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學巨著有壓力?這是讓你愛不釋手的文學讀本。
暢銷十餘年,一部讓你“天天嚮上”的品質生活速成讀本。
建築、設計、時裝、爵士樂、文學、電影、音樂、歌劇、攝影、文藝復興藝術等十個藝術領域,一本書讀懂一個,藝術修養LEVEL UP!
精選內容、清晰講解、雅緻版麵、便攜設計,自存贈友佳品。
奠基藝術領域常識與擴展視野的上佳之選,同時滿足擴充知識與尋求精進的閱讀需求。
海報:
“天天嚮上:品質生活速成讀本”是三聯生活書店推齣的一套暢銷十餘年的知識讀本,叢書包含電影、音樂、歌劇、時裝、設計、藝術、文藝復興等內容,一本書一個主題,用簡練的圖文介紹瞭一個藝術領域的曆史和知識,是學生豐富知識,年輕人提高藝術修養的速成讀本。閱讀本書,讓自己的生活天天嚮上!
噢,文學!夢旅人的冠冕,想象力的結晶!而對於究竟是什麼組成瞭文學這個問題,真正的一緻標準並不存在——不同看法是體現我們自身價值的關鍵途徑。例如托爾斯泰(一般被認為是寫寫畫畫這行的人物)就認為,莎士比亞(一般被認為是此行的另一位人物)根本毫無可取之處。你怎麼看呢?本書為文學入門者提供瞭一份指南——請讀一讀它,至少讀過之後你再不會把裏爾剋和蘭波弄混瞭。
特彆呈現
各種流派與風格均劃分清楚,舉例說明
涉及各大陸的所有重要作傢
各傢學派、各種運動和種種嘗試都一一探索
各種文學大奬附錶列齣(以便你決定摘取某項)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400年
全部是希臘人
荷馬與悲劇作傢
稱之為文學的這一觀念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希臘境內開始形成,因這時兩首描寫古代祖先的長詩故事以書寫方式記錄下來。全世界刀槍統治的部落都曾經聆聽過像這樣的“史詩”。但是,筆杆子統治在古代世界發生時,基本上是祭司執筆寫就——他們寫什麼與不寫什麼就決定瞭事情的來龍去脈。結果是,《聖經》裏和偉大的印度詩歌《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裏的故事都融進瞭訓示和教義。但是希臘人的古代詩歌《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關鍵之處卻在於作者讓想象力自由馳騁。不管你喜歡從怎樣的角度去看待它,它確實就是“文學”。
荷馬(Homer)——不管是一個來自科斯島的盲遊吟詩人(傳統的版本如是說),一個各種傳統都仰視的不朽名字(分析的版本如是說),或者是一個把傳統材料點鐵成金的大手筆(修訂的版本如是說)——把文學的種種用語都確定下來瞭,因為他深諳所有的技巧。如同任何講故事的人一樣,他的工作就是把故事娓娓道來,卻不讓聽眾嗬欠連天。他還寫齣瞭大量六步韻詩,把“荷馬式隱喻”發揮有加。但是又使比喻栩栩如生,使比喻五花八門;使每個動作和行動者都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或寫崇高,或擬親密,或狀野蠻,或求溫馨。“文學效果”基本上就是荷馬界定的效果;在過去的四個世紀裏,古代和現代的批評傢們已一緻認為:最初的便是最好的。
稱這是懷舊情緒嗎?是呀,懷舊情緒早在其中:荷馬的懷舊情緒源遠流長,那時,人是英雄,是神靈,與他們一起走動,一起說話。大約一個世紀後,赫西奧德悼黃金時代,咒罵當時為“鐵的時代”。在他的身後,詩人們試圖得到這些神靈的注意,或者與他們講道理。如同《聖經》裏的《約伯書》一樣,雅典的悲劇探索瞭人類經曆的創傷,並用詩歌來治愈傷口(亞裏士多德稱這個過程是“感情淨化”)。埃斯庫羅斯(Aeschylus, 公元前525年~公元前456年)先在其三部麯《俄瑞斯忒裏亞》裏探索,其後是索福剋勒斯
(Sophocles, 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06年)把俄狄浦斯復雜化,最後又由歐裏庇得斯(Euripides,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06年)把《美狄亞》(公元前431年)的激情轉嚮《酒神婦女》(公元前406年)對狂喜與暴力的沉思,他們全都使用瞭信手拈來的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想象效果。
1913年~1940年
現代(也就是難讀的作品)
詩歌的革新者們
也許你聽不懂他們談及現代主義寫作時在說些什麼,這是因為他們試圖再現的現代現實是這樣的——高深莫測。也許這是因為你沒有讀到該讀的書。也許這是因為現代主義者就是些自命不凡的齣難題的人。
哦,那些全是理由,真的。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或者艾略特(T. S. Eliot, 1885~1965)在1920年左右所遭遇的癥結,也許是曆史發展到這個階段,我們肩上的現實的重負不堪承受,而這種重負就包括汗牛充棟的圖書館……我們不能簡單地對它們置之不理,因為那樣做是躲避;但是它們太多瞭,我們無法將其歸納成三言兩語。所以,這些讀書破萬捲的美國人用脊梁把歐洲和亞洲的全部文化遺産扛瞭起來,喊齣瞭那種分裂的霰彈四濺的聲音,那便是《荒原》(另見第90頁)和《詩章》。
不過,龐德是一個鋪路工,一個火星四濺的文學鼓動者,於20世紀10年代在倫敦文學舞颱上銳意創新、勇於進取(還把艾略特的著名詩歌促使成形,進行點鐵成金般的編輯工作),隨後遷往意大利潛心進行超長散漫的《詩章》寫作,而且昏頭昏腦地與法西斯主義攪在瞭一
起。艾略特則潛質無限——在他藉住倫敦的傢中構架崇高的恢弘的權威大廈,把自己的神經搏動藏入其間,再利用神秘經曆的資源,為最後偉大的《四重奏》(1935~1942)提供燃料。但由於某種深層的內在力度,他還可以嚴格遵守無法挪動的心靈,與20世紀英國詩歌最偉大的代言人葉芝一起想象齣韻律與形象比喻。(但這卻沒有使他倆成為令人仰慕的人物。)
龐德和艾略特領導瞭一批美國詩人革新者,其中有龐德的朋友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見第118頁)。另有在造成世界復雜方麵可能成為艾略特競爭對手的哈特·剋萊恩(Hart Crane, 1899~1932),他是美國文學的英雄災難之一(《白色的建築物》,1926,巨大的許諾;《橋》,1930,巨大的失敗;酗酒;自殺)。還有詩風簡約使人放鬆的瑪麗安·莫爾(Marianne Moore, 1887~1972),她的詩有點與“音節格律”的詩歌規則作對;以及不乾淨的有些顛三倒四排印錯誤的夢魘的卡明斯(Cummings, 1894~1962)。最後是對多數文學愛好者來說最值得一讀的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1879~1955),保險公司主席,把業餘時間全用在深刻地自我反省、有聲有色地多角度思考藝術及其與現實的種種關係上。(強調“多角度”:是的,很睏難。)與這些背道而行、崇尚古典主義的保守派的南方作傢是約翰·剋羅·蘭森(John Crowe Ranson, 1888~1974)與阿倫·泰特(Allen Tate, 1899~1979);不過這兩位也是智慧深藏的詩人,寫齣瞭力量巨大的作品。
……
從排版和印刷質量來看,這本書的用心程度絕對是頂級的。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那種略帶米黃色的啞光紙張,不僅保護瞭讀者的視力,更在觸感上給予閱讀一種沉靜的儀式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在注釋和邊批的處理上,做到瞭“潤物細無聲”的境界。當涉及到一些文學術語或者需要背景知識的典故時,注釋通常被巧妙地安排在頁腳或側欄,字體設計得非常精緻,既不突兀地打斷正文的閱讀流暢性,又能在需要時提供及時、精準的幫助。我過去在閱讀一些深奧的文本時,經常因為頻繁翻閱和查找資料而感到心煩意亂,而這本書的這種設計,極大地優化瞭我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保持心流(Flow)狀態。此外,該書在引入一些西方文學理論概念時,也采用瞭圖錶化的方式進行解釋,例如用一個簡潔的流程圖來展示“意識流”寫作中思緒的跳躍和聯結,這種視覺化的輔助工具,遠比冗長的文字描述來得直觀有效。可以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和信息承載方式,都是為提升閱讀效率和深度而精心設計的。
評分這本新近齣版的文學讀本,在裝幀設計上就透露齣一種清新、明快的現代氣息,封麵的色彩搭配和字體選擇都非常考究,讓人在書店裏一眼就能被吸引住。初翻閱目錄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編排的邏輯性極強,完全沒有那種傳統文學選本的陳舊感。它似乎有意地在不同體裁和風格之間搭建起一座座無形的橋梁,引導讀者進行一次跨越式的閱讀體驗。尤其是那些篇目之間的過渡處理,非常自然流暢,比如從某個抒情散文跳到一篇結構嚴謹的短篇小說時,作者巧妙地設置瞭一些主題性的連接點,讓讀者的思維能夠平穩地完成切換,而不是生硬地被打斷。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現代性”這一主題的處理,沒有停留在口號式的說教,而是通過精選的文本,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去感知時代變遷對個體情感和敘事方式帶來的衝擊。選文的難度梯度也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入門級的精巧之作,也有能讓人駐足思考、需要反復咀嚼的深度文本,這使得它能夠覆蓋從文學初學者到有一定基礎的愛好者的廣泛閱讀需求。整體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而不是一位枯燥的教條主義者,它在“速成”的旗號下,實際上提供的是一種高質量、高效率的審美啓濛路徑。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選瞭哪些作品,更在於它如何搭建瞭一個“理解文學的生態係統”。它沒有將文學創作視為一種神秘的天賦,而是將其解構為一係列可以被學習、被掌握的技藝。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風格化”的討論。書中深入分析瞭幾位大師是如何通過獨特的句法結構、詞匯選擇以及對節奏的把控,形成其不可復製的個人烙印的。這種分析並非空洞的贊美,而是通過對原文的逐句解剖,展示瞭風格是如何被“製造”齣來的。例如,它會對比同一主題在兩位不同作傢筆下的處理差異,並詳細指齣差異背後的句法選擇。這使得我對“文筆好”這個模糊的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知——文筆好,是無數個微小且精準的決定匯集而成的結果。對於有誌於寫作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拆解範本庫”。它鼓勵讀者去模仿,去拆解,去理解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靈感背後,其實隱藏著紮實的結構和精妙的技巧。這是一種非常務實且充滿激勵性的教學方法,它讓你相信,優秀的文學錶達並非遙不可及的幻影,而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達成的目標。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首先關注的是它的“速成”標簽能否名副其實,畢竟很多宣稱能快速提升能力的讀物,最終都會淪為泛泛而談的理論堆砌。然而,這本書的實踐性遠超我的預期。它並沒有大篇幅地灌輸晦澀的文學史知識,而是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具體的文本分析之中。比如,在講解“意象的提煉”這一環節時,它沒有直接拋齣一個定義,而是選取瞭幾篇風格迥異的現代詩歌片段,然後用非常簡潔且直擊要害的語言,拆解這些意象是如何在不同語境下産生張力與多重含義的。這種“做中學”的模式,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心理門檻。我發現自己閱讀這些片段時,不再是僅僅被故事或情感所裹挾,而是開始有意識地去關注作者的“手法”——那個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精巧結構。更難得的是,它對不同文體寫作技巧的提煉是係統性的,小說部分強調瞭“場景的建構”與“人物動機的隱晦錶達”,而散文部分則側重於“節奏的呼吸感”和“細節的飽和度”。這種清晰的模塊劃分,讓讀者可以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模仿,真正做到瞭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寫作工具箱。
評分這本書的選文眼光之獨到,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似乎避開瞭那些被過度解讀、已經被嚼爛瞭的經典,轉而挖掘瞭一些在主流視野中略顯“邊緣”但藝術價值極高的作品。我尤其喜歡其中收錄的幾篇上世紀中葉的先鋒文學實驗體作品,它們的結構非常破碎,敘事視角也常常是多重且不可靠的,對於習慣瞭綫性敘事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但正是這種挑戰,激發瞭我重新審視“故事是如何被講述的”這一基本命題。作者在每篇選文前後的導讀部分,沒有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在這篇作品中,什麼是‘真實’?”或者“如果改變敘事的時間軸,作品的核心情感會發生何種變化?”這種引導性的提問,促使我必須投入精力去構建自己的閱讀理解框架,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解釋。這種對讀者主動思考的尊重,是許多同類讀物所缺乏的。通過閱讀這些風格迥異、充滿實驗精神的作品,我的閱讀品味也被拓寬瞭許多,不再局限於某種特定的、被社會主流所推崇的“優美”範式,而是開始欣賞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更多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評分非常好閱讀的一本書,講解的生動、簡單、易懂。
評分有些心中長草的書太貴,現在絕不會考慮購買,未來也不知還有沒有緣分再擁有,恰時京東有活動,在恰當的時光遇到恰當的價格,感謝京東。
評分大衛·博伊爾(David Boyle),在藝術、詩歌、政治、經濟和傳媒等多項領域均有研究,並為不同的英國報章撰
評分包裝不錯,是我關注的內容,屯起書來好好看
評分紙質好,比較適閤大人看,字體較小
評分裝幀精美,內容有趣易懂,很好
評分想必會是一本好書,會認真閱讀享受快樂,物流快紙張也很好。
評分書不算大,印刷挺好,適閤普及
評分書收到瞭,質量不錯,內容豐富,好。包裝好,物流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