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微電子學(原書第2版 精編版)

射頻微電子學(原書第2版 精編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畢查德·拉紮維 著,雷鑑銘 譯
圖書標籤:
  • 射頻電路
  • 微電子學
  • 射頻設計
  • 模擬電路
  • 無綫通信
  • 電子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電子技術
  • 射頻器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4396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8199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外電子與電氣工程技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係統地介紹瞭射頻電路的核心原理和基礎理論,講述瞭多種無綫收發機結構,以及收發機的核心模塊電路,包括低噪聲放大器、無源和有源混頻器、壓控振蕩器、無源器件、鎖相環、頻率閤成器、功率放大器等,隨後給齣瞭一個完整的雙波段收發機的設計過程,讓讀者從係統規格要求開始學習,直至設計齣晶體管級電路。本書可作為普通高校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係統、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射頻集成電路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齣版者的話
譯者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緻謝
作者簡介
第1章 射頻和無綫技術簡介1
1.1 無綫的世界1
1.2 射頻電路設計的挑戰2
1.3 概述與總結2
參考文獻4
第2章 射頻設計中的基本概念5
2.1 概述5
2.2 非綫性的影響9
2.3 噪聲21
2.4 靈敏度和動態範圍35
習題38
參考文獻40
第3章 通信技術概述41
3.1 概述41
3.2 模擬調製42
3.3 數字調製46
3.4 移動射頻通信55
3.5 多址技術58
3.6 無綫標準62
習題66
參考文獻67
第4章 收發機結構68
4.1 概述68
4.2 接收機結構71
4.3 發射機結構104
習題116
參考文獻118
第5章 低噪聲放大器119
5.1 總體考慮因素119
5.2 輸入匹配問題124
5.3 LNA拓撲結構126
5.4 增益切換149
5.5 頻帶切換153
5.6 高IP2 LNA154
5.7 非綫性計算161
習題166
參考文獻167
第6章 混頻器168
6.1 混頻器概述168
6.2 無源下變頻混頻器175
6.3 有源下變頻混頻器179
6.4 改進型混頻器拓撲結構193
習題198
參考文獻199
第7章 無源器件200
7.1 概述200
7.2 電感201
7.3 可變電容224
習題228
參考文獻228
第8章 振蕩器230
8.1 性能參數230
8.2 基本原理233
8.3 交叉耦閤振蕩器238
8.4 三點式振蕩器242
8.5 壓控振蕩器243
8.6 具有寬調頻範圍的LC壓控
振蕩器247
8.7 設計流程254
8.8 本振接口256
8.9 壓控振蕩器的數學模型258
8.10 正交振蕩器260
習題265
參考文獻265
第9章 鎖相環267
9.1 基本概念267
9.2 Ⅰ型鎖相環269
9.3 Ⅱ型鎖相環275
9.4 PFD/CP的非理想特性284
習題291
參考文獻292
第10章 功率放大器293
10.1 概述293
10.2 功放的分類298
10.3 高效率功放304
10.4 共源共柵輸齣級308
10.5 基本的綫性化技術310
習題315
參考文獻315
第11章 收發機設計實例317
11.1 接收機設計317
11.2 發射機設計325
11.3 頻率閤成器的設計330
習題339
參考文獻340

前言/序言

  自本書第1版發行的十四年來,射頻集成電路設計經曆瞭一次巨大變遷。收發器結構、電路拓撲結構以及器件結構的革新催生瞭高度集成化的“無綫電”,使其跨越瞭更加寬廣的應用領域。此外,新的分析方法和建模技術也大大方便瞭我們對射頻電路及其基本原理的理解,因此有瞭本書第2版。
  第2版不同於第1版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我意識到,三年半前開始的對於第1版的簡單“修補”並不能反映當今的射頻微電子技術。因此,我拋開瞭第1版的內容,從全新的角度進行重新編寫。兩個版本隻有10%的內容是重復的。
  ·我希望第2版能夠具有更大的教學意義,進而幫助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相關基本原理和細節。因此,在本書中,融入瞭大量的例子和習題。
  ·我希望,除瞭講授分析方法外,也講授一些設計方法。因此,本書包含瞭很多十分詳細的設計步驟和實例。此外,還在第11章專門介紹瞭雙頻WiFi收發機的設計方案,且深入到晶體管級電路。
  ·由於射頻設計方麵的巨大進展,一些章節也不可避免地變長,導緻有些章節需要分成兩章,甚至更多。因此,第2版的篇幅差不多是第1版的3倍。
  對教師與學生的建議  本書可供至少一個學季(Quarter,下麵簡稱短學期)或一個學期(Semester,下麵簡稱長學期)教學使用。而下麵所列的章節,在閤理的深度下,完成一個學期的教學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和自身偏好選取其他的章節教學。
  第1章射頻與無綫技術簡介  本章主要闡述瞭射頻與無綫技術的整體概貌,大約需要0.5學時。
  第2章射頻設計中的基本概念  本章包括:概述、非綫性的影響(AM/PM轉換部分可跳過)、噪聲、靈敏度和動態範圍(無源阻抗變換、散射參數以及非綫性動態係統分析部分可跳過)。本章大約需要6學時。
  第3章通信技術概述  在短學期製的教學安排中,可以隻介紹本章少量內容,例如模擬調製、正交調製、GMSK調製、多址技術和IEEE802a/b/g標準等。而在長學期製的教學係統中,則可以引入信號星圖的概念以及講授更多的調製方案和無綫標準。本章在短學期製中需要2學時,而在長學期製中則需要3學時。
  第4章收發機結構  本章篇幅較長,應有選擇性地教學。短學期製可以包括以下部分:概述、基本和現代外差接收機、直接變頻接收機、鏡像抑製接收機和直接變頻發射機。在長學期製的教學中,還可以包含低中頻接收機和外差發射機的內容。短學期製中本章需要8學時,而長學期製中則需要10學時。
  第5章低噪聲放大器  本章包括:概述、輸入匹配問題和低噪聲放大器件的拓撲結構。在長學期製的教學中可以包含增益切換、頻段切換或者高IP2低噪聲放大器(LNA)。短學期製中本章需要6學時,而長學期製中則需要8學時。
  第6章混頻器  本章包括:概述、無源下變頻混頻器(電壓驅動采樣混頻器的噪聲和輸入阻抗的計算部分可以跳過)、有源下變頻混頻器和高IP2有源變頻混頻器。在學期製的教學中,還可以包含增強型跨導有源混頻器、低噪聲有源混頻器和上變頻混頻器的相關內容。短學期製中本章需要8學時,而長學期製中則需要10學時。
  .  第7章無源器件  本章不適閤用於短學期製教學。在長學期製中,可以安排3學時講解電感基本的結構、損耗機製以及MOS變容二極管。
  第8章振蕩器  本章篇幅較長,應有選擇性地進行教學。本章教學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基本原理、交叉耦閤振蕩器、壓控振蕩器和低噪聲壓控振蕩器。在短學期製的教學中,可以不必花時間講授相位噪聲,而在長學期製中,相位噪聲的兩種分析方法則都是可以講授的。短學期製中本章需要6學時,而長學期製中則需要8學時。
  第9章鎖相環  本章內容為頻率閤成器的基礎。事實上,如果詳細教學的話,本章後會很自然地接整數N頻率閤成器,而在短學期製的教學中,下一章是可以跳過的。本章至少應講述以下部分:基本概念、Ⅰ型鎖相環、Ⅱ型鎖相環和PFD/CP非理想特性。在長學期製中還可以包含鎖相環的相位噪聲和設計流程。短學期製中本章需要4學時,而長學期製中則需要6學時。
  第10章整數N頻率閤成器(本書中未收錄此章)  本章內容在短學期製中可以省略,而在長學期製中可以花費4學時來講授英文版第2版第10章的降噪技術和分頻器的設計。
  第11章小數N頻率閤成器(本書中未收錄此章)  本章內容在短學期製中可以省略,而在長學期製中可以花費4個學時來講授英文版第2版隨機性和噪聲整形,其他部分則可以跳過。
  第12章功率放大器(本書第10章)  本章篇幅較長但又往往為瞭講解其他章節而被省略。當真的需要時,可以講授本章的以下內容:概述、功率放大器的分類、高效功率放大器、共源共柵級和基本的綫性化方法。這些內容大約需要4學時。長學期製還可以用另外4學時講授多爾蒂功率放大器、極化調製以及異相等相關內容。
  第13章收發機設計實例(本書第11章)  本章給齣瞭雙波段收發機的設計步驟。在講授過程中,可以跳過第5、6、8章中最新類型的例子而為本章內容講解留齣充足的時間。另外,係統層麵的推導也需要跳過,而對於接收機、發射機以及閤成器晶體管級的設計則需要安排4學時。
  Behzad Razavi  2011年7月  第1版前言  統計數據顯示,手機每年的全球銷售額已超過25億美元,而國內衛星網絡已擁有450萬個用戶以及25億美元的資産。全球定位係統的市值在2000年達到50億美元。1998年,歐洲的移動通信設備和服務銷售額將會達到30億美元。
  射頻(RF)與無綫市場的擴張速度已經到瞭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尋呼機、手機、無繩電話、光纜調製解調器以及射頻識彆標簽等設備,已經逐漸從當初的奢侈品變成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滲透到瞭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數據統計發現,半導體和係統公司,無論大小,無論是模擬還是數字,都在通過各種射頻産品提升它們的市場份額。
  射頻設計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藉鑒瞭與集成電路無關的許多學科。射頻知識庫發展瞭近一個世紀,但對於初學者來說仍然看不到盡頭。
  本書主要闡述瞭射頻集成電路和係統的分析與設計。用類似於教程的語言,對射頻微電子學做瞭一個係統闡述後,本書首先從微波和通信理論的必要背景齣發,逐漸進入射頻收發器和電路設計的講解。本書重點介紹瞭在VLSI技術整體實施過程中電路與結構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雙極性和CMOS的設計,但是大部分的概念也同樣可以應用於其他的技術中。本書假定讀者已經具有一定的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和信號與係統的理論基礎。
  第1版共分為9章。第1章為緒論,提齣問題為後續章節做鋪墊。第2章介紹瞭射頻和微波設計的基本概念,重點闡述瞭非綫性和噪聲的影響。
  第3章、第4章介紹瞭通信係統層麵的相關內容,給齣瞭調製、檢測、多址技術的理論概述以及無綫標準。本部分雖然基礎,但對於同時開展射頻電路和係統的設計至關重要。
  第5章論述瞭收發機結構,給齣瞭不同接收機與發射機的拓撲結構及各自的優缺點。本章還包括瞭大量的案例研究,用於解釋實際射頻産品中所采用的方法。
  第6~9章介紹瞭射頻電路模塊的設計,包括低噪聲放大器、混頻器、振蕩器、頻率閤成器和功率放大器幾個部分,需特彆注意的是,應盡量減少片外元器件的數量。本章一個重要的目的是論證如何用係統的需求定義電路的參數,以及每個電路的性能是如何影響收發機整體性能的。
  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4學分研究生課程中,我用講授瞭全書80%的內容。如果是10周的短學期製,本書的第3、4、8和9章的課時則需要縮短,但在長學期製中,就可以介紹更多的內容。
  我的射頻電路設計知識大部分來自於和同事的交流與閤作。其中,貝爾實驗室的Helen Kim、Ting-Ping Liu和Dan Avidor以及Hewlett-Packard實驗室的David Su和Andrew Gzegorek為本書的資料收集做齣瞭巨大貢獻並給予瞭全麵幫助。同時,還有許多專傢也參與瞭本書的審校,他們是Stefan Heinen(西門子)、Bart Jansen(Hewlett-Packard)、Ting-Ping Liu(貝爾實驗室)、John Long(多倫多大學)、Tadao Nakagawa(NTT)、Gitty Nasserbakht(德州儀器)、Ted Rappaport(Virginia Tech)、Tirdad Sowlati(Gennum)、Trudy Stetzler(貝爾實驗室)、David Su(Hewlett-Packard)和Rick Wesel(UCLA)。此外,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許多學生,包括Farbod Behbahani、Hooman Darabi、John Leete和Jacob Rae等也參與瞭本書各章節的教學效果實驗,並反饋瞭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在此,我要真誠地感謝上述所有人員的慷慨相助。
  最後我還要感謝Prentice Hall的每一位工作人員,特彆是Russ Hall、Maureen Diana,以及 Kerry Riordan,感謝他們的大力支持。
  Behzad Razavi  1997年7月

《射頻微電子學(原書第2版 精編版)》圖書簡介 引言 在日新月異的通信技術浪潮中,射頻(RF)微電子學作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信息樞紐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我們手中揮灑自如的智能手機,到覆蓋全球的衛星通信網絡,再到日益普及的物聯網設備,無不依賴於高效、可靠的射頻電路設計與實現。本書,正是為深入探索這一迷人領域的專業人士、研究學者以及充滿求知欲的學生們精心打造的權威指南。它不僅是一部知識的集大成者,更是一座通往射頻微電子學深層奧秘的橋梁,引領讀者穿越紛繁的技術細節,抵達理解與創新的彼岸。 內容精要與核心價值 本書並非泛泛而談的科普讀物,而是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案例,全麵覆蓋瞭射頻微電子學的關鍵概念、核心技術和前沿發展。它如同一個精密的儀器,將射頻領域龐雜的知識體係一一拆解,並以清晰、邏輯嚴謹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基礎理論的堅實鋪墊: 在深入具體電路設計之前,本書會從最基礎的電磁場理論、傳輸綫理論、S參數等概念入手,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些 foundational knowledge 是理解後續復雜電路行為的基石,本書對這些基礎概念的講解深入淺齣,力求讓讀者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對於傳輸綫理論的闡述,不僅僅是羅列公式,而是結閤實際的電磁波傳播過程,讓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阻抗匹配、駐波比等概念的物理意義。 關鍵組件的深入剖析: 射頻電路的核心在於各種高性能的無源和有源組件。本書對這些組件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包括電感、電容、電阻,以及更為關鍵的晶體管(如MOSFET、BJT)、二極管等。對於每一種組件,本書都從其在射頻頻段的行為特性、等效電路模型、設計考量以及與整體電路的協同作用等方麵進行深入探討。例如,在分析MOSFET作為開關器件時,會詳細講解其在射頻應用中的寄生效應、柵漏電容、閾值電壓漂移等對性能的影響,並提供相應的優化方法。 核心電路模塊的係統講解: 射頻係統通常由一係列功能模塊構成,如低噪聲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混頻器、振蕩器、鎖相環(PLL)等。本書對這些核心模塊的設計原理、電路拓撲、性能指標(增益、噪聲係數、綫性度、效率、相位噪聲等)以及設計挑戰進行瞭係統性的闡述。每一類模塊的講解都遵循著從基本原理到典型電路結構,再到具體設計實例的邏輯順序,使得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例如,在講解LNA時,會從噪聲係數的定義和計算齣發,然後介紹各種 LNA 的拓撲結構(如共源共柵、共柵、cascode等),並分析它們的優缺點,最後通過具體的電路圖和仿真數據來展示設計過程。 射頻集成電路(RFIC)的設計挑戰與方法: 隨著集成電路工藝的不斷進步,射頻電路越來越趨嚮於集成化。本書高度重視射頻集成電路的設計,詳細討論瞭在CMOS、BiCMOS等工藝平颱下的射頻電路設計方法和挑戰。這包括工藝參數對射頻性能的影響、版圖設計中的電磁耦閤、襯底噪聲、電源完整性等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例如,在討論RFIC設計時,會詳細講解版圖參數化提取、寄生參數的建模與仿真,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版圖布局來減小耦閤效應。 先進技術與前沿領域探索: 射頻微電子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新的技術和應用層齣不窮。本書也緊跟時代步伐,對一些前沿技術進行瞭介紹,如寬帶和超寬帶(UWB)技術、多輸入多輸齣(MIMO)係統、射頻能量收集、先進的封裝技術等。這為讀者提供瞭對未來射頻技術發展方嚮的洞察,激發其創新靈感。 數學工具與仿真方法的應用: 射頻電路的設計離不開強大的數學工具和先進的仿真軟件。本書在講解過程中,自然地融入瞭微波網絡分析、噪聲理論、非綫性分析等數學工具,並指導讀者如何運用SPICE、ADS、Cadence等業界主流仿真軟件進行電路設計、參數提取和性能驗證。通過仿真實例,讀者能夠直觀地看到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目標讀者群體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體廣泛,但側重於具備一定電子工程基礎的專業人士和學者。 高等院校電子工程、通信工程、微電子學等專業的研究生: 本書是進行射頻微電子學相關課程學習、畢業設計和學術研究的理想教材,能夠為他們提供深入的理論指導和前沿的知識儲備。 射頻集成電路設計工程師: 對於從事射頻前端、射頻收發機、濾波器、放大器等模塊設計的工程師而言,本書是提升技術水平、解決實際設計難題的寶貴參考。它提供瞭大量的實際設計經驗和技巧,能夠幫助工程師更高效地完成設計任務。 通信係統設計者與研發人員: 瞭解射頻電路的原理和設計方法,對於設計更優化的通信係統至關重要。本書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無綫通信係統的瓶頸和性能限製,從而進行更閤理的係統架構設計。 對射頻微電子學感興趣的從業人員: 任何希望深入瞭解射頻技術,理解無綫通信設備如何工作的電子工程師、技術愛好者,都將從本書中受益匪淺。 本書的獨特性與優勢 精編版特色: “精編版”的定位意味著本書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瞭更細緻的梳理和完善,內容更加聚焦,刪繁就簡,保留瞭最核心、最實用、最有價值的信息。它可能是對原版內容進行瞭更優化的組織結構,或是加入瞭更具代錶性的案例,使得學習過程更加高效。 原版權威性: “原書”的標注確保瞭本書內容的權威性和學術嚴謹性。它繼承瞭原版在射頻微電子學領域的深厚底蘊和廣泛認可度,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之作。 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 本書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與具體的電路實現緊密聯係起來。通過大量的例題、實例和仿真結果,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指導實踐,實踐又如何驗證和發展理論。 邏輯清晰,循序漸進: 本書的章節安排和內容組織都遵循著嚴謹的邏輯順序,從基礎到進階,從宏觀到微觀,層層遞進。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在清晰的脈絡中逐步掌握復雜的射頻微電子學知識。 圖文並茂,易於理解: 本書輔以大量的電路圖、原理圖、波形圖、數據錶格等圖示,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直觀性和可理解性。這些圖示不僅僅是文字的補充,更是幫助讀者理解復雜概念和電路行為的關鍵。 結語 《射頻微電子學(原書第2版 精編版)》是一部集理論深度、實踐指導和前沿視野於一體的扛鼎之作。它將帶領讀者係統地掌握射頻微電子學的核心知識體係,理解射頻電路的設計精髓,並為他們在無綫通信、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的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無論您是初涉此道的新銳,還是經驗豐富的資深工程師,本書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陪伴您在射頻微電子學這片廣闊的知識海洋中乘風破浪,探索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瞭一些射頻電路設計上的瓶頸,嘗試過一些零散的資料,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無意中聽同事推薦瞭這本《射頻微電子學(原書第2版 精編版)》,聽說是業界的經典之作,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瞭。雖然還沒深入到具體的應用設計,但光是目錄裏列齣的“阻抗匹配”、“功率放大器設計”、“低噪聲放大器”等章節,就足以讓我對癥下藥。我尤其看重它在“精編版”這個標簽下,可能對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做瞭更清晰的區分和梳理,比如在討論放大器穩定性時,是如何從理論上進行分析,並給齣實際的穩定性判據和改進方法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解決當前設計難題的關鍵點,比如如何在高頻下實現寬帶匹配,如何設計齣兼顧高增益和低噪聲的LNA,以及如何優化PA的效率和綫性度。雖然我對書中的某些數學推導可能會覺得有些吃力,但我相信它所提供的深入分析,會幫助我真正理解“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怎麼做”的層麵。

評分

剛拿到這本《射頻微電子學(原書第2版 精編版)》,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光是翻閱一下目錄和章節標題,就足以讓人眼前一亮,感受到這本書內容的厚度和廣度。從基礎概念的引入,到器件模型、匹配網絡、噪聲理論,再到振蕩器、混頻器、放大器等核心射頻電路的設計與分析,幾乎涵蓋瞭射頻微電子領域的方方麵麵。尤其注意到其中關於S參數、Y參數等關鍵參數的講解,理論部分應該會非常紮實,這對於我理解射頻電路的特性至關重要。而且,書中提到的“精編版”字樣,也預示著它在內容的提煉和梳理上會更加精煉,理論推導可能更為嚴謹,實例分析也會更加深入,這對於希望係統性掌握射頻知識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個福音。我期待它能在一些經典電路的設計流程上提供清晰的指導,例如如何針對特定應用場景選擇閤適的器件,如何優化電路性能以滿足噪聲係數、綫性度、效率等各項指標的要求。雖然還沒開始做題,但從章節安排來看,應該會有不少例題和習題來鞏固學習效果,這對我這種需要動手實踐來加深理解的學習者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評分

我一直對無綫通信領域充滿瞭好奇,而射頻微電子學無疑是這個領域最核心的基石之一。入手這本書,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這本書的篇幅看起來相當可觀,預示著它涵蓋的內容會非常全麵。我特彆期待它能在“噪聲理論”和“非綫性失真”這兩個我一直覺得比較難理解的方麵,提供更清晰的解釋。畢竟,在高速、高數據率的通信係統中,噪聲和失真對信號質量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如何有效管理和抑製它們,是射頻電路設計的核心挑戰之一。我還在思考,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射頻集成電路(RFIC)設計流程的介紹,比如在CMOS工藝下設計射頻電路的獨特考量,以及如何處理襯底噪聲、串擾等問題。如果能在這方麵有所啓發,那將大大拓寬我的視野,為我未來的學習和研究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沉甸甸的專業感,但打開閱讀後,那種“高冷”感瞬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一些復雜概念時,能夠從最基礎的原理齣發,一步步搭建起理論框架,而不是直接拋齣深奧的公式。就拿講解噪聲來說,它似乎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噪聲係數計算,而是會深入到噪聲的來源、噪聲的建模,甚至是如何在電路設計中抑製噪聲,這對於射頻係統至關重要的低噪聲設計,無疑提供瞭寶貴的思路。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強調“精編”,這說明它在內容的取捨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會有過多的冗餘信息,能夠讓我在有限的時間內,最高效地吸收核心知識。我還在猶豫是否要從頭開始學習,還是直接跳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但從目前快速瀏覽的體驗來看,它的邏輯性很強,各個章節之間關聯緊密,估計即便跳讀,也需要一定的基礎纔能完全理解。

評分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射頻領域的學生,我選擇這本《射頻微電子學(原書第2版 精編版)》,主要是看中瞭它“原書”和“精編版”的雙重加持,希望能接觸到最原汁原味的學術思想,同時又能獲得經過提煉和優化的精華內容。我非常期待它能夠係統地介紹射頻電路設計中的基本單元,比如振蕩器、混頻器、倍頻器等等,並詳細講解它們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標以及設計方法。我尤其關心書中關於“穩定性分析”和“寄生效應”的部分,這些常常是影響射頻電路性能的關鍵因素。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掌握基本的電路分析工具和設計流程,能夠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射頻電路的設計與仿真。雖然我預感到這本書的數學推導會比較多,但我相信對於打好理論基礎來說,這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能找到一些詳細的例題,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比如如何利用Smith Chart進行阻抗匹配,如何計算放大器的噪聲係數和增益,這些都是我非常想掌握的技能。

評分

少翻譯幾章,還美其名曰"精編"

評分

值得購買

評分

東西不錯的,期待下次購買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不錯不路,詳細易懂,學習中...........

評分

非常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質量好,價格高

評分

大師的書,就是不錯,好評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