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系列MOOK书
由“碧山计划”发起人左靖主编
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
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
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
“碧山”系列MOOK书第8辑以“永续农耕”为主题,通过叙述各式返乡客与土地的故事,探讨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永续共处的可能性,并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农耕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 “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 、“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卷首语:如何永续 左靖
卷一 专题
逆流返乡路 唐亮
青松米手札 赖青松
餐桌上的永续 常天乐
羊先生与他的新乡村主义 王磉
参与式艺术激活乡村的秘诀 王新衡
实物森林的筑与住 凯若琳·史密斯 凯利道·波恩 王彦之 吴船
耕具与土壤 迟仁立 左淑珍
农事系列 李超
消失组诗 匡国泰
中国CSA农场地图
卷二 行动民艺
黟县百工八 姜彩杰
卷三 传承与表现
佞宋之风:宋体字的形成与发展 张弥迪 厉致谦
交通工具 白小剌
卷四 乡土建筑:教育与保护
沧海遗珠:一个小村落和它被遗忘的历史 高婷
上梁的时刻:社区参与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营造 张明珍 马建忠
生水塘:乡间匠事 刘妍
卷五 读影
一场生命的邀约 郝冠辉
卷六 品书
理解中国的小农 温铁军 程存旺 石嫣
卷七 闻艺
故乡的回忆是创作的原点:日本47人2013手工艺展 陈国栋
青松米手札 赖青松
从少年时代关心环境议题,青年时期参与社会运动,直到迈入中年回归田园生活,这一路走来,虽称不上千回百转,个中滋味却也足够刻骨铭心。
在30岁那年,我选择离开作为台湾政经中心的台北市,回到雪山山脉另一头的农乡宜兰时,心中对那曾让我热血奔腾、费心计较的社会议题,有一种再也努力不下去的疲惫与挫折感。“不如归去”是当时心底最真实的吶喊!谁知道,汩汩的涌泉与肥沃的土壤,却为一颗伤痕累累的种子,带来未曾有过却又似曾相识的抚慰与滋润,让生命获得落地生根的勇气。
“农” 的出现
对于儿时就定居都市的我来说,节岁返乡的生活形态,留下的是带着某种疏离却又熟悉的农家印象。
“你阿爸的工厂倒了,赶紧上车走吧!” 直到家里发生了经济变故,一家大小被迫离开城市,回到台中乡下时,我才真正学着拿起锄头,牵起牛绳,过起乡下孩子的田野生活。在那短短不过一年的光阴里,映照在一个11岁孩儿眼中的真实农村生活,与年节偶尔返乡的轻快情调及玩乐气氛自然大不相同了。
“这里居然没有卫生纸?”面对着眼前的茅坑,以及摆放在一旁不知名的米白色细木棍,还有永远不曾减少的、漫天飞舞的苍蝇,这大概是回到乡下生活的第一堂课。“煤气炉在哪里?”原来乡下的晚餐得从烧柴取火开始,虽然这样省了煤气费,却日日见到大伯母劈柴、结草引火种的忙碌身影。有个爱种菜的阿嬷,孙儿们便成了现成的除草工、挑粪工;而双手灵巧的阿公,总是能用屋边的各类竹丛变出簸箕、竹箩等生活用品,有如神奇的魔术师。
然而诸如此类代代相传的乡村生活技术,却在现代化的今天逐渐失传。直到旗美社区大学注1标举“农村是一所学校”,陆续开办暑期的“农村工作坊”,才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促进城乡之间的技术与文化交流。
另外让都市孩子印象深刻的,要数农村里的集体劳动文化。住在都市里,生计是专属于父母亲的工作,然而乡村却是一个不分男女老少的生活共同体,所有人吃一口饭,便需要有一份劳动,生活就是一连串劳动的连续。而我也在各种农活劳动中,养成了借由参与劳动来融入新团体的习惯,说得夸张些,袖手站在汗水涔涔的劳动者身旁,便足以感到局促不安。
总是听人家说,乡下是人情味浓厚的所在,然而,当自己真正在乡村生活过之后才知道,绵密的人情味背后,却是复杂而沉重的乡里关系。当大多数亲友质疑或反对让我们一家大小回到乡间依靠种田的阿公时,年已花甲的老人却说出这么一句话;“难道咱家里差这几双碗筷吗?”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孙儿,加重了自己肩上的重担。
走在乡间的小径上,与都市巷弄截然不同,遇到的几乎都是熟识的人,也因此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众人的话题。自己常以为,或许是乡间有限的土地与资源使得所有人的权益紧紧相依,也因此有时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即使是亲友之间的友善馈赠,也难免带着期待回报或巩固彼此关系的隐约意涵。这样的氛围让年少气盛的心难以折服,直到离开乡村到都市生活,才发现邻里不相闻问的疏离更令人难受。我从后来在日本生活俱乐部生协注2和中国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注3的工作经验中发现,积极参与合作社活动、乐于承担各项劳务者,通常都是乡村出身。反思己身,似乎多年来自己也在一路摸索人与人之间绵密与沉重之间适当的距离。
……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那种蕴含的对未来的责任感。它讨论的“永续”,并非止步于眼前的丰收,而是着眼于子孙后代能否依然拥有肥沃的土地和洁净的水源。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视野,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高远和令人振奋。作者在探讨如何减少对外来资源的依赖时,那种精打细算、物尽其用的智慧,让人叹服。他没有过度渲染传统农耕的田园牧歌情怀,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对地球的承诺。读完后,我立刻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的消费习惯,这本书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农田的范畴,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它是一剂清醒剂,也是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让人明白,每一次选择的耕耘,都在为未来投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匠心独运,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要点,而是将理论穿插在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分析之中。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随着深入,便能体会到作者精心编织的逻辑脉络。他似乎深谙读者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令人豁然开朗的视角。比如,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描述,极其生动,仿佛赋予了土壤生命和个性,让人立刻对“养地”而不是“养肥”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作物轮作和间作套种的章节,作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不同植物之间如何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画面。这不仅仅是农业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堂关于生态系统平衡的宏大课程,让我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有一种沉稳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读起来有一种被引导着深入静谧之地的感觉。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被巧妙地运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细节变得引人入胜。例如,作者描述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叶片颜色来判断其营养状态时,所用的词汇充满了文学色彩,仿佛在描绘一幅流动的油画。对我这种非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知识的桥梁,将深奥的生态学原理,转化成了日常可操作的行为指南。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它不仅充实了我的农业知识库,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我对“食物”和“生产”之间关系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复古感,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我一直对那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耕种方式抱有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在现代工业化农业浪潮中被逐渐遗忘的技艺。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非常细腻,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跟你拉家常,娓娓道来他多年来在田间地头的心得体会。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土地深沉的敬畏之情,他描述的不仅仅是种植技术,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次深刻的田园教育,对“永续”二字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翻土、每一次播种、每一次观察中的具体行动。那种朴素的生命力,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心生宁静与力量。
评分坦白说,我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阅读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太多关于“回归自然”的书籍往往流于空想和浪漫主义。然而,这本书的扎实之处在于,它极少进行不切实际的拔高。作者在讲述理想状态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提到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病虫害的控制、特定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调整等。他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一刀切的“秘方”,而是基于对当地环境细致观察后给出的调整建议,强调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种务实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对于那些真正想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实践可持续耕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避坑指南”,它教会的不是如何变得完美,而是如何带着敬畏和谦逊去面对自然的复杂性。
评分京东的活动力度之大让其他家木有路走
评分回到过去,回归自然,热爱自然
评分文章的题材很有意思,一如碧山其他期,制作很精良,只不过内文缺乏深度,并没有太大的启发性。
评分很好
评分碧山系列,不错。
评分内容不错
评分碧山杂志系列是每一本都买的。这次主题更是令人感兴趣,列举了国内外一些比较成型的有机农业案例,不过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评分碧山杂志系列是每一本都买的。这次主题更是令人感兴趣,列举了国内外一些比较成型的有机农业案例,不过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