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学巨著有压力?这是让你爱不释手的文学读本。
畅销十余年,一部让你“天天向上”的品质生活速成读本。
建筑、设计、时装、爵士乐、文学、电影、音乐、歌剧、摄影、文艺复兴艺术等十个艺术领域,一本书读懂一个,艺术修养LEVEL UP!
精选内容、清晰讲解、雅致版面、便携设计,自存赠友佳品。
奠基艺术领域常识与扩展视野的上佳之选,同时满足扩充知识与寻求精进的阅读需求。
海报:
“天天向上:品质生活速成读本”是三联生活书店推出的一套畅销十余年的知识读本,丛书包含电影、音乐、歌剧、时装、设计、艺术、文艺复兴等内容,一本书一个主题,用简练的图文介绍了一个艺术领域的历史和知识,是学生丰富知识,年轻人提高艺术修养的速成读本。阅读本书,让自己的生活天天向上!
噢,文学!梦旅人的冠冕,想象力的结晶!而对于究竟是什么组成了文学这个问题,真正的一致标准并不存在——不同看法是体现我们自身价值的关键途径。例如托尔斯泰(一般被认为是写写画画这行的人物)就认为,莎士比亚(一般被认为是此行的另一位人物)根本毫无可取之处。你怎么看呢?本书为文学入门者提供了一份指南——请读一读它,至少读过之后你再不会把里尔克和兰波弄混了。
特别呈现
各种流派与风格均划分清楚,举例说明
涉及各大陆的所有重要作家
各家学派、各种运动和种种尝试都一一探索
各种文学大奖附表列出(以便你决定摘取某项)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400年
全部是希腊人
荷马与悲剧作家
称之为文学的这一观念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境内开始形成,因这时两首描写古代祖先的长诗故事以书写方式记录下来。全世界刀枪统治的部落都曾经聆听过像这样的“史诗”。但是,笔杆子统治在古代世界发生时,基本上是祭司执笔写就——他们写什么与不写什么就决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结果是,《圣经》里和伟大的印度诗歌《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里的故事都融进了训示和教义。但是希腊人的古代诗歌《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关键之处却在于作者让想象力自由驰骋。不管你喜欢从怎样的角度去看待它,它确实就是“文学”。
荷马(Homer)——不管是一个来自科斯岛的盲游吟诗人(传统的版本如是说),一个各种传统都仰视的不朽名字(分析的版本如是说),或者是一个把传统材料点铁成金的大手笔(修订的版本如是说)——把文学的种种用语都确定下来了,因为他深谙所有的技巧。如同任何讲故事的人一样,他的工作就是把故事娓娓道来,却不让听众呵欠连天。他还写出了大量六步韵诗,把“荷马式隐喻”发挥有加。但是又使比喻栩栩如生,使比喻五花八门;使每个动作和行动者都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或写崇高,或拟亲密,或状野蛮,或求温馨。“文学效果”基本上就是荷马界定的效果;在过去的四个世纪里,古代和现代的批评家们已一致认为:最初的便是最好的。
称这是怀旧情绪吗?是呀,怀旧情绪早在其中:荷马的怀旧情绪源远流长,那时,人是英雄,是神灵,与他们一起走动,一起说话。大约一个世纪后,赫西奥德悼黄金时代,咒骂当时为“铁的时代”。在他的身后,诗人们试图得到这些神灵的注意,或者与他们讲道理。如同《圣经》里的《约伯书》一样,雅典的悲剧探索了人类经历的创伤,并用诗歌来治愈伤口(亚里士多德称这个过程是“感情净化”)。埃斯库罗斯(Aeschylus, 公元前525年~公元前456年)先在其三部曲《俄瑞斯忒里亚》里探索,其后是索福克勒斯
(Sophocles, 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06年)把俄狄浦斯复杂化,最后又由欧里庇得斯(Euripides,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06年)把《美狄亚》(公元前431年)的激情转向《酒神妇女》(公元前406年)对狂喜与暴力的沉思,他们全都使用了信手拈来的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想象效果。
1913年~1940年
现代(也就是难读的作品)
诗歌的革新者们
也许你听不懂他们谈及现代主义写作时在说些什么,这是因为他们试图再现的现代现实是这样的——高深莫测。也许这是因为你没有读到该读的书。也许这是因为现代主义者就是些自命不凡的出难题的人。
哦,那些全是理由,真的。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或者艾略特(T. S. Eliot, 1885~1965)在1920年左右所遭遇的症结,也许是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肩上的现实的重负不堪承受,而这种重负就包括汗牛充栋的图书馆……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它们置之不理,因为那样做是躲避;但是它们太多了,我们无法将其归纳成三言两语。所以,这些读书破万卷的美国人用脊梁把欧洲和亚洲的全部文化遗产扛了起来,喊出了那种分裂的霰弹四溅的声音,那便是《荒原》(另见第90页)和《诗章》。
不过,庞德是一个铺路工,一个火星四溅的文学鼓动者,于20世纪10年代在伦敦文学舞台上锐意创新、勇于进取(还把艾略特的著名诗歌促使成形,进行点铁成金般的编辑工作),随后迁往意大利潜心进行超长散漫的《诗章》写作,而且昏头昏脑地与法西斯主义搅在了一
起。艾略特则潜质无限——在他借住伦敦的家中构架崇高的恢弘的权威大厦,把自己的神经搏动藏入其间,再利用神秘经历的资源,为最后伟大的《四重奏》(1935~1942)提供燃料。但由于某种深层的内在力度,他还可以严格遵守无法挪动的心灵,与20世纪英国诗歌最伟大的代言人叶芝一起想象出韵律与形象比喻。(但这却没有使他俩成为令人仰慕的人物。)
庞德和艾略特领导了一批美国诗人革新者,其中有庞德的朋友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见第118页)。另有在造成世界复杂方面可能成为艾略特竞争对手的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 1899~1932),他是美国文学的英雄灾难之一(《白色的建筑物》,1926,巨大的许诺;《桥》,1930,巨大的失败;酗酒;自杀)。还有诗风简约使人放松的玛丽安·莫尔(Marianne Moore, 1887~1972),她的诗有点与“音节格律”的诗歌规则作对;以及不干净的有些颠三倒四排印错误的梦魇的卡明斯(Cummings, 1894~1962)。最后是对多数文学爱好者来说最值得一读的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1879~1955),保险公司主席,把业余时间全用在深刻地自我反省、有声有色地多角度思考艺术及其与现实的种种关系上。(强调“多角度”:是的,很困难。)与这些背道而行、崇尚古典主义的保守派的南方作家是约翰·克罗·兰森(John Crowe Ranson, 1888~1974)与阿伦·泰特(Allen Tate, 1899~1979);不过这两位也是智慧深藏的诗人,写出了力量巨大的作品。
……
这本新近出版的文学读本,在装帧设计上就透露出一种清新、明快的现代气息,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非常考究,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被吸引住。初翻阅目录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编排的逻辑性极强,完全没有那种传统文学选本的陈旧感。它似乎有意地在不同体裁和风格之间搭建起一座座无形的桥梁,引导读者进行一次跨越式的阅读体验。尤其是那些篇目之间的过渡处理,非常自然流畅,比如从某个抒情散文跳到一篇结构严谨的短篇小说时,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些主题性的连接点,让读者的思维能够平稳地完成切换,而不是生硬地被打断。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现代性”这一主题的处理,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说教,而是通过精选的文本,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去感知时代变迁对个体情感和叙事方式带来的冲击。选文的难度梯度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入门级的精巧之作,也有能让人驻足思考、需要反复咀嚼的深度文本,这使得它能够覆盖从文学初学者到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的广泛阅读需求。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而不是一位枯燥的教条主义者,它在“速成”的旗号下,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审美启蒙路径。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速成”标签能否名副其实,毕竟很多宣称能快速提升能力的读物,最终都会沦为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然而,这本书的实践性远超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大篇幅地灌输晦涩的文学史知识,而是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文本分析之中。比如,在讲解“意象的提炼”这一环节时,它没有直接抛出一个定义,而是选取了几篇风格迥异的现代诗歌片段,然后用非常简洁且直击要害的语言,拆解这些意象是如何在不同语境下产生张力与多重含义的。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心理门槛。我发现自己阅读这些片段时,不再是仅仅被故事或情感所裹挟,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作者的“手法”——那个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巧结构。更难得的是,它对不同文体写作技巧的提炼是系统性的,小说部分强调了“场景的建构”与“人物动机的隐晦表达”,而散文部分则侧重于“节奏的呼吸感”和“细节的饱和度”。这种清晰的模块划分,让读者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模仿,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写作工具箱。
评分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的用心程度绝对是顶级的。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张,不仅保护了读者的视力,更在触感上给予阅读一种沉静的仪式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注释和边批的处理上,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当涉及到一些文学术语或者需要背景知识的典故时,注释通常被巧妙地安排在页脚或侧栏,字体设计得非常精致,既不突兀地打断正文的阅读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及时、精准的帮助。我过去在阅读一些深奥的文本时,经常因为频繁翻阅和查找资料而感到心烦意乱,而这本书的这种设计,极大地优化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保持心流(Flow)状态。此外,该书在引入一些西方文学理论概念时,也采用了图表化的方式进行解释,例如用一个简洁的流程图来展示“意识流”写作中思绪的跳跃和联结,这种视觉化的辅助工具,远比冗长的文字描述来得直观有效。可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和信息承载方式,都是为提升阅读效率和深度而精心设计的。
评分这本书的选文眼光之独到,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似乎避开了那些被过度解读、已经被嚼烂了的经典,转而挖掘了一些在主流视野中略显“边缘”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几篇上世纪中叶的先锋文学实验体作品,它们的结构非常破碎,叙事视角也常常是多重且不可靠的,对于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重新审视“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这一基本命题。作者在每篇选文前后的导读部分,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这篇作品中,什么是‘真实’?”或者“如果改变叙事的时间轴,作品的核心情感会发生何种变化?”这种引导性的提问,促使我必须投入精力去构建自己的阅读理解框架,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解释。这种对读者主动思考的尊重,是许多同类读物所缺乏的。通过阅读这些风格迥异、充满实验精神的作品,我的阅读品味也被拓宽了许多,不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被社会主流所推崇的“优美”范式,而是开始欣赏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更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选了哪些作品,更在于它如何搭建了一个“理解文学的生态系统”。它没有将文学创作视为一种神秘的天赋,而是将其解构为一系列可以被学习、被掌握的技艺。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风格化”的讨论。书中深入分析了几位大师是如何通过独特的句法结构、词汇选择以及对节奏的把控,形成其不可复制的个人烙印的。这种分析并非空洞的赞美,而是通过对原文的逐句解剖,展示了风格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例如,它会对比同一主题在两位不同作家笔下的处理差异,并详细指出差异背后的句法选择。这使得我对“文笔好”这个模糊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文笔好,是无数个微小且精准的决定汇集而成的结果。对于有志于写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拆解范本库”。它鼓励读者去模仿,去拆解,去理解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灵感背后,其实隐藏着扎实的结构和精妙的技巧。这是一种非常务实且充满激励性的教学方法,它让你相信,优秀的文学表达并非遥不可及的幻影,而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成的目标。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入门级书籍,孩子成人都值得好好阅读。
评分京东速度很快,商品一直想买,很好
评分感兴趣的书,但还没时间读。所以现在作什么评价,都为时过早,都不算数。
评分商品质量很好,相当满意,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员态度也非常好。
评分书的味道很大啊!凑合的
评分快速书籍都是一些mini知识罢了
评分以时间为序简要说明该时间段的经典设计,适合快速了解设计史。
评分除但丁、薄伽丘和彼得拉克外,更多天才人物的故事
评分我看到的是艺术。印刷精美。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