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後社會史初探》是“培文書係”之一,全書共分5個章節,主要對後社會史作瞭初步的探討和研究,具體內容包括從社會史到新文化史,不凡文化轉嚮:話語與後社會史,社會實在的話語建構,利益與認同的形成,新的社會行動概念。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內容簡介
《後社會史初探》作者精細入微地闡發瞭這個名稱的蘊意,認為它嘗試突破對社會範疇的一些既定理解,後者明顯錶現於曆史學領域,尤其是社會史,更可推廣至各門社會科學。作者指齣,這些思路遠非沿襲過去的單純遺産,而是依然強大有力。簡言之,這類理解往往從靜態的、機械的角度來領會社會(society),典型地體現為將社會視為某種框架或結構,不成問題、如其自然地被給定,作為“實在的”、自主的實體,將其獨特的壓力和影響,施加給被視為與它相分離的其他生活領域,其中主要的便是“文化”。《社會理論新視角—後社會史初探》還有助於我們認識到,在被稱為“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的思潮中,也存在一種相當類似的趨嚮,隻是“新文化史”認定文化與錶徵(representation)具有自主性,並頂禮膜拜。
目錄
序
緻謝
緒論
第一章 背景:從社會史到新文化史
第二章 超越文化轉嚮:話語與後社會史
第三章 社會實在的話語建構
第四章 利益與認同的形成
第五章 新的社會行動概念
結語 曆史研究新議程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必要的序介之後,現在我可以逐步展開討論,看看過去20年二元論的客體主義模式在哪些具體層麵遭到明確的重新思考。然後,我可以開始闡述,從晚近的思考中剛剛興起的有關社會的新理論,都具有哪些基本預設。我首先從整體上展示後社會史的理論框架。至於其主要元素的細緻描述,以及來自相關著述的一些鮮活實例,則留待後文。
1980年代以降的史學方法發展,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的史學方法發展,打眼一看,明顯可以看齣客觀實在(objective reality)這個概念越來越顯著衰落,從而也導緻社會因果性的觀念日趨明顯衰落。實際上,這樣一種衰落正是這些發展的促動因素和理論驅力。晚近許多史學研究的作者都直接或間接地討論到,史學專業的許多成員都麵I臨著一些令人煩擾、揮之不去的兩難睏境。因此,讀這些研究時不難注意到,人們越來越堅定地質疑以下預設:社會實在是一種結構,因為它具有一些內在固有的意義,因此,社會存在條件也以錶徵的形式投射到個體的意識之中,決定個體的行為。當這些學者著手進行這類細緻審視,也就等於多少有些明確的希望找到社會史之外的某種替代選擇。
前言/序言
米格爾·卡夫雷拉此書的標題,極其有助於界定曆史書寫中一股明確的思潮。如其所言,他所描述的那些曆史學傢,具有不同的思想軌跡,來自不同的傳統,因此或許不會始終認為,彼此的共性要比相互的分彆更為重要。盡管如此,他們的工作具有某種確定的特性/認同(identity),哪怕也有明顯的差異。他以“後社會”為書名,這個術語很好地把握瞭這種特性/認同,一方麵力求超越對社會範疇(thesocial)的舊有理解,探索對世界的新型思考與新式書寫,同時又保留瞭“社會的”(social)這個術語,以錶明如果完全棄之不用,就會忽視一些基本的理解維度。因此,這個術語既直指未來,又不忽視過去,這對曆史學傢來說絕非壞事,堪稱佳名。
作者精細入微地闡發瞭這個名稱的蘊意,認為它嘗試突破對社會範疇的一些既定理解,後者明顯錶現於曆史學領域,尤其是社會史,更可推廣至各門社會科學。作者指齣,這些思路遠非沿襲過去的單純遺産,而是依然強大有力。簡言之,這類理解往往從靜態的、機械的角度來領會社會(society),典型地體現為將社會視為某種框架或結構,不成問題、如其自然地被給定,作為“實在的”、自主的實體,將其獨特的壓力和影響,施加給被視為與它相分離的其他生活領域,其中主要的便是“文化”。本書還有助於我們認識到,在被稱為“新文化史”(thenewculturalhistory)的思潮中,也存在一種相當類似的趨嚮,隻是“新文化史”認定文化與錶徵(representation)具有自主性,並頂禮膜拜。
《文明的黃昏與新生:人類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度剖析》 作者: 艾莉莎·文森特 齣版社: 寰宇文庫 ISBN: 978-1-473-29811-5 裝幀: 精裝,附贈獨傢地圖集 頁數: 850頁 --- 導言:穿越迷霧的時代之問 我們正站在曆史的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過去的幾個世紀,由工業革命、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所塑造的社會形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結構性的重組。傳統基於地域、血緣和固態階層的社會粘閤劑正在鬆動,取而代之的是流動的、虛擬的、高度碎片化的新型社會關係。然而,對這種“新常態”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錶層現象的描述,缺乏對深層結構性動因和未來潛在形態的係統性、跨學科的審視。 本書《文明的黃昏與新生:人類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度剖析》,正是為瞭填補這一認知鴻溝而創作的裏程碑式著作。它並非僅僅梳理近代社會學的經典理論,而是以前瞻性的曆史觀和嚴謹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對自啓濛運動後期至今,人類社會結構復雜性、權力分配、身份認同與文化符號係統所經曆的根本性、顛覆性轉變進行瞭一次全麵、深入的“地質學式”勘探。 ---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解構——從機械社會到有機聯結的斷裂 第一章:工業化遺産的幽靈 本部分首先迴溯瞭古典工業社會(18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的結構性特徵。我們細緻分析瞭韋伯意義上的“理性化”如何固化為官僚體製的鐵籠,福柯所揭示的規訓權力如何滲透至工廠車間和傢庭內部。重點探討瞭“階級”概念的演變:從馬剋思主義的生産資料所有製關係,到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時代,資本對“知識”和“情感勞動”的剝削機製,是如何超越瞭傳統的物質範疇,進入到主體性的深層領域。我們認為,舊有社會結構的僵化,並非衰亡的標誌,而是新秩序誕生前夕的最後一次結構性收縮。 第二章:地理邊界的消融與認同的危機 全球化並非一個綫性的進程,而是伴隨著劇烈的“去地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陣痛。本章聚焦於國傢主權、族群認同與超國傢組織的張力。通過對移民浪潮、跨國資本流動以及文化商品輸齣的案例分析,我們論證瞭“地方性知識”的衰落與普世主義敘事的瓦解。當傳統的共同體(Gemeinschaft)紐帶被削弱,個體如何在信息洪流中重新錨定自我價值?這一危機催生瞭兩種極端的反應:對虛擬共同體的過度依附,或對極端部落主義的退守。 第三章:信息的權力化與“可見性”的悖論 在數字技術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今天,信息不再是簡單的媒介,而是成為重塑現實的物質力量。本章批判性地考察瞭“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的數字化變體——“透明的監獄”。我們分析瞭數據采集、算法推薦如何構建起新的社會分層體係。權力不再僅僅是“禁止”或“壓製”,而是通過“可見性”的調控來實現對行為的微妙導引。這種新型權力結構對傳統民主決策機製的侵蝕,構成瞭我們當下社會結構變遷的核心張力之一。 --- 第二部分:新秩序的萌芽——流變性、網絡與多中心治理 第四章:液態現代性:社會聯結的去凝固化 紮維曼·鮑曼提齣的“液態現代性”概念,在本研究中得到瞭更細緻的實證支持。我們提齣,現代社會正在經曆“去凝固化”的過程,其特徵是製度、職業生涯、婚姻模式和政治效忠都呈現齣高度的臨時性和可替換性。本章著重探討瞭這種流變性對“長期規劃”能力的影響。當未來被視為一係列隨機事件的組閤,個體如何構建意義連貫的人生敘事?我們通過對“零工經濟”(Gig Economy)參與者的生活史分析,揭示瞭這種流動性帶來的自由與深刻的不安全感之間的辯證關係。 第五章:網絡的拓撲結構與權力的新形態 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在於:社會結構正在從層級製(Hierarchical)嚮網絡化(Networked)轉型。這種轉型並非意味著權力的消散,而是權力的形態和運作邏輯的根本性變化。我們運用復雜係統科學和網絡理論,分析瞭權力中心如何從固定的“節點”分散到流動的“連接”和“帶寬”上。跨國技術平颱、非政府組織(NGOs)的全球協同網絡,以及去中心化的金融結構,共同構成瞭新的“多中心治理”生態。理解這一生態,必須掌握其拓撲學特徵,而非傳統的等級觀念。 第六章:身份的“模塊化”與“重組” 在舊有身份標簽(如國籍、職業、傢庭角色)有效性減弱的背景下,身份的構建轉嚮瞭“模塊化”和“按需組閤”。個體在不同的網絡空間中,可以像選擇軟件插件一樣,動態地組閤和展示自己的身份麵嚮。本章深入分析瞭“數字替身”(Digital Avatar)與“真實自我”之間的交互張力。這種身份的靈活性雖然提供瞭前所未有的錶達自由,但也帶來瞭“真實性焦慮”——我們究竟是誰,取決於我們在哪個網絡中進行何種程度的“錶徵”(Representation)? --- 第三部分:倫理的重塑與未來的“拓撲學” 第七章:時間感知的裂縫與“即時性”的暴政 技術進步壓縮瞭人類對時間和事件的感知間隔。傳統上,社會結構變遷是一個緩慢、可被曆史學捕捉的過程。然而,當下我們麵臨的是“即時性”的統治。本章考察瞭這種時間壓縮如何影響社會決策的質量、政治的迴應速度以及個體的認知負荷。我們認為,對“即時滿足”的集體追求,正在損害社會對長期、復雜問題的處理能力,形成一種結構性的“短視癥”。 第八章:生態危機與“超越人類”的社會設想 人類社會結構的變化,最終無法脫離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本章將社會結構分析擴展至與生態係統的互動。我們探討瞭氣候變化、生物工程等前沿議題對現有社會契約和資源分配機製的挑戰。社會結構是否需要演化齣新的“生態倫理”維度,以應對“超越人類”的技術與環境壓力?這要求我們重新定義“社會主體”的邊界。 第九章:邁嚮“非歐幾裏得”的社會想象 本書的結論部分不再提供簡單的預測,而是呼籲一種新的分析框架。我們認為,未來的社會形態可能不再遵循傳統的歐幾裏得幾何式的、可預測的綫性路徑。它將更接近於一個“非歐幾裏得”的空間——麯率變化無常,連接關係瞬息萬變。理解和適應這種“新拓撲學”的能力,將是決定不同社會群體在未來存續與繁榮的關鍵。 --- 結語:審慎的樂觀主義與行動的必要性 《文明的黃昏與新生》旨在提供一麵清晰、多維度的鏡子,讓讀者得以審視我們所身處的、正在劇烈震蕩的社會結構。它並非宿命論的挽歌,而是對變革力量的清醒認知。唯有徹底理解舊秩序是如何瓦解的,我們纔能更有智慧地參與到新結構的塑造之中,引導這種宏大變遷,使其導嚮一個更具韌性、更少壓迫的新文明形態。這是一部為所有關心人類命運、渴望穿透時代迷霧的思考者準備的深度智識之旅。 --- 讀者對象: 社會學、曆史學、政治學、哲學、傳播學及信息科學等領域的研究者、政策製定者、以及對當代社會結構變遷有深刻洞察需求的普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