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地理总志钩沉(套装共2册)

汉唐地理总志钩沉(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纬毅,郑梅玲,刘鹰 著
图书标签:
  • 地理学
  • 历史
  • 汉唐
  • 文化
  • 古籍
  • 地方志
  • 钩沉
  • 中国历史
  • 历史地理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6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93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由于地理总志具有“明天下,察郡邑,振纪纲,固社稷”的功能,汉晋以来历朝历代官修、私撰了众多地理书。据统计,汉唐地理总志约200种,遗憾的是,除汉唐正史中的九种地理志外,其余均因历代兵燹战火和保管不善遭到毁坏散佚。南宋郑樵曾惋叹“自汉以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本书作者陆续从史注、地志、类书、文集中辑录失传的69种汉唐地理总志,佚文约50万字。其中20余种佚志为历代未被著录、前人未曾辑录者。如《魏书郡国志》、唐《地理志》等。另有前人已经辑佚但有所缺失者,本书予以补辑,如贺次君的《括地志辑校》、缪荃孙的《元和郡县志逸文阙卷》等。所辑佚文多为各地的建置沿革、城邑变迁、文化遗产与山川物产等,对当今研究历史地理、编修地方志有直接的现实使用价值。

前言/序言

  “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语)《管子》强调“地者,政之本也,是知地可以正政也”。故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设有职官掌管舆地。《周礼》谓: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在“百家之鸣”的战国时期,就创作出《山海经》《禹贡》两部地理名著,开辟了舆地学之先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大海,北过大夏”的广袤版图,划分为三十六郡(后增为四十郡),郡辖县若干。为铭刻“大一统”之伟业,御史编撰了图文并茂的《秦地图》。当汉军攻入咸阳时,为萧何所获,使刘邦“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终于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汉承郡县制。武帝时,令郡县上报“计书”于太史公,进而编就《汉舆地图》。元狩六年(前117)立刘闳为齐王时,御史即“奏《舆地图》”。何以称《舆地图》呢?《史记正义》谓:“天地有覆载之德,天为盖,地为舆,故云《舆地图》。”
  东汉班固继承其父班彪未竟之业,撰写《汉书》。其中《地理志》,以政区为纲目,记郡县建置沿革、户籍、人口及山川、关隘、古迹、聚落、风俗、民情等。“详而有法,约而能该”,是为地理总志的滥觞。由于具有“明天下,察郡邑、振纪纲,固社稷”之功能,不仅后世正史多设《地理志》,而且官修、私撰众多独立成书的地理总志。
  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结束六十多年三国纷争,再次实现了统一。遂命秘书监挚虞撰集规模空前宏大、涵盖更为广博的《畿服经》一百七十卷。由于政区、人口、田土不断有所变化,故在太康年间(281-289)又三次编撰《郡国志》和《地志》。
  西晋“八王之乱”后,招致十六国纷争与南北朝的对峙。即使在分裂割据状态下,北魏阚骃、南朝陈顾野王,仍心系神州,突破其供职政权疆域,编撰大一统的《十三州志》《舆地志》。他们不愧为杰出的炎黄子孙。
  隋朝代周灭陈后,我国出现了第三次的统一安定局面。为顺应民意,巩固社稷,在短短三十七年间,便修纂《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诸郡土俗物产》一百一十卷。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舆地之作极为耀目。李世民励精图治,批准其四子李泰修纂五百五十卷的《括地志》,清儒刘汝贤评其为“经天纬地之辅翼”。德宗李适即位后,起用精于史地的贾耽为宰相。贾先后呈送《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地图》《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海内华夷图》等。德宗以“熟谙疆土之广大、山川之壮丽而欣喜”,多次给予奖赏。宪宗时,宰相李吉甫深感“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故先后撰《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国计簿》等。元和年间之所以“清明安定,得以中兴”,和李吉甫之贡献大有关系。
  据史书《艺文志》和历代文献目录学家统计,汉唐时期地理总志约近二百种、三千余卷。但遗憾的是除了汉唐正史中九种《地理志》和残缺不全的《元和郡县志》《贞元十道录》之外,绝大多数皆在历代的“十二厄”和保管不善中毁灭了,笔者在《宋辽金元方志辑佚·前言》中写到:
  包括方志遗产在内的文献古籍,历史上却屡遭严重毁坏。隋代牛弘列举“五厄”:一为秦皇焚书,二为王莽燔宫,三为董卓祸乱,四为刘渊陷洛,五为萧绎毁书。明代胡应麟历数隋唐至宋末又经历五次大的灾厄:一为隋炀帝被杀,一时大乱,图书被焚;二为安史之乱,文献损失殆尽;三为黄巢入京,书籍被焚;四为靖康之难,图籍散佚无算;五为伯颜攻入临安,图书礼器洗劫一空。其后李自成、太平天国造反时,不仅官府所藏书籍遭严重毁坏,连私人藏书也难于幸免。如吴伟业私藏古籍就被焚于一旦,其作诗以记其事:“金元图籍到如今,半自宣和出禁林。封记中山玉印在,一般烽火竟消沉。”再如太平军所到之处,凡遇儒家典籍文献,“不投之于溷厕,则置于水火”(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因而加上前述的“十厄”,当为“十二厄”。此外由于保管不善,如虫蛀、鼠啮、湿霉、火患等,也是图书散佚的重要原因。致使汉唐宋元古籍存世者不及百分之一。
  不幸之中值得庆幸的是,古代一些类书、史注、地志、文集中征引当时存世、而后亡佚典籍中的文字,后世嗜学者视为遗珍予以钩沉,遂产生了辑佚之学。历来人们多据章学诚《校讎通义》,谓辑佚始于南宋王应麟之《三家诗考》。然近世著名藏书家叶德辉则称北宋已有辑佚之书。其《书林清话》卷八《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谓:“古书散佚,复从他书所引搜辑成书,世皆以为自宋末王应麟辑《三家诗》始,不知其前即已有之。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有《跋慎汉公所藏《相鹤经》后》云:‘按《隋经籍志》、《唐艺文志》,《相鹤经》皆一卷。今完书逸矣,特从马总《意林》及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今真静陈尊师所书即此也。今此本既精善,又笔势婉雅,有昔贤风概,殊可珍也。’据此,则辑佚之书,当以此经为鼻祖。”黄伯思所谓的“真静陈尊师”,就是北宋道士陈景元。景元,南城(今属江西)人,读书到老不倦,宋神宗尝召对天章阁,赐号真人。所辑《相鹤经》又以其书法名世,惜北宋末年亡佚。
  元明之际陶宗仪仿宋曾慥《类说》例,采摭汉魏至宋元之作,编《说郛》百卷,其中有晋黄义仲《十三州记》《太康地记》、唐李吉甫《十道志》等。此为辑佚汉唐地志之嚆矢。清代为辑佚之鼎盛期,其中辑汉唐地理总志者有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孙星衍《括地志》、毕沅《晋太康三年地志》《晋书地道记》、张澍《十三州志》等。前贤之功不可没。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诸如秘藏馆阁的宋元秘籍、《永乐大典》以及一些传抄本图书等无从获见,致使不少志书尚未挖掘出来。诸家辑佚也有缺失。有的不加校勘,以讹传讹。有的出处不详明。甚至还有误收、漏收者。
  有鉴于此,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即开始在业余时间对古地志进行辑佚,1997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拙著《汉唐方志辑佚》。尽管所收是残编断简,还有部分缺陷差错,但仍被方志学家傅振伦认为“麟光片羽,弥足珍贵”。此后笔者开始对宋元地志和汉唐总志进行钩沉。2011年《宋辽金元方志辑佚》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笔者即邀请郑梅玲、刘鹰二人参与本书辑校具体工作。外甥刘宏、侄儿刘铁也分别在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查阅、收集资料。现在终于如期脱稿。
  本书辑录69种亡佚的汉唐地理总志。其中包括存世残卷《元和郡县志》和《贞元十道录》的佚文。另五代十国时南唐徐锴《方舆记》附在卷末。这样加上《宋辽金元方志辑佚》中的总志,亡佚的元代以前地理总志就全部展现出来了。
  本书所收佚文有大量各地的建置沿革、城邑变迁、村落兴衰、名人踪影、文化遗迹以及山脉、河流、湖泊、关隘、道路、宫观、寺庙、物产、风景名胜等内容。其中许多记载为最早、最详或唯一者,具有权威性,因而为后世史书、地志屡屡征引。如郦道元注《水经》、裴松之注《三国志》、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及众多宋元方志等近百种经典古籍,均引录汉唐地理总志,以表明其时间、空间,阐述其原委、要旨。直至当今,凡研究历史地理、地方史和编纂新方志,莫不溯本求源,引用汉唐古志,以提高其学术性和可信度。
  书中也有些迷信、荒诞的文字,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大自然和某些社会现象不能科学理解,以致借助虚幻的神灵鬼怪予以回答,或对人生信仰寻找的精神寄托。这些只能表明历史过程上的愚昧落后,人们自然不会信以为真。
  限于水平,本书定有缺陷,甚至有舛误不当,祈望读者指正。
  刘纬毅
  2013年12月于山阳书屋




《中国古代建筑史话:从宫殿到民居的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内容涵盖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聚落遗址到清代晚期成熟的建筑体系,重点探讨了夏商周的夯土技术与礼制影响、秦汉的宏大叙事与制度构建、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艺术融入与地方风格的勃发、隋唐的恢弘气象与技术集大成,以及宋元明清的精细化发展与园林艺术的巅峰。 第一部分:序章与源头——建筑的诞生与礼制初定(约300字)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物质载体。《中国古代建筑史话》从史前文明的巢居穴居谈起,考察了仰韶、河姆渡等遗址所揭示的早期聚落形态。重点阐述了在夏商周三代,建筑如何超越单纯的遮蔽功能,成为“礼制”的具体化和象征。周代的《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都邑规划原则,如严格的里坊制度、中轴线的确立以及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体现,奠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石。本部分详述了夯土技术、木构架的雏形,以及等级制度如何通过台基、屋顶形式和开间数量被刻入每一座宫殿、宗庙与普通居室之中,强调了建筑的社会意义大于其工程学意义。 第二部分:秦汉的宏大与成熟的木构(约350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不仅是政治的统一,也是建筑力量的集中体现。秦阿房宫的规划规模空前绝后,汉代继承并发展了这种宏大的气魄。本部分详细剖析了汉代建筑的几个关键特征:木构架的成熟与斗栱的初步发展。通过对汉墓画像石和出土明器的研究,我们得以窥见汉代阙楼、殿宇的壮丽景象。长城的修建则展示了防御工程的巨大潜力。更重要的是,汉代宫殿的平面布局已趋于规范化,并开始注重建筑群之间的序列感和轴线对称。本章还会专门探讨汉代瓦当艺术的发展及其符号学意义,以及以马王堆汉墓为代表的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汉代人对永恒居所的构想。 第三部分:南北交融与佛教的渗透(约300字)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剧烈的文化重塑时期,建筑领域同样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胡汉交融”与“外来宗教的本土化”。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全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塔和石窟寺院。本书将重点分析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技术与雕塑艺术,及其对本土建筑审美的冲击与融合过程。在世俗建筑方面,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北方建筑趋向于简洁和实用,南方则在士族阶层的推动下,开始孕育出注重精巧与意境的文人审美趣味,为后来的园林艺术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隋唐的巅峰与气象万千(约350字) 隋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自信达到顶峰,直接反映在建筑上即为“雄浑、开阔、等级森严”的风格。本部分将重点聚焦于唐长安城的规划艺术,分析其方正、严谨的里坊布局如何体现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在单体建筑方面,唐代斗栱结构发展至顶峰,结构性与装饰性完美结合,梁架结构稳健有力,屋顶坡度舒缓,出檐深远。本书将详细对比分析大明宫、兴庆宫的格局,并以现存的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为例,深入解读唐代木构架的“法式”之美。此外,唐代的城市管理和防火措施,也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规范之中。 第五部分:宋元明清的精微与转型(约200字) 宋代建筑风格开始向“精细、秀丽、实用”转变,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标志着建筑技术标准的制度化和标准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木构件的尺度更加细化,装饰图案趋向繁缛。元代继承宋制,并开始融入草原民族的审美元素。明清两代,建筑艺术走向成熟的顶峰,同时开始显现僵化的倾向。宫殿建筑(如紫禁城)的规制达到极致,体现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而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则将意境营造推向极致,讲求移步换景,形成“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哲学表达。本书将简要概述清代官式建筑的标准化流程,以及晚期建筑在技术和审美上的固化趋势。 总结: 本书旨在通过对建筑遗址、出土文物、史料文献的交叉印证,描绘出一幅流动的中国古代建筑画卷,揭示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它不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观察中国古代文明如何通过“居所”来表达自身精神风貌的文化史。读者将能领略到从厚重的夯土到精巧的榫卯,从宏大的都城到幽静的园林,跨越数千年的空间艺术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专业性之高,足以让初涉历史地理领域的读者感到一丝压力,但正是这份“难啃”,才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复杂的地理学概念和繁琐的史料比对。我个人是做文化史研究的,对物质基础的关注一直不够深入。这套书就像一剂强效的“祛魅剂”,它将抽象的文化现象,牢牢地锚定在了具体的山川河流之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水利工程变迁的论述,这直接关系到当时的农业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是理解社会结构变动的关键。书中引用的图表和古代舆图的对比分析,精妙绝伦,让人清晰地看到时间和空间是如何共同雕刻出历史的面貌。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教你如何去看待和解读历史地理的密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历史的“眼睛”都变得更锐利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没得说,精装本,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初翻阅时,那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内容上,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古代文学与文化变迁,但作者在梳理地理脉络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学养,确实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对历史地理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对文化如何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孕育、发展和演变的深入探讨。比如,书中对某些河流改道对周边聚落影响的分析,就让我联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的南迁,那种地缘政治与人文迁徙的交织,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考据过程中,能够巧妙地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构建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历史空间。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对那个宏大时代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即便是对于一个非专业地理史研究者来说,阅读起来也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探寻之旅。

评分

说实话,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也是极具回报的。我习惯于在夜深人静时阅读,翻开这本书,仿佛进入了一个需要高度集中精神才能完全理解的世界。作者的行文风格偏向于传统的考据学派,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对每一个地名、每一条路线的论证都力求做到无懈可击。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极高的专注度,稍一走神,可能就跟不上作者的论证思路了。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它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思想盛宴”。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记载矛盾的史料时的处理方式,他没有简单地选择一方,而是将所有可能性都摊开来,进行细致的比较和推断,最终给出一个审慎的结论。这种治学态度,远比直接提供答案更能启发读者思考。对于我研究的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考察,书中提供的地理支撑信息,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

我是在一位研究古代丝路贸易的朋友那里偶然看到这套书的,当时只是随手翻了翻其中的地图和注释。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空间”这一维度的重构上。在很多传统史书中,地理往往只是一个背景板,但在这里,地理本身就是历史的主角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古代交通网络、资源分布如何反过来塑造了王朝的兴衰和文化的辐射范围。我注意到作者对一些古代军事要塞的选址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结合了地形图和历史战役记录,读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使得那些陈旧的战争记载,突然变得立体和可信起来。而且,书中对一些已经消失或名称变更的古代地貌的考证,为我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注释提供了关键钥匙。可以说,它补全了我知识体系中关于“地方感”的那一块巨大缺口。这种深入到骨子里的地域考察,体现了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

评分

这套书的体量确实不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但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绝非那种一次性消费的快餐读物。它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定位我正在研究的那些零散的历史片段。比如说,当我阅读到一些关于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交流的文献时,以往我只能凭空想象那种地理上的阻隔与联系,但通过这本书中对山脉、关隘的详尽描述,我立刻能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画面。作者的语言风格很克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调,叙述着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这种冷静的叙事,反而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与学术专著的完美结合,既有查找信息的便利性,又不失深度探讨的严谨性。我甚至会时不时地拿出其中一册,随机翻阅某一章节,总能从中找到值得推敲的细节。

评分

不错,书籍完整,内容也不错,是想要的。

评分

搞活动买的,相当于五折,还是挺合算的

评分

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

评分

好书呀,物美价廉,真不错呀。

评分

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

评分

书收到,大致翻了一下,内容低于预期。

评分

刘纬毅先生是地理辑佚的大家了。这是刚出版的,但是有些所辑内容实际上只是个说明,或者是佚书提供了某种信息,谈不上是佚书文字,连意引都算不上。

评分

好书呀,物美价廉,真不错呀。

评分

质量好,包装好,快递非常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