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奎松教授历史求真之作,利用大量一手材料,深度解读国共之间的激流与暗涌。全书修改近百处,部分章节做了较大增补,内容更为全面、详尽、准确。
(2)国民党曾是中国具实力的革命大党,最后分崩离析、退守台湾,而孙中山眼中“对政治生活毫无用处”的共产党,却多次绝处逢生,最终成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回顾二十余年风雨飘摇,在国共命运攸关的一次次重要抉择面前,国民党何以胜,又何以败?
(3)深入国民党的决策机制,剖析对共政策形成的前因后果,揭示意识形态争斗背后的权力漩涡。
近代中国有两个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革命究竟走向何种方向,决定于国共两党的力量消长与较量。这场较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最终,后起的、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左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两个革命党长期以来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何以败,共产党何以胜?本书首度利用国共双方的各种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对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忍不住的“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十余种,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
前 言 / i
第一章、孙中山与国共合作 / 1
第二章、“容共”,还是“分共”? / 69
第三章、蒋介石走向“三二〇”之路 / 111
第四章、从“三二〇”到“四一二” / 145
第五章、武汉国民党的“联共”和“分共” / 199
第六章、南京国民党的“清党”运动 / 261
第七章、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与“剿共”战争 / 303
第八章、以政治方式解决“共党问题” / 355
第九章、抗战开始后的妥协与磨擦 / 443
第十章、皖南事变及其善后 / 487
第十一章、国共两党攻防态势的转换 / 531
第十二章、抗战结束前后的和战选择 / 583
第十三章、战后国民党人的反共困扰 / 635
第十四章、阻止内战的最后尝试 / 671
第十五章、四平战役与内战爆发 / 707
第十六章、从“戡乱”走向崩溃 / 747
第十七章、国民党对中共的最后一搏 / 793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光是“联共”与“反共”这几个词,就足以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充满矛盾与抉择的时代图景。我最近在翻阅一些关于民国史的资料时,对国民党内部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共产党的复杂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视角,据说非常深入地剖析了国民党在面对时代浪潮时,其内部决策层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合作与对抗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塑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走向。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出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意识形态冲突,不仅仅是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更希望了解那些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内心挣扎和决策逻辑。毕竟,历史的走向往往取决于一念之间,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才是真正让人着迷的地方。对于任何想理解近代中国命运的人来说,这种深度剖析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厚实的纸张和考究的印刷工艺,让人感觉到这并非是一本轻佻的通俗读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成果。我注意到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档案和一手文献,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政党的兴衰和其核心政策的演变,就必须穿透后世的解读和既有的标签,直接面对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字记录。这本书似乎正是秉持了这样的严谨态度,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我很好奇,在如此详尽的史料支撑下,作者将如何构建起一个立体且充满张力的叙事框架,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我相信其分析角度必然是多维而非单一的。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类严肃的历史著作往往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不至于让大众望而却步。我期待这本书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需要有足够的干货来满足专业读者的需求,但更需要流畅的文笔和清晰的脉络来吸引那些对近代史充满好奇心的普通人。如果作者能够有效地将那些复杂的政治术语和错综的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精妙与残酷,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启迪意义。最终,历史不应是尘封的档案,而应是照亮当下的镜鉴,我希望这套书能做到这一点。
评分阅读一些历史著作时,最怕的就是那种“一言堂”式的论述,把复杂的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我听说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简单地将国民党描绘成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展现了其内部派系林立、思想交锋的真实面貌。不同派系对“联共”或“反共”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些内部的张力是如何影响最终决策的对外姿态?是权力斗争的产物,还是基于对国家前途的根本分歧?我个人对政治哲学层面的探讨更感兴趣,希望看到作者能深入挖掘出这些不同路线背后的理论基础和深层动因,而不是停留在事件的表层描述上。只有理解了他们“为什么”这么想,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做。
评分坦白说,研究国共关系这段历史,总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和悲剧色彩。国民党在特定历史关头所做的选择,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无可挽回的影响。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在分析这些关键转折点时的笔法。比如,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机遇面前,国民党是否真的有其他可以走的路?那些被历史湮没的“如果”与“可能”,在这本书里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探讨?我倾向于那种能够激发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叙事,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近乎于“亲历者”的视角,带我们去感受那种在历史十字路口徘徊的紧张与迷茫,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自问:如果是自己,会如何抉择?
评分很满意的一次购物体验,挺好的
评分有思想有内涵,杨奎松作品,值得一读!
评分杨奎松,杨天石,是研究国共关系史的双杨,著作值得推荐
评分杨奎松先生的大作,不得不读的。
评分包装很不错的 完好无损
评分这套书在购物车里呆了很久,乘着这次搞活动还是下手了。
评分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搞关系”的业务员|“特嫌”缠身的技师
评分杨奎松的革命四部曲都不错
评分开卷有益,比书店买的便宜很多信任京东自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