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奎鬆教授曆史求真之作,利用大量一手材料,深度解讀國共之間的激流與暗湧。全書修改近百處,部分章節做瞭較大增補,內容更為全麵、詳盡、準確。
(2)國民黨曾是中國具實力的革命大黨,最後分崩離析、退守颱灣,而孫中山眼中“對政治生活毫無用處”的共産黨,卻多次絕處逢生,最終成為主宰中國命運的決定性力量。迴顧二十餘年風雨飄搖,在國共命運攸關的一次次重要抉擇麵前,國民黨何以勝,又何以敗?
(3)深入國民黨的決策機製,剖析對共政策形成的前因後果,揭示意識形態爭鬥背後的權力漩渦。
近代中國有兩個革命黨:國民黨和共産黨。中國革命究竟走嚮何種方嚮,決定於國共兩黨的力量消長與較量。這場較量持續瞭將近三十年,最終,後起的、弱小的共産黨戰勝瞭國民黨,並左右瞭中國後來的曆史。兩個革命黨長期以來分分閤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民黨何以敗,共産黨何以勝?本書首度利用國共雙方的各種檔案文獻及其他史料,對涉及國共關係發展中的一係列重大問題作瞭全麵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楊奎鬆,曆任中共中央黨校《黨史研究》編輯部編輯、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史,著有《“中間地帶”的革命》、《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忍不住的“關懷”》、《西安事變新探》、《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專著十餘種,並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國大陸、中國颱灣及日本等地學術雜誌上,發錶研究論文二百餘篇。
前 言 / i
第一章、孫中山與國共閤作 / 1
第二章、“容共”,還是“分共”? / 69
第三章、蔣介石走嚮“三二〇”之路 / 111
第四章、從“三二〇”到“四一二” / 145
第五章、武漢國民黨的“聯共”和“分共” / 199
第六章、南京國民黨的“清黨”運動 / 261
第七章、國民黨的白色恐怖與“剿共”戰爭 / 303
第八章、以政治方式解決“共黨問題” / 355
第九章、抗戰開始後的妥協與磨擦 / 443
第十章、皖南事變及其善後 / 487
第十一章、國共兩黨攻防態勢的轉換 / 531
第十二章、抗戰結束前後的和戰選擇 / 583
第十三章、戰後國民黨人的反共睏擾 / 635
第十四章、阻止內戰的最後嘗試 / 671
第十五章、四平戰役與內戰爆發 / 707
第十六章、從“戡亂”走嚮崩潰 / 747
第十七章、國民黨對中共的最後一搏 / 793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厚實的紙張和考究的印刷工藝,讓人感覺到這並非是一本輕佻的通俗讀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學術成果。我注意到其中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檔案和一手文獻,這對於曆史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政黨的興衰和其核心政策的演變,就必須穿透後世的解讀和既有的標簽,直接麵對那個時代留下的文字記錄。這本書似乎正是秉持瞭這樣的嚴謹態度,試圖還原曆史的真實肌理。我很好奇,在如此詳盡的史料支撐下,作者將如何構建起一個立體且充滿張力的敘事框架,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極具爭議性的曆史事件時,我相信其分析角度必然是多維而非單一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光是“聯共”與“反共”這幾個詞,就足以勾勒齣那個風雲變幻、充滿矛盾與抉擇的時代圖景。我最近在翻閱一些關於民國史的資料時,對國民黨內部在不同曆史階段對共産黨的復雜態度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視角,據說非常深入地剖析瞭國民黨在麵對時代浪潮時,其內部決策層是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在閤作與對抗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塑造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政治走嚮。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齣那些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和意識形態衝突,不僅僅是宏觀層麵的戰略部署,更希望瞭解那些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的內心掙紮和決策邏輯。畢竟,曆史的走嚮往往取決於一念之間,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纔是真正讓人著迷的地方。對於任何想理解近代中國命運的人來說,這種深度剖析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評分坦白說,研究國共關係這段曆史,總讓人有一種強烈的宿命感和悲劇色彩。國民黨在特定曆史關頭所做的選擇,對後來的曆史進程産生瞭無可挽迴的影響。我非常關注這本書在分析這些關鍵轉摺點時的筆法。比如,在某個特定的曆史機遇麵前,國民黨是否真的有其他可以走的路?那些被曆史湮沒的“如果”與“可能”,在這本書裏是否得到瞭應有的探討?我傾嚮於那種能夠激發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敘事,而不是提供標準答案。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近乎於“親曆者”的視角,帶我們去感受那種在曆史十字路口徘徊的緊張與迷茫,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自問:如果是自己,會如何抉擇?
評分閱讀一些曆史著作時,最怕的就是那種“一言堂”式的論述,把復雜的曆史人物簡單地臉譜化。我聽說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沒有簡單地將國民黨描繪成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展現瞭其內部派係林立、思想交鋒的真實麵貌。不同派係對“聯共”或“反共”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這些內部的張力是如何影響最終決策的對外姿態?是權力鬥爭的産物,還是基於對國傢前途的根本分歧?我個人對政治哲學層麵的探討更感興趣,希望看到作者能深入挖掘齣這些不同路綫背後的理論基礎和深層動因,而不是停留在事件的錶層描述上。隻有理解瞭他們“為什麼”這麼想,纔能真正理解他們“為什麼”那麼做。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類嚴肅的曆史著作往往麵臨一個挑戰:如何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又不至於讓大眾望而卻步。我期待這本書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需要有足夠的乾貨來滿足專業讀者的需求,但更需要流暢的文筆和清晰的脈絡來吸引那些對近代史充滿好奇心的普通人。如果作者能夠有效地將那些復雜的政治術語和錯綜的人物關係梳理得清晰明瞭,讓普通讀者也能窺見那個時代政治運作的精妙與殘酷,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學術層麵,更具備瞭廣泛的社會啓迪意義。最終,曆史不應是塵封的檔案,而應是照亮當下的鏡鑒,我希望這套書能做到這一點。
評分在書店看到的,翻讀幾頁即入眼入心。忍瞭月餘到雙11下手,纔打85摺。莫非是好書不摺價?認瞭!心血之作,還原曆史,這是真正值得深讀和珍藏的書!除瞭降價不狠,京東的物流夠快?
評分小人物在大時代的起伏,小人物的故事!
評分事實證明,用紙箱打包就是比塑料袋強!避免瞭惱人的反復換貨。嚮負責任的打包員同學緻敬!
評分本書首度利用國共雙方的各種檔案文獻及其他史料,對涉及國共關係發展中的一係列重大問題作瞭全麵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書的品相完好 希望保持
評分非常贊,早上下單。下午收到瞭,神速啊,沒有拆開看,非常感謝快遞小哥電話?,就在樓下,送到樓上來辛苦瞭!
評分單位組織學習 大傢一起買點書
評分恩,楊老師的作品不錯,值得收藏~
評分(3)深入國民黨的決策機製,剖析對共政策形成的前因後果,揭示意識形態爭鬥背後的權力漩渦。
評分這本可與《紅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開放中的變遷》兩本對讀。KMT失敗的核心因素應該是1.政治工作;2.組織的嚴密性;3.運氣。換言之,成功者不代錶一定正確,但必有其閤理性。孫要策略性地利用共/産/黨的組織形式與人纔發展國民黨,共/産/黨要藉國民黨的聲勢擴大自己的影響並實現其政治理想。孫對共/産/黨的工具性定位與共/産/黨對自身的意識形態的定位有巨大的差異,衝突的發生隻是時間問題。而導火索就是國共雙方都十分倚重的蘇聯與共産國際。從文化來看,中國文化中的天無二日思想傳統必然導緻國共閤作之失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孫的政治能力與其威望明顯成反比。孫本意想藉中/共之力而裝大國民黨,可惜的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國共閤作的直接造成瞭國民黨的分裂。 從外部條件來看,蘇聯及共産國際從自身的國傢戰略利益齣發,直接插手中國內政,翻雲覆雨,共/産/黨隨風起舞,毫無對國傢利益的堅持。這也是國共衝突的直接原因之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