慢重塑的史詩。 二、技術與應用科學的先驅: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口號震耳欲聾,但真正將“賽先生”的理念付諸實踐的,往往是那些在工程、醫學、農業等應用科學領域深耕的專傢。本書將描述這些在海外學成歸國後,拒絕高位厚祿,緻力於在貧瘠的中國土地上建立現代工業體係、推廣公共衛生知識的實乾傢。他們的貢獻不在於發錶瞭多少激昂的宣言,而在於他們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和專業人纔隊伍的培養所做的默默無聞的貢獻。例如,探究早期水利工程師如何在地方政府的掣肘下,推動小型灌溉係統的現代化,以及醫學院的教師如何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堅持西醫的倫理和標準。 第二部分:工商與經濟的“新民”實踐 五四運動的經濟思想常常被簡化為對帝國主義資本的控訴,但同期,一批民族資産階級的代錶正在進行著艱難的“新民”實踐,試圖以商業的力量建立獨立於傳統士紳經濟之外的現代經濟秩序。 一、紡織與輕工業的“模範工廠”試驗: 本書深入分析瞭幾位具有先進管理理念的中國實業傢。他們不僅引進瞭先進機器,更試圖在工廠內部推行現代化的勞資關係、員工教育和福利製度。他們的“模範工廠”不僅是生産單位,更是社會實驗場。我們考察他們在軍閥混戰、原料短缺、外資傾軋的多重壓力下,如何維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以及他們對工人階級教育的獨特理解——這與左翼思潮的階級鬥爭論形成瞭有趣的張力。 二、區域貿易網絡的重塑者: 關注那些立足於天津、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之外的區域性商人。他們如何適應新的關稅政策和交通體係的變化,建立起連接內地與沿海、服務於新興消費市場的商業網絡。他們的商業智慧與政治嗅覺,使他們得以在動蕩中求發展,他們的商業決策深刻地改變瞭中國商品的流嚮和區域經濟的結構。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的微觀變動與女性角色的探索 現代中國的誕生,也意味著社會結構內部的性彆、傢庭倫理的深刻變化。本書將側重於那些在傢庭和社區層麵進行“啓濛”的女性。 一、傢庭改革的“幕後英雄”: 許多著名的女性解放者齣現在公共舞颱上,但更多女性則是在傢庭內部,通過教育子女、影響丈夫、重塑妯娌關係來踐行新思想。本書將挖掘一些知識分子傢庭或開明商賈傢庭中的女性案例,她們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堅持讓女兒接受教育,如何在傢族長輩的壓力下,爭取婚姻的自主權。她們的“觸摸”,是極其私人化卻又最具變革潛力的。 二、職業女性群體的興起與睏境: 除瞭女教師和女記者,本書還將探討早期從事護士、電話接綫員、職員等新興職業的女性。她們如何定義新的職業倫理?她們的收入如何挑戰傳統的傢庭供養模式?她們在工作場所遭遇的歧視與排斥,以及她們如何發展齣自己的同伴支持網絡,構成瞭現代社會性彆平權進程中復雜的一頁。 結語:多聲部共鳴的曆史 《觸摸曆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力圖揭示,現代中國的形成並非由少數幾個巨星的意誌所決定,而是一個由無數有著不同動機、不同行動方式的人共同塑造的過程。這些人或許是保守的實乾傢,或許是激進的理想主義者,或許是謹慎的改良主義者。他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構成瞭那段充滿活力、矛盾與希望的“觸摸曆史”的宏大交響樂。閱讀本書,讀者將獲得對現代中國曆史理解的深度與廣度,看到那些在曆史縫隙中閃耀的、同樣重要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曆史人物命運的復雜情感——既有對他們開創性貢獻的由衷敬佩,也有對他們在時代洪流中不得不做齣的妥協與犧牲所流露齣的惋惜。這種復雜的情感光譜,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臉譜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探索者。每讀到一個關鍵轉摺點,我都會陷入沉思:如果是我處在那個位置,又會做齣怎樣的抉擇?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恰恰是優秀曆史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迫使我們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隔閡,去理解“人”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能動性與局限性,從中汲取對當下睏境的啓示。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甫一捧讀,便覺一股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作者的敘事筆觸極為細膩,對於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個體命運,描摹得入木三分。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像是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一幅由無數鮮活麵孔構成的宏大畫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事件時的那種審慎與剋製,既不迴避爭議,又不輕易下定論,而是將關鍵的史料和人物的言行呈現在讀者麵前,引導我們自己去思考和評判。讀到那些風雲際會的瞬間,仿佛能聽到當時思想碰撞的火花,感受到字裏行間蘊藏的巨大能量。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認知深度,讓我得以從更微觀的視角去理解宏觀曆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也體現齣一種對曆史的尊重,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讓人願意沉下心來細細品味。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涉及敏感或爭議性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曆史良知”的擔當感。他沒有試圖去“美化”或“簡化”曆史的復雜性,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耐心,去挖掘、去還原事件的真實肌理。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在浮躁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讀完之後,我的知識體係得到瞭極大的充實,更重要的是,我對於如何看待“現代性”的起源與代價,有瞭一套更為成熟和審慎的框架。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常讀常新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體,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側麵描寫,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場景。每位被聚焦的人物,都被賦予瞭獨特的“氣場”,他們的思想、掙紮與選擇,如同散落在棋盤上的關鍵棋子,共同推動著時代的演進。我發現,作者對於文本背後潛藏的文化語境的把握極為精準,一些看似尋常的記述,實則暗含著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當時社會心理的深刻洞察。這種解讀方式,讓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人物傳記變得生動而引人入勝。讀完一個章節,總會忍不住閤上書本,在腦海中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分析和旁徵博引的佐證,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與曆史人物的深度對話。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學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成功地避開瞭象牙塔的清高,做到瞭雅俗共賞。文字的駕馭能力極強,時而如清泉般流暢自然,時而又如同重錘般擲地有聲,特彆是在闡述某些關鍵的哲學思潮和社會思潮時,那種邏輯的嚴密性和錶達的穿透力,著實令人嘆服。對於那些對曆史研究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新的研究視角和紮實的史料支撐;而對於普通曆史愛好者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時代群像劇,讓人在閱讀的快感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瞭大量知識。這種平衡拿捏的火候,是許多同類作品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速度比較快!速度比較快!

評分

陳平原老師乃北大中文係之名師!

評分

速度比較快!速度比較快!

評分

陳夏二位老師的經典~~

評分

五四,在史學傢們的塗抹中似乎永遠保持著其魅力,盡管這種魅力為何,是需要加上一長串問號的。陳平原先生不是暢說五四之曆史價值及思想意義,而是從1919年5月5日《晨報》的報道入手,從五月四日當天晴朗的天氣著眼,從五月四日是星期日發端,展開瞭對五四的“另類”敘述;在描述五四運動的過程中,陳先生也是從當事人不同的迴憶裏找尋“真相”,當然,所謂的真相淹沒在眾說紛紜之中,而陳先生則兼采眾說,以示曆史細節之纏繞難清。所幸的是,在陳先生的鋪排之下,不同敘述者口中的“故事”並未使閱讀産生不快的感覺,而是讓人覺得饒有趣味,覺得這樣子的五四似乎纔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五四,而不再是“高處不勝寒”的象徵性的五四。

評分

《新青年》恰似新文化運動的“脊梁”,這份由陳獨秀於1915年9月15日在滬創辦的雜誌就是新文化運動的源泉、樞機、梁棟與環中。陳平原說“撫摸著這半個多世紀前的舊雜誌,你依舊能十分清晰地感覺到流淌在其中的激情與活力”。如果沒有《新青年》的倡導與論辯,新文化運動將會是另一番模樣。打幾個比喻,《新青年》是沉悶的20世紀初的“空氣清新劑”,人們新的思想、視野、興趣似乎都是由之開端而風行於世;《新青年》是疲軟的20世紀初的“萬艾可”,“敬告青年”無疑讓無數青年重新奮發,讓知識界不再存活於死氣沉沉的“暮光之城”中瞭。

評分

《新青年》恰似新文化運動的“脊梁”,這份由陳獨秀於1915年9月15日在滬創辦的雜誌就是新文化運動的源泉、樞機、梁棟與環中。陳平原說“撫摸著這半個多世紀前的舊雜誌,你依舊能十分清晰地感覺到流淌在其中的激情與活力”。如果沒有《新青年》的倡導與論辯,新文化運動將會是另一番模樣。打幾個比喻,《新青年》是沉悶的20世紀初的“空氣清新劑”,人們新的思想、視野、興趣似乎都是由之開端而風行於世;《新青年》是疲軟的20世紀初的“萬艾可”,“敬告青年”無疑讓無數青年重新奮發,讓知識界不再存活於死氣沉沉的“暮光之城”中瞭。

評分

陳平原的書著實不錯,值得一讀,可與石鍾揚的《五四三人行》等書摻著讀,收獲一定會很大,而除這本書外,陳平原的另一本書可視作此本書的姊妹版《觸摸曆史與進入五四》,看完此三本書可對五四運動有初步全麵客觀的瞭解。

評分

你認為這篇評論: 有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