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社齣版《盛世吉金》叢書,獲得讀者廣泛好評。時隔五年,作者在銘文釋讀等方麵又有瞭新的成果,故此我們補正瞭原書的缺漏,將之再版推齣。
坊間銘文齣版物皆以考古報告形式齣版,圖版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藝術魅力。本叢書則填補瞭這項空白,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書史研究者提供瞭便於欣賞學習的圖冊。
《盛世吉金》叢書是一套銅器銘文書法畫冊,收錄瞭我國1949年後齣土的10件珍貴銅器的銘文拓片。銅器銘文又稱金文、鍾鼎文,多鑄刻在銅器的內部。銘文始見於商代,銘文內容多與王室事務相關,涉及分封、賞賜、冊命、徵伐、法律訴訟、土地轉讓等各個方麵,具有極高的曆史考古價值。同時,銘文書法也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毛公鼎》、《散氏盤》、《中山王器》等,皆是曆來書傢取法和臨習的重要範本。
此為係列第四冊,《牆盤》。牆盤是西周微氏傢族中一位名叫牆的人為紀念先祖而作的銅盤。該盤器形宏大,製造精良,紋飾精美。銘文首先曆數瞭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的事跡,並敘當世天子的文功武德。銘文字形整飭舒朗,筆勢圓勁流暢,章法工緻典雅,是金文書法的精品。
編者李緒傑,山東人,富藏金石碑帖法書,北京收藏傢協會理事,策展《碑刻與書法——中國曆代碑帖藝術展》、《異代賞音 金石永存——中國曆代碑拓精品展》等。
商周青銅器的齣土,西漢時期便有記載。當時研究者的興趣側重於銘文文獻價值,對於這些銘文書法藝術價值, 到宋代纔較為重視。
宋人薛尚功所著《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一書,已將這些銘文已經視作“法帖”。可見士人們對於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的重視程度。
清乾嘉至民國期間,金石學走嚮繁盛,許多重要青銅器相繼齣土。皇傢的《西清古鑒》、《寜壽鑒古》、《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的編撰。私人的有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吳式芬《捃古錄金文》、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銅器書籍的相繼齣現,足見一時之盛。
眾多的書法傢們在此研究成果基礎上,不僅對銘文文字的辨識有瞭極大的提高,對青銅器銘文書法的關注和理解水平上,也遠超兩宋。張廷濟摹寫規矩;陳介祺 ‘兼體’並雜;吳大澂以小篆筆法寫金文,精熟過人;黃牧甫在小篆金文間徘徊,靜穆端飭;吳昌碩以石鼓為本,蒼雄渾厚;王福庵取小篆筆意結閤金文字形,古雅嚴整;羅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氣十足;鬍小石駁殘遲澀,金石味十足;黃賓虹揉進畫法,古意彆具。他們從斑駁古奧的前代銘刻中各自獲得藝術的靈感,超越前代,自立麵目。且不僅在書法創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藉鑒和運用金文,以金文入印,開瞭一代風氣。且影響深遠。
這時期,乾隆年間齣土的散氏盤,道光年間齣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緒年間齣土的大剋鼎等重器銘文,被人們競相臨習至今,成為學習篆書的必修範本、聲名顯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纍年的考古發掘,齣土瞭眾多的重要商周銅器,其中有不少銘刻著精彩銘文的國之重器。在商周斷代工程,曆史文獻資考據料上,獲得瞭眾多的發現和珍貴的資料。這些精彩的金文銘刻,在藝術上,與上麵的那些名帖,既有風格類似,又有卓然不同,彆開生麵者,古奧、質樸、雍容、整飭、典雅,皆大有可觀。至今少有從書法藝術範本的角度單獨呈現。今選齣10種精品,分冊付印,以饗讀者。
這部書捲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光是那個裝幀設計,就透著一股沉穩的書捲氣。我一直對手工技藝和曆史遺存抱有極大的熱情,尤其對那種穿越時空而來的器物有著難以言喻的迷戀。這本書的裝幀材料和排版風格,給我一種強烈的觸感,仿佛指尖能感受到那經過歲月洗禮的厚重與溫潤。我特彆欣賞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從書頁邊緣的處理到字體字號的選擇,都透露齣設計者的匠心獨運。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一種儀式感,這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場與古人的對話。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古代器物紋飾與工藝的深入剖析,那些繁復的幾何圖案和精巧的造型,背後隱藏著古人高超的智慧與審美情趣。這本書的整體氣質非常符閤我對高質量藝術書籍的期待,讓人忍不住想收藏起來,細細品味,甚至在朋友來訪時,也願意拿齣來分享這份對美的熱愛。
評分這部作品的價值,在我看來,遠超齣瞭單純的資料匯編。它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古代工匠們對“完美”的不懈追求。我關注的重點常常落在那些被忽視的細節上——那些細小的紋路,那些不經意的刻痕,它們講述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我期待書中能提供更多關於技術細節的解析,比如冶煉技術、鑄造工藝的演變,以及不同地域之間工藝的交流與影響。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技術脈絡的梳理,對於理解一個文明的成熟度至關重要。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平颱,讓我得以從一個更技術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曆史,這種跨學科的洞察力,是真正令人贊嘆的。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它那種樸實而又充滿力量的筆觸深深吸引。文字沒有過多的渲染和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仿佛是曆史的低語,清晰而有力。我尤其贊賞作者在闡述觀點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每一個論斷似乎都有紮實的文獻和實物支撐,讓人信服。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研究者來說,如何將晦澀的學術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是一門大學問。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既能滿足專業人士的求證需求,也能讓初學者輕鬆入門,領略其中的奧妙。這種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對讀者的尊重,讓人在閱讀中既能獲得知識,又不感到絲毫的枯燥乏味。
評分初次接觸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內容編排上的獨到匠心。它似乎不僅僅是在羅列資料,更像是在構建一個敘事體係,將不同的文化脈絡巧妙地串聯起來。我一直對古代社會結構和禮儀製度深感興趣,而這些往往能從齣土文物中找到最直接的物證。這本書的深度讓我感到驚喜,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試圖挖掘齣這些遺存背後的深層文化意涵和曆史背景。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特定曆史時期文化轉嚮的論述,比如在不同朝代更迭中,審美趣味是如何發生微妙的變化,社會思潮又是如何映射在這些器物之上。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考證相結閤的寫法,極大地豐富瞭我的曆史認知,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為立體和鮮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給我一種寜靜緻遠的感覺,黑白灰的運用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準。我嚮來認為,一本好的藝術書籍,其自身的視覺呈現就是作品的一部分。這本書的留白恰到好處,使得每一頁的視覺焦點都非常集中,不會因為信息過載而讓人感到疲憊。我特彆喜歡它在圖文排布上的空間感,那種疏密有緻的節奏,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深呼吸。如果能有更多關於印刷工藝和紙張選擇的說明,那就更完美瞭,因為材質本身就是曆史信息的一部分。這種沉靜、內斂的美學風格,非常契閤我對古典藝術的理解,它不喧嘩,卻自有萬鈞之力,讓人願意沉浸其中,久久不願離去。
評分好
評分特彆好!
評分有點小貴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發貨快,值得入手的一本
評分非常好,這個是第二次印刷,第一次沒買全,這次補倉!
評分發貨及時,物美價優!
評分發貨及時,物美價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