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不是一本純傳授知識的圖書,而是通過作者遭遇的人、事以及由此而來的所思所想,傳遞一種潛意識裏我們都欲進行的抗爭。用作者本人的話說,讓我們“來一場‘文藝復興’式的個人抗爭與搏鬥,恢復對個體的感知,讓自己作為一個人而活著,有迫切的必要。”
內容簡介
該書為知名青年撰稿人傅爾得近年關於影像文字的梳理。書稿包含多位海內外攝影師的介紹、評論、訪談等,還有作者遊走世界采訪攝影師、觀看視覺媒介等遭遇的故事和感想等,名為“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其實就是一個人成為自己的過程中,智識、精神、見解等各方麵的養成過程。它比單談外界的影像,更具情感性和“另闢蹊徑”性。裏麵有包含一些個人的體悟,當然,大多談影像為主。
作者簡介
傅爾得,策展人,專欄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畢業。近年工作、生活於上海,頻繁往返於倫敦、紐約等國際文化交匯之都。2015年,為大理國際影會策展“肌理之下:颱灣當代攝影聯展”,獲2015年大理國際影會“金翅鳥”策展人奬。
傅爾得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吉米·尼爾森:
存在,就是藝術
/17
怎麼把錢花得有質感,是一門學問,比如,支持某種冷僻的夢想——記錄不可挽迴的人類曆史。
摩根大通從1905年開始,給美國攝影師愛德華·柯蒂斯(EdwardSheriffCurtis)提供資助,第一筆資金75000美元,資助他拍攝北美印第安人。在30年中,柯蒂斯拍攝瞭80個印第安人部落,留下瞭40000多張底片,齣版瞭19套書,讓消失中的印第安人永遠留在瞭影像裏。
同樣把錢花得有質感的,是一位名叫伯剋霍蘭(MarcelBoekhoorn)的慈善傢。他給瞭英國攝影師吉米·尼爾森(JimmyNelson)40萬歐元的資助,讓他拍攝現存於世的部落文明。2013年底,吉米·尼爾森的第一本記錄原始部落的書齣版—《在他們消失前》(BeforeTheyPassaway)。這本耗時3年的書,史詩般地記錄瞭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的35個部落的影像。
一頁頁翻開,唯有贊嘆:他們的存在,就是一種藝術。
吉米·尼爾森用圖片勾勒瞭部落的共性:人類和自然環
18/
境的和諧共生。他們的世界中沒齣現過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他們相信萬物有靈,敬畏自然。他們更沒經曆過工業時代,男人集體狩獵,女人在傢耕種,瀟灑純粹地活在天地之間,遊曆在山榖、森林、冰原,住簡易搭建的房子,靠山吃山,衣不蔽體,披或者不披獵物身上扒下的皮毛,韆年百年,過著跟祖先的祖先一樣的生活。
現代文明世界的我們,要是與現實世界隔絕個三五年,齣來就發現日子不會過瞭,周遭所有東西早已更新換代,街上熟悉的麵館,也不見瞭,麵館連著左鄰右捨的那一排門臉房,都不見瞭。
我們破除瞭自然的神秘和恐懼,眼裏卻越來越看不到自然,體會不到清晨站在山坡頂端,朝陽升起時,麵對一望無際森林之巔的震撼。
我們隻能在吉米·尼爾森的影像中,感受人類和自然原本共生的美。
在溪水裏,在山頂上,在高聳蒼勁的大樹下,在蔥鬱的灌木旁,部落裏的人們拿著安身立命的武器,穿戴上動物
……
前言/序言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序章:撥開迷霧的渴望 在一個尋常的日子裏,你是否曾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仿佛生命中缺少瞭些什麼?日復一日的忙碌,填滿瞭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卻也悄然擠壓走瞭那些曾經讓你心潮澎湃的火花。你可能是一位剛剛走齣校園的青年,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卻在現實的洪流中逐漸迷失瞭最初的方嚮;你可能是一位在職場打拼多年的中年人,擁有瞭物質的豐盈,卻渴望在精神的世界裏尋找到更深層的滿足;你甚至可能是一位早已退休的長者,擁有瞭自由的時間,卻發現自己與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有些脫節,內心深處湧動著一股重新學習、重新認識自己的衝動。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並非一本關於曆史上的某個特定時期,也非一本描繪某個偉大藝術傢生平的傳記。它是一份邀請,一份關於自我發現與自我重塑的行動指南。它關乎的,是你如何在一個被信息洪流裹挾、被瑣碎事務淹沒的現代生活中,找迴屬於自己的那片精神淨土,並在這個過程中,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探索者一樣,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世界,以飽滿的熱情擁抱生活,最終開啓一場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生命革新。 這本書,將帶你踏上一段迴歸自我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我們將一同撥開覆蓋在生活錶象之下的層層迷霧,去探尋那些被遺忘的興趣,去喚醒那些沉睡已久的纔華,去重新點燃那些曾經照亮你前行的夢想。它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做什麼的書,而是提供一種視角,一種方法,讓你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真正地“想要”去探索,去創造,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一章:看見內在的星辰——重拾自我認知的火炬 我們常常習慣於根據外界的評價來定義自己,工作的頭銜、社交的標簽、他人的期待,如同一個個無形的枷鎖,束縛瞭我們對真實自我的認知。“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真正喜歡什麼?你擅長什麼?”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在現代生活的喧囂中,卻變得難以迴答。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將引導你踏入自我認知的深處。我們將從“看見”開始。看見那些被日常淹沒的、真實的自己。這需要我們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如同古老的哲學傢一樣,進行內省。我們會探討如何通過覺察,去捕捉那些讓你感到愉悅、讓你沉浸其中的瞬間,那些即使麵對睏難也願意堅持的動力,以及那些讓你在不經意間流露齣獨特魅力的特質。 這不僅僅是關於迴憶,更是關於對當下自己的深刻洞察。我們會學習識彆那些阻礙我們看見自我的心理模式,比如過度在意他人眼光、習慣性自我批評,或是將精力過度消耗在無意義的社交和信息碎片中。通過一係列的練習和思考,你將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辨彆那些真正能讓你感到生命意義的聲音,而非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 在這個過程中,你將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宇宙,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過去的經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構成你的一部分,而非定義你的全部。通過重新審視和接納,你將能夠擺脫過往的包袱,以一種更加開放和積極的態度,去麵對未來的挑戰。 第二章:知識的海洋,靈感的彼岸——構建屬於你的精神食糧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如同乾涸的土地遇上甘霖。他們閱讀古籍,探索科學,欣賞藝術,將廣博的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催生瞭偉大的創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獲取知識的便利,但往往也陷入瞭知識焦慮的泥潭——什麼值得學?如何學?學瞭又有什麼用?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將邀請你成為一個主動的知識探索者。我們將探討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圖譜”。這並非鼓勵你去成為一個無所不知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而是強調“選擇”與“深度”。你將學會如何根據自己的興趣和人生目標,去篩選那些真正有價值、能激發你思考的書籍、文章、紀錄片,甚至是播客。 我們會分享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如何高效閱讀,如何從信息碎片中提煉齣有用的知識,如何將零散的知識點連接成體係。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強調“學以緻用”的重要性。知識的價值在於其能夠轉化為思想,進而指導行動,最終實現創造。你將學習如何將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閤,在實踐中檢驗和深化理解,從而不斷迭代和豐富你的認知。 這本書也將鼓勵你走齣固有的知識舒適區,去接觸那些你從未涉足的領域。或許是古老的哲學,或許是前沿的科學,或許是失傳的技藝,又或者是遙遠的文化。每一次跨界,都可能為你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你將發現,知識的海洋如此廣闊,而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可以因此變得更加豐盈和精彩。 第三章:藝術的觸碰,創造的悸動——點燃生命的色彩 藝術,是人類情感與思想最直接的錶達方式。它不僅僅是博物館裏的展品,音樂廳裏的鏇律,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被發現,被感受,被創造。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越來越少有機會去靜靜地感受一份美好,去嘗試一種創造。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將帶領你重新與藝術建立連接。這並非要求你成為一個藝術傢,而是鼓勵你成為一個“生活中的藝術傢”。我們將探討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發掘美,比如一朵花的姿態,一次日落的色彩,一句詩歌的意境,一段鏇律的觸動。通過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你將能夠發現隱藏在平凡之中的不平凡。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鼓勵你親自去“創造”。這可以是拿起畫筆,在畫布上塗抹你的情感;可以是嘗試寫作,用文字記錄你的思緒;可以是學習演奏一種樂器,讓音符流淌齣內心的鏇律;甚至可以是烹飪一道菜肴,在廚房裏揮灑你的創意。這些創造的嘗試,無論結果如何,都將是滋養你靈魂的甘露。 在這個過程中,你將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與釋放。創造,是一種與自我對話的方式,是一種將內在想法外化的過程。它能幫助你梳理混亂的思緒,釋放積壓的情緒,找到解決問題的全新視角。你將發現,當你開始動手去創造,生命便會煥發齣新的色彩,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章:思想的碰撞,獨立的靈魂——在多元中堅定自我 文藝復興時期,思想的解放是其核心特徵之一。人們開始質疑權威,挑戰傳統,以獨立的視角去審視世界。在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今天,我們更容易被裹挾進各種潮流,迷失在紛繁的意見中。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將幫助你建立獨立的思考能力。我們將探討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如何形成自己有理有據的觀點。這需要我們保持批判性思維,不盲從,不輕信,勇於質疑,勤於求證。 你將學習如何與不同的觀點“相處”。理解他人的立場,即使我們並不贊同,也是一種智慧。通過開放的交流和理性的辯論,我們可以拓寬視野,深化理解,甚至修正自己的錯誤。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自己的立場。真正的獨立,是在理解多元的基礎上,堅定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我們會鼓勵你積極參與到思想的碰撞中來,無論是通過閱讀不同觀點的書籍,參與綫上綫下的討論,還是與誌同道閤的朋友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你將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擁有一個更加清晰而堅定的自我。你將不再害怕與眾不同,而是享受在多元世界中,保持獨特而獨立思考的樂趣。 第五章:行動的火種,生命的溫度——將復興融入生活 任何的自我認知、知識學習、藝術體驗,最終都需要迴歸到行動。隻有將內心的覺醒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纔能真正實現“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的最終目標,是將這場精神的革新,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這並非意味著要放棄現有的生活,而是要用一種全新的姿態去擁抱它。你將學習如何設定切實可行的小目標,並將那些學習到的新知、體驗到的靈感,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計劃。 無論是培養一項新的閱讀習慣,堅持一項藝術創作,或是嘗試一項新的技能,關鍵在於“持續”。我們將探討如何剋服惰性,如何管理時間和精力,如何保持學習和創造的動力。這需要耐心,也需要毅力,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將為你注入更強大的信心。 你將發現,當一個人開始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去創造、去思考,他的生命便會散發齣獨特的光芒。這種光芒,不僅能夠照亮自己,也能感染周圍的人。你的生活將因此變得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充滿瞭溫度與色彩。 尾聲:永不止息的探索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它是一種持續的生活態度,一種永不止息的探索精神。當你完成瞭這場自我革新,你便獲得瞭駕馭生命的能力,能夠以更加從容和自信的姿態,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切挑戰與機遇。 這本書,是你手中的一份地圖,但真正的旅程,需要你自己去一步步丈量。願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能點燃你內心的火種,開啓屬於你自己的、精彩絕倫的生命樂章。讓你的生活,因這場“文藝復興”而更加豐盈,更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